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開卷)(試題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間共 120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6頁,“答題卷”共2頁。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西方神話中一切良善美好的事物都是上帝賜予的恩惠,而中國古代神話則強調人自身的努力,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這反映了 ( )A.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 B.中國發達的神話體系C.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D.先民樸素的審美觀念2.都江堰利用鵝卵石、特大竹籠等構建了分水灘地,在水流淹沒的時候,該分流灘地也會繼續分流。有了密如蛛網的河渠,再大的洪峰也可以被分割成許多條水道。這反映了都江堰 ( )A.影響深遠 B.歷史悠久 C.規模宏大 D.設計科學3.對比以下兩幅經濟發展示意圖可以得知 ( )A.南方經濟發展超過了北方 B.南方自然地理條件優越C.江南地區手工業發展迅速 D.南方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第1頁(共6頁)4.唐朝對不同部門的官員有具體的考核標準,朝廷根據官員的考核等級決定升降獎懲。唐玄宗曾主持對縣官的考核,當場就罷免了40多個不合格的縣令。這 ( )A.有利于澄清吏治 B.推動了教育發展C.擴大了選官范圍 D.促進了選拔公平5.下列資料說明了元朝的統一 ( )郭守敬設立觀測站,得到當時最科學的數據,編纂了《授時歷》都實(人名)探查黃河源頭,并由潘昂霄據其敘述撰成《河源志》王禎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兼論南北方農業技術,完成《農書》A.結束了長期的政權并立 B.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C.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條件 D.加強了中西方交通往來6.雍正年間,南京的絲織業發展迅速,全城擁有的織機達三萬多張;乾隆年間,云南的銅礦業發展興旺,大礦的礦工數以萬計,小礦的礦工亦數以千計。這反映了清朝 ( )A.手工業產品種類繁多 B.農產品商品化的加快C.手工業生產頗具規模 D.發展全國性商業活動7.以下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部分知識分子的主張,其旨在 ( )陳獨秀 《青年雜志》不設“文苑”欄,基本不采用舊體詩文胡適 從“進化論”的文學史觀指出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李大釗 提出“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A.抨擊封建的舊道德 B.傳播自由平等思想C.推動新文化的發展 D.維護資產階級利益8.在南昌起義籌備之時,共產國際主張取消起義,周恩來等人一致反對,他們認真分析當時的國內形勢后,強烈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原計劃實施,南昌城頭的槍聲才得以準時響起。這表明 ( )A.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 B.人民軍隊逐步建立起來C.革命需要團結同盟者 D.南昌起義獲得廣泛支持9.下表是安徽省1952年和1957年全省工業企業部分產品產量統計表,該表數據變化主要得益于 ( )主要產品名稱 1952年 1957年 增長百分比原煤 259.2萬噸 493.8萬噸 90.5%電力 5018.3萬度 19 667.2萬度 291.9%棉紗 13843件 45 793件 230.8%火柴 70121件 371 000件 429.1%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C.三大改造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第2頁(共6頁)10.據以下資料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截至2010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139件,單行條例777件;根據本地的實際,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和補充有75件A.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B.擁有堅實的法律保障C.促進了民族地區發展 D.有利于民族團結互助11.(新素材·五育·美育)帕特農神廟建于雅典衛城最高點,視覺矯正設計是其建筑風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筑師通過將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使得建筑看起來更有彈力更生動。這體現了雅典建筑 ( )A.技術領先世界 B.注重彰顯實用性C.人文色彩濃厚 D.蘊含著審美理念12.12世紀初的歐洲城市像一個公社,由市政會管理,市政會成員“既是市民階級的法官又是他們的行政官”,市政會的工作有決定和監督公共工程、管理公社軍隊、建立學校等。由此可見中世紀城市 (A.擁有一定的自由和自治 B.改變了西歐的政治格局C.促進了市民階層的誕生 D.徹底擺脫了教會的控制13. 新考法 多元史觀下列是不同史觀對早期殖民掠奪的評價,對其理解正確的是 ( )史觀 評價革命史觀 制造的災難和禍害導致亞非拉地區的落后文明史觀 各文明由分散走向連接,世界走向匯合生態史觀 殘酷掠奪亞非拉地區的礦產資源,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A.殖民擴張推動了資本原始積累B.不同史觀展現了史事的復雜性C.殖民擴張僅有野蠻性和殘酷性D.完整闡釋了早期殖民擴張全貌14.內戰中美國南方經濟由于自身結構問題走向崩潰,并且這一時期南方的奴隸主將更重的生產負擔壓在奴隸身上,激起奴隸們的反抗斗爭。這反映了 ( )A.北方軍事實力強大 B.南方經濟依靠北方C.南方統治存在弊端 D.南北矛盾開始激化第3頁(共6頁)15.(新課標·發展趨勢)圖3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 ( )A.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 B.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C.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 D.世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二、辨析改錯(8分)16.(新素材·小切口·錢幣)貨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勾勒出社會變遷的進程。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為改變戰國以來幣制混亂的狀況,秦始皇下令以秦國的五銖錢作為統一貨幣,從經濟上鞏固了統一(2)唐朝時,新羅仿照開元通寶鑄造和同開珎,其見證了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和世界影響力。(3)北宋前期,隨著商業貿易的繁榮,泉州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4)明朝時,鄭和所率的船隊攜帶大量絲綢、瓷器等物品以及大量金銀貨幣,用于送禮或貿易,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新素材·小切口·報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資產階級政治運動推動下,報刊業興起,以1895年《中外紀聞》的創刊為號角,掀起了辦報高潮。1905年創刊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梁啟超主辦的《新民叢報》就革命共和還是君主立憲等問題,展開了激烈論戰。民國時期,新辦的報刊超過400種,數目之多,門類之廣,其中1915年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志》為世人爭相傳閱。