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定遠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下學期五月月考歷史試題考試時長:75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1.據秦《田律》記載,秦國官府經常發布整修田間道路和溝渠的命令,對各個地區下雨的情況非常重視。如果及時下了雨且谷物抽穗,基層官吏應當立即書面報告。這表明秦國A.文書傳送系統完善 B.國家控制的土地減少C.重視農業生產管理 D.官府承擔救濟的責任2. 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 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 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3.孝文帝統治時期,地方漢族大姓不論門第高低皆有獲得孝文帝賜名的機遇,被賜名的人數遠遠超過拓跋鮮卑貴族,所賜名均出自《詩經》 《周禮》等經、史典籍。這一做法A.剝奪了鮮卑貴族的特權 B.展現對漢文化的共同認知C.消除了門閥士族的影響 D.敦促鮮卑人學習儒家經典4.按元朝的法律,外國商人須將攜來的金銀及商品易為紙幣,再用紙幣購買所需物資販運回國,元朝紙幣得以外傳。以至于有學者認為“紙幣是歐洲旅客所接觸的最早的中國印刷形式”。該學者意在說明元朝( )A.對外開放水平較高 B.紙幣流通使用范圍的擴大C.法律體系比較完備 D.紙幣是印刷術傳播的媒介5.下表為部分明代通俗小說及作者相關情況表。表中所列作者“居住地”均屬明代主要運河城市。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作品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 《隋史遺文》 《新列國志》作者 羅貫中 施耐庵 吳承恩 袁于令 馮夢龍居住地 浙江杭州 江蘇興化 江蘇淮安 江蘇蘇州 江蘇蘇州A.小說促進了運河城市的崛起 B.商品經濟是世俗文學的基礎C.通俗小說成為江南主流文化 D.歷史結論需多個史料的實證6. 洋務運動時期,電報技術引進者對商務電報業務較多、經濟上可以獲利的線路一般采用官督商辦的形式,對商務電報業務較少、經濟上很難獲利,但卻關系到軍務、防務的重要線路,則采用官辦的形式。這種管理形式( )A.對中國早期現代化產生了雙重影響 B.助推民族工業走出困境C.抵御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輸出 D.過度依賴西方科學技術7. 1913年2月28日,《新聞報》刊載漫畫《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飲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該漫畫意在說明宋教仁( )A.缺乏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專制作為目標C.以議會斗爭追求政治抱負 D.爭取再造共和的堅定決心8.美國記者白修德在《中國的驚雷》中寫道:“當重慶的茶館里貼著‘莫談國事’時,延安的窯洞墻上卻刷著‘全民武裝保衛邊區’。”這反映了( )A. 國共兩黨抗戰路線的差異 B. 中日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C. 民眾文化程度的地區差異 D. 國際援助分配上的不均衡9.1950年,北京部分資本家因經營困難,對前景持悲觀態度,造成因解雇和欠發工資導致的勞資糾紛。為此,北京市委積極貫徹“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政策,建立勞資協商會議制度,為勞資雙方提供平等協商平臺。1951年全市私營工業利潤比1949年增長了8.22倍。該做法A.促成了所有制結構調整 B.推動政協制度確立C.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D.旨在加強工農聯盟10.改革開放之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稱之為“兩權分離”。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完善農村士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要求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再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格局。這一變化( )A. 確立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模式 B.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C. 推動了農村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 D.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11.亞述王提格拉三世(公元前8世紀)的墓碑銘文記載:“我的騎兵如風暴般席卷敵境,箭矢遮蔽天空,鐵蹄踏碎頑抗者的城池”。同時,亞述軍事手冊規定,騎兵需接受隊列沖鋒與騎射雙重訓練,每十騎編為一組,戰時協同作戰。上述材料反映了亞述帝國( )A. 廣泛使用戰車部隊主導平原決戰 B. 注重騎兵戰術與軍事組織專業化C. 統一了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 D. 通過宗教統一思想凝聚軍隊士氣12. 自羅馬共和國晚期起,拱門形制逐漸成為古羅馬建筑的一個顯著特色。據圖可知,人類文明交往( )A.促進了文化藝術的融合 B.推動了區域文化的統一C.改變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內核13.1796年,隨著法國軍隊的到來,法國法的影響遍及羅馬法的故鄉。1806年, 《法國民法典》被譯成意大利文并且被當作意大利王國的法律公布,使意大利不同地區的法律開設趨向集中,原本多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傳統因而發生一定的轉變。這反映出A.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B.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C.歐洲均勢原則確立 D.意大利實現國家統一14.1938年,英國首相張伯倫在簽署《慕尼黑協定》后宣稱:“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該協定允許納粹德國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時任法國總理達拉第坦言:“我們害怕重演凡爾登的慘劇。”