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情境·新趨勢】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卷 (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情境·新趨勢】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卷 (含答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4—2025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卷
(范圍:1-21課;滿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卷I(選擇題,共6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時空觀念】下圖是李旭同學制作的隋朝歷史大事件年代尺,但有一處沒有完成。圖中“?”處應該填寫
A.定都長安 B.統一全國 C.創立科舉 D.遠征遼東
2.【歷史解釋】錢穆在評價科舉制度時說:”寒苦子弟,皆得有應考之可能。又考試內容, 全國統一,有助于全國各地文化之融結。此一千年來,中國社會上再無固定之特殊階級出現,此制度預有大效。”這表明科舉制有利于
A.完善監察制度 B.選拔忠實奴才 C.加強中央集權 D.維系貴族特權
3.下圖為某同學整理的復習材料,其體現的主題是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經濟:注重發展生產,輕徭薄賦 邊疆:擊敗突厥,設立安西都護府 對外政策:對外開放,玄奘西行
A.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B.隋朝的建立與鞏固
C.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D.唐玄宗與開元盛世
4.現今,國家公務員的考試稱為國考,一般采用筆試和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我國古代,朝廷采用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下列人物中,最早采用殿試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武則天 D.唐高宗
5.下列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國古代
A.農業生產的發展 B.生產工具的革新
C.手工業發展的繁榮 D.水力灌溉工具的進步
6.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樂,不理政事,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對這場叛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是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③對北方地區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 ④是給予唐朝致命打擊的農民大起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某種程度上,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該材料反映了
A.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都是武將 B.五代十國時國家完成統一
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趨勢 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
8.【史料實證】下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該圖可用于研究
A.宗教繪畫的風格 B.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
C.民族政策的踐行 D.貞觀時期的中外交往
9.【史料實證】一組同學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搜集了以下唐朝時期的錢幣資料,它們可用于探究當時
A.中外交流的發展 B.政治制度的完善
C.民族關系的和睦 D.文學藝術的繁榮
10.【跨學科學習】詩歌中蘊含著珍貴的歷史。下列詩歌能夠反映唐朝盛世景象的是
A.“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C.“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
D.“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
11.《儒林公議》卷上記載:“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這佐證了北宋
A.開創了科舉取士制度 B.實行推恩令
C.完善三省六部制 D.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12.下表所示:我國兩宋時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960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宋夏訂立和約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與金議和
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滅亡 B.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C.各民族政權之間“和與戰”并存 D.各民族政權由對峙到完全統一
13.【家國情懷】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綢繆的前瞻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
C.飄逸瀟灑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
14.【跨學科學習】“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該詩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15.下表中①②所代表的政權分別為
少數民族政權 與宋的關系
① 在澶州訂立盟約,與北宋約為兄弟之國
西夏 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提供“歲賜”
金 南宋稱臣,并送錢物,雙方劃定分界線
② 攻入臨安,殲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統一
A.北魏、后周 B.遼、前秦 C.遼、元 D.北魏、遼
16.下表顯示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其反映的實質是
朝代 秦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重大政治措施 郡縣制 設置轉運使 行省制 取消行中書省,設三司
A.國家疆域不斷擴展 B.地方權力不斷增大
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君主專制的強化
17.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秦漢以來,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長期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下列描述有誤的是
A.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與西域各族的聯系,并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了基礎
B.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
C.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西藏;形成新的民族一回族
D.清朝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等,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18.在宋代海外貿易中,瓷器、絲織品等大宗出口商品產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地;被稱為“香藥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銷售地是京城、四川和東南地區。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海外貿易的繁榮
