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要點自主學清王朝 李鴻章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京師同文館封建統治階級民族資本主義求強求富左宗棠劉銘傳鎮南關18851.[2024·太原模擬]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內憂外患使清王朝處于生死存亡的時刻。為了自身的存在和發展,晚清統治集團不能不正視現實,痛定思痛,尋求新對策。這個“新對策”是( )A.學習西方技術,自強求富B.開設學堂學會,變法圖強C.改革政治體制,建立民國D.興辦民族工業,實業救國A1星題 基礎鞏固2.《中國近代史》中寫道:“新式的國防比舊式的費用要高幾倍……所以李鴻章要辦輪船招商局,來經營沿江沿海的運輸,創立織布廠來挽回權利,開煤礦金礦來增加收入。”材料旨在表明洋務派( )A.注重發展近代軍事國防B.興辦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C.注重創辦近代民用企業D.興辦軍事工業以推動民用企業B3.[2025年1月蘇州期末]準確解讀圖片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能力。下列圖片的變化直觀反映出洋務運動( ) A.改進了清軍的武器裝備 B.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企業C.維護了清朝的邊疆安全 D.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A4.19世紀7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到19世紀80年代,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初步建成。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這表明當時中國( )A.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 B.近代海防意識增強C.阻止了民族危機的加劇 D.與世界的聯系緊密B5.[2025·重慶期中]有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收集了下面的材料。其旨在論證洋務運動( ) A.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B.實現了求強求富的目標C.推進了中國工業化進程 D.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C企業名稱 地位 后世發展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第一個大型近代軍事工業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輪船招商局 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公司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漢陽鐵廠 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6.(新情境·目錄)下面是一部傳記作品的目錄(部分)。據此判斷,該作品是( )A.《曠世名相曾國藩》B.《晚清名臣左宗棠》C.《大清重臣李鴻章》D.《民族英雄馮子材》D第三章 邊疆重任:鞏固南疆防線第四章 巔峰之戰:鎮南關的傳奇逆襲第五章 余暉閃耀:晚年的家國情懷7.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1885年,清政府決定建立臺灣行省。這些措施( )A.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B.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C.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D.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A1.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開辦各類專業技術學校,包括外語學校7所、軍事學校15所、技術學校12所。這反映出洋務運動( )A.致力于普及義務教育 B.立足時局培養人才C.抵制了外國勢力入侵 D.注重編練新式軍隊B2星題 能力提升點撥:根據題干信息“清政府開辦各類專業技術學校,包括外語學校7所、軍事學校15所、技術學校12所”和所學可知,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新式學校,其目的是配合洋務運動的開展,培養翻譯、軍事、技術等方面的人才,B正確。洋務運動創辦的新式學校具有很強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要普及義務教育,排除A;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了,并沒有抵制外國勢力入侵,排除C;題干反映的是清政府開辦各類專業技術學校,與注重編練新式軍隊無關,排除D。2.(新素材)中國歷代王朝認為模糊波動的邊界有助于鼓勵蠻夷的慕華之心,反之則會阻斷華夏文明價值的擴張。中法戰爭后,清王朝分別與法國、英國勘定滇緬、滇越、粵越和西藏與尼泊爾之間的邊界線。這一變化說明清王朝( )A.堅決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 B.拋棄了天朝上國觀念C.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疆域意識漸趨現代化D點撥:清王朝在中法戰爭后勘定諸多邊界線,這表明其疆域意識向現代化轉變。以往王朝邊界模糊,重蠻夷慕華,近代受列強沖擊,交往頻繁,清王朝開始依國際慣例明確邊界,意識到其對主權、領土完整的重要意義,D正確。清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割讓大量土地給西方列強,排除A;拋棄天朝上國的觀念與史實不符,排除B;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3.洋務運動幾乎與當時中國出現的邊疆危機同步發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實證——明洋務舉措】材料一:洋務運動大事記(部分)①1861年,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 ②1862年,成立專門培養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③1863年,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培養通曉外語的人才。 ④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⑤1873年,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⑥1881年,開平煤礦全面投產。(1)材料一可用于探究哪些歷史課題?(2分)(參照示例,寫出兩例)列出探究課題中你所使用到的材料。(2分)歷史課題 使用到的材料洋務運動的軍事成果 ①④ ⑤⑥洋務運動的文化教育②③洋務運動的民用企業【家國情懷——看名臣辯論】材料二: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鴻章上《籌議海防折》,提出朝廷應向海防傾斜。李鴻章力主加強海防,目的在于防范強勢崛起的日本。左宗棠強調塞防與海防并重,反對削減西北戰費,也是著眼于解決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覬覦新疆的俄國及英國的氣焰。