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鳳城一中2025屆高三年級考前最后一測歷 史總分100分 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西周時期,遼西地區的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的銅器具有鮮明的草原地區風格。但其銅鬲上的夔龍形器耳是典型的中原風格,一些高等級貴族大墓中發現有成組的從中原地區直接輸入的青銅禮器,包括鼎、簋、罍、壺、盉、尊等。這體現了( )A.華夏認同觀念的發展 B.中原文化影響力的擴大C.青銅制造業逐漸興起 D.周朝疆域拓至遼西地區2.漢初,“郵”主要根據地形及地區間差異而設置,“十里置一郵。南郡江水以南,至索南水,廿里一郵……北地、上、隴西,卅里一郵”;對于“郵”的職能,“郵各具席,設井磨。吏有縣官事而無仆者,郵為炊;有仆者,叚(假)器,皆給水漿”。這表明漢初“郵”的設置( )A.利于南北溝通 B.優化地方管理 C.加強中央集權 D.體現漢承秦制3.唐貞元三年,時值豐年,米粟價平,德宗詔令和糴(即政府出資收購糧食)。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并且兩稅法雖“定稅計錢”,實則“折錢納物”,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這說明( )A.兩稅法推行致物價持續走低 B.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C.貨幣計稅加重百姓經濟負擔 D.實物納稅阻礙商品經濟發展4.宋代實行“鎖院”制度,即主考官在考試前臨時確定并立即人住貢院,在考試結束前不得外出或接見賓客。同時,考官在考試期間不得攜帶家屬,不得與外界通信,違規者將受到嚴懲,此外,試卷實行“糊名”和“謄錄”,考官無法從試卷上獲取考生的身份信息。這些舉措意在( )A.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加強君主專制統治C.完善官員監察機制 D.維護科舉考試公正5.如圖為明清時期華北平原人口數與人均耕地變化情況。這( )A.說明土地集中問題嚴重 B.影響農業種植結構變化C.反映農村多種經營興盛 D.表明稅制改革成效顯著6.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既痛惜每年“約計洋商所贏之利,當不下三千萬”,更從中感悟到“以工商為先”正是“西人謀富強”的重要經驗,指出“然則為中國計者,既不能禁各國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務而已”。這反映出( )A.部分人士對西方富強的認識尚為膚淺 B.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沖擊“抑商”觀念C.甲午戰敗助推有識之士深入學習西方 D.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影響深遠 7.下表所示是1915年多方人士的言論。他們的這些言論( )國籍 人物 身份 言論 主張共同點美國 古德諾 袁世凱憲法顧問 《共和與君主論》 都倡導中國實行君主制日本 有賀長雄 袁世凱憲法顧問 《共和憲法持久策》中國 楊度、嚴復 “籌安會”成員 主張恢復帝制,并實行君主立憲A.表明君主立憲是大勢所趨 B.代表了西方列強的政治立場C.服務于袁世凱復辟的需要 D.體現出嚴復思想發生了質變8.1928年,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造幣廠生產的銀元上有“工”字印記,稱為“工”字銀元。“工”字銀元重量足、成色好、信用高,湖南鄰近各縣的商民也都紛紛將手中銀元兌換成“工”字銀元。“工”字銀元( )A.實現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統一 B.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C.受到了當時廣大國統區商民的一致認可 D.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9.1953年,“一五”計劃出臺,當時在農村,手工業產品約占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60%~80%。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全國城鄉手工業工人和手工業獨立勞動者多達1930余萬人,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6%。這些數據可用以說明( )A.個體經濟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 B.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客觀的必要性C.新中國工業體系嚴重結構性失衡 D.計劃經濟體制建立面臨現實阻力1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組建或參與了東盟地區論壇、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等,并在已有框架下同相關國家開展對話。據此可知,中國政府致力于( )A.推動經濟區域集團化進程 B.構建和平周邊環境以促進發展C.展現責任擔當的大國風采 D.開展多邊外交來維護世界穩定11.古埃及現存最早的紀年石碑——巴勒莫石碑,記載了許多王室活動。出現頻率最多的是兩年一次的“荷魯斯巡游”國王在大臣們的陪同下巡游全國,并對重要案件進行判決。此外,舉行儀式活動和捐贈神像活動記載的頻率也較多。這反映出古埃及( )A.王權具有多重職能 B.強調王權來源的合法性C.重視進行祖先崇拜 D.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12.有學者指出“西歐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政治統一、法律劃一的集權國家。大小封建主各自割據獨立,各封建主都是擁有行政司法職能的獨立實體,城市援引此例,就像在某一領地取得特恩權一樣。這樣的城市既不會出現在東方,也不會出現在羅馬帝國時期。”據此推斷,該學者旨在說明中世紀歐洲( )A.封建領主是推動城市興起的主要力量 B.城市自治應得益于王權的削弱C.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產生過積極影響 D.