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 課件(29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 課件(29張PPT)

資源簡介

(共29張PPT)
古代中國外交—朝貢外交
近代中國外交—屈辱外交
當代中國外交—?
外交是指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其對外政策,通過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使館,派遣或者接受特別使團,領導人訪問,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參加政府性國際會議,用談判、通訊和締結條約等方法,處理其國際關系的活動。
在中國的外交史上,走過了古代的朝貢外交,近代的屈辱外交(不平等條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外交又走出了怎樣的外交道路,取得哪些偉大成就呢?
第 14 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路”
目錄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調整之路(1978—21C ):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當代中國的外交
時空坐標
1949年
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和平外交
1954年
1955年
萬隆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1964年
中國與法國建交
1971年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
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89年
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
1997年
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
2000年
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2013年
習近平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
2016年
中國在杭州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峰會
2012年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978年
全方位
大國外交
十八大以來
新生
調整
新發展
①“另起爐灶”②”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③”一邊倒”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外交也掀開了新的篇章。在血與火的斗爭中誕生的新中國,此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對新中國實行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和外交上不承認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于搖籃之中。另一方面,剛剛取得民族獨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孤立無援。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國內外形勢做出正確判斷,確立了全面恢復發展經濟,為社會主義建設爭取有利國際環境的外交目標。
——郭永虎,張楊《社會主義外交觀》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從兩個方面歸納新中國外交轉變的原因。
①國內:
②國際:
新中國成立為建立新型外交關系創造了前提
兩極對峙,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封鎖
(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
(一)建國初期(1949-50年代末期)
2.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共同綱領》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試著利用材料中的詞語概括新型外交關系的總方針,并結合課本總結其特點。
總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學習聚焦】
特點:以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礎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78-79,梳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三個具體內容。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1949年
意義: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三大方針 內容 作用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78-79,完成下表。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史綱上】
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影響,是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
收回海關管理權、駐軍權、內河航行權
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史綱上】
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使中國不致處于孤立地位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思考:分別指出3則材料所體現的具體外交方針。
材料2:我們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去找。——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材料3: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想鉆進來。有幾個國家想同我們談判建交,我們的方針是寧愿等一等。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余地。—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
材料1: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系、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共同綱領》
“ 另起爐灶 ”
“ 一邊倒 ”
“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階段 史實(成果) 階段性特點
1949-1950 第一次建交高潮
20C50S末至60S初 第二次建交高潮
20C70S以后 第三次建交高潮 (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
三次建交高潮的國內外重大史實及其階段性特點。
1949.10 中蘇建交
1949.12-1950.2 毛澤東訪蘇
1950.2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與保、朝、越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印、印尼、緬、巴基、瑞典、丹、瑞士、芬等建交
與社會主義陣營建交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溫故知新】回憶史綱上相關內容
日內瓦會議【史綱上】
a.時間:1954年
b.地點:瑞士日內瓦
c.內容:討論朝鮮問題、印度支那問題
d.特點:新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
e.結果:印度支那問題在中國努力下得以政治解決
朝鮮問題因美國的阻撓未達成任何協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史綱上】
a.首次提出:
b.最終定型:
c.內容:
d.意義:
1953.12 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中印就西藏問題進行談判)
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中印緬聯合聲明,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①國內: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國際: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亞非會議/萬隆會議【史綱上】
a.時間:1955年4月
b.地點:印度尼西亞萬隆
c.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e.成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本課內容】
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本課內容】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溫故知新】回憶史綱上相關內容
不結盟運動【史綱下】
a.時間:
b.發起國:
c.地點:
e.興起標志:
f.影響:
1961
南斯拉夫、印度、埃及
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
提出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
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二戰后,世界掀起民族解放運動,中國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法國政府拒絕承認新中國。1954年,日內瓦會議召開期間,中法雙方沒有進行接觸。同年,中法兩國總理的首次會晤打開了兩國關系的新起點。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法國總統戴高樂想借中國的力量把美國趕出亞洲,決定與新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63年8月《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在倫敦、莫斯科和華盛頓共同聲明簽署,突出了英國的特殊地位,讓法國方面十分不滿。《條約》發表的時候中法兩國的核武器試驗都到了最關鍵的時候,這加速了兩國接觸。1964年1月,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法同時發布聯合公報,此后,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時陸續與中國建交。
——張錫昌《影響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
思考: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中法建交為何被稱為“外交核爆炸”?
