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押題信息卷歷史(四)注意事項: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北方文明聚落通常規模較大,擁有寬敞的儲藏粟和黍的窖穴;而相比之下,同時期的南方文明聚落面積則較小,且聚落分布較為分散,考古發現的糧食倉庫也呈現面積小、分散的狀態。這種不同緣于( )A. 私有制與階級分化的程度 B. 原始聚落管理水平的差距C. 區域經濟文化交流的強弱 D. 原始農業發展形態的區別2. 魏晉時期,“復劾”現象出現的頻率上升。如山濤被尚書左丞白褒彈劾,理由是其“久不攝職”,但未被予以處罰,而其后其又被尚書令衛瓘以同樣的理由彈劾。王戎因“南郡太守劉肇賄戎簡中細布五十端”,為專司監察的司隸校尉所糾,后又因“驅動浮華,虧敗風俗”,再次被司隸校尉彈劾。據此可知,當時( )A. 吏治腐敗弊病嚴重難以遏制 B. 監察體系運作尚未獨立C. 制度形式化與權力控制錯位 D. 監察權濫用問題較嚴重3. 唐建中初年(780年)匹絹折錢3200~3300文,到了貞元十年(794年)匹絹僅折錢1500~1600文,“往輸其一者,今過于二矣。雖官非增賦,而私已倍輸,此則人益困窮”,于是陸贄針對兩稅問題上書請求“比類當今時價,加賤減貴”。貞元十二年(796年),河南尹齊抗也上奏此事,主張戶稅征實物。這反映出,兩稅法( )A. 未能與貨幣政策相適應 B. 受到市場不穩定因素制約C. 促使賦稅征納成本上升 D. 存在地區稅負不均的弊病4.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元中統時提出“見天下一家之義”。將《宋史》《遼史》《金史》同時列為正史;元代儒士通過吸收儒家道統觀念,論證了儒家的仁愛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種族和國別,成為各族共同追求的文化共識。這表明元朝( )A. 邊疆一體化的趨勢逐漸加強 B. 儒家道統觀念煥發出生機C. 民族平等思想影響史學理念 D. 致力于構建政治文化認同5. 下面是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古建筑遺產數量分布圖。其中明清時期達到頂峰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理因素及自然環境適宜 B. 傳統科技煥發出生命力C 歷史積累和社會穩定性強 D. 文物保護意識持續提升6. 清末,在廢除科舉后實行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生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派遣或自費留學,朝廷雖有管理章程但畢竟鞭長莫及,地方興辦學校的反應甚至比京師迅速。各省武備學堂辦學態度極為嚴謹,其分發錄用也主要控制在各省督撫手中。據此可知,學堂選官制的實行( )A. 對清廷統治構成潛在威脅 B. 暴露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C. 為辛亥革命爆發奠定基礎 D. 與清末新政改革相輔相成7. 張謇創作的《墾牧鄉小學校歌》中描繪了“田里有井疆,小學家家上,識字種田相保為善良。新世紀,墾牧鄉,新少年,小學生”的理想圖景,并提出“以成鄙人建設一新世界雛形之志,以雪中國地方不能自治之恥,雖牛馬于社會而不辭也”。張謇的“新世界”設想( )A. 借助西學改造中國傳統社會 B. 旨在發展地方慈善事業C. 以培養傳統士紳為治學目標 D. 滲透了“實業救國”之志8. 下圖是1931年《紅星報》第60期刊登的一幅漫畫——《疾病是革命勝利的障礙物》。該漫畫反映出中華蘇維埃政府( )A. 將保障民生與革命實踐相結合 B. 重視調整土地革命的斗爭策略C. 衛生防疫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 D. 致力于推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9. 1939年,在愛國和進步人士的推動下,四川地區成立了許多工業合作社,每社人數多為十人以下,多招攬技術難工或無技術難民從事半手工半機械生產,重量不重質。1940年底至1941年,創辦零散合作社不再被提倡,而是進行一定合并經營,轉而重質優先于重量。這一發展( )A. 配合了國民政府戰時體制建立 B. 適應了抗戰形勢發展的需求C. 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D. 客觀上導致了官僚資本膨脹10. 下面是1992~2005年我國三種類型的技術引進合同金額比重圖。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我國( )A. 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革 B. 資源配置實現了全面優化C 科技成果轉化障礙被掃除 D. 企業自主創新驅動力提升11. 公元前4世紀之前,“犍陀羅”(巴基斯坦白沙瓦、阿富汗東部一帶)并未出現任何與佛教信仰有關的塑像。信奉佛教的工匠在此定居以后,佛像雕像便開始興起。英國作家拉迪亞德稱贊這些工匠:“他們的雙手巧妙地傳達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古希臘風格。”下列對材料解讀合理的是( )A. 亞歷山大東征促進文化傳播 B. 古印度文明呈世俗化傾向C. 古希臘文明豐富了佛教教義 D. 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交流12. 英王愛德華三世統治時期,制定了六個法案對自由大憲章加以意涵解釋和修改完善,如將“這塊土地上的法律”更改為“正當法律程序”。至14世紀末,自由大憲章在法庭上被適用的次數漸少,而這六個法案卻成為律師在法庭上辯論的“武器”。這反映出,該時期英國( )A. 王權處于擴張態勢 B. 國家的立憲權力趨于分散C. 法治文明得到發展 D. 資產階級民主呈漸進發展13. 某學者指出,從產生角度看,啟蒙觀念并不是在一國萌生的,而是在跨國界的空間中相互審視、融合形成的。從作用角度看亦是如此,如自由主義作為啟蒙思想具有混合含義的產物,不僅通行于國家內部,也成為所有實施市場經濟的國家內部的意識形態。