這一現象最能說明A. 國際聯盟有效維護了集體安全 B. 經濟大蕭條迫使英法對德妥協C. 一戰的殘酷記憶助推綏靖政策 D. 意識形態對立主導了歐洲外交15.1990年至2014年間,制造業在非洲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從12.8%降至9.8%,許多國家的糧食和工業制成品從外部大量進口。非洲國家出口商品的統計資料顯示,其中一種產品出口占總出口量在50%以上的就有21個國家,出口產品幾乎是清一色的農、礦初級原料產品。這說明非洲國家A.糧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B.積極構建國際貿易新秩序C.工業發展依賴國際資本 D.尚未形成獨立的經濟體系二、材料解析題:結合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本部分共4題,第16題15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3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華人青年王清福遠洋漂泊來到美國。當時已有數萬華人在美國西部謀生,當地的排華情緒愈演愈烈。王清福向美國民眾進行了一系列關于儒家思想的演講,改變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人民的偏見。1882年,美國頒布《排華法案》,隨后王清福創辦了《美華新報》,第一次公開使用“華裔美國人”一詞凝聚華人力量。在1888年總統選舉中,他將選票投給共和黨候選人哈里森以表達對民主黨排華的不滿。哈里森當選后依然簽署了將《排華法案》再延長十年的法案,王清福出席了國會聽證會并據理力爭。與眾多華人一樣,他對中國的未來寄予厚望,是孫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之一。1898年,王清福回到中國,后在威海去世。他堅定不移的精神為后來美國華人樹立了榜樣,被稱為“華人的馬丁·路德·金”。————摘編自蘇思綱《走出帝國》材料二1963年,馬丁·路德·金選擇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伯明翰作為運動地點,組織黑人民眾上街游行示威,爭取平等權利,并利用媒體爭取公眾支持。全國人民在電視上看到黑人兒童被水龍沖擊的畫面,大為震驚。此后在南方的186個城市發生了758次示威活動,最終伯明翰的種族隔離被取消。運動促進了聯邦干預和立法,為1964年民權法的制定和通過鋪平了道路。馬丁·路德·金還認為種族主義深深扎根于國家的經濟與社會體制中,呼吁財富重新分配及社會經濟結構重新改造。1968年春天,他組織了數千名白人貧民、黑人、印第安人去華盛頓游行示威,游說立法者,并通過中斷交通等措施使首都停止運作,目標和手段的升級超出了聯邦政府和白人自由派可接受的程度。隨著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民權運動走向衰落。——摘編自于展《論小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的演變》(1)根據材料一,概括華人王清福主要的社會活動。 (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指出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的特點。 (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社會民權斗爭的影響。 (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說,這種回應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有的論者以此特征,把中國的現代化稱之為一種“防御式的現代化”,即一種被動的現代化。在近代中國,西方的侵略的確是構成中國現代化的兩大障礙之一(另一障礙是中國的封建主義)。所以,這種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動力或目的的現代化運動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使然。“防衛型現代化”的特征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判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就是因為“防衛”的需要,“民族主義”或“文化本位”的情結始終制約著近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價值的選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礙了近代中國對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而客觀的了解,因此也在較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現代化思潮與運動的深入發展。——摘編自王繼平《晚清中國現代化思潮的文化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述清晰。)18.(13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棉花、煤炭、棉織品等大宗商品的運輸需求激增。英國內陸河流密布,公路狹小且路況不佳,開鑿運河成為解決運輸問題的最優解。英國人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工業技術手段,除修建水閘、蓄水池外,還在高地和山地上打隧道,在峽谷間架水道橋,特別是鐵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國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運河開鑿技術最先進的國家。1791—1794年間,英國議會批準了81項修筑運河的法案。豐厚的利潤吸引投資者參與運河建設,工商業資本家投資明顯上升。至1830年,英國開鑿的運河總里程已經達到了 2500 英里, 串聯起英國各大主要城鎮。原材料和制成品被運到內陸,農產品被運到海上、然后沿海岸運到大城市,一批運河樞紐城市如伯明翰、曼徹斯特等也應運而生。——摘編自雍正江《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運河修建的條件》(1)根據材料,概括英國運河修建的條件。 (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運河修建的影響。 (7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牛頓有過汽車夢。1680年,他設想了噴氣式汽車的方案,但未能制成實物。