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練習歷史學科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注意事項:1.每題選出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2.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某中學組織學生參觀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文化遺存,下列可作為其選擇的是A.良渚古城遺址 B.大汶口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二里頭遺址2.在中華文明傳承過程中,華夏認同觀念出現于A.三皇五帝 B.西周初年 C.春秋時期 D.秦漢時期3.西漢建立之初,統治者最推崇的治國思想是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黃老無為思想 D.儒家思想4.以下與“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是A.“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C.“立嫡以長不以賢” 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5.唐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780年,政府開始推行兩稅法。該稅A.消除了貧富差距 B.強化了人身控制C.取消了實物稅收 D.改變了征稅標準6.宋朝社會與前代相比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變化。能為這一觀點提供證據的是①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②外戚宦官交替專權③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④門第觀念日趨淡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遼代統治者為應對國內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漢族居民,又有“漁獵而食,車馬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會經濟狀況,在政治上實行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謀克制 C.定期遷徙行營 D.四等人制8.根據下表內容分析,明清之際三位思想家主張的共同點是思想家 主張黃宗羲 認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張“君臣平等”顧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 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主張“循天下之公”A.提倡個性自由 B.倡導“兼愛”“非攻”C.批判君主專制 D.主張“工商皆本”9.下表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題是時間 事件1662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1727年 清朝開始派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 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A.政治的成熟與創新 B.文明的碰撞與交流C.外交的沖突與危機 D.國家的鞏固與統一10.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統計,一戰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00多萬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達1.17億元,涉及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推動這一變化的因素有①民國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 ②西方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③官僚資本憑借權力聚斂財富 ④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中國共產黨不僅是合作共贏的倡導者,更是積極實踐者。以下屬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成果的是A.北伐的勝利進軍 B.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C.抗日戰爭的勝利 D.“雙十協定”的簽訂12.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由1946年7月的127萬人,增加到1948年11月的310萬人。這一變化A.是美國扶持的結果 B.是和平建國的體現C.得益于人民的支持 D.受到抗美援朝影響13.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對這次土地改革意義表述正確的是①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 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③在農村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 ④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同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的目的是A.鞏固人民政權 B.加大財政投入 C.建立國營經濟 D.完成三大改造15.1960年春,鐵人王進喜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在茫茫大草原上露營,就著鹽水吃野菜,以頑強的意志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他們身上體現的精神被譽為“鐵人精神”,其內涵是助人為樂 B.艱苦奮斗 C.執政為民 D.廉潔奉公16.某中學歷史學習小組制作主題為“繽紛多彩的世界古代文明”展板,下列內容可納入“大美亞細亞一亞洲文明”系列的是①《吉爾伽美什》②莎草紙 ③楔形文字泥板 ④60進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17.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下屬丁古代美洲文明的是 ①瑪雅文明 ②阿茲特克文明 ③印加文明 ④阿拉伯文明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下列有關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有①都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②都曾經入侵過印度河流域③都促進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④都進行了大規模對外擴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下列是某學生所做的學習筆記,其學習的主題應是A.亞非國家間的友好往來 B.東西方文明間相互交融C.中華文明影響周邊國家 D.亞洲各國經濟聯系加強20.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頒布了大革命時期的綱領性文件,文件中明確提出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這一文件是A.《權利法案》 B.《王位繼承法》 C.《獨立宣言》 D.《人權宣言》21.造成下表所列數據變化的原因是英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變化A.新航路的開辟 B.三角貿易的興起 C.圈地運動的進行 D.工業革命的開展22.有位老師在講解某一歷史事件時引用了“德國平民因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1915-1918年)”“丘吉爾1923年寫的回憶錄《世界危機》”“索姆河戰役幸存士兵的回憶”等材料。據此判斷這一歷史事件是A.法國大革命 B.德意志統一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23.下表為某同學歸納整理的俄國相關史實,其反映的主題是時間 事件1900年 創辦《火星報》1903年 建立布爾什維克黨1917年 提出四月提綱1917年 領導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A.列寧的革命歷程 B.二月革命的影響 C.俄國農奴制改革 D.十月革命的經過24.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的發明者主要是工匠、學徒、作坊主等,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主要發明者的情況如下表所示。這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者 身份 成就西門子 物理學家 發電機格拉姆 物理學家 電動機諾貝爾 化學家 炸藥A.范圍廣、規模大、進展迅速 B.造成社會結構重大變革C.凸顯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D.推動壟斷組織廣泛建立25.19世紀末期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軍民英勇抵抗外來侵略。一戰后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領導人民開展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甚至進行街壘戰。以上斗爭A.瓦解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體系 B.打擊了英國在埃及的殖民勢力C.結束了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統治 D.動搖了法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26.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20世紀重大變化之一,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下列歷史事件中,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是①英國光榮革命②印度獨立③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④阿爾及利亞獨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7.