以后的實際歷史演進,固然證明左宗棠收回相當于六分之一中國領土面積的新疆,功在千秋,但李鴻章所擔憂的東部沿海危機,最終也全面爆發。——摘編自吳勝《“湘騾子”與“徽駱駝”:左宗棠和李鴻章30年恩怨》(2)材料二中李鴻章力主加強海防,左宗棠強調塞防與海防并重,你贊同誰的觀點?請簡要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理由充分。3分)【示例一】贊同左宗棠的觀點。理由:只有加強塞防與海防,祖國領土和主權才能完整;左宗棠在收復新疆后,又建設新疆,保衛新疆,用實際行動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示例二】贊同李鴻章的觀點。理由:中國海岸線漫長,海防建設至關重要;為了防范強勢崛起的日本。(觀點1分;理由2分,共3分)【唯物史觀——探自救結局】材料三:同治初年,由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領導的自強運動,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應付大變局的救國救民的方案。……這是一個不徹底的方案。——摘編自蔣廷黻《中國近代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自強運動”是一個“不徹底的方案”。(2分)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不從根本上觸動清朝的封建統治制度(中體西用);由于清朝政治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洋務運動求強求富的目標沒有實現。所以洋務運動是一個“不徹底的方案”。(一點1分,共2分)(共20張PPT)第6課 戊戌變法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 要點自主學西方制度《馬關條約》《時務報》《國聞報》明定國是士民京師大學堂慈禧太后 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啟蒙同學們,歡迎來到“戊戌變法研討室”。大家將化身為對歷史充滿熱忱的青年學者,以嚴謹的態度、敏銳的思維,圍繞戊戌變法展開深入探討。任務一 史實尋蹤——探尋變法脈絡1.《戊戌政變記》中寫道:“維新運動作為一次具有相當規模的政治運動的興起,是甲午戰敗的強烈刺激下的產物。”這種“強烈刺激”來自( )A.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光緒皇帝的支持C.康梁等人的大力宣傳 D.民族危機的加劇D主題情境主題情境練習2.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實與推論對應正確的是( ) A選項 史實 推論A 公車上書 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B 百日維新 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 “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 維新派掌握了國家政權D 戊戌政變 提高了光緒皇帝的地位3.1896年,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1897年,嚴復在《國聞報》上介紹《天演論》,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這些報刊言論旨在( )A.傳播西方科技文化 B.宣傳維新變法思想C.維護清朝君主專制 D.倡導發展報刊事業B4.[2025年1月江門期末]“百日維新”期間,維新派以十分激進的姿態接連頒布了幾十道改革詔令,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國引起強烈震動。這反映了( )A.中國社會迫切要求變革與進步B.維新派已完全掌握國家政權C.清朝政府內部權力斗爭的加劇D.頑固派勢力已經被徹底清除A5.“大批丟了烏紗帽的官員仇視變法,一些對變法主張不滿的大臣,更是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充滿仇恨。他們聚集在一起,成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重要支持力量。”材料說明維新變法運動( )A.觸犯頑固派的利益 B.改革措施不得民心C.推動人民思想解放 D.消除清廷內部矛盾A6.(項目化學習)八年級(1)班的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下面是李華收集到的資料。據此可知( )A.譚嗣同遇害標志著維新變法運動失敗B.戊戌諸君子因造反而被斬首C.主張廢除八股是康廣仁被斬首的原因D.戊戌諸君子致力于救亡圖存D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譚嗣同青蒲飲泣知何補?慷慨難酬國士恩。——林旭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康廣仁任務二 深度洞察——剖析變法得失7.[2025年1月蘇州期末]著名的史學家戴逸根據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吹進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這強調了戊戌變法的意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實現富國強兵C.引領思想啟蒙 D.建立民主政治C8.(史料實證)因支持維新變法而被革職充軍新疆的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在路過保定時,“兩市觀者萬數,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詞者,曰:‘……何如殺卻,豈不省事?’”。此現象說明( )A.變法危害了廣大百姓利益B.總理衙門出賣了國家利益C.變法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D.當時廣大百姓痛恨變法者C9.下表是戊戌變法時期頒布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對課程內容的規定,這反映了戊戌變法( )A.加速了民主政治進程B.發揮了思想啟蒙作用C.沖擊了封建官僚體制D.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D普通學 經學、理學、諸子學、體操學等專門學 高等算學、高等政治學、農學、衛生學等外國語言文字學 英、法、俄、德、日語等點撥: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教育強調科學知識、專門技能以及與世界接軌等。從表格中可以看到,課程設置有高等算學、高等政治學等近代科學知識和專門學科,還有外國語言文字學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這些都打破了傳統教育以經學為主的模式,體現了教育內容向近代化轉變,符合教育近代化的特征,D正確。任務三 時代烙印——重新審視變法10.有人把戊戌變法稱為“大危亡下的時代強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午烽火·傷痛與覺醒】材料一: 日本人的戰爭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性的打擊。這個大帝國在受輕視的、配備以現代戰爭武器的鄰國面前顯得十分無能。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有觀點認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痛,同時還是民族之幸。對此,你持怎樣的觀點?請結合材料一,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說明。