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課標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所謂民族國家,是歐洲中世紀后期出現并在資產階級時代普遍形成的國家形式,是以民族為基礎的主權國家,它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因素,即國家主權與民族一體性。——錢乘旦《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推動國家主權是指國家區別于其他社會集團的最重要屬性,是一個國家固有的在國內的最高權力和在國際上的獨立自主權利。思考1:中世紀的西歐,存在民族國家么?思考1:中世紀前中期的西歐,存在民族國家么?12—14世紀的法蘭西回顧中古西歐封建制度的特征?社會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制度重要特征: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利長期并立。影響封建制度導致了國家封建分裂割據;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蓋了民族特性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淡薄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而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思考2:民族國家如何誕生?思考2:民族國家如何誕生?專制王權國家民族國家=?從現代化角度上說,專制王權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會的起步點?!谶@個階段上,國家統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紀的混亂狀況得以解除?!X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一)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1.背景玫瑰戰爭(1455—1485年)----英國內部的王位繼承戰爭金雀花王朝時期,英國貴族分為兩個集團,分別參加到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這兩個王室家族爭奪王位的斗爭中。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沉重打擊了英國的封建割據勢力,為統一鋪平了道路。1485,蘭開斯特家族取得勝利,并與約克家族聯姻,建立都鐸王朝。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通過馬丁·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 ——楊寧一新教主張:"因信稱義",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簡化宗教儀式,王權高于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②宗教改革(16世紀)沉重打擊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一)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1.背景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②宗教改革(16世紀)沉重打擊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1337—145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爆發了百年戰爭。最后,法國獲勝,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在戰爭中,法國為了趕走英國軍隊,奮起抗爭,涌現出了民族女英雄貞德。這場戰爭促進了英、法兩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教材67頁導言③英法百年戰爭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意識的覺醒2.過程(表現)(1)代表國家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案與羅馬教廷鬧翻,在議會的支持下,他宣布脫離教皇管轄。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民族教會——英國國教。至此,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王權與教權合一,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嚴厲鎮壓反叛貴族;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義。法王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②法國王權達到頂峰①英國王權專制統治建立(2)擴展: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3.特征朕乃君主,故可以為所欲為。——(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一世路易十四(1643—1715)宣稱“朕即國家”,一人獨攬全部國家大權,并且把王權神圣化,給自己冠以“太陽王”的稱號。——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卷①國王即國家腓特烈三世(1439-1493)1439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是德意志最后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尼德蘭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②版圖因為國王的婚姻或者繼承關系發生改變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王權在混亂中代表著秩序,代表著正在形成的民族與分裂成叛亂的各附庸國的狀態對抗。——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順應時代潮流→擁戴國王專制王權國家 民族國家認同主體國民身份政體專制王權國家:國家權力掌握在國王一個人手里,他的命令就是至高權威民族國家: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其成員效忠對象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為什么會從擁戴國王到拋棄國王?國王(個人)臣民專制國家(共同體)公民民主①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②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為國捐軀是一種奉獻和犧牲,如果國家受到滅亡或被占領的威脅,那么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種災難都有可能降臨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夠拯救法蘭西”。——陳文?!斗▏贰?br/>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的英語成為英國官方語言,并為英國人廣泛使用。14世紀英國宗教改革先驅威克里夫把《圣經》翻譯成英語,主張用本民族語言作禮拜,抵消拉丁語的影響。——徐志強《近代早期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與發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二)民族國家的產生:16-19世紀,專制王權國家到民族國家1.背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布定此曲為國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三部共和國憲法皆定馬賽曲為共和國國歌。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節,直至今日。以紀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眾攻克了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從而揭開法國大革命序幕。在法國,每年國慶節的閱兵式是慶典活動的重頭戲。2.表現:法國的民族英雄:圣女貞德①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由對個人的認同變成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②各國紛紛鼓勵和組織對愛國人士的崇拜;③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二)民族國家的產生:16-19世紀,專制王權國家到民族國家1.背景2.表現:3.特征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16-19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專制王權國家分裂割據新興資產階級與王權結盟,尋求統一擁戴國王專制王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拋棄國王資產階級革命民族國家以上圖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動民族國家產生?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運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闡述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的原因?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反對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要求分享政治權利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唯物史觀為什么會從擁戴國王到拋棄國王?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①民族國家形成,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利益紛爭加劇。②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③三十年戰爭。(一)國際法的形成1618—————1648三十年戰爭1625《戰爭與和平法》(2)過程——奠基思考1:該書提出了何種主張?材料3體現了國際法的哪些先進理念及其積極影響?材料3:17世紀,荷蘭學者格勞秀斯提出了國際法的設想:國際法是支配國與國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限制掠奪戰爭的發生,減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國際法應通過召開國際會議,由與會各國共同確定,一經確定,各國不論強弱大小,都必須服從國際法的約束,不得以國內法為借口違反國際法的規定;國際法的前提是國家主權,任何國家的主權不受別國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摘引自《國際法的淵源》①反對掠奪戰爭,擁護和平①使戰爭受到法律的約束,盡量減少戰爭的危害;②奠定國際法的基礎。③各國主權平等②國際法高于國內法國際法奠基主張: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國際法主體是主權國家。1618—————————1648三十年戰爭1648《威斯特伐利亞合約》,建立威斯特伐利亞體系(2)過程——確立(正式形成)思考2:結合【史料閱讀】,這份合約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①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原則;②開創國際會議和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爭端、結束戰爭的先例;③確認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原則。181517世紀建立維也納體系內容: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的國際關系體系。特征:大國協調、歐洲均勢①表現: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評價:①作用A.范圍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B.各國之間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②局限②影響:外交制度建立和國際法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規則,為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新途徑。(二)國際法的擴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外交制度的建立2.外交 制度的的發展:維也納體系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學家……將世界上的國家被劃分為“文明” 、“野蠻” 和“蒙昧” 等不同類別,不同類別的國家獲得不同的國際承認,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國際法上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耙靶U” 和“半野蠻”(“半文明”)國家被排除在國際法適用范圍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社會”之外,從而建構出一種國際法意義上的等級性世界秩序。——劉文明:《19世紀末歐洲國際法中的“文明”標準》②局限: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分析19世紀歐洲法學家對近代“文明”標準界定的基本特點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一戰破壞新的階段戰后發展(1)背景 (2)發展表現①蘇俄: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③《非戰公約》評價: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全體一致”原則,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三)國際法的發展:20世紀以來1.一戰后A.國家:英、法等國。B.內容:宣布締約國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C.結果:未真正得到實施二戰破壞戰后發展①《聯合國憲章》②1946國際法院③各類國際組織國際法領域擴大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三)國際法的發展:20世紀以來2.二戰后世界衛生組織會標,1946年簽署《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1)背景 (2)發展表現課堂小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專制王權國家形成擁戴國王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國際法的發展民族國家建立拋棄國王二戰后背景過程(表現):英、法特點背景表現國際法的形成國際法的擴大:外交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特征基礎:1625《戰爭與和平法》形成:1648《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一戰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