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延邊第二中學2025屆考前適應性考試高三歷史試題本試卷分主觀題和客觀題兩部分,共20題,共100分,共5頁。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第Ⅰ卷客觀題1. 公元前3200年前后,隨著仰韶文化的衰落,周邊地區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馬家窯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類別、形制、紋飾、技術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蘊藏著“祭天、禮地、葬人”的思想內涵。這表明( )A. 文化共同體已初具規模 B. 華夏認同觀念已經產生C. 制玉技術交流較為頻繁 D. 商業貿易網絡雛形顯現2. 西周時期,諸侯國既是中央政權控制地方的軍事據點,又是宗周行使統治權力的政治派出機構。周公封魯而命以《誡伯禽》,封康叔于衛而命以《康誥》,封唐叔于唐而命以《唐誥》,為諸侯國確定了各自的政治方針。據此可知,西周時期( )A. 原始民主傳統依然存在 B. 地方治理有所加強C. 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緩和 D. 中央集權趨于完善3. 哪吒原型在唐代佛經中為印度佛教護法神“那吒俱伐羅”,元代賦予哪吒道教“玉皇駕下大羅仙”身份,明代《封神演義》中哪吒成為道教托塔天王第三子,并體現了父子忠孝沖突。這體現了( )A. 儒釋道文化間的互鑒與融合 B. 宗教世俗化推動文學形象重構C. 市民需求決定藝術創作取向 D. 政權更迭主導意識形態的變遷4. 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不斷完善,每部及其對應的事務機構實行三級制,從而形成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這一做法( )A. 體現了國家政治體制嬗變 B. 使得三省權力下放六部C. 有利于國家機器效能提升 D. 反映了權力制衡體制產生5. 下表為明清時期部分地區的數據統計。該數據反映出( )朝代\府別 明代后期 清代前期鎮數 市數 合計 鎮數 市數 合計蘇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鎮江府 9 6 15 13 17 30嘉興府 30 13 43 29 21 50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A. 蘇州經濟最為繁榮 B. 江南官府浮夸風盛行C. 清代經濟繼續發展 D. 市與鎮之間存在矛盾6. 1903年,章太炎致信康有為:“至于近世,戊戌之變,長素(康有為)所身受……且所謂立憲者,今上院之法定議員,誰為之耶?其曰皇族,則親王、貝子是已:其曰貴族,則八家與內外蒙古是已”“而可以不革者哉?”章太炎意在強調A. 君主立憲政體頗受清廷官員歡迎 B. 改良道路在中國受挫C. 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侵華工具 D. 中國的出路只有革命7. 1940年,中共中央曾發出指示:“要注意鞏固黨,在發展黨員已經停頓的地方,應著重于如何鞏固黨的組織。在還可以發展黨員的地方,要依據中央決定繼續進行發展黨員的工作,但均須注意質量,反對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這一指示旨在( )A. 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以應對復雜形勢 B. 擴大黨的階級基礎以壯大革命力量C. 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以鞏固根據地 D. 強化黨的組織建設以適應抗戰需要8. 1933年3月1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發布訓令,要求地方政府借出各地群眾節省的糧食,供給紅軍。群眾借谷后,可以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印發的借谷票為憑證抵納下半年的土地稅,抵稅有余的可到區政府領取現款。中央蘇區的借谷體現了( )A. 推行稅制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B. 通過戰時財政支援土地革命C. 控制戰略物資應對法幣貶值 D. 開展減租減息促進農業生產9. 1946年,中共中央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五四指示》,此后不久山西太岳長子縣六村,地主全數轉入勞動,富裕中農由37戶增至55戶;中農由464戶增至950戶;貧農由638戶減至389戶;赤貧由189戶減至7戶。這一指示的作用在于( )①徹底消滅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②農村土地占有狀況發生重要變化③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④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10. 公元前671年,亞述統治者在征服埃及后,允許孟菲斯祭司繼續主持埃及卜塔神祭祀,同時在尼羅河三角洲新建亞述主神阿舒爾的神廟,并要求埃及貴族參與獻祭儀式。這集中體現出亞述帝國( )A. 通過宗教同化加速文化融合 B. 宗教政策的實用主義色彩C. 對征服區采取分而治之政策 D. 實行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11. 中世紀以來,歐洲城鎮里的各個行會壟斷著商品的制造,它們制定統一的價格、工資、質量標準乃至產品數量。17、18世紀的企業主為此被迫采用“外放分工法”,將原料送往鄉間家庭,利用農村勞動力生產后,再將產品運往市場銷售。“外放分工法”表明歐洲( )A. 生產的專業化得到提升 B. 鄉村與城市對立加劇 C. 早期工業在艱難中發展 D. 工廠制度呈現新形態12. 18世紀,法國學者狄德羅主編了《百科全書》,編纂者既有狄德羅、盧梭這樣的出身平民者,也有霍爾巴赫男爵、孟德斯鳩男爵、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伏爾泰。