重大歷史事件由若干歷史事件構成,歷史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構成,由此形成不同的等級和層次。下列選項符合上述表述的是A.九一八事變一盧溝橋事變一臺灣光復B.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蘇德戰爭一斯大林格勒戰役C.《聯合國家宣言》發表-雅爾塔會議召開-德國投降D.墨索里尼組建法西斯黨一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一世界經濟大危機28.如圖是一位同學梳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歷程的時間軸,④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應是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B.《慕尼黑協定》簽訂C.《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D.《聯合國憲章》制定29.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具體表現有①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強 ②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福利國家”的建立 ④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徹底消除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0.面對世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面對冷戰結束后國際秩序存在的混亂現象和全球治理出現的各種問題,中國倡導A.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 B.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C.召開不結盟首腦會議 D.成立世界貿易組織第II卷注意事項:1.用黑色墨水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2.本卷共3題,共40分。31.(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蔡倫獨創新意,使用樹皮、麻頭、破布和漁網加工造成新的“紙”,在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呈獻皇帝,皇帝贊賞他的巧思精意,封他為侯,于是天下都稱這種紙為“蔡侯紙”。-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成立》材料二宋代泥活字版材料三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培根《新工具》(1)根據材料一,指出“蔡侯紙”出現的朝代。(2分)(2)寫出材料二所示科技成就的發明者。(2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6分)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32.(1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41953-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摘編自《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回顧系列報告之一》根據圖4請選取1953-1957年、1993年-2007年兩個歷史階段,運用所學知識,對這兩個歷史階段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進行歷史解釋。(要求:先描述史實,再解釋歷史原因)33.(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面是16世紀歐洲的玉米圖。材料二1493年3月哥倫布探險船隊回到西班牙,并帶回了玉米(果實)。從此,玉米開始在西班牙擴散,很快被好奇的人們在西班牙試種。而一試種,玉米本身的各種優勢就顯示出來了,諸如耐寒、耐瘠、耐旱、高產、抗(病蟲害)性強、生長期短、栽培管理收獲加工簡單、果實耐儲存、食用時品種多樣、營養和口感較好、糧菜飼料多用途等;而且還有觀賞上的優點和特色。······于是玉米很快就散播開來,此后三十年便傳遍歐洲各地和北非,特別是法國、意大利、土耳其。由于玉米耐寒,其在一些地區可以代作冬季谷類作物進行栽培,歐洲多種作物的輪種開始推行,漸漸取代了傳統的冬季休耕的農作制度。作物的復合種植方式大大改變了意大利乃至歐洲的農田景觀。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摘編自張箭《新大陸玉米在歐洲的傳播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中玉米圖畫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玉米在歐洲傳播的特點及影響。(8分)參考答案1.B;大汶口遺址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7000至5000年,符合題意;良渚、河姆渡在長江流域,二里頭距今約3800-3500年。2.C;春秋時期,中原各國自稱“華夏”,周邊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3.C;西漢初推行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鞏固統治。4.A;“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是九品中正制導致門閥壟斷的體現;B為科舉制,C為嫡長子繼承制,D為察舉制弊端。5.D;兩稅法改變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按田畝和資產征稅。6.C;宋朝政府放松控制,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門第觀念淡化,外戚宦官專權非宋代特征。7.A;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分別管理農耕和游牧民族。8.C;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批判君主專制,未涉及個性自由或工商皆本,“兼愛”為墨家思想。9.D;鄭成功收復臺灣、駐藏大臣、伊犁將軍均體現清朝鞏固國家統一。10.B;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包括民國政府鼓勵、列強放松侵略、反帝斗爭,官僚資本聚斂財富是阻礙因素。11.A;北伐勝利進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成果,西安事變、抗戰勝利為第二次國共合作,“雙十協定”為戰后談判。12.C;解放戰爭解放軍兵力增加得益于人民支持,美國扶持國民黨,抗美援朝在建國后。13.D;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土地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鞏固政權;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是一五計劃。14.A;“銀元之戰”“米棉之戰”打擊投機資本,穩定物價,鞏固人民政權。15.B;鐵人王進喜體現的是艱苦奮斗精神。16.B;《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泥板、60進制屬于亞洲文明,莎草紙為古埃及文明。17.A;瑪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屬于古代美洲,阿拉伯文明在亞洲。18.C;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都建立地跨歐亞非帝國,促進文化交流,大規模擴張;羅馬未入侵印度河流域。19.C;日本大化改新、高麗三省六部、越南科舉制度均受中華文明影響。20.D;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人權、自由等原則。21.D;英國城市人口占比增加主要因工業革命推動城市化,圈地運動是工業革命前的資本原始積累手段。22.C;“德國平民營養不良死亡(1915-1918年)”“索姆河戰役”均與一戰相關。23.A;《火星報》創辦、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四月提綱》、領導十月革命均為列寧的革命活動。24.C;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者多為物理學家、化學家,凸顯科學理論指導作用。25.B;阿拉比領導的抗英斗爭和華夫脫黨運動均打擊英國在埃及的殖民勢力。26.D;印度獨立、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阿爾及利亞獨立加速殖民體系崩潰,英國光榮革命與殖民體系無關。27.B;第二次世界大戰包含蘇德戰爭,蘇德戰爭包含斯大林格勒戰役,符合事件等級層次。28.C;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29.A;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建立“福利國家”,服務業人口增加,基本矛盾未消除。30.B;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治理問題。31.(1)東漢;(2)畢昇;(3)造紙術和印刷術促進文化傳播與學術發展,火藥推動軍事變革,指南針促進航海事業,四大發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32.1953-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開展三大改造,GDP增速較快,奠定工業化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993-2007年: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WTO,GDP持續增長,體現改革開放深化和經濟全球化影響。33.(1)玉米圖畫為16世紀歐洲繪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后玉米傳入歐洲的傳播歷程及當時歐洲對玉米的認知;(2)特點:傳播速度快,因適應性強和多用途迅速擴散;影響:改變歐洲農作制度和農田景觀,促進農業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