④有利于70年代中國外交新局面的發展。
①推動中法、中歐關系發展,實現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②有利于緩和同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關系,減輕中國外交壓力。
③提高法國在歐洲的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
中法建交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階段 史實(成果) 階段性特點
1949-1950 第一次建交高潮
20C50S末至60S初 第二次建交高潮
20C70S以后 第三次建交高潮 (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
三次建交高潮的國內外重大史實及其階段性特點。
1949.10 中蘇建交
1949.12-1950.2 毛澤東訪蘇
1950.2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與保、朝、越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印、印尼、緬、巴基、瑞典、丹、瑞士、芬等建交
與社會主義陣營建交
1954.4-7 日內瓦會議【史綱上】
1954.6 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1955 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1956 與挪、南、阿富汗、尼、埃、敘、也等國建交
與英、荷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
50年代末 中蘇關系破裂【史綱下】
1961 不結盟運動興起【史綱下】
1964 中法建交,實現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建交
材料一 自1959年中印邊界首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聯公開袒護印度……1960年7月,蘇聯作出從中國撤退全部專家的決定,單方面撕毀了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協定和合同,廢除了多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
——時映梅《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簡析》
材料二 在“兩個中間地帶”理論指導下,新中國堅持“依靠第一中間地帶,爭取第二中間地帶,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
——門洪華《中國外交大布局》
(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
概況:1、“兩個拳頭打人”:反帝反修,即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
2、“爭取兩個中間地帶”:亞、非、拉和日、歐、加。
聚焦:中美關系
1971.4
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
打開交往大門
1972.2
毛澤東會見尼克松
1970.10,斯諾登上天安門參加國慶典禮
1971.7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2
尼克松訪華
(三)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初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1)中歐關系: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
(2)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3)中美關系: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4)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5)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
2.外交成就
(1)國際: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劣勢(越戰);歐洲聯合,日本崛起,美國霸主地位動搖;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中蘇關系惡化
(2)國內:中國綜合國力提升
1.背景:
(第三次建交高潮)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階段 史實(成果) 階段性特點
1949-1950 第一次建交高潮
20C50S末至60S初 第二次建交高潮
20C70S以后 第三次建交高潮 (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
三次建交高潮的國內外重大史實及其階段性特點
1949.10 中蘇建交
1949.12-1950.2 毛澤東訪蘇
1950.2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與保、朝、越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印、印尼、緬、巴基、瑞典、丹、瑞士、芬等建交
與社會主義陣營建交
1954.4-7 日內瓦會議【史綱上】
1954.6 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
1955 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1956 與挪、南、阿富汗、尼、埃、敘、也等國建交
與英、荷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
50年代末 中蘇關系破裂【史綱下】
1961 不結盟運動興起【史綱下】
1964 中法建交,實現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
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建交
1970年起 與意、奧、比、希、聯邦德國等建交
1971 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利
1972 中英、中荷關系升為大使級
1972 尼克松訪華,中美結束長期敵對狀態,關系開始正常化
1972 中日建交
1976 與中建交國家達到111個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交
國家利益可以突破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推動國際關系發展
思考:中蘇、中法、中日的建交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一、新生之路(1949—1978):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72年 中日建交
二、調整之路(1978—21世紀 ):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1.背景
新中國成立,在國際斗爭中,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堅持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外交活動的對象中,既包括發達國家,更多的是發展中國家;既有歐美國家,又有亞非國家;既有大國,又有小國;既有中國的周邊國家,又有與中國遠隔重洋的國家。
——《新中國外交的特點》
思考:對比建國初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外交政策有何轉變?