(3分)示例一:這是民族之痛。因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示例二:這是民族之痛,同時還是民族之幸。因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但同時也喚起了中國有識之士的覺醒,他們開始尋求新的強國之路。(觀點1分,說明2分,共3分)【變革接力·洋務到戊戌】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務新政播下的現代文明種子的提前收獲——洋務新政中成長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所培育出來的近代政治和倫理觀念,所引進和傳播的科學知識和觀念……正是戊戌新政得以開展的物質的、精神的基礎。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繼承了洋務新政的遺產……更多的是對洋務新政的超越。——摘編自汪林茂《層級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2)根據材料二,概括“戊戌新政”與“洋務新政”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戊戌新政”相對于“洋務新政”的進步性。(2分)聯系:洋務新政為戊戌新政的開展奠定了物質、精神基礎;戊戌新政繼承并發展了洋務新政的部分遺產。(一點1分,共2分)進步性:洋務新政主要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而戊戌新政不僅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還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進行政治變革,促進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進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2分)【戊戌悲歌·失敗與啟迪】材料三:那個煩悶的夏季,又一次見證了舊制度的腐朽。劊子手揮刀砍下了六顆愛國者的頭顱,也砍斷了所有試圖通過改良實現救國自強的人們的幻想。譚嗣同從容赴死,但“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摘編自紀錄片《復興之路》解說詞(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3分)并談談你對“‘六君子’的鮮血沒有白流”的理解。(1分)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相對弱小,沒有掌握實權,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經驗;變法策略過于激進,急于求成;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實力強大;缺乏群眾基礎等。(一點1分,共3分)理解: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使更多仁人志士關心國家命運,促進了思想啟蒙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同時,戊戌六君子為變法圖強而英勇獻身的精神,激勵著后人不斷為國家的獨立、富強而奮斗等。(任答一點即可,1分)(共27張PPT)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要點自主學朝鮮左寶貴鄧世昌旅順馬關條約 臺灣 重慶開設工廠資本輸出半殖民地半封建勢力范圍門戶開放實業救國1.[2024·深圳期中]1877年,日本陸軍中尉島弘毅打著“日本漢學研究專家”的旗號來到東北,先后在營口、大連、長春、撫順等地實地測量,繪制可用于軍事的地形圖,并在地圖中標注清軍的駐扎地。這表明( )A.日本軍事測繪技術高超 B.日本軍事力量強大C.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 D.中日學術交流頻繁C1星題 基礎鞏固2.(新情境)下面是小歷繪制的甲午中日戰爭進程示意圖。下列選項中序號與戰役對應正確的是( )A.①黃海海戰 B.②遼東戰役C.③平壤戰役 D.④威海衛戰役D3.甲午中日戰爭時,美國《世界報》曾評論:“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最能印證該評論的是日本( )A.偷襲清軍運兵船 B.勒索巨額賠款C.制造旅順大屠殺 D.搶奪路礦利權C4.(因果聯系)李華同學收集整理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后清政府態度的相關資料(如下)。據此可知,清政府在戰爭中慘敗的原因是( )A.日本侵華蓄謀已久B.西方列強支持日本C.統治階級愚昧腐朽D.北洋艦隊軍備落后C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國“調停”,不認真備戰,使清軍處于被動地位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 籌備“萬壽慶典”的慈禧太后希望與日本和平了結;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政策,采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5.有學者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中日戰爭后則變為“投資+特權”。《馬關條約》中能夠反映這一變化的條款是( )A.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B.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C.開放沙市、重慶等為通商口岸D.日本可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6.下面是近代中國被迫開放的對外通商口岸示意圖。該示意圖反映了( )A.西方列強割占中國大片領土B.中國小農經濟遭受外國經濟沖擊C.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逐步發展D.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腹地D7.(教材素材)漫畫《時局圖》深刻地展示了19世紀末中國的局勢。圖中“不言而喻”的是( )A.美國追求在華實行“門戶開放”B.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C.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D.列強之間矛盾重重B8.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數近代企業,但總體規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出現了制造業企業紛紛開張的局面,工業發展變得生機勃勃。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開展 B.清政府放松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D.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B9.下面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情況示意圖。由此可知,我國近代民族工業( )A.發展過程曲折B.資金投入不足C.地區分布不平衡D.部門比例不協調D1.(唯物史觀)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本出版的《廿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 )A.