城市發展較東方呈現不同軌跡13.1593年,某殖民國家頒布法令規定了下圖所示航線的次數、載重量、價值額、關稅數額等,實行特許經營權、許可額等制度。這一舉措( )A.維持了該國海洋霸主地位 B.推動太平洋貿易有序發展C.挑戰大西洋三角貿易地位 D.制約了貿易地的經濟發展14.1790—1830年,英國各類運河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共籌集資金約2000萬英鎊。運河該不該建造一般由議會授權,但運河如何修建則各行其是,大多數運河是為了不同地點之間或港口和工業區之間運輸貨物而修建的。這說明英國運河的修建( )A.是工業革命興起和發展的保障 B.是大宗商品運輸的最優方式C.是地區利益和資本運作的產物 D.是技術革新成果的集中體現15.美國對蘇聯進行物資援助的海上航線中,北太平洋航線是從美國西海岸港口經太平洋到達蘇聯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線,航行時間長達20天。在二戰期間約有824.4萬噸,即總貨物的47.1%通過北太平洋航線運往蘇聯。該航線( )A.服務于美蘇貿易發展 B.確保了蘇聯物資供應C.體現了協約國的合作 D.維護了美國國家安全16.如下圖為1970年的一幅漫畫:一頭頂著英國皇冠的獅子揮動著馬戲團的鞭子,指揮一個土耳其人和一個希臘人相互廝打。據此推斷,該作者意在( )A.譴責英國干涉別國內政 B.嘲諷雅爾塔體系的瓦解C.頌揚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D.指責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4分)鄉紳在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維護著鄉村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張櫚(1860—1942,櫚音gāng),浙江溫州人,1880年中秀才,后捐稟貢;其父為貢生出身,因創辦團練有功而獎敘知縣。作為鄉村士紳,張櫚的心路歷程反映了近代中國百年巨變。1888年,29歲的張櫚在參加鄉試時,在答妻兄林駿的詩文中寫道:“忍別高堂賦遠游,累人名利去營求。事原寡味同雞肋……,漫隨群驥策駑駘。”至遲自1896年起,身居鄉村的張櫚已購買或借閱《時務報》《海國圖志》《洋務時學》等新學書刊。1896年,地方發生蟲災,“實是民人目睫之禍”。張櫚接受友人建議,先于本村倡導農民除蟲以對周邊鄉村起表率作用。1900年,由于該鄉下垟港河,水多魚足,但有鄉民“貪利一時,買藥下毒”。為合族利益計,張櫚立《毒魚禁約》:“今為立禁,不許下毒;如再排謀,被人捉獲,重必鳴官,笞杖戮辱;輕則罰禮,甘心認伏,戲文一臺,果酒兩桌;絕不徇情,無論生熟。”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對義和團運動影響較大的地方停止科舉五年以示懲戒。得知此信息后,張櫚這樣評議:“議新政者宜趁此機會,將天下一律停試五年”,因為“目下八股行中人甚多,治天下不足,亂天下有余”。1905年廢科舉前數月,張櫚于張氏祠堂創辦小學,他認為,“不出數年,下等社會大開知識,未始非文明進化之起點,正不必鄙為簡陋而不屑為也”。1919年,年屆花甲的張氏在感嘆自己的田園生活時寫道:“身無官職事排衙,晝掩園扉靜不嘩。…力遵祖訓安耕鑿,厭聽時流競鼓茄。想是清閑天福我,且攜樽酒賞黃花。”——摘編自李發根《近代鄉村社會環境變遷的鄉土敘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晚清時期張櫚思想所反映的時代特征。(8分)(2)根據晚清民初張櫚的事跡并結合所學,分析說明近代鄉紳的作用。(6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革命根據地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紅色歌曲,如《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救亡圖存歌》等,成為了開展社會動員的有力武器。當時,晉察冀邊區工農兵群眾多為文盲、半文盲,在此狀況下,口頭媒介的特殊作用便凸顯出來,歌詞中所包含的方言也讓群眾更易于接受。各基層黨組織也通過建立專業劇社、宣傳隊,組織文藝工作者創作紅色歌曲,發揮動員作用,還在《晉察冀音樂》《抗戰日報》等許多刊物上刊登紅色歌曲。農村中廣泛自發成立歌詠隊,農民自行創作歌謠動員身邊群眾,“歌詠已經形成了晉察冀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時至今日,仍有許多當時流傳下來的抗戰歌曲激勵著人們。——摘編自王浩悅、李雪楓《喚起與響應:抗日戰爭時期山西革命根據地紅色歌曲的社會動員分析》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紅色歌曲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新階段。《展開愛國主義生產競賽》宣傳了愛國生產競賽運動政策,《我們要和時間賽跑》宣傳了國家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方針。《歌唱二郎山》反映了修筑川藏公路的事跡,《老司機》從側面反映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的歷史時刻。《勘探隊之歌》刻畫了地質勘探隊員戰天斗地、以苦為樂的建設者形象,《采伐歌》描繪了伐木工人火熱勞動的場景。《我是一個兵》表達了愛國主義精神,《勞動最光榮》提倡了熱愛勞動的美德。這些紅色歌曲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摘編自熊維娜《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的話語表達——以紅色歌曲為視角的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日戰爭時期紅色歌曲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紅色歌曲的重要歷史作用。(6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挑戰材料 阿爾及利亞現代高等教育起源于19世紀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獨立后,阿爾及利亞現代高等教育獲得一定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法國殖民統治時期(1830—1962年)1909年,法國政府組建了阿爾及爾大學,該大學是殖民時期建立的唯一一所大學。