該學者意在強調啟蒙運動( )( )A. 促進了民族國家發展 B. 具備一定的全球化視野C. 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D. 改變了資本擴張的要求14. 19世紀,蔗糖業成為古巴的支柱產業,蔗糖及其副產品的出口額占國家出口的80%,制糖公司控制全國75%的可耕地資源,鐵路將蔗糖業生產中心與附近的港口連接起來,使古巴被譽為“世界糖碗”。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美國購買的蔗糖占古巴出口總量的75~80%。據此可推知,當時的古巴( )A. 現代化在曲折中穩步發展 B. 經濟發展主要得益于農業資源優勢C. 受到美國的工業外資扶持 D. 面臨深化民族民主運動的艱巨任務15. 布哈林曾指出,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讓農民破產,從海外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料以彌補國內的不足,而是必須“養雞生蛋”,農民對工業品的有效需求是以有支付能力為前提的。這一觀點可用于佐證( )A.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內外動因 B. 集體化道路符合農業發展需求C. 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新內涵 D.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緊迫性16. 二戰后,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提出:“現代科學只是關心那些可以衡量的東西,而對這些事物的人文意義及其蘊涵的人文價值不再去追問與挖掘……雖然是一個‘富裕社會’,但不可能是一個正常的社會,更不可能是一個健全的社會。”這一觀點( )A. 實質上是對科學技術的批判 B. 揭示了人文主義與理性論脫節C. 反思了現代工業社會的危機 D. 強調社會批判思潮產生的必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元時期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國飲食文化的域外元素 ·燕窩:主產于印尼、泰國等,宋元時期引入 ·胡椒:轉由南洋等地區引入 ·香料:宋熙寧十年(1077年),明、杭、廣各市舶司進口香料354449斤,“雪花酒……又人龍腦少許”,為官僚階層和社會上層接受 ·回回飲食:元代在政府招徠下回回人大量遷入中原,“不食豕肉”“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占城稻、糯米等引入世界飲食文化中的宋元元素 ·糖類:廣州之“糖霜”被列為貢品,成為大宗商品遠銷東南亞 ·茶葉:日本茶道在宋時成為佛教文化的組成部分 ·制醬技術:日本僧侶回國后采用中國制醬技術制作米醬——摘編自張君君朱宏斌《宋元時期中外飲食文化交流:近代西方飲食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材料二 1637年,東印度公司的船只抵達廣州,將茶葉運回英國。隨后他們在廈門設立采購茶葉的商務機構,直接進口武夷茶。宋代時,東南亞地區仍然“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然而,鄭和下西洋后,越、泰一帶開始使用瓷碗和筷子食用食物。據《明史·外國傳》載,占城條載“洪武十六年……官賜以勘合文冊及織金三十二,瓷器萬九千”。甘薯、玉米、馬鈴薯、花生、番茄、辣椒等農作物的引入,使明代中國農作物的結構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摘編自陶蕊《明代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元時期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比于宋元時期,明代中外飲食交流的不同點。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弊端暴露,社區主義應運而生。英國逐步推行社區照顧計劃和鄰里復興戰略,政府與社區之間有清晰的權利邊界與職能分工。1993年,克林頓政府成立全國社區服務協會,號召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加入社區服務隊伍。據統計,美國平均每12個就業人員中就有1人為社區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工作,這些社區服務組織享受政府資助和稅收優惠政策,為社區提供地方特色和個性化需求的服務。但近年來,面臨著政府投入減少的困境。同時,民眾對社區服務的高需求,也為社區治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摘編自翟慧杰《歐美社區治理的經驗借鑒與啟示》材料二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區以黨建引領紅色服務為抓手,社區內各單位、各組織共同參與一場“大合唱”,激活社區治理“一盤棋”,實現“難題同解”和“大事同辦”。面對例如老齡化等新治理難題時,社區綜合利用政府醫療保障平臺、社會保險平臺、“互聯網+社區”,引入社會養老資源和個人健康財富管理的理念。近年來,文昌市文城鎮新風社區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社區宣傳欄張貼文明標語與道德模范事跡,設置道德講堂,從文化、服務、宣傳等維度全面提升社區精神文明風貌。——摘編自丁巍《中國社區治理的法治運行邏輯與建設路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美社區治理模式的主要特點,并分析導致其發展不足的共同深層次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我國社區治理的優越性。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5年8月,第六屆國際地理大會發出呼吁:“無論以何種方式要最有效促進南極探索事業”。