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山西陶寺龍山文化遺址有源自內蒙古河曲地區的陶三袋足器,和受大汶口文化影響的陶背壺和其他陶禮器,有來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石俎刀,也有體現紅山文化因素的彩繪盤龍紋陶盆。這說明( )A. 中原文化影響到周邊地區 B. 各地區初步形成血緣認同C. 中華文化共同體趨于形成 D. 中華大地農業生產較發達2. 如表是《東南亞地區出土的漢朝文物(部分)》簡表,據此推論正確的是( )地區 遺址 出土文物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最南端) 考山考等遺址 嶺南類型和江東(江浙)類型陶瓷器越南東南沿海 沙螢文化墓地 銅鏡、銅容器和銅炊具,印度產各類珠子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潘坤帕遺址 銅鏡,來自印度、羅馬的玻璃及黃金珠飾A. 漢代生活習俗在當地流行 B. 漢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C. 中西文化交流呈繁榮景象 D. 中華文化發展領先于世界3. 唐律中死刑三復奏制規定,“死罪囚”在執行死刑前,復奏次數為三次,復奏時間需經過兩日,復奏結束,皇帝批示下達后,要相隔三天才能執行死刑,違者要受到處罰。這一規定( )①以禮法結合為指導思想②反映了慎刑的立法理念③體現了君主專制的色彩④說明唐律實施程序煩瑣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4. 宋代有很多經商者接受過多年的文化教育,有著基本的道德修養,他們對商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趨勢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使宋代社會出現了特殊群體儒商。儒商出現主要源于( )A. 書院制度的產生發展 B. 理學的世俗化通俗化 C. 商業經濟的高度繁榮 D. 科舉公平開放規模大5. 明嘉靖以后,通俗小說創作題材關注蕓蕓眾生,重視市井閭巷的俗事。同時,小說家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故事的層面,而是更關注故事中人物的性情、心理和命運,把描寫的重心深入到故事人物的內心,以此表現人性的善惡美丑。這種文學思潮主要得益于( )A. 明末清初儒學的新變化 B. 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影響C. 農業和手工業的新發展 D. 小說家創作水平的提高6. 1879年英國商人美查創辦點石齋石印局,并于1884年創辦《點石齋畫報》,在其后20年間風靡中國。由民族資本家徐潤創辦的近代中國最大石印企業——同文書局,在不長的時間里將《二十四史》《圖書集成》等數萬種鴻篇巨帙秘籍珍本批量石印出來。據此可知,石印技術( )A. 阻止了西方對華文化滲透 B. 助推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C. 提升了印刷質量和成本 D. 帶動了出版業的長期繁榮7. 1917年4月,陳獨秀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時談到:現在“民國”雖掛上共和招牌,但文官考試卻以綱常倫理為題,國會議員依然尊孔,學士文人照舊推崇古文。陳獨秀強調的是( )A. 民國政黨政治嘗試的失敗 B. 文官考試缺乏監督機制C. 封建思想與民主政治沖突 D. 軍閥專制阻礙社會進步8. 1926年,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廣大農村,到處燃起革命烈火。農民建立政權和武裝,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真正做到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形成空前的農村大革命局面。這反映出當時( )A. 革命的工作重心出現轉移 B. 反帝反封建革命熱情高漲C. 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形成 D. 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開辟9. 1956年法國政府牽頭成立代表團訪問中國,與中國貿促會等部門展開關于工業合作的多場會談,簽訂總值近800萬英鎊的貿易合同。1958年中國代表團前往法國,對鐵路電氣化、化工、采礦等行業進行技術調研,與法國鐵路研究和建設公司簽署了多項技術合作協議。中法互訪( )A. 實現了中法關系正常化 B. 體現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C. 提高了中國國際影響力 D. 有利于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10. 到2021年,中國先后舉辦270期菌草技術(以菌草代替大量砍伐樹木的養菇技術)國際培訓班,為106個國家培訓1萬多名學員,在亞非拉13個國家建立菌草技術試驗示范中心或基地,菌草被譽為“中國草”“致富草”“幸福草”。中國援外的菌草技術( )A. 解決了受援國生態退化危機 B. 順應了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C. 保障了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 D. 助力了全球減貧和可持續發展11. 下圖為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112—前2004年)時期的一枚滾筒印章。該圖展現了當時( )A. 完善的官僚建制 B. 明顯的層級差別 C. 經濟活動的頻繁 D. 私有觀念的強化12. 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是一個封建性質的文件,是在維護貴族的利益。封建主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就要求國王遵守規范,國王也必須遵守。遵守規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遵守。據此可知,《大憲章》的基本精神是( )A. 自由平等 B. 天賦人權 C. 法律至上 D. 權力制衡13. 19世紀30—40年代,在費城、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等地此起彼伏的工人抗議聲中,“剝削”“壓迫”“欺騙”成為常用詞匯,“擁有自己的勞動成果”成為普遍訴求。