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佛岡縣高一6月聯考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城市可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自治城市中行使城市治理職責的主要是()A.基督教教會勢力 B.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C.國王任命的官僚 D.莊園主人及其管家2.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冷戰結束后國際秩序存在的混亂現象和全球治理出現的各種問題,中國倡導()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C.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D.召開不結盟首腦會議3.大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它得名于()A.金字塔建筑 B.地處非洲東部 C.笈多帝國文明的一部分D.石頭城建筑4.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征服埃及后,修建了埃及諸神神廟并獻上祭品。在耶路撒冷,亞歷山大皈依猶太教的耶和華。攻克巴克利亞后,亞歷山大又成為阿納希特神的忠實信徒。亞歷山大這一系列舉措意在()A.發揮宗教的調節作用 B.提倡民眾信仰自由C.贏取被征服地區認同 D.宣告統治的合法性5.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并用通俗的德語重新翻譯了《圣經》,讓信徒自己閱讀《圣經》、誠心修道,從而得到救贖。這去除了繁瑣的浮華的外在形式,而更重視精神世界的修煉與內心的獨白。這反映宗教改革()A.有利于喚醒人的主體意識 B.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旨在推動文化教育的普及 D.否定了神權至上的思想6.有這樣一座城市,它在1945年被命名為“英雄之城”,在那里德國遇到了自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遭遇的最大的阻擊,這場戰爭不僅使蘇軍從德軍手中奪取了戰爭的主動權,也給了納粹德國當頭一棒,讓囂張的法西斯們看到了正義的力量。這座城市是()A.彼得格勒 B.莫斯科 C.雅爾塔 D.斯大林格勒7.據統計,從1851年至1900年間,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成果不斷增加,英國105項,法國65項,美國33項,德國202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前半期。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不包括()A.經濟的快速發展 B.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C.科學家們的艱苦探索 D.政治體制的調整8.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聯邦政府擁有立法、征稅等一系列國家主權權力,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其余憲法未列明的權力都屬于各州或者人民。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選舉產生,均實行任期制。”由此可知1787憲法體現的主要原則有()①聯邦制 ②分權制衡 ③人民主權 ④直接民主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9.參與簽訂《慕尼黑協定》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回到英國后宣稱:“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而丘吉爾對此則評價說:“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丘吉爾對張伯倫的言論之所以有異議,主要是因為《慕尼黑協定》的簽訂( )A.能為歐洲和平提供法律約束力 B.極大地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C.讓英國在國際舞臺上顏面盡失 D.背離了法國同侵略者堅決斗爭的決心10.有西方學者說,世界上“少有哪個民族,能成功地設計一套制度,既合乎制定時的需要,又能為未來發展提供基礎,在后來的社會發展中,憲法也能表現出足夠的彈性,允許這些力量進行表達,不至于造成革命危機。”與材料觀點相符的民族國家應是()A.英國 B.美國 C.法國 D.德國11.有學者認為:“羅馬的貴族奴隸主階級,從掠奪戰爭中得到了大量的財富和土地,尤其是奴隸。他們組織奴隸制大莊園,生產谷物、經濟作物或者經營蓄牧業......充足的供給加強了其軍事實力,進一步使得古羅馬的擴張戰爭的勝利消息頻傳。”據此可說明()①對外戰爭使羅馬小農經濟逐漸破產 ②戰俘是羅馬勞動力的重要來源③奴隸制莊園是羅馬主要的勞作方式 ④對外戰爭促進了羅馬農業發展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12.羅馬共和國時期規定,任何立法都必須提前3個集市日公布在廣場的顯眼之處供人們討論。從此時開始到對法案的正式表決之間,有關官員無論他是贊成還是反對該法案的內容都可以通過召集預備會的形式討論法案的有關內容,向羅馬當局施加壓力。這反映了當時的羅馬政治()A.易滑向多數人暴政 B.實質是貴族政治C.推動萬民法的誕生 D.具有民主公開性13.下圖為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演示文本。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建立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C.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 D.“蒸汽時代”的到來14.下列四項表述可以從史實直接推斷出結論的是()史實 結論A 1506年9月25日,意大利威尼斯一對青年男女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這場婚禮也成了當時奢侈之風的縮影 意大利社會率先沖破了教會的精神獨裁B 1871年巴黎公社規定,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資 體現了對工人階級權益的保障C 林肯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中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亂諸州所有奴隸都應永遠獲得自由 黑人奴隸獲得平等公民權D 1723年沃波爾拒絕英王授予的貴族爵位,因為他接受封爵就必須放棄在下院的席位 說明此時下院的權力已經超過上院15.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是西歐向近代社會邁進時期發生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它們的共性主要表現在()①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 ②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③發揮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④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16.如表為美國1979年與1997年社會發展數據統計表(部分)。據表中數據可知,這一期間的美國()年份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值(1979年基數為100) 中等家庭收入增長值(1979年基數為100) 最富裕的1%家庭收入增長值(1979年基數為100)1979年 100 100 1001997年 138 109 240A.對經濟的干預加強 B.經濟發展陷入困境C.社會的不平等加大 D.通貨膨脹問題嚴重二、非選擇題:第17小題14分。18小題14分,19小題12分。20小題12分。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幾千年的智慧與經驗。它不僅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的思想精華,還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是什么?(2)結合現代社會,分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行為。