法國大革命以前,《百科全書》共出版了6個版本,印刷了大約2.4萬套,美國富蘭克林、憲法之父麥迪遜、“門羅主義”創始人門羅都購買了《百科全書》。這表明當時( )A. 啟蒙思想契合了時代潮流 B. 專制統治成為眾矢之的C 全民教育提高了民眾覺悟 D. 啟蒙運動內涵發生變化13.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人泰羅通過“鐵鍬試驗”,得出了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并設計出大小12種規格的鐵鍬,鏟不同的東西用不同的鍬。這樣,試驗所在地堆料場的勞動力從400~600人減少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從16噸提高到59噸。這表明( )A. 科學與技術實現緊密結合 B. 工業革命加速了人的異化C. 生產協作提高了勞動效率 D. 生產管理呈現科學化趨勢14. 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歷次經濟危機中,美國失業者絕大多數是黑人和非熟練工人等藍領體力工人。80年代開始,白領工人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到90年代中期,白領工人的失業人數比藍領工人多出數萬人乃至十余萬人。出現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 黑人民權運動興起 B. 社會貧富差距不斷縮小C. 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D. 經濟“滯脹”問題加重15. 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印度、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崛起,提升了“全球南方”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在當今國際政治軍事熱點事件中,“全球南方”不選邊站隊,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立場,成為塑造國際秩序的重要力量。這( )A. 推動了經濟區域集團化 B. 解決了國際經貿發展的不平衡C. 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 D. 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一體化16. 目前,世界地區性組織數量已達4100個。其中,無論是國際政府組織或者非政府組織,職能均呈現強化的勢頭,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深入到反恐、環保、人權、扶貧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這反映出( )A. 國際治理成國際關系演進潮流 B. 國家紛紛讓渡其部分主權C. 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盛行 D. 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然成型第II卷客觀題(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所示為唐宋筆記史料中所載的飲茶習俗(部分)。文獻來源 主要內容唐人王讜《唐語林》 御史臺三院……兵察當主院中茶,必市蜀之佳者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 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狹;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宋人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 余歸與諸友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宋人蘇軾《東坡志林》 近時世人好蓄茶與墨,閑暇輒出二物較勝負。云:茶以白為尚,墨以黑為勝——摘編自李肖《茶文化與唐宋社會生活的嬗變》(1)根據材料,概括唐宋飲茶風俗的差異。(2)從史料實證角度,說明應如何驗證上述飲茶風俗的真實性。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隨著航、路、電、郵四政的發展,晚清交通立法興起。這些法律具有鮮明的特點,如輪運方面直接援用各國行船免碰章程,鐵路方面多以日本、法國、德國等國鐵路立法為參考。同時,清政府在立法時直接將條約“內化”為國內立法,如鐵路方面的《重訂鐵路簡明章程》就規定保護勘路及修路洋人,各路巡警章程規定特別保護洋人及其行李等。此外,輪運方面的相關法律對小民之船加以一定的變通和照顧,鐵路方面的法律規定鐵路要繞越廬墓等。《檢查逆電章程》對所謂逆電嚴防不貸,郵政方面……皇上萬壽之日要放假等。——摘編自葉士東《晚清交通立法研究》(1)根據材料,分析說明晚清交通立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交通立法的原因。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英國是較早邁向消費社會的現代國家。“光榮革命”后,英國各種社會變革加快,在銀行金融、交通運輸、工業技術、思想文化、新聞報刊、消費需求等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向現代社會轉型加速。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英國城市化、商業化、世俗化社會逐漸發展,人們的讀寫能力和收入水平提高,產生了空前龐大的讀者群體,文化閱讀消費的興起成為英國邁向現代消費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材料二 英國大眾文化的流行與18世紀英國新聞報刊業的傳播和發展有關。新聞閱讀消費興起,不僅擴大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渠道,而且促進了民眾對國家事務的關注度、參與度。