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7中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下學期化學校三模0528(畢業考)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C-12N-140-16Na-23S-32C1-35.5Ca-40Ni-59Cu-64Ag-108一、選擇題(1-13題為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26分)1.2025年5月17日,第三十四屆哈洽會如約召開,中國的舞龍表演是我國在吉慶時節常見的娛樂方式之一。下列道具“龍”的部件中,屬于合成材料的是(A.竹制龍頭B.鐵制龍骨C.絲綢龍皮D.塑料龍眼2.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最大B.空氣中氮氣、氧氣等均勻的混合在一起C.空氣中的氮氣是常見的氣體肥料D空氣中稀有氣體所占的比例小,其用途也少3.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面濃硫酸A.熄滅酒精燈B.塞緊橡膠塞C.移走加熱后的蒸發皿D.稀釋濃硫酸4.乙炔(C2H)和氧氣反應能產生高溫火焰,常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乙炔屬于有機物B.乙炔氣體能被壓縮在鋼瓶中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隔C.工業生產的乙炔經檢驗純度后裝入鋼瓶D.使用乙炔燃燒產生的火焰切割金屬時,若有黑煙冒出,應調大乙炔的進氣量5.中華古詩詞中蘊含著許多物質的變化.下列詩句中沒有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爆竹聲中一歲除B.蠟炬成灰淚始干C.吹盡狂沙始到金D.烈火焚燒若等閑6磷元素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如圖是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磷元素的說法正確的是()A.與氧元素化學性質相似B.可組成不同的單質15c.原子質量為30.97gD.可增強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磷30.977.下列事實解釋正確的是()選項事實解釋A氧氣和液氧的化學性質相同構成物質的分子種類相同B燒水時,水沸騰可掀起壺蓋分子體積變大C溶液不顯電性溶液中沒有自由移動的離子D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酸性溶液中都含有酸根離子8.實驗時發生意外需及時處理。下列對應處理方法錯誤的是(A過濾液體濾紙被戳破.一把玻璃棒靠在三層濾紙處B.蒸發時液滴四處飛濺一撤去酒精燈并不斷攪拌C觸碰熱試管手被燙傷一冷水沖洗后涂抹燙傷膏D.氫氧化鈉沾到皮膚上一大量水沖洗后涂硼酸溶液9.邏輯推理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A.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則銅也能和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B.氧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則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C.燒堿是堿,則純堿也是堿D.乙醇燃燒生成CO2和HO,則燃燒生成CO2和H20的物質一定含碳、氫、氧元素10.鑒別各組物質現象與結論錯誤的是()鑒別物質操作現象與結論A水和酒精聞氣味有特殊香味的是酒精B羊毛纖維和棉纖維灼燒,壓灰燼灰燼易壓碎的是羊毛纖維C氯化鈉和硝酸銨加水溶解溶于水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D二氧化碳和氮氣滴加澄清石灰水并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是二氧化碳11.除去下列各組物質中的雜質,所選用的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是(選項待提純物質雜質(少量)操作方法A氯化鈉泥沙加足量水溶解,過濾,洗滌,干燥B氯化鈣溶液稀鹽酸加入足量碳酸鈣,過濾C銅粉碳粉在空氣中充分灼燒DC02Co通過足量的氧化銅12按如圖所示進行硝酸鉀的溶解實驗,燒杯內溶液的質量與溫度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不考慮水的蒸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溶60g硝酸鉀液110.0質105.0加熱量/g65.8120℃,50g水2040607080溫度/℃哈47中2024-2025學年度九年下學期化學校三模0529(畢業考)參考答案1-5DBCDC6-10BAABB11-13BCD26.(6分)(1)混合物(2)①TiCl,②Na、Ti(3)6:7(4)①2H,02H↑+0,↑②電能轉化為化學能27.(6分)(1)A(2)①引流②活性炭③蒸餾(3)①木條燃燒更旺②水中含有氧元素28.(5分)(1)原子;(2)①三②14(3)①硫原子或兩種原子②17:3229.(8分)(1)①酒精燈②外焰③高錳酸鉀制氧氣方程式(2)①雙氧水或過氧化氫溶液②液封;控制過氧化氫溶液進入錐形瓶中的量,從而得到平穩的氧氣流(答出一點給0.5)(3)①BD②bca(4)溶液中產生白色沉淀30.(4分)(1)①A②B(2)①越高②減小31.(4分)(1)C02Na CO(2)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方程式(3)無色溶液中產生白色沉淀32.(6分)(1)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方程式(2)4:1(3)14.6%;40(4)200g(5)19.233.(5分)(1)錯誤(2)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方程式(3)酸性(4)氫氧根離子、硝酸根離子、氯離子(5)足量硝酸銀溶液(0.5分)(6)(a)>14.35g(0.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47中學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下學期化學校三模0528畢業考.docx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47中學2024-2025學年度九年級下學期化學校三模0528畢業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