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歷史學者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中,首先提出了“哥倫布大交換”這個概念,指的是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它是人類歷史上跨越種族的一個重要事件。在人類歷史上,這是關于生態學、農業、文化許多項目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克羅斯比認為:“哥倫布航行帶來的改變,最重大的一項,乃是屬于生物式的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大結果之一是:使舊大陸和新大陸的病菌、植物品種進行了交流互換,極大地影響了此后的世界歷史。-摘引自武斌《記疫、祈禱、隔離與共生》材料二16-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商人參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貿易而輸入(中國)白銀統計表葡萄牙商人(從日本流入) 西班牙商人(從美洲輸入)1586-1630年 從長崎輸入 近1500萬兩 1571年后 平均每年運入 150噸1557-1644年 從日本流入 1億兩左右 后20年中 共運輸 3000噸注:這些白銀絕大部分流入中國內地 注:這些白銀基本流入了中國-據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改編(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美洲傳向世界的物種兩例,并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2)請簡要評析16-17世紀“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之現象。19.經濟政策的調整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受制于諸多因素,又將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經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摘編自《列寧全集》蘇聯的新型現代化途徑是,在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大國,以蘇維埃政權為杠桿,采用非常手段從本國農業積累工業化資金,用行政辦法對資源、勞動力進行重新配置,采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式快速地推進現代化。-米艷《落后國家現代化的一種途徑》材料二 國會于1938年2月通過了一項新的《農業調整法》,此法規定棉花、小麥、玉米、煙葉、大米等5種主要作物的生產者規定生產定額,并對那些耕種定額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農民給予補貼。為防止生產過剩,價格猛跌,政府還給予貸款,以便農民將準備出售的農產品暫時貯存,以待善價。-劉緒貽《羅斯福“新政”的農業政策》(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材料一涉及的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內容并分別簡要評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斯福新政關于農業政策調整的內容并指出其實質。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計劃時期蘇聯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產品項目 1928年產量 1932年產量煤炭/萬噸 3550 6400石油/萬噸 1160 2100鋼/萬噸 430 592汽車/萬輛 0.07 2.93拖拉機/萬臺 0.13 4.89棉織品/億米 26.78 26.94糧食/萬噸 12330 11140材料二 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20世紀50年代之后,東歐各國相繼進行改革,但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且趨于保守,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被蘇聯扼殺。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推高了油價,再加上東亞和拉美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對東歐經濟來說不啻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之下,東歐各國為推動經濟增長而紛紛舉借外債,結果經濟惡化趨勢不改,債務負擔卻越來越重。進入20世紀80年代,東歐經濟陷入嚴重危機。-摘編自郭潔《東歐社會主義的最后十年一二十年后的回顧與反思》(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五”計劃時期蘇聯經濟發展的特點及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歐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陷入危機的原因,并談談其歷史啟示。《高一6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A D C A D B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D D B B C17.(1)內涵:思想理念: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愛。傳統美德:如仁愛孝悌、誠信知報、克己奉公、見利思義、篤實寬厚。人文精神:包括以人為本,注重人的修養和品德的培養等。(2)在道德規范: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如誠實守信、尊師重道等,規范自己的行為。人際關系:儒家倡導的“己所不欲,有助于人們在人際交往。18.(1)物種:馬鈴薯、玉米、可可、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影響:①推動了人口的遷移;②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③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④提升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⑤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答出三點即可)(2)評析: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商人形成以澳門為中轉站的貿易網絡,西班牙商人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大量白銀流入,推動白銀貨幣化,促進了中國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或雄厚商人群體的形成)等。但流入中國的白銀沒有轉化為資本,沒有起到推動社會轉型的作用。(言之成理者即可)19.(1)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斯大林模式實行農業集體化。評價: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但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固定糧食稅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鞏固了工農聯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業集體化犧牲農民利益,農業長期落后;僵化實行計劃指令,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2)內容:限制生產;提供補貼;政府貸款。實質: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干預經濟)。(1)特點:重工業發展迅速,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緩慢。作用:重點發展重工業,蘇聯很快實現工業化,工業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造成蘇聯國民經濟結構失衡。(2)原因:照搬蘇聯模式;改革力度明顯不足,且趨于保守;石油危機;為推動經濟增長而紛紛舉借外債。啟示:一切從本國實際出發;改革要加強力度,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