中國人自辦各種報刊的大量出現,改變了由外國人士及教會所辦報刊獨占鰲頭的局面,突破了清政府在思想輿論領域中的專制統治。————摘編自房列曙、木華《中國文化史綱》(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近代報刊業發展的特點。(4分)(2) 新考法 選擇史實進行歷史解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材料中一個時間節點,簡述這一階段報刊業發展的時代背景,并就其影響予以評價。(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報刊在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馬克Ⅰ型坦克由英國研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應用于索姆河戰役中,戰場上的坦克,邊發射炮彈邊向前推進,致使德軍或被打死、打傷,7000多名德軍官兵被俘虜……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戰爭方式,即裝甲戰,此后法、德等國也相繼研制新型坦克,促進了坦克技術的發展和改進,也引發了坦克戰術和戰略的探索和創新。————摘編自劉軍、邵朵《軍事五千年————勢不可擋的裝甲戰爭》等材料二 在過去的四五十年間,發明創造背后的動力是毀滅。今天人們手中有了原子彈這種毀滅性的武器,只要他們仍然野蠻殘酷,就會按照預定的目標去使用它。對武器的興趣是不祥的預兆,盡管戰爭已經結束,政治局面卻比之前更加不穩定。各國努力地提高摧毀能力,結果只能是一場死亡的祭禮,科學家成了獻祭的大祭司,人類則成了祭品。———摘編自[英]J. F. C.富勒《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馬克Ⅰ型坦克發明的影響。(4分)(2) 新考法 觀點辨析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科學家成了獻祭的大祭司,人類則成了祭品”這一觀點 請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4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們應該怎樣正確運用科技成果 (2分)第5頁(共6頁)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馬克思主義的主張(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部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 ·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集體成為“真實的集體”,社會達至“自由人聯合體” ·“天下為公”“民貴君輕”·“道法自然”“人與天調”·“天下大同” ·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整編自王英《習近平治國理政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4分)(2)新考法 任選角度提煉觀點并說明以中國共產黨的傳承與實踐為主題,從以下角度中任選其一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相關史實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6分)角度Ⅰ:生態觀 角度Ⅱ:人民觀 角度Ⅲ:世界觀(3)綜合上述材料,你能感悟到中國共產黨怎樣的優秀品質 (2分)第6頁(共6頁)參考答案1. A 2. D 3. C 4. A 5. C 6. C 7. C8. A 9. B 10. B 11. D 12. A 13. B 14. C15. D16. (1)×;(1分)“五銖錢”改為“圓形方孔半兩錢”。(1分)(2)×;(1分)“新羅”改為“日本”。(1分)(3)×;(1分)“泉州”改為“四川”。(1分)(4) 。(2分)17.(1)報刊數量多,種類豐富;關注社會現實;社會影響較大。(任答2點即可,4分)(2)【示例一】選擇:1895年。時代背景: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民族危機大大加劇,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思想。評價:宣揚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示例二】選擇:1905年。時代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派與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報刊討論中國前途問題。評價:宣傳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示例三】選擇:1915年。時代背景:中華民國建立后政治局面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為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新文化運動的號角。評價: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評分說明:對所選階段報刊業發展的時代背景進行敘述得 2 分,評價任答 1 點得 2 分,共4分。(3)各階級、各階層進行思想交流的媒介;輿論傳播的先鋒陣地;社會變遷的見證者;彰顯救亡圖存時代主題的載體。(任答1點,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18.(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開創了全新的戰爭方式;促進坦克技術及戰術、戰略的革新。(任答2點即可,4分)(2)【示例一】同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運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研制出原子彈,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冷戰開始后,美蘇雙方軍備競賽不斷升級,20世紀60年代的古巴導彈危機,嚴重威脅人類和平。因此,各國提高摧毀能力,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示例二】不同意。1945 年8月,美國先后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冷戰時期,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使得美蘇雙方都不敢輕易發起直接的軍事沖突。因此,殺傷性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也使各方在運用時更加謹慎,應該全面、辯證地看待這一觀點。評分說明:表明自己的觀點,理由充分、符合史實即可,4分。(3)兼顧科技發展與實際應用;趨利避害,使科技成果惠及人類;制定相關的法律及監管機制,保障科技成果運用透明合理。(任答1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19.(1)堅持以民為本,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胸懷天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2點即可,4分)(2)【示例】選擇:人民觀。觀點:中國共產黨創新性地發展并踐行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本思想。(2分)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2020年,我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民觀,以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4分)評分說明:任選角度提煉觀點,觀點明確得2分,運用兩個及兩個以上史實進行論述,邏輯清晰得4分,共6分。(3)實事求是,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心系人民,堅持人民至上;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等。(任答1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