1920年,阿爾及爾大學共有47名穆斯林學生,僅占學生總數的3.4%,到1960年,該大學中有585名是土著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0.8%;在科學學院,除開設物理、化學等常規專業課程外,還開設了地質學、撒哈拉自然地理學等涉及“北非土地上所擁有的全部財富”的公共課程;組織構架、教學模式基本遵循法國本土大學模式,在教學中,使用法語教學,禁止使用阿拉伯語。與傳統教育相比,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從誕生到發展,在學制、規模、運行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都更加正規化、現代化。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大部分殖民地精英成為法國殖民統治的忠誠擁護者,也有一小部分本土精英,始終保持文化自覺,如畢業于阿爾及爾大學的費爾哈特·阿巴斯于1943年公開發表《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譴責法國政府的殖民政策。◆獨立后(1962年至今)1971年,阿爾及利亞成立了高等教育部,建立了一些新的大學及高等專業院校,規定所有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打破城鄉發展不平衡。隨著學生數量激增,班級規模過大,教師難以兼顧教學與科研,校舍、實驗室設備普遍老化,圖書館資源匱乏,難以滿足現代教學需求。獨立初期,阿爾及利亞高校繼續按照“殖民模式”運作:參照法國大學模式制定體制結構、教學規劃、引進教師等。盡管之后政府主導了多次教育改革,但高等教育領域的改變卻并不突出。——摘編自逯雨、齊趙園《法國殖民時期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特征與影響》等(1)概括法國殖民時期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對阿爾及利亞的影響。(8分)(2)作為歷史觀察者,請為獨立后的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6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大致進程如下:西周 時期 青銅銘文中最早出現“中國”一詞,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區,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陽居“天下之中”,稱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有了民族名稱即華夏族的含義,與“蠻夷戎狄”等相對,且華夏族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如原被視為“蠻夷”的秦、楚,在戰國時期逐漸成為華夏族,其分布區也因之成為地理空間意義上的“中國”。漢代 將漢朝所統治區域視為中國,常與西域的一些國家對舉。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中國”一詞仍是華夏族和漢族、漢朝核心控制區的含義。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中國”一詞多指漢族、漢族政權及漢族分布的中原地區,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國”自居,如拓跋魏認為自己才是中國的正統,反而把漢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島夷”。唐代李延壽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權和民族都作為一體,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國”。宋元 時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國”,把遼、金、元等看成夷狄,但遼、金、元則常常自稱“中國”。元朝的脫脫主持撰修前朝歷史時把遼、金、西夏等國與宋朝一樣,都看成“中國”的王朝。明清 時期 明朝官私文獻中涉及與海外國家和民族交往的語境之下,“中國”一詞開始具有國家的含義。晚清時期,傳統的國家觀即“華夷觀”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中國”一詞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質的變化。民國 時期 “中國”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內的歷史文化、政治主權實體的含義,成了具有近現代國家意義的正式國名。——摘編自龍曉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國家:“中國”一詞作為國家名稱的歷史過程述論》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圍繞“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鳳城一中2025屆高三年級考前最后一測》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D B A C D B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D C D A1.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銅鬲上的夔龍形器耳是典型的中原風格,一些高等級貴族大墓中發現有成組的從中原地區直接輸入的青銅禮器”可知,該文化與中原地區有密切的聯系和文化交流,并受到中原王朝政治理念的影響,這可以用來說明中原文化影響力的擴大,B項正確;春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產生,排除A項;夏朝開始,中國進入青銅時代,排除C項;遼西(今遼寧西部)屬于北方民族活動區(如山戎、東胡),周朝通過燕國等諸侯國間接施加影響,但未直接納入版圖,夏家店上層文化出現青銅禮器只是受到西周文化的影響,不能說明周朝疆域的拓展,排除D項。故選B項。