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檢測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檢測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檢測卷
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60分鐘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與下面兩則史料相關的分別是( )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 他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A.隋開通大運河的功過、唐朝的造船業 B.隋文帝、以民為本的思想
C.隋開通大運河的功過、以民為本的思想 D.唐朝的造船業、隋亡的教訓
2.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禮這一重大禮儀,由農忙的二月改在十月舉行。進攻突厥這樣的重要戰爭,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閑時進行。以上材料說明唐太宗( )
A.以民為本,避免干擾生產 B.虛心納諫,變革禮儀制度
C.善于謀略,選準作戰時機 D.提倡節儉,減輕人民負擔
3.考古發現的唐代江蘇宜興澗眾窯,產品比較簡樸,以民間日常使用的碗、缽、罐、盤、燈盞為主,絕大部分是青瓷。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
A.瓷器普及為生活用品 B.瓷器生產僅供宮廷使用
C.瓷器制造居世界首位 D.瓷器生產多以出口為主
4.下圖中的詩句反映的史實是( )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戰 C.貞觀之治 D.安史之亂
5.宋太宗在位期間,開科舉8次,錄取進士1487人,平均每榜進士達186人,是五代和宋太祖朝每榜進士的10多倍。這一做法有利于( )
A.營造重文風氣 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C.宋朝實現統一 D.促進宋代經濟發展
6.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訂立澶淵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郾城大捷 宋金和議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B.女真族最終結束分裂局面
C.遼與南宋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7.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探究宋代南方農業超過北方的原因時,得出下面的結論,正確的是( )
①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環境安定②中原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勞動力③引進日本的優良稻種,提高了糧食產量④南方自然條件優于北方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下列事件發生在元朝的是( )
①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②回回形成③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隨著城市的繁榮,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如瓦子和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業更為發達。這一變化( )
A.適應了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貪圖享樂之風
C.體現了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業發展腐蝕了正統思想
10.元代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國內以首都為中心,覆蓋包括西藏等邊疆在內的全國各地;向外能通往高麗、緬甸、地中海東岸、俄羅斯等地區。這一現象( )
A.有利于加強國內外的交流 B.造成苛政激化了社會矛盾
C.便利了對西夏和金的進攻 D.受到海上交通衰退的影響
11.下面是某項材料的制作工藝流程圖,其帶來的作用是( )
A.改良了航海技術,有利于中外貿易
B.促成了火器的發明,影響著政治發展
C.印刷書籍更為方便,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與教育的普及
D.使大量生產紙張成為可能,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與教育的普及
12.“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明末社會上流傳的這些歌謠反映了( )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階級矛盾的激化
C.思想文化的僵化 D.國家吏治的腐化
13.下面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
A.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B.丞相權力不斷增強
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14.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明清時期,引進并推廣玉米、甘薯等作物
B.清朝前期,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
C.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D.清朝前期,著名的工商業市鎮有盛澤鎮等
15.從唐、宋、元到明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 )
A.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 B.中國國力不斷削弱的趨勢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 D.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非選擇題(共三大題,共55分)
16.某校七年級(2)班的同學以“國學傳承”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邀請你參與。(18分)
【文學篇】
材料一 在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唐代文學中,詩歌最為光彩奪目。清人所編的《全唐詩》收集了2300多個詩人的48900多首詩,其數量之眾多,內容之豐富,風格流派之多樣,遠遠超出了過去任何一個朝代。詩在唐代取得了最輝煌的成就。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詩歌在唐朝發展到頂峰的表現。(4分)
材料二 宋詞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南北曲的形成,就是繼承和發展了宋詞的藝術傳統。南北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曲調,來源于宋代的詞體歌曲。而南北曲開始采用的曲牌聯套體的戲曲音樂結構形式,最初也是在詞體歌曲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摘編自《宋詞三百首詳注》
(2)材料二圖中人物是誰?根據材料二,概括宋詞產生的影響。(4分)
【政治篇】
材料三 明太祖即位后,就采取各種措施,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首先改變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權機構。在中央機構中,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屬于皇帝。又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掌兵事……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和皇帝的權力。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朱元璋為強化皇權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措施。(6分)
【建筑篇】
材料四 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建筑奇跡,它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發揮著巨大的國防功能。同時,長城也是農耕與游牧兩大部類文明形態的分界線,起著護衛先進的農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無止境的襲擊中歸于毀滅的歷史作用。長城的形成有著深刻的自然、經濟、文化基礎,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地理分布乃至自然景觀都有重大影響,是一條有形的自然、經濟、文化界線。