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看法D2星題 能力提升學史方法多重證據法史學研究講究“孤證不立”,即只有一種史料證據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史料證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文獻證據、考古證據、圖像證據和口頭證據等。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需要綜合考慮各種證據來源,通過相互驗證和解釋來揭示歷史事件的真相。 2.[2025·東莞質檢]歷史學家金沖及指出:“如果以短近的眼光來看,甲午戰爭對中國似乎只是一場備受屈辱的悲劇;但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卻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屈辱迫使人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人猛醒,發憤圖強,從而揭開中國近代歷史上新的一頁。”材料意在強調這場戰爭( )A.使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 B.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C.激發了民眾的救亡意識 D.引發列強瓜分中國狂潮C點撥:依據題干“屈辱迫使人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人猛醒,發憤圖強”等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帶來的屈辱激發了民眾的救亡意識,C符合題意。鴉片戰爭后中國就已被卷入世界市場,排除 A;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的重要標志,排除B;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這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之一,但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對民眾救亡意識的激發,排除D。3.1894年,歷史銘記著這一年。這一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昔日作為學生之國的日本,向當年自己的老師之國中國開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885年起,日本進行十年擴軍計劃。這個計劃提前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戰時大本營,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鮮并進而同中國作戰的準備。日本的對外擴張活動,得到了美國和英國的支持。……1894年春,朝鮮南部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日本政府認為這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機。——摘編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1)根據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3分)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日本得到美、英等國的支持;朝鮮農民起義的推動。(一點1分,共3分)材料二:(2)從材料二的三則材料中選出研究鄧世昌和黃海海戰最可信的兩則材料。(2分)(寫序號即可)結合所學,為鄧世昌撰寫一份不少于30字的人物簡介。(3分)材料:①③。(2分)簡介:鄧世昌是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1894年在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在致遠艦嚴重受損之際,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與同艦官兵壯烈殉國。其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3分)學史方法 如何給史料分類材料三:《馬關條約》的簽訂,激起了全國的悲憤和抗議……如果沒有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就不會激起中國這樣迅速地奔跑……這次戰爭確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它的意義就在于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一種要求改革和進步的覺醒、富強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和自救的覺醒。——摘編自戴逸《甲午戰爭深刻影響世界歷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2分)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導致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刺激了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清政府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出任意兩點即可,一點1分,共2分)材料四:甲午年,41歲的張謇第五次參加會試,高中狀元,入翰林。甲午中日戰爭前,他是堅定的主戰派。戰爭的失敗徹底讓他放棄仕途,轉向實業,“策中國者,首在救貧,救貧之方,首在塞漏”。——摘編自馬勇《甲午戰爭是日本成功的開始也是失敗的起點》(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張謇“放棄仕途,轉向實業”的目的。(1分)從張謇的選擇來看,請你說說國家前途命運與個人前途命運的關系。(2分)目的:實業救國。(1分)關系: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言之有理即可,一點1分,共2分)(共18張PPT)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7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要點自主學反帝帝國主義1900聶士成北京瓜分中國 反帝活動 東交民巷外務部最龐大最嚴重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下面是義和團運動期間發布的揭帖(類似傳單),“羊”者意為洋也。據此可知( )A.反帝反封建成當務之急B.清政府意圖控制義和團C.反洋教斗爭遍布全國D.義和團反帝色彩濃厚D1星題 基礎鞏固2.(家國情懷)“再現歷史場景,弘揚民族精神”是歷史影視劇的社會功能之一。如果要拍攝關于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劇,應該選擇的素材是( )A.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 B.鄧世昌在黃海海域激戰C.劉銘傳率部奮勇抗敵 D.聶士成進行天津保衛戰D3.下面的內容節選自德國元帥瓦德西鎮壓義和團運動前后寫給德國皇帝的信,信的內容變化反映了義和團運動( ) A.徹底清除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B.