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初“郵”根據地形及地區間差異設置不同的間距,這種因地制宜的設置方式有助于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構建起適合當地的郵驛體系,使得地方的郵驛服務能夠更有效地覆蓋各個區域。結合所學可知,漢初“郵”的設置主要服務于公文傳遞,溝通朝廷與地方的聯系,從而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C項正確;材料僅僅是描述了不同地區“郵”的設置間距以及其對當地吏的職能,未涉及南北之間通過“郵”進行交流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雖然“郵”的設置涉及了地方管理,但其主要服務于公文傳遞,并不起到優化地方管理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漢初“郵”的設置和職能與秦制相關內容的對比信息,無法直接體現漢承秦制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可知,唐德宗時期實施的兩稅法等,本應利于經濟與民生,實際上卻使百姓負擔劇增,這表明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B項正確;“物價持續走低”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A項;百姓負擔加重主要是由于兩稅之外雜稅更多了,并非由于貨幣計稅,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實物納稅對商品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鎖院”制度限制考官與外界聯系,減少人情干擾,“糊名”和“謄錄”使考官無法知曉考生身份,避免徇私舞弊,這些措施都圍繞保證科舉考試公平公正展開,D項正確;這些措施主要是規范考試流程、防止作弊,重點不在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提高文化素質主要通過教育及考試內容等方面,排除A項;加強君主專制主要體現在削弱相權、加強對員控制等方面,題干措施主要針對科舉考試本身的公正性,與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無關聯,排除B項;題干措施針對的是科舉考試環節,而非官員監察機制,官員監察機制主要是對官員履職等情況進行監督,排除C項。故選D項。5.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明清時期華北平原人口數與人均耕地變化情況”數據信息,可知人口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人均耕地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激增導致耕地短缺,倒逼農業集約化與作物結構調整,人地矛盾加劇迫使農民調整種植模式,如推廣高產作物或轉向經濟作物,B項正確;“土地集中問題嚴重”需結合地主兼并土地的數據,材料僅顯示人均耕地減少,排除A項;“農村多種經營興盛”需副業、手工業等證據支撐,材料僅涉及耕地與人口關系,排除C項;“稅制改革成效”需稅制變化與耕地、人口關聯的說明,材料無此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薛福成認識到西方通過發展工商業實現富強,主張中國也應重視商務,但僅強調經濟層面,未涉及西方政治制度、科技革命等更深層因素,反映出當時部分士大夫對西方富強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觸及制度變革,A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在甲午戰后才獲得初步發展,材料未提及民間資本沖擊傳統觀念,且薛福成屬于洋務派官員,其主張與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薛福成逝世于1894年,甲午戰敗發生于1895年,時間上無法體現甲午戰敗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中薛福成的觀點源于對西方的觀察,并未提及黃宗羲思想的影響,且“工商皆本”在晚清并非主流觀念,排除D項。故選A項。7.C【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年(中國)。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1915年美、日籍的袁世凱顧問和楊度、嚴復等人在國內宣揚君主立憲,鼓吹帝制,意在為袁世凱復辟搖旗吶喊,C項正確;1915年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君主立憲違背歷史潮流,排除A項;古德諾、有賀長雄僅代表個人,非美日政府立場,排除B項;嚴復早年即主張君主立憲,此時延續舊有思想,未發生質變,排除D項。故選C項。8.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28年的中國。據材料信息,1928年,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發行“工”字銀元,是中共在革命根據地經濟領域的創新舉措。通過鑄造高質量、高信用的貨幣,蘇維埃政府穩定了根據地經濟秩序,提升了民眾對紅色政權的信任。這一措施屬于中共在根據地建設中的制度性探索,體現了其通過經濟手段鞏固政權、發展革命力量的實踐,D項正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于193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雖有一定合理性,但題干未直接說明“打破封鎖”的結果,排除B項;“廣大國統區商民一致認可”不符合史實(根據地周邊商民可能處于游擊區而非純粹國統區),排除C項。故選D項。9.