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 2025 安徽省歷史八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 考試時間:60 分鐘 滿分:100 分 第 Ⅰ 卷 選擇題(共 50 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 2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949 年 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它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次會議還決定了諸多重要事項,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以下屬于本次會議決定的有( ) ①以五星紅旗為國旗 ②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 ③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④采用公元紀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口,壯烈犧牲的是( ) A. 邱少云 B. 黃繼光 C. 董存瑞 D. 劉胡蘭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改革后,農民的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A. 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B. 農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C. 農民成為集體的主人 D. 農民成為工廠的主人 1953 - 1957 年,我國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一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以下成就屬于 “一五” 計劃期間取得的是( )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②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③青藏、川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④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54 年 9 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該憲法規定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社會主義制度 B.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 政治協商制度 D.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56 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 ) A.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 我國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C. 我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D.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958 年,黨中央發動了 “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兩場運動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嚴重困難,其主要原因是( ) A. 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B. 自然災害嚴重 C. 蘇聯政府背信棄義 D. 國內反革命勢力破壞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成就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為我國原子彈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是( ) A. 鄧稼先 B. 袁隆平 C. 屠呦呦 D. 錢學森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作出的歷史性決策是( ) A. 開展 “文化大革命” B. 實行改革開放 C.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 提出 “一國兩制” 構想 1978 年,安徽鳳陽小崗村 18 戶農民率先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這種做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隨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步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核心內容是( ) A. 土地歸農民所有 B. 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承包經營 C. 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租賃經營 D. 土地歸個人所有,農民自主經營 1980 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設立,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設立經濟特區的目的是( ) ①引進外資 ②引進先進科學技術 ③引進先進管理經驗 ④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82 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的提出( ) A.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任務的完成 B. 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C.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D. 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1992 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在視察過程中,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特區姓 “社” 不姓 “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等。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要意義在于( ) A. 提出了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 B. 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C. 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D. 提出了 “科學發展觀” 2012 年 11 月,習近平提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 ) ①國家富強 ②民族振興 ③人民幸福 ④世界和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親緣關系。為了維護民族團結,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政治協商制度 C.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祖國;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祖國。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B. “一國兩制” 構想的提出 C. 中英、中葡聯合聲明的簽署 D. 全國人民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臺方針政策不斷發展變化。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方針的提出,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以下關于對臺政策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1979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兩岸關系逐步走向緩和 B. 1987 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 “三不” 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 C. 1992 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 “九二共識”,即 “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D. 以上選項都正確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下屬于我國國防建設成就的是( ) ①人民解放軍由單一軍種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軍隊 ②建立了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即第二炮兵部隊 ③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 “遼寧艦” 交接入列 ④組建了戰略支援部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下屬于我國在 20 世紀 50 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參加萬隆會議,提出 “求同存異” 方針 ③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④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 )A.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B. 1972 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簽署《聯合公報》 C. 1978 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 D.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以下科技成就中,屬于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是( ) ①“東方紅一號” 衛星發射成功 ②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④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以下屬于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變化的是( ) ①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 ②飲食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 ③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④出行方式更加多樣化,私家車越來越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近年來,安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科技創新、區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以下屬于安徽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果是( ) A.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B. 中歐班列(合肥)常態化運行 C.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 D. 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 2025 年,安徽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以下體現這一理念的舉措是( ) A. 大力發展傳統高耗能產業 B. 加強長江、淮河等重點流域生態治理 C. 大規模開發礦產資源 D. 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不斷探索,取得了輝煌成就。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帆風順 B.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C. 不需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 D. 只要發展經濟,其他方面可以忽略 第 Ⅱ 卷 非選擇題(共 50 分) 二、辨析改錯題(共 8 分) 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 “×”,并加以改正。【 】(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稱為 “最可愛的人”,涌現出了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56 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97 年,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分析題(共 30 分) 基礎題(10 分) 材料一: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從 1950 年冬開始,在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到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 3 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 7 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 300 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問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 分)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3 分) (3)土地改革的完成有何歷史意義?(3 分) 強化題(10 分) 材料二:1978 年 12 月,安徽鳳陽小崗村 18 戶農民私下立了一份將田地包干到戶的契約。他們艱苦地干了一年,糧食獲得大豐收。他們還了貸款,生活有了改善,自農業合作化以來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打心里樂開了花。 1980 年 5 月,鄧小平對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 隨后,以 “包產到戶”“包干到戶” 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迅速推廣。 問題: (1)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國農村的哪一改革?其主要內容是什么?(4 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效果。(3 分) (3)從農村改革的歷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3 分) 拓展題(10 分) 材料三:近年來,安徽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效顯著,擁有 “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等一批世界領先的大科學裝置。依托這些科研平臺,安徽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發力,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安徽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2024 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 45%,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問題: (1)材料三體現了安徽在哪些方面推進科技創新?(3 分) (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科技創新對安徽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4 分) (3)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創新精神,為家鄉的科技創新貢獻力量?(3 分) 四、活動與探究題(12 分) 主題:從安徽發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 材料: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安徽勇立潮頭,不斷探索創新。鳳陽縣小崗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小崗村已發展成為集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富裕村莊。 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積極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匯聚了大量科研資源,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了眾多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安徽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力。 金寨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資源和自然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和特色農業,實現了脫貧摘帽,走上了鄉村振興的道路。 問題: (1)結合材料,概括安徽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4 分) (2)從安徽的發展實踐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經驗。(4 分) (3)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應該如何為安徽的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4 分) 人教版 2025 安徽省歷史八年級下冊期末測試卷參考答案第 Ⅰ 卷 選擇題(共 50 分)1.D 2. B 3. A 4. A 5. B 6. A 7. A 8. A 9. B 10. B 11. D 12. D 13. C 14. A 15. C 16. A 17. D 18. D 19. A 20. D 21. C 22. D 23. A 24. B 25. B第 Ⅱ 卷 非選擇題(共 50 分)二、辨析改錯題(共 8 分)26.(1)× 改正: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或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2)√ (3)√ (4)√ 三、材料分析題(共 30 分)27. 基礎題(10 分)(1)歷史事件:土地改革。根本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4 分)(2)主要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土地和農具,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3 分)(3)歷史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 分)28. 強化題(10 分)(1)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農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4 分)(2)效果:糧食產量大幅增長,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改善;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經濟活力增強;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3 分)(3)啟示: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農民首創精神;政策制定應順應民意,關注民生。(3 分)29. 拓展題(10 分)(1)推進方面:建設大科學裝置(如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展新興產業(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出臺政策鼓勵研發和人才吸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3 分,任答三點即可)(2)重要意義:培育新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就業和經濟效益;為全國科技創新提供示范經驗。(4 分)(3)做法:樹立創新意識,培養科學思維;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積極參加科技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關注家鄉科技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3 分,言之有理即可)四、活動與探究題(12 分)30.(1)主要成就:農村改革先行:小崗村首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村經濟轉型。科技創新領先:合肥科學中心成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量子通信等領域世界領先。脫貧攻堅典范:金寨縣通過紅色旅游和特色農業實現脫貧,走向鄉村振興。產業升級顯著:培育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4 分,每點 1 分)(2)成功經驗: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如小崗村改革)。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改革改善民生(如脫貧攻堅、農村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如合肥科學中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注重區域協調和生態保護(如金寨縣綠色發展)。(4 分,每點 1 分)(3)貢獻力量:思想上:樹立遠大理想,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行動上:努力學習知識,培養實踐能力,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價值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社會發展。責任擔當:關注國家和家鄉發展,從小事做起,勇于擔當時代使命。(4 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