這些詞匯和訴求( )A. 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B. 體現了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C. 說明斗爭形式的多樣性 D. 形象展現了工人階級的悲慘14. 下表為1900年和1913年俄國企業發展情況。這表明當時俄國( )時間 企業數量(家) 總產值(億盧布) 工人數量(萬人)1900 25327 32 2051913 29415 74 311A. 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 B. 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C. 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 D. 外國資本的大量引入15. 二戰后,在無奈的殖民“撤退”和向新殖民主義轉變中,西方列強不顧地理、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構成和發展需要,人為地將之分割成眾多小國,或反其道而行之,把民族、宗教矛盾交織的幾塊殖民地合并為一個國家。這些做法意在( )A 擴大經濟控制 B. 加強價值滲透 C. 侵蝕國家主權 D. 設置話語陷阱16. 1993年5月,政治家小澤一郎的著作《日本改造計劃》一書在講談社出版并成為暢銷書,其中寫道:“日本的GNP占世界的16%,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位。日美兩國的GNP占世界的將近一半。而且,日本與歐洲、美國并立,構成世界三極中的一極。”該論述主要強調了當時( )A. 國際局勢的劇烈波動 B. 日本國家戰略的變化C. 貿易摩擦激化日美矛盾 D.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二、非選擇題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鯉魚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其分布和食用價值在先秦時期已經為人所熟知。《詩經·陳風·衡門》一詩中對鯉魚的記載,將其視為美味的代表:“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此后歷代不斷有對鯉魚烹制方法的記載。除了直接食用之外,黃河鯉魚也進入各類中醫文獻中,大量藥方將鯉魚肉、眼、鱗、鰾、尾等入藥,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藥物。鯉魚在中華文化中有自己的獨特地位。蔡邕最早在詞中創造出鯉魚傳書的典故,鯉魚作為書信代名詞的記載,在后來的歷史時期延續,并逐漸普遍化。在中國的博物學傳統中,往往將鯉魚的這種象征意義歸入到“靈異”之類的文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太平廣記》中記述的鯉魚跳龍門的典故和傳說。李白在《贈崔侍郎·其一》中也稱:“黃河二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因“鯉”“李”二字同音,李唐統治者們對此頗為在意,一度禁捕鯉魚。鯉魚成為祥瑞,自唐以后已經基本定型。——摘編自武強《歷史地理變遷語境下的黃河鯉魚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鯉魚在中國古代的主要價值。(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鯉魚在中華文化中獨特地位形成的原因。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晚清國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認為影響國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國“在內無深知洋務之大臣,在外無究心撫馭之疆吏”,主張“馭外之端”為保證國家安全的第一要務。比文祥視界更清晰的,則是梁啟超、鄭觀應等人。在梁啟超看來,國家安全與否,并非富國強兵而獲得物質財富和先進技術,而在于“新民”,“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甲午戰爭之敗與庚子事變,雖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體并無改變。皇權無法徹底放棄專制而建立近現代國家安全體系,傳統的“國家安全”已搖搖欲墜。1912年初,清帝國“安全體系”徹底崩潰。——摘編自張永攀《從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國家》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分析安全威脅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決策,形成了系統、完整的以軍事安全為核心的國家安全思想。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冷戰結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從我國國家安全利益出發,提出了具有鮮明的以綜合安全為特征的國家安全思想。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冷戰后國際安全形勢的新特點和全球化發展的新要求,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順應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國家安全觀念的變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為核心的國家安全思想。——摘編自曹峻《試論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思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鴉片戰爭前后中國國家安全觀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國家安全思想的特點及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藝復興時期,弗吉里奧(1349—1420)將身體運動引入學校,認為體育教育應該培養充滿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發展的、身心俱健的人。