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手工業的分散性與計劃經濟目標矛盾,說明國家需通過合作化將其納入統一管理,故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客觀的必要性,B項正確;1953年國營經濟已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工業內部(如輕重工業)結構問題,僅強調手工業比重大,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個體經濟對計劃經濟的抵制或阻礙,反而說明改造個體經濟是計劃經濟推進的必然要求,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合作平臺涉及的國家均位于亞洲,屬于中國周邊國家,中國通過合作平臺與這些國家加強聯系有利于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構建和平的周邊環境以促進國內發展建設,B項正確;雖然中國參與的機制包含經濟合作內容(如GMS、中亞區域合作),但題目中提到的東盟地區論壇等平臺并非單純經濟集團化組織,而是涵蓋安全、政治等綜合議題,排除A項;中國參與區域合作客觀上可能提升國際形象,但題目列舉的機制更多體現務實合作,而非刻意展示大國擔當,排除C項;題目中的合作框架均聚焦于周邊區域(東南亞、中亞、湄公河流域),而非全球范圍,排除D項。故選B項。11.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埃及(非洲)。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從巴勒莫石碑的記載中可歸納出古埃及王權的三種核心職能:政治統治職能,司法裁決職能,宗教與儀式職能,A項正確;石碑側重記載王權的實際活動(如巡游、司法、宗教儀式),而非直接宣揚“王權來自神”的理論依據,排除B項;石碑未提及對王室祖先的祭祀或崇拜內容,核心是國王的現世活動,排除C項;“政教合一”需體現政權與教權的高度統一。石碑僅顯示國王參與宗教儀式和捐贈,未明確國王直接掌控宗教事務管理權,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題干“西歐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政治統一、法律劃一的集權國家。大小封建主各自割據獨立,各封建主都是擁有行政司法職能的獨立實體,城市援引此例”可知,該學者認為中世紀西歐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政治統一的集權國家,而是形成了封建自治的傳統,而后來城市自治也是援引此例,由此可見封建自治的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產生過積極影響,C項正確:工商業的發展是推動城市興起德主要力量,排除A項;題干沒有強調王權的削弱,排除B項;題干的主旨是分析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原因,而不是說明東西方城市發展呈現不同軌跡,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93年(世界)。根據圖片中的貿易路徑可以判斷出其符合西班牙開展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而西班牙通過法令嚴格控制航線的各種要素,實行特許經營等制度,目的是將貿易利潤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自己手中。這使得貿易地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束縛,當地的產業發展、市場形成等都要服從于西班牙的利益需求,無法按照自身的優勢和規律自由發展,D項正確; 1593 年時,西班牙的海洋霸主地位已經受到了英國等新興海上強國的挑戰,這種對貿易航線的控制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維持其海洋霸主地位,排除A項; 西班牙的這些規定主要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貿易進行壟斷和控制,并非是為了推動太平洋貿易的有序發展。這種壟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貿易的自由發展,阻礙了太平洋貿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貿易網絡的完善,不利于太平洋貿易的長期有序發展,排除B項;該航線主要是在太平洋地區,與大西洋三角貿易的聯系相對較少,對大西洋三角貿易的地位并沒有直接的挑戰作用,排除C項,故選D項。1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90—1830年(英國)。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運河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資,議會授權但修建各行其是,服務于不同地點或港口與工業區運輸,反映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驅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可知運河修建由地方需求驅動,依賴資本市場運作和議會授權下的地方自主性,C項正確;運河雖促進工業革命,但材料強調其資金來源與地方利益,“保障”夸大了運河的單向作用,排除A項;材料未將運河與其他運輸方式對比,且19世紀中期鐵路興起后,運河地位下降,“最優”無法成立,排除B項;運河技術在18世紀已成熟,材料未提及技術革新,側重資本與地區利益,排除D項。故選C項。15.D【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期間的美國與蘇聯。據材料可知,二戰期間美國對蘇聯進行了海上物資援助,北太平洋航線起到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可知,美國與蘇聯在二戰期間同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美國對蘇援助有利于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就維護了美國的國家安全,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北太平洋航線的援助作用,該航線并非服務于美蘇貿易發展,排除A項;雖然北太平洋航線為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但“確保了”一詞過于絕對,二戰期間,蘇聯的物資供應來源多樣,且僅憑該航線不足以確保物資供應,排除B項;“協約國”為一戰時期兩大軍事集團之一,材料時間為二戰期間,排除C項。故選D項。1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0年(英國、土耳其、希臘)。