——摘編自樊凡《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古代長城》
(4)根據材料四,概括長城的重要作用。(4分)
1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主線,請你參與下列相關探究性學習活動。(18分)
【邊疆管轄】
材料一
(1)根據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橫線處的內容。(4分)
【民族交融】
材料二
政權 民族關系
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
宋與西夏 從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
西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編自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
(2)根據材料二,指出遼宋夏金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并概括其對國家發展產生了怎樣的積極作用。(4分)
【抗擊外敵】
材料三
圖一 圖二
(3)寫出材料三中兩位人物在抗擊外敵方面作出的主要歷史貢獻。(4分)
【探究感悟】
(4)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能從上述材料相關歷史中汲取哪些智慧 (6分)
18.經濟繁榮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封建帝王的不懈追求。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9分)
材料一 下面是敦煌莫高窟445窟唐代壁畫中的《牛耕圖》。圖中犁轅向上彎曲,犁轅末端和犁衡固定在一起,犁衡則橫架在兩牛肩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發展到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
(1)根據材料一,指出曲轅犁的發明時間,簡述它對古代農業發展的意義。(4分)
材料二 兩宋時,主產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國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盛產水稻的蘇州和湖州成為天下的“糧倉”。南方的棉紡業、絲織業、制瓷業、造紙業和造船業等在全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商業發展的水平,從總體上看也超過北方。與此同時,南方賦稅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過北方,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
——摘編自川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材料二反映了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的哪一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4分)
材料三 明洪武十三年(1380)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達到4103450人。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便大量從山西往外地遷民。明政府在移民的同時,給予外遷之人相關政策上的優惠和照顧,這無疑讓外遷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當地的農業生產中,與當地人共同創業,使明朝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5分)
材料四 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籍。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政府)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
——摘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4)根據材料四,概括清初手工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6分)
參考答案
1-5 CAADA 6-10 DACAA 11-15 CBACD
16.(1)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風格流派多樣。(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
(2)人物:蘇軾。(1分)影響:為后來的明清小說輸送了養分;為南北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3分)
(3)中央: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答出一點即可,3分)地方: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答出一點即可,3分)
(4)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發揮著巨大的國防功能;是農耕與游牧兩大部類文明形態的分界線;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地理分布乃至自然景觀都有重大影響;是一條有形的自然、經濟、文化界線。(答出兩點即可,每點2分)
17.(1)①伊犁將軍②尼布楚條約③文成公主④宣政院⑤達賴⑥駐藏辦事大臣⑦澎湖巡檢司⑧臺灣府(每空0.5分)
(2)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2分)積極作用: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分)
(3)圖一:戚繼光率軍抗擊倭寇,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2分)圖二:鄭成功率軍抗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2分)
(4)要維護民族團結,進一步發展民族間的友好關系;維護祖國統一,捍衛領土主權;加強邊疆地區的開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等。(答出兩點即可,每點3分)
18.(1)時間:唐朝。(2分)意義:借助畜力提高生產能力;減輕人力負擔;便于農業精耕細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工具的改進,帶來人們勞作方式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等等。(答出一點即可,2分)(2)現象:經濟重心南移。(2分)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工具;南方自然環境優越;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社會相對穩定;統治者的重視;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勞作;等等。(答出一點即可,2分)
(3)原因:人口的遷徙;山西人口的大量外遷;明朝政府實施優惠政策。(答出一點即可,1分)表現:農業上,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1分)手工業: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1分)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青花瓷暢銷海內外;(1分)商業: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較大的商業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等。(1分)
(4)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1分)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1分)出現了雇傭關系;(1分)民營手工業發展迅速;(1分)官營手工業相對衰落;(1分)家庭手工業面向市場;等等。(1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深州市| 盘锦市| 蓬安县| 义乌市| 萨迦县| 涿州市| 沾化县| 宣汉县| 丰镇市| 淮滨县| 诏安县| 连山| 宝清县| 黑水县| 隆安县| 厦门市| 迁西县| 平定县| 海南省| 怀化市| 张家川| 赤城县| 沅陵县| 岑溪市| 巴塘县| 台山市| 绩溪县| 乌审旗| 红河县| 克拉玛依市| 都江堰市| 同仁县| 桐柏县| 金华市| 高台县| 玉环县| 延寿县| 庆云县| 新田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