C.民族政權的并立 D.中外交通的發達
19.【情境試題】宋朝時,一位阿拉伯商人通過海路運送商品到廣州銷售,他應當到哪一機構辦理手續
A.市舶司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 D.廣州十三行
20.【情境試題】某班學生開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系列明信片設計活動,已經搜集到部分素材(下側)還可以推薦的素材有
①司馬遷與《史記》 ②王羲之與《蘭亭集序》
③孫思邈與《千金方》 ④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設立了“錦衣衛”,最初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偵查工作,但后來職能逐漸轉向收集情報、監視官員等。由此可見,此機構設立的目的是
A.解決倭患 B.強化皇權 C.增強國力 D.發展科舉
22.《瀛涯勝覽》記載:“(鄭和下西洋)所至諸國皆以禮相接,易物通好。”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
A.秉持和平交往的理念 B.旨在拓展海外貿易
C.以傳播先進技術為主 D.展現了明朝的國力
23.下表是歷史興趣小組搜集的一組資料。據此推斷,該小組探究的主題是
資料類型 名稱
畫作 明代《倭寇圖卷》
著作 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著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
實物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
A.中華民族堅決反抗外來侵略 B.明清時期加強邊疆地區管轄
C.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統治加強 D.明清政府重視改善對外關系
24.宋代程頤《代呂晦叔應詔疏》載:“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義中符合這一精神的措施是
A.均田免賦 B.八股取士 C.推行墾荒政策 D.井田制
25.康熙帝在《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中寫道:“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這里的“捷音”是指
A.《尼布楚條約》簽訂 B.東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爾丹叛亂 D.臺灣歸入清朝版圖
26.【史料實證】清朝在統治大一統國家的民族地區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下列組圖能集中反映出清朝有效管轄的邊疆地區是
A.新疆 B.臺灣 C.蒙古 D.西藏
27.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地區行政機構演變示意圖,?處設置的機構及其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A.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管轄
B.臺灣府,加強了對東南地區的有效管轄
C.伊犁將軍,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有效管轄
D.吉林將軍,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轄
28.學者陳旭麓指出,對于中國來說,十三行的出現維護了天朝的規制,而對西方商人來說,十三行卻遮斷了他們同中國民間和官方的聯系。材料中“十三行的出現”反映了清政府
A.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 B.斷絕與西方的所有聯系
C.成功地抵御了西方侵略者 D.禁止中國商人出海貿易
29.【史料實證】識讀下列一組圖,其適合用來研究明清時期的
A.閉關鎖國政策的弊端 B.世界性經濟互動
C.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D.商品經濟的發展
30.【唯物史觀】明清小說打破文人學士式的精英藝術一統天下的格局,作家們主動地貼近市民的審美情趣,將世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和盤托出,從而使許多作品在滿足“市井小民”的審美化需要的同時,帶有強烈的時代的批判性。由此可知明清小說的繁榮得益于
A.活字印刷術的技術支持 B.小說文體的通俗易懂
C.市民階層的發展與壯大 D.統治者思想政策寬松
卷II(非選擇題,共40分)
二、綜合題(第31題13分,第32題13分,第33題14分,共40分)
31.經濟發展,科技發達,文化繁榮中國古代輝煌的表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材料一
圖一 南宋《耕織圖》之十四灌溉 圖二 明朝《天工開物》中記載的牛轉翻車
南宋《耕織圖》是於潛縣令樓璹創作的綜合性農桑技術圖冊,以詩畫結合的形式系統記錄了當時農業與蠶織技術,被譽為“世界最早的農業科普畫冊”,原版共45幅,分《耕圖》21幅,《織圖》24幅,每幅配五言詩一首,形成“圖繪盡其狀,詩歌盡其情”的獨特風格。明末的《天工開物》共記載130余項技術,涵蓋農業(如作物栽培、水利機械)與手工業(如制瓷、冶鑄),配有123幅手繪插圖,圖文結合詳細說明工具構造與生產流程,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數據綜合自《宋明科技文獻研究》
(1)據材料一,和南宋《耕織圖》相比,明代《天工開物》有哪些進步之處?(2分)
材料二
在憂患嚴重的不利情況下,兩宋三百年在經濟、文化、制度建設等方面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宋代的經濟,國內外學者認為發生了所謂的“綠色革命”、“商業革命”、“貨幣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雖然稱“革命”并不合適,但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突出進步。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就宋代的“貨幣革命”舉例進行說明。(2分)
材料三
“城市革命”視角下的唐宋都城
(3)仔細觀察材料一,指出唐朝長安城布局有何特點。從城市布局的角度指出宋代東京城較唐朝長安城的“革命”之處。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其出現的根本原因。(3分)
材料四
(4)圖1歷史人物的哪一發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圖2指南針最早用于航海事業開始于哪個朝代?圖2和圖3所示發明分別產生了怎樣的世界性影響?(4分)
材料五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余光中 …的角色行當有明確的劃分,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行……是中國的“國粹”之一,被譽為“國劇”。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5)據所學知識說出余光中詩句贊美的詩人在詩歌史上享有怎樣的美譽?材料五中的“國劇”形成于哪一朝代?(2分)
32.中國古代,大一統的封建專制不斷完善,閱讀材料,問答問題。(13分)
材料一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期,當時稱為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魏晉時期。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完全形成,主要負責政令的制定、審核以及貫徹執行。唐代初期,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在門下省的政事堂討論決策軍國大事。(如圖是唐朝三省位置圖)
(1)根據材料二概括三省六部的職能。三省六部的創立和完善反映出我國古代統治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2)結合材料二、概括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趙普給宋太祖提出了哪些解決措施?(5分)
材料三