1769年,法國人居紐制造了用煤氣燃燒產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時速4公里,且每15分鐘要停車向鍋爐加煤,行駛中噴吐著煙火粉塵,聲音很大,常使馬匹行人受驚。曾有報紙上刊登漫畫,夸大汽車爆炸的慘狀。馬車鋪的老板們唆使兒童向汽車扔石塊,在路上撒碎玻璃、鐵釘,以妨礙汽車行駛。1885年,卡爾 本茨制成了采用單缸0.9馬力汽油機的三輪汽車,該車在1886年獲得德意志專利權,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新中國成立以后,黨中央高度重視汽車工業。1956年,蘇聯援建的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1969年,在湖北創建了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設、制造設備的第二汽車制造廠,奠定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央允許建立汽車合資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國汽車工業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0年,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汽車產業成了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展,我國汽車正向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基本完成,部分關鍵技術研發處于全球領跑階段。——摘編自劉世愷等《汽車百年史話》、徐秉金等《中國汽車史話》(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牛頓的夢想是如何變為現實的,歸納汽車初創時所遇到的困難。(7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我國汽車工業的變化,指出影響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8分)安徽省定遠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下學期五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1-5 CDBDB 6-10 ACACD 11-15 DABCD二、材料解析題:結合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本部分共4題,第16題15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5分,第19題13分,共55分)。16. (15分)(1)社會活動:向美國民眾宣傳中華文化;(1分)創辦報刊,凝聚華人力量;(1分)反對《排華法案》;(1分)爭取華人平等權利;(1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分)(2)特點:利用電視等新媒體;(1分)動員組織多族群民眾;(1分)從爭取政治權利發展為要求經濟平等。(2分)(3)影響:推動美國社會運動發展;(1分)迫使美國政府擴大公民民主權利(推動了國會的民權立法);(2分)推動美國移民社會多元文化的交融;(2分)未能從根本上消除種族歧視與壓迫。(1分)17. 答案 示例 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1分)闡述: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主張學習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早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2分)19世紀60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2分)為了自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2分)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光緒帝推動“百日維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已經從洋務派的技術現代化,轉向制度現代化。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2分)《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2分)總之,晚清現代化因外國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內容逐漸推向深入,但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無法實現現代化。(1分)18. (13分)(1)條件:工業革命對運輸大宗商品的需求;(2分)較好的地理環境基礎(天然河流密集);(1分)擁有先進的工程技術;(1分)政府的政策支持;(1分)資本家積極投資。(1分)(2)影響: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2分)密切了各地間經濟聯系:(1分)促進了英國內陸地區的發展;(1分)促進了城市化進程;(1分)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19. (15分)參考答案:夢想的實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作用下產生了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但這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汽車。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卡爾 本茨制成的采用汽油機的三輪車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一輛現代汽車,實現了牛頓的夢想。(4分)困難:汽車技術不完善,污染、噪音嚴重;傳統行業與舊勢力的破壞阻擾;傳統觀念與輿論的不利影響。(3分)變化:從無到有;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到行業領跑者;從品種單調到完善的產品結構;從單一機械化到智能化、網絡化、輕量化和能源多樣化。(4分)因素:政府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研發;生產關系與管理方式變革;國際因素;社會需求。(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