他將競爭精神列為受教育者應該具有的一種首要品格,認為競爭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種渴望得到贊揚的天性。維多利諾(1378—1446)反對“靈魂的拯救只能通過對肉體的禁抑”,主張重視個體身心和諧發展。他認為“人的發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應包括體育在內,而不只進行心靈的訓練”,即“從新的審視角度來看待受教會無端指責達千年之久的身體活動,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從而自覺地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摘編自石龍、王桂榮《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的演變》等材料二 在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發源于英國的現代體育運動通過學校教育、傳教士以及軍隊士兵等多種傳播路徑,不斷向外擴散。至20世紀初,以板球為代表的運動項目已經傳播并蔓延到整個英帝國范圍內的所有社會,從印度、澳大利亞及加勒比地區,再到加拿大和南部非洲的人們都在參與和模仿起源于英國的體育運動。現代體育的發展與傳播在英國社會以及帝國范圍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它被視為道德隱喻、政治象征和文化紐帶,對于塑造英國民族觀念和維持帝國的對外擴張與凝聚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為由英國人引入的殖民統治和支配帝國文化的一種工具,現代體育及其比賽在傳播過程中也遇到了殖民地社會的抵抗運動以及西方大國間的博弈與爭霸。——摘編自楊松《19世紀英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及其在帝國傳播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時期體育教育觀的主要內涵。(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英國體育在帝國傳播中的影響。(8分)20.下表為歷史文獻中關于貞觀年間“封建”的部分記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文獻 記載內容《資治通鑒》 貞觀元年,太宗問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之策。尚書左仆射蕭瑀認為“三代封建而久長,秦孤立而速亡”“封建之法,實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議分封”。而后遭群臣反對,尚書右丞魏征、禮部侍郎李百藥等人皆上疏直陳分封的弊病,中書侍郎顏師古則提出了折衷的主張,“不若分王諸子,勿令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群臣眾見不一,太宗暫停封建。《舊唐書》 貞觀十一年,太宗下詔“參建侯之舊制……安州都督吳王恪、相州都督魏王泰、齊州都督齊王祐、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蔣王惲……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孫代代承襲。”貞觀十三年,在群臣的進諫下,太宗“詔停世封刺史”。貞觀十七年,“時皇子年幼者多任都督、刺史”“皇子幼年,或授刺史”。《帝范》 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注:《帝范》成書于貞觀二十二(公元648)年,李世民自撰的賜予子女的論政著作。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帝范》中唐太宗關于“封建”的認識作出合理解釋。CBADB BCBBD BCBACD17(1)經濟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文化價值。(2)先民的信仰與認同;歷代文人學者的推動;典籍中對鯉魚典故的記載;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18(1)變化:從“內防”為主到“外防”為主;從維護皇權到維護民族國家。(2)特點:始終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核心;時代性;繼承性。意義:在不同階段維護了國家安全;有利于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保障經濟的發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國家安全思想,是中國安全戰略的集中體現;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9.【答案】(1)內涵:鼓勵個人全面發展;肯定個體價值,鼓勵競爭;反對禁欲主義,主張身心和諧發展;積極倡導體育鍛煉。(任意答出三點)(2)影響:推動了體育運動在英帝國的傳播與發展;加強了英國與殖民地的聯系;有利于英國民族觀念的形成與民族認同;有利于英國的殖民擴張;激發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主義思想;引發大國之間的矛盾。(任意答出四點)20.【答案】從《帝范》中唐太宗關于“封建”認識的內容角度作答:唐太宗認為實行“封建”可滿足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實行分封時,唐太宗也汲取了西周、漢初分封諸侯,導致地方諸侯勢力過大,違背分封初衷的歷史經驗教訓,參考了漢武帝推恩令的核心理念,眾建宗親而少力,使地方藩王與中央榮辱一體,既給予藩王一定權力,又不使其勢力過大,達成鞏固統治的目的。唐太宗就“封建”的具體措施是將皇室子孫派遣到地方、擔任州長官刺史,即宗室刺史。在唐太宗與群臣討論過程中,多次因群臣反對而擱置這一決議,體現了唐太宗“從諫如流”的個人素養。從最終結果看,雖大臣們多次反對,但最終唐太宗仍然實施了這一決議。一方面,實行“封建”有利于唐初政權的鞏固,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也說明唐朝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唐太宗所想首先是維護李姓皇族利益,反映了古代封建王朝君主專制下皇權至上的特點和人治的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