而18世紀以后的英國,經濟主義、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成為日益主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現代性價值理念,為大眾文化的轉變創造了合適的政治氛圍和土壤,英國日益邁向商業化社會、工業社會、世俗社會和消費社會,這些變革最終徹底轉變了大眾文化。——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曹瑞臣《18世紀英國公眾閱讀消費的興起》(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8世紀英國公眾閱讀消費興起的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英國公眾閱讀消費興起的影響。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歷史思維,以大歷史觀視野,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作出的原創性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對新中國外交實踐的創造性升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構成了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和歷史擔當。只有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才能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才能推動歷史車輪向著文明進步的方向前進。——焦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根據材料,結合世界史相關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說明:可以任選一角度,也可以從材料的整體出發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延邊第二中學2025屆考前適應性考試高三歷史試題本試卷分主觀題和客觀題兩部分,共20題,共100分,共5頁。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只交答題卡。第Ⅰ卷客觀題【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D【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A第II卷客觀題(52分)【17題答案】【答案】(1)差異:唐代飲茶呈現“南盛北衰”格局,宋代飲茶成為全國性的習俗;唐代飲茶主要流行于官員和僧侶群體,宋代飲茶群體日益擴展;唐代飲茶以實用功能為主,宋代飲茶發展出多元文化功能;唐代尚未形成獨立的茶文化體系,宋代形成了較完善的茶道文化;唐代簡單區分早晚茶,宋代已出現評價體系。(答出三點即可)(2)驗證:收集正史等文字資料,與時人筆記互相印證;結合出土茶具、茶葉殘留物、壁畫等考古實物佐證;從貿易記錄與稅收文書等經濟資料分析茶葉、茶具流通情況;以多種類型史料相互印證,判斷其真實性與普遍性。【18題答案】【答案】(1)移植性;強烈的半殖民地性;一定程度上注重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濃厚的封建性等。(2)西學東漸為晚清交通立法帶來了從理念、內容到技術等多方面的深刻變革,推動了中國交通立法的近代化進程;航、路、電、郵四政的發展,使得傳統的交通管理方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通過立法來規范交通行業的發展,保障交通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通過交通立法,清政府可以加強對交通領域的控制,維護社會秩序,同時也希望借助近代交通的發展來增強自身的實力,鞏固統治地位;新政改革將交通建設與改革視為重要內容,為適應近代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清政府不加快交通立法的步伐。【19題答案】【答案】(1)有利條件:啟蒙運動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制度和技術的變革;穩定寬松的政治氛圍和社會環境;報紙和雜志的普及;工業革命發展提升了民眾的消費水平。(任答四點即可)(2)影響:有助于促進啟蒙思想的傳播和社會思想的解放;利于推動國家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強社會經濟的活力;有助于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20題答案】【答案】觀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運用歷史角度和世界角度所作出的原創性貢獻。該觀點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歷史自信和歷史擔當,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新中國外交實踐的創造性升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首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國際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其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當前,全球治理體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難以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國際秩序。綜上所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它不僅符合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趨勢,也符合人類社會的根本利益。我們應該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