根據材料可知,漫畫中一頭頂著英國皇冠的獅子揮動著馬戲團的鞭子,指揮一個土耳其人和一個希臘人相互廝打,作者意在指責英國在幕后操縱希臘和土耳其的紛爭,A項正確;1970年雅爾塔體系并未瓦解,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1970年英國早已經不是世界霸主,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902 年英日同盟的建立和后來英法、英俄協約的建立,標志著英國逐步放棄了孤立主義政策,所以1970年英國不再奉行光榮孤立政策,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7.(1)時代特征:中國逐漸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閉關鎖國的狀態被打破,西學東漸不斷發展;封建士人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出現,社會向近代化緩慢轉型;尋求救國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相繼發生;廢止科舉選官,發展新式教育培養人才,逐漸成為社會共識;鄉紳在鄉村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任答4點,每點2分,共8分。)(2)“身居鄉村的張櫚已購買或借閱《時務報》《海國圖志》《洋務時學》等新學書刊”,說明鄉紳引進新學,有利于推動近代鄉村社會思想的變革; “張櫚于張氏祠堂創辦小學”說明鄉紳積極創辦新式教育,培養新式人才;“張棡立《毒魚禁約》”說明鄉紳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任答2點,每點3分,共6分)【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1860—1942”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逐漸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閉關鎖國的狀態被打破,西學東漸不斷發展;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出現,社會向近代化緩慢轉型;尋求救國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相繼發生;據材料“身居鄉村的張棡已購買或借閱《時務報》《海國圖志》《洋務時學》等新學書刊”“議新政者宜趁此機會,將天下一律停試五年”可知,封建士人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改變;據材料“目下八股行中人甚多,治天下不足,亂天下有余”并結合所學可知,廢止科舉選官,發展新式教育培養人才,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據材料“張櫚接受友人建議,先于本村倡導農民除蟲以對周邊鄉村起表率作用。”可知,鄉紳在鄉村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18.(1)特點:產生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呈現形式易被群眾接受;創作方式多樣;廣泛流傳,經久不衰。(6分)(2)作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振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開展社會動員;記錄歷史,傳承紅色精神。(6分)【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抗日戰爭時期,山西革命根據地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紅色歌曲,如《在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游擊隊歌》《救亡圖存歌》等”可知產生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根據材料“口頭媒介的特殊作用便凸顯出來,歌詞中所包含的方言也讓群眾更易于接受”可知呈現形式易被群眾接受;根據材料“各基層黨組織也通過建立專業劇社、宣傳隊,組織文藝工作者創作紅色歌曲,發揮動員作用”可知創作方式多樣;根據材料“時至今日,仍有許多當時流傳下來的抗戰歌曲激勵著人們”可知廣泛流傳,經久不衰。(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宣傳了愛國生產競賽運動政策”可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根據材料“成為了開展社會動員的有力武器”可知開展社會動員;提振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根據材料“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可知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根據材料“仍有許多當時流傳下來的抗戰歌曲激勵著人們”可知記錄歷史,傳承紅色精神。19.(1)特點:人才培養對象以法國移民為主;學科建設圍繞殖民統治之需;基本復制法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影響:為法國移民提供普遍的技術知識與文化教育;有利于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文化滲透,穩固了法國殖民統治;殖民者為阿爾及利亞帶來了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體制,為獨立后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殖民時期也為阿爾及利亞的民族獨立及國家建設儲備了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阿爾及利亞的傳統文化并改變了其社會結構。(2)建議: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積極學習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果,改革高等教育的體制;在深刻了解本民族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基礎之上,發揮自主性,突出本體意識,走國際化道路;重視本土化與民族化。