隨后,一大批歐洲國家相繼派出探險隊對南極大陸展開攻勢。20世紀初,南極大陸進入“英雄時代”,大量探險英雄涌現。1908~1941年,隨著機械化交通工具的廣泛應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先后對南極大陸的特定區域提出主權要求,面積約占南極大陸總面積的83%。1958年初,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致函11國政府,邀請他們派代表到華盛頓共同商討南極問題,經過多輪的談判,12個國家簽署了以“南極和平利用與開發”為宗旨的《南極條約》,條約宣布“南極只能用于和平研究目的,凍結一切主權要求”。此后,又陸續簽訂《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和《南極海豹保護公約》等公約及議定書,形成南極條約體系。該體系為成員國提供了能夠公正的溝通平臺以減小國家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提高南極活動的信息透明度。——摘編自朱翠萍《南極治理:地緣政治博弈與國際制度合作》(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初南極進入“英雄時代”的動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說明南極體系的發展方向。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康有為乘汽船夜泛哈德遜河,緬懷和表彰汽船發明人富爾頓,但最后話鋒一轉——“我國在魏晉時期即制造輪船”,“惜哉后世不繼美,不然地球吾為主人基。”不過數十年光景,美、日都以汽車、火車速度實現國家富強,特別是日本的快速成功給晚清詩人以巨大刺激。他們深刻認識到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不能自外于現代加速世界,也深深地為祖國倍感焦慮。他們是當時國人中對于西方現代性所開啟的加速度社會的先知先覺者,加速度社會所引起的從感知到觀念的種種驚奇與變化,也經由他們的中介在國內激起了更大的社會、心理波瀾。——摘編自沙紅兵《晚清海外詩的“加速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晚清·加速社會”自擬論題,并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準確)2025屆高三押題信息卷歷史(四)注意事項:1.本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D【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D【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A【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特點:交流范圍廣,內容多樣;具有雙向性;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重要渠道;官方與民間交流并存。(任答兩點即可)原因:商品經濟發展;海外貿易的推動;多民族融合與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政府政策支持;亞歐人口的遷徙(宗教傳播的影響);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展。(任答兩點即可)(2)不同點:以官方為主導;交流品種類型更多;交流范圍突破傳統區域;交流方式更加深入;外來文化融入民眾生活(本土化的深化);西方勢力介入,受全球貿易格局影響顯著。(任答三點即可)【18題答案】【答案】(1)特點:政府與社區關系相對分離;多元主體合作;公民自主治理與志愿參與;非營利性組織作用突出;注重社區服務供給與滿足居民需求。(任答兩點即可)因素: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新自由主義的弊端;民眾對物質、文化等發展需求的增長;貧富差距等社會矛盾加劇;不同治理主體間存在利益沖突。(任答兩點即可)(2)優越性:具有鮮明組織優勢(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政府主導與多元參與結合;聚焦民生需求(堅持以人民為本);發揮技術創新;社會主義與物質精神文明建設并重。(任答三點即可)【19題答案】【答案】(1)動因:國際社會呼吁與時代潮流;國家利益和戰略的驅動;交通工具等飛速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資源需求的增長;科學探索的推進及探險家精神驅動;國際法對南極主權存在空白與爭議。(任答三點即可)(2)發展方向:規則導向與制度完善;和平利用與保護;科學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言之有理即可)【20題答案】【答案】示例:論題:晚清知識分子對“加速社會”的感知推動近代中國思想變革與救亡探索。論述:工業革命后,西方憑借科技與制度優勢構建“加速社會”,晚清在殖民的沖擊下被動卷入。康有為等知識分子作為時代先覺者,深刻感知這一趨勢。一方面,他們目睹西方汽船、火車等現代科技代表的“加速”力量,對比中國傳統科技傳承斷裂(如魏晉造船技術未延續),產生強烈危機意識;另一方面,日、美以“加速”實現富強的案例,刺激晚清知識分子反思。這種認知促使思想變革:從洋務派“師夷長技”引入機器工業,試圖以技術追趕“加速”到維新派倡導制度革新,效仿西方政治模式。他們傳播的觀念在國內激起社會波瀾,推動更多國人認識到“現代社會”“加速”本質,促使救亡探索從技術層面向制度、思想層面深入,成為近代中國尋求融入現代加速世界、實現富強的思想引擎。綜上所述,晚清知識分子對“加速社會”的感知與傳播,不僅折射出時代沖擊,更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關鍵思想動力,深刻影響了救亡圖存的路徑選擇。(“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