閱讀課本P80,從國內外兩個角度分析轉變的原因。
轉變:一邊倒→全方位
國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調整
國際:根據國際形勢變化,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在發展同世界各國友好關系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二、調整之路(1978—21世紀 ):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2.成果
(1)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
1979 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
1979 鄧小平訪美(美總統:卡特)
1989 中蘇關系正常化
二、調整之路(1978—21世紀 ):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2.成果
(2)世紀之交
東盟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是指東盟10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與中國領導人間舉行的會議。“10+1”指的是東盟10國分別與中日韓3國(即3個“10+1”)合作機制的簡稱。
鞏固與發展周邊國家關系成為外交工作首要任務:
a.解決與哈、吉、塔三國的邊界問題
b.1997,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
c.中國同印、巴基、朝、韓、越、蒙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
二、調整之路(1978—21世紀 ):改革開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2.成果
(3)21世紀以來
與世界各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
形式-伙伴 標志
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合作
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
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2000 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
2003 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
1999 成立二十國集團(國際經濟治理平臺)
2001 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史綱下】
【史綱下】成員國:【2001】加入:中、俄、哈、吉、塔、烏(烏茲別克斯坦)
【2017】加入:印度、巴基斯坦
2001 成立博鰲亞洲論壇(總部設在中國)
2009 “金磚國家”(中、俄、印、巴)領導人首次會晤【史綱下】
創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提供重要平臺
2010 南非加入【史綱下】
2015 成立新開發銀行【史綱下】
參與維和行動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1.背景
依據:世界發展大勢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化,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嚴峻
思想: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2.成果
(1)中共十八大以來(2012-2017)
a.發達國家關系:
b.周邊國家關系:
c.非洲國家關系:
d.歐洲、拉美國家關系: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81-82,按照下列幾個角度梳理十八大以來的外交成果。
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
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
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史綱上】
增進了解,加強合作
特點: 的外交布局
思考:根據以上信息,概括此階段的外交特點。
全方位、
多層次、立體化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2.成果
(2)中共十九大以來(2017年以來)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82,按照下列幾個角度梳理十九大以來的外交成果。
a.外交理念:一堅持三推動
b.外交實踐:
中共十九大: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①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②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2.成果
(2)中共十九大以來(2017年以來)
①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
b.外交實踐:
1)領導人頻繁密集外交活動
2)多項推進中外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的新文件、新舉措相繼出臺
不斷擴大利益交匯點,謀求共同發展
大國關系
周邊國家
出席會議
三、特色之路(2012年以來):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2.成果
(2)中共十九大以來(2017年以來)
b.外交實踐:
②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a.多邊主義:中國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b.國際問題: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關于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
c.全球治理: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
e.主場外交:通過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d.國際合作:倡議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作為常任理事國,中國倡導、支持并踐行多邊主義,大力推動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關于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等,中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維護正義和世界穩定。
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
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改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 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
思維導圖之表格:當代中國的外交
時間 國際形勢 國內形勢 外交方針或策略 外交成就
1949-1956年 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冷戰,世界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 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 ①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美蘇爭霸,關系緊張與緩和交替 大規模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 ③
1970-1977年 美國調整對華政策 調整外交政策 打開外交新局面 ④
1978-1989年 美蘇關系趨于緩和 ⑤ 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
20世紀80年代末到世紀之交 ⑦ 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中國基本外交政策則不變 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強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恐怖主義,氣候問題,人類面臨共同的挑戰 國家的綜合國力大為加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人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⑧ ⑨
確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形成“ 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間盟互助條約》,抗美援朝勝利,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以大國姿態登上國際舞臺。
與一批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及法國建立外交關系,成為世界外交舞臺上一支重要的獨立力量。
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迎來建交高潮;中日關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關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獨立自主,不結盟;提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遵循和平發展理念,開展全方位外交。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形成習近平外交思想,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倡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等主動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
1949-1950年:
第一次建交高潮:與社會主義陣營建交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第二次建交高潮:與亞非拉獨立國家建交
20世紀70年代以后
第三次建交高潮: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交
獨立自主
立于世界
建國初期的外交
背景:冷戰國際背景、鞏固新生政權
外交方針:建國初期三大外交方針
外交成就
影響
20世紀50-60年代
推動外交新發展
背景:國際局勢緩和、經濟建設需要
外交原則與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求同存異”方針
外交成就
意義
中國外交的
“變”與“不變”
外交政策乘勢而變
和合思想始終不變
因“和”互利
因“合”共贏
大開國門
邁向世界
1970年-改革開放前
打開外交新局面
背景:國際形勢變化、綜合國力提高
外交成就
中國智慧
影響世界
中共十八大以來
走出外交新道路

背景
外交成就
改革開放后
外交政策新調整
背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改革開放
外交政策: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外交
外交成就
思維導圖之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哈密市| 栾城县| 和平县| 饶阳县| 鲁山县| 台安县| 辽宁省| 盐城市| 铜鼓县| 定远县| 积石山| 吴川市| 翁牛特旗| 太白县| 玉山县| 怀来县| 日照市| 海原县| 富裕县| 卫辉市| 昌宁县| 栾城县| 当涂县| 罗江县| 大化| 潜山县| 方正县| 焦作市| 兖州市| 全州县| 章丘市| 勃利县| 武清区| 陇西县| 新建县| 个旧市| 大城县| 长垣县| 民勤县| 石景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