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C.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D.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C“現在實為一個千載難得之實行瓜分(中國)時機。” “要把華人置諸德國官吏治理之下,實在是一種困難,對中國實行瓜分實為下策。”4.[2025年1月汕頭期末]《辛丑條約》規定,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10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這一規定反映了西方列強意圖對中國進行( )A.武力震懾 B.精神侵略 C.心理征服 D.制度征服A5.[2025·蘇州期中]慈禧曾借光緒之名下詔,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時人激憤地指斥清廷已成為“洋人的朝廷”。下列條款中最能說明清廷已成為“洋人的朝廷”的依據是( )A.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 B.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C.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D.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D6.(跨學科·數學)下面坐標軸中Y軸表示( ) A.近代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歷程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C.近代中國通商口岸開放的進程D.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探索歷程B1.(橫向聯系)下表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共同點,從中可以看出( )A.農民斗爭缺乏規劃B.清政府的腐朽落后C.農民階級的局限性D.自然經濟的保守性C2星題 能力提升領導與組織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組織紀律,難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戰力政治目標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長遠規劃軍事行動 軍事上的不專業性和戰略短視點撥:根據所學分析表格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領導與組織上都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組織紀律,難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戰力,在政治目標上都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長遠規劃,在軍事行動上也都具有不專業性和戰略短視,這些都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C正確。2.(歷史解釋)鴉片戰爭以來,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雖有賠款,也并非列強的主要目的。這一變化( )A.說明中國已被列強瓜分完畢B.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C.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D.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D[2025·深圳模擬改編]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并加以理解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素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個歷史場景】材料一:3星題 素養探究(1)請為上述“場景”擬定一個標題,(1分)并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簡要說明。(2分) 標題:“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列強侵略逐步深入”等。(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即可,1分)說明:【示例】《辛丑條約》簽訂。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分)【兩則歷史歌謠】材料二: 賊做官,官做賊,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太平天國初期的民謠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揭帖(2)對比分析兩則材料,指出兩場運動的目的有何不同。(2分)太平天國運動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義和團運動的目的是“扶清滅洋”。(2分)【一種時代風潮】材料三:在那個動蕩的歷史時期,義和團運動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挽救統治危機,推行新政,大力鼓勵青年學子出國留學。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國力強盛,其教育體系在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日本與中國地緣相近,文化傳統也有一定相似性,這使得日本成為中國學子留學的熱門目的地。——摘編自《清史稿》《近代中國留學史》等(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從民族危機、清政府政策以及國際因素等角度,分析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的特定背景下,留日熱潮出現的原因。(3分)民族危機: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簽訂,加劇民族危機,推動青年尋求救國道路;清政府政策:清政府推行新政,鼓勵青年學子出國留學;國際因素: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其地理、文化優勢,吸引中國學生。(一點1分,共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復習課件)2025-2026學年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pptx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復習課件)2025-2026學年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pptx 第6課 戊戌變法(復習課件)2025-2026學年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pptx 第7課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復習課件)2025-2026學年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