(3)根據所學知識,圖1所示政治制度結構示意圖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開始于哪位皇帝?圖4清朝最有可能“跪受筆錄”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是什么?該機構是哪位皇帝設立?圖2、圖3、圖4這3幅圖片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什么趨勢?(4分)
3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對外開放的多民族國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時期 中國古代民族間交往的部分史實
隋唐時期 唐太宗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會盟,冊封回紇首領、南詔首領等、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遼宋夏金元時期 金滅北宋、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淵之盟、元朝設置宣政院、澎湖巡檢司,回族形成
明清時期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冊封達賴、班禪 設置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簽、土爾扈特部東歸、設置伊犁將軍
(1)依據材料一,列舉出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三種方式,并分析中國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特點。(4分)
材料二
《舊唐書·西戎傳》記載,開元初,大食遣使來朝,“進馬及寶鈿帶等方物。其使謁見,唯平立、不拜,憲司欲糾之。中書令張說奏曰:‘大食殊俗,慕義遠來,不可置罪。’上特許之,”擔任宰相之職的張說主張對四夷使者“當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也”。
——摘編自劉后濱《唐朝對外交往的世界格局》
(2)據材料一,指出唐朝統治者對大食使者謁見時“平立、不拜”的態度。(2分)
材料三
到馬六甲,見當地人居海上,架木為屋,他教他們遷居陸上、學習耕種、掘土打井,以備日用。他還教羅農人把稻草燒成灰作肥料,教爪哇人用牛耕地、種稻谷;將耕種農具送給占城百姓,傳授耕種、引水灌溉等方法,以及稻秧分植,水稻一年三熟的技術。鄭和一行還把中國漁民使用的漁網和捕魚技術,傳授給印度半島的漁民。
——摘編自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鄭和大交換”》
(3)據材料二,概括鄭和船隊對上述西洋國家的影響。(2分)
材料四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一覽表(部分)
時間 交往史實
西漢 開辟絲綢之路;佛教傳入
唐朝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
宋朝 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興盛
元朝 馬可·波羅來華;海外貿易興盛
明朝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清朝 閉關鎖國
——整理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
(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至少選取上表中兩個歷史事件,圍繞“對外交往與國家發展”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字數不少于80字。(6分)
七下期末選擇題30道
測試試題評分參考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A C C A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C C C A A D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A A D D C A B C
31.(1)記載技術更多,內容涉及領域更全面,記錄的工具構造和技術流程更詳實;文字說明部分更加詳細。(2分,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2)舉例:貨幣革命:宋朝鑄幣量劇增,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2分)
(3)唐朝長安城布局特點:坊市分開,布局整齊,功能分區明確,城市規劃嚴整。 (1分)
宋代東京城“革命”之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業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1分)
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1分)
(4)發明:活字印刷術;(1分)
朝代:北宋末年;(1分)
圖2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1分)
圖3影響: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1分)
(5)美譽:詩仙;(1分)
朝代:清朝。(1分)
32.(1)職能:三省負責政令的制定、審核以及貫徹執行。(2分)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管理國家。(2分)
(2)原因: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2分)
措施: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3分)
(3)皇帝:朱元璋。(1分)
機構:軍機處。(1分)
皇帝:雍正。(1分)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1分)
(1)方式:戰爭;沖突;和親;設立機構;冊封首領;訂立盟約;雜居通婚。(3分,任答3點即可)
特點:時戰時和,和是主流。(1分)
(2)態度:寬容的,不以禮法苛責,而是以禮樂和兵威示人。(2分)
(3)影響:改進了生活方式;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增進了友好交往等。(2分,任答2點即可)
(4)示例一:事件:玄奘西行、宋朝設立市舶司
觀點:對外交往促進國家的發展。
闡述: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帶回了大量佛經回到長安,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宋朝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并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在與各國的交往中,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示例二:事件: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
觀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從積極開放走向封閉保守。
闡述: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美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757年下令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這一政策的實施,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從積極開放走向封閉保守。一個國家要進步和發展,必須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
評分標準:選取事件與觀點對應準確1分,論述言之有理、史論結合4分,最后結論呼應觀點1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市| 韶山市| 屏山县| 班玛县| 黔西县| 天峻县| 平安县| 德保县| 安远县| 阿拉善右旗| 平泉县| 江孜县| 保德县| 泸定县| 河东区| 本溪市| 榆林市| 南江县| 凤翔县| 深泽县| 阿拉尔市| 杭锦旗| 北安市| 兴海县| 奎屯市| 丹巴县| 南康市| 和田市| 成都市| 兴安盟| 巫山县| 奈曼旗| 武冈市| 久治县| 姜堰市| 嘉禾县| 滦平县| 新宾| 右玉县| 红安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