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8課《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標要求: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場面融通導圖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思考1:瀏覽教材p105、106,整理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演變。古希臘時期西歐封建社會近代基層組織時期村社莊園行會、商會基督教會英國:自治市美國:鄉鎮自治法國:自治市鎮社區組織開始形成二戰后: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后: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現代史料閱讀(p105):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作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審法庭申訴……——[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譯《雅典政制》思考2: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有何特點?特點:村社實行自治主要機構、參與對象和職能?機構: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職能: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成員等古希臘公民是希臘城邦制度的基礎,也是村社自治的基礎。1.古希臘時期——村社2.西歐封建社會(1)莊園:性質:管理者:職責:莊園主或管家組織生產;征收地租;主持莊園法庭審判,裁決糾紛主要的基層單位;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2)城市行會、商會:為了對付封建主的侵擾,保護辛苦學得的手藝免遭逃亡農奴的競爭,捍衛同行業者的共同利益,也為了壟斷本行業生產和經營,避免同行業之間的競爭,城市手工業者按行業組成特殊的團體——行會。.....為了確保商業貿易的獨占權和其他權益,城市商人也聯合起來組建自己的團體——商人公會,簡稱商會,商會在規范城市商品交易、防止無序的惡性競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孟廣林 《世界中世紀史》巴黎商人行會的會長擁有廣泛的權力,他的司法審判權不但及于商會成員,而且及于全體巴黎市民,他負責城防建設,監督道路橋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務及糧食供應,并征收賦稅,可見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齊世榮主編《西歐封建社會商會》思考3:結合材料,分析商會、行會興起的背景和職權。②職責:行會或商會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①背景: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后,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3)基督教會:①開辦學校②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文化③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離不開基督教,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④基督教倫理教化3.近代中世紀,英國的自治市是一個城市中心。從16世紀起,自治市成為議會選舉區??墒侵钡?9世紀30年代以前,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形成的郡、自治市和教區這種地方政府單位一直混亂地存在著。為了滿足新出現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時期的地方需求,中央已經意識到對地方政府結構重組的必要性。1835年市政法頒布,這是現代地方自治政府體制建立的第一步,法案建立了民選的自治市議會,改變了早期自治市通過向國王購買特許狀的方式獲得自治權的狀況。——孫宏偉《英國地方自治體制研究》思考4:分析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確立的歷史背景。自治市鎮→社區組織歷史背景:近代民族國家的產生;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方自治傳統的繼承;工業革命時期城市化發展,加強基層治理的需要。國別 基層單位 基層治理表現英國美國法國自治市鄉鎮自治市鎮1835年頒布法律,自治市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更多強調自治地方自治中央政府對基層的監管指導較多4.現代(1)工業革命后:近現代基層治理面臨挑戰,社區組織開始形成。紐約市總面積達1214.4平方公里,1790-1910年,人口快速增長,年均增速4.8%,從4.9萬人增長到476.7萬人。失業貧困養老環境污染表現:功能:作用: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類型:自治型;混合型;政府主導型(問題探究)(2)二戰后: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推動因素:各國政府的認識;聯合國對社區建設的推動社區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而且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3)20世紀80年代以后A.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B.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C.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學思之窗: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和運用最佳方式來達到這些標準。并將提供服務和戰略責任加以區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 ——英國《競爭求質量》白皮書(1991年)思考5:結合歷史縱橫,你怎么看待這種基層治理方式 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引入市場化手段是一種基層治理手段的變革,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社會化程度和效率。思考6: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①背景:基層治理與歷史文化傳統有關;體現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②推動因素:各國人民、政府和聯合國(國際組織)在實現基層治理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③歷程: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④實質:基層治理以基層自治為主要特點,自主權逐漸擴大;⑤方式:各國基層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區逐漸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⑥發展方向: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市場化等方向發展。⑦影響: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材料一:宗教改革前至少有110座養育院和2000多家施物所歸教會所有,在這些場所接受救濟的貧民有近9萬人,費用占教會收入的1/3。——彭迪先《世界經濟史綱》材料二: 林里吉斯圣三一行會規定:當會員陷于貧困時,有權利從行會的收益中獲取生活救濟。獲取的多少則要視情況而定。——金志霖《英國行會史》材料三: 中世紀的莊園對貧困佃農的救濟,包括為寡婦和幼子謀生,對孤兒提供監護和救助。另社會舉辦的慈善活動,其善款多用來修建醫院,修繕道路和橋梁等公共設施,此外也會為窮人提供食物,幫助少女完婚或進入宗教,幫助兒童上學或學工。英國王室、貴族和富商也經常通過宴會、酒會的形式來資助貧民,幫助其維持生計。思考1:根據材料,歸納歐洲封建社會進行社會保障的方法。教會救濟行會救濟民間救濟這些救濟有何局限性?1.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7世紀初19世紀80年代1935年二戰以后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美國《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濟貧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國家思考2:根據材料,梳理西方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發展過程。17世紀初的英國,隨著圈地運動的開展,大量失地農民流入城市。工業處于萌芽階段,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有限,造成了龐大的貧困失業大軍。同時加上人口增加、農業歉收、饑荒和對外擴張等一系列因素,社會問題日益突出,開始引發社會沖突,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嚴重威脅。思考3:根據材料,分析英國建立濟貧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但同時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待遇較差,工人運動日益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有見識的資本家認為要獲得長遠利益,有必要適當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麥為代表的德國統治者認為,要防止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還需要用溫和的手段緩解工人的對抗情緒,以保證正常的社會秩序。俾斯麥思考4:根據材料,德國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原因是什么?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的社會保險制度。1883年《疾病保險法》1884年《意外傷害保險法》1889年《傷殘老年保險法》1.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7世紀初19世紀80年代1935年二戰以后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美國《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濟貧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國家1930年美國失業者經濟蕭條中饑餓的母親羅斯福簽署《社會保障法》羅斯福思考5: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的背景。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帶來的巨大的破壞,美國羅斯福新政對此曾做了有益探索。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率先建立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國家概念】福利國家是指國家通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全體公民享受較好的公共福利。思考6: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建立“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的實質是什么?目的:縮小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實質: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思考7:“福利國家”有何影響?積極: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2.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蘇聯的社會保障制度(2)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形成:成熟:全覆蓋:改革開放后,日趨成熟,在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1951年2月,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世界上規模最大作用:日趨健全的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古希臘時期西歐封建社會近代村社莊園行會、商會基督教會英國:自治市美國:鄉鎮自治法國:自治市鎮社區組織開始形成二戰后: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后:政府、社區、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現代社會保障17世紀初濟貧制度19世紀80年代社會保險制度1935年社會保障制度二戰以后福利國家英國濟貧法歐洲濟貧制度德國初步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確立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新中國成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基層治理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