(每點2分,任意3點即可得共6分,其他言之理亦可得分,總分不超過6分)【詳解】(1)本題為特點題、影響題。時空為近代非洲。特點:根據材料“該大學中有585名是土著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0.8%”和“在教學中,使用法語教學,禁止使用阿拉伯語”可知,人才培養對象以法國移民為主;根據材料“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大部分殖民地精英成為法國殖民統治的忠誠擁護者”可知,學科建設圍繞殖民統治之需;根據材料“組織構架、教學模式基本遵循法國本土大學模式”可知,基本復制法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影響:根據材料中信息結合特點人才培養對象以法國移民為主可知,為法國移民提供普遍的技術知識與文化教育;根據材料“組織構架、教學模式基本遵循法國本土大學模式”可知,有利于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文化滲透,穩固了法國殖民統治;根據材料“也有一小部分本土精英,始終保持文化自覺”可知,殖民者為阿爾及利亞帶來了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體制,為獨立后阿爾及利亞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殖民時期也為阿爾及利亞的民族獨立及國家建設儲備了人才;根據材料“使用法語教學,禁止使用阿拉伯語”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阿爾及利亞的傳統文化并改變了其社會結構。(2)本題為特點題、認識題。時空為現代非洲。問題:根據材料“師難以兼顧教學與科研”可知,師資缺乏;根據材料“校舍、實驗室設備普遍老化”可知,教學設備老化;根據“參照法國大學模式制定體制結構、教學規劃、引進教師等”可知,在發展模式上長期與法國存在一定的“依附關系”。建議:根據材料“校舍、實驗室設備普遍老化”可知,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根據材料“盡管之后政府主導了多次教育改革,但高等教育領域的改變卻并不突出”可知,應積極學習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果,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根據材料“參照法國大學模式制定體制結構、教學規劃、引進教師等”可知,阿爾及利亞應在深刻了解本民族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基礎之上,發揮自主性,突出本體意識,走國際化道路;重視本土化與民族化。20.示例:“中國”一詞含義的變化體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趨勢“中國”一詞含義的演變與古代民族關系有內在聯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服從于周天子,故此時的“中國”指周天子所在的國都。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國”逐漸指代擁有禮樂文化的華夏族。在諸侯爭霸、兼并戰爭頻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邊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多,推動了周邊民族對華夏的認同;“中國”所指的地域范圍和人群也在擴大,但華夷之別的色彩還較為濃厚。秦漢時期,隨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中國”已用以指代整個王朝統治區域。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遷徙與少數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強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國”一詞被少數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稱,加上隋唐時期的再度統一與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進一步加強,華夷之別也受到沖擊。宋元時期,兩宋與遼金對峙、元代版圖空前遼闊,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拓展,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自稱中國”并寫入官方正史,體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明清時期,隨著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國家觀念的沖擊與影響“中國”成為我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具有了國家的含義,與外國相對,體現了轉是之汕的進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進一步加強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綜上所述,“中國”一詞的演變,反映了古代境內各族交融日益密切,華夷之別逐漸消除,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的歷史趨勢。【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歷史上的“中國”一詞含義較多,這些含義說明“中國”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結合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漢代、魏晉南朝時期和明清時期“中國”的含義進行概括和分析,總結出相應的變化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