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中考歷史測模擬卷答案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5CDDBD 6--10CDDCD 11----15CCABD二、辨析改錯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8分)16.(1)×錯誤:李白;改正:杜甫。(2)×《三國演義》;改正:《紅樓夢》。(3)×,“莎士比亞”改為“但丁”(4)√,√三、材料解析題 (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17.(1)主題:民族交融。事件:孝文帝改革等。(4分)(2)思想觀念越來越開放和文明;原因:辛亥革命傳播了平等開放的思想;新政府通過政策廢除舊式禮儀。(4分)(3)外來優(yōu)秀文化可以改進落后風俗習慣。(2分)21.(1)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分)(2)變化:由“冷戰(zhàn)”結束前的兩極格局到“冷戰(zhàn)”結束后的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fā)展。原因: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但美國的力量受到歐盟、俄羅斯、日本、中國等新興力量的制約;多極世界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政治主張等(或答: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發(fā)展中國家總體上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不斷擴大)。(4分)(3)意義:有利于深化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穩(wěn)定全球經濟。方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加強國際政治經濟合作;反對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七屆二中全會。4分)(2)觀點:中國共產黨靈活處理各種危機,領導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勝利。論述:1936年12月 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fā),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并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與各方面進行協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zhàn)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zhàn)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經過十年“文革”的動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兩個凡是”方針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靈活處理各種危機,領導革命和建設不斷走向勝利。(8分)2025年安徽中考歷史測模擬卷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30分)1.早期人類在采集、狩獵過程中,通過觀察動植物特性,逐漸發(fā)現部分植物、礦物具有緩解病痛的作用,形成“嘗百草”的醫(yī)藥探索模式。這有利于研究我國( )A. 農耕文明的起源 B. 文化藝術的起源 C. 中醫(yī)文化的起源 D. 政治制度的起源2.先秦時期,中國人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后世也有“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的主張。這些都體現了( )A. 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 B. 求真務實的原則 C. 追求統(tǒng)一的愿望 D. 以民為本的思想3.一位同學分類梳理我國古代各方面的成就。其中①處應為( )第一類 科舉制、①__________第二類 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第三類 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民族回族形成A. 駐藏大臣 B. 轉運使 C. 伊犁將軍 D. 行省制4.如圖為宣化遼代墓葬中發(fā)現的壁畫《備茶圖》,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發(fā)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 農業(yè)生產發(fā)展B. 民族文化的交融C. 民族矛盾的加劇D. 海外貿易的興盛5.歷史學習小組開展主題學習活動搜集了如表史料,據此可知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唐朝 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贊普使祿東贊來迎。——《舊唐書 吐蕃傳》元朝 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秩從二品,宣慰使五員。——《元史 百官志》清朝 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應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平等,共同協商處理政事。——《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A.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交流 B. 我國歷代封建君主專制的逐漸強化C. 古代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D. 西藏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兩幅圖片所反映的史實( )A. 都使中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主權B. 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 是近代列強侵華犯下的滔天罪行D. 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7.自晚清以來中國人民就發(fā)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但都沒有取得成功。資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民主革命也陷入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這表明( )A. 資本主義發(fā)展遭遇阻礙 B. 推翻封建帝制成為時代要求C. 發(fā)展實業(yè)成為救國途徑 D. 中國社會亟需新的革命力量8.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下列史實能體現這一精神的是( )A.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B. 鄧稼先隱姓研核彈C. 楊靖宇孤身戰(zhàn)日寇 D. 黃繼光奮勇堵槍口9.如圖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頭版刊登的新聞,企業(yè)呼吁“松綁”反映出當時( )A. 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壯大B.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快速推廣C.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迫在眉睫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10.《人民日報》新年社論的高頻詞匯反映出當年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主題,1992年的高頻詞匯應是( )A. 合作化 公私合營 三大改造 B. 農村 包干到戶 農業(yè)現代化C. 城市 政企分開 按勞分配 D. 南方談話 深化改革 中共十四大11.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希臘,在運動會上獲勝者被本城邦人視為英雄。《擲鐵餅者》因包含著無限生命力而成為古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這說明古希臘( )A. 和平時代來臨 B. 社會階層分化 C. 崇尚力量之美 D. 文化水平低下12.18世紀后期開始,英國棉布價格持續(xù)下降,而原棉進口量不斷激增。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歐洲市場需求減少 B. 英國工人階級工資水平下降C. 棉紡織技術的革新 D. 殖民地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13.某學者在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時說到:“他們只是知道需要某種最大程度上符合本國利益的和平,卻并不真正知道如何獲得穩(wěn)定的總體和平,正是在他們構筑和平的歷史行為中,寫下了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最初伏筆。”該學者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該體系( )A. 未從根本上解決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 B. 導致了席卷世界的經濟大危機C. 確立了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 D. 推動了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解放14.1933年羅斯福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說“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個國家需要行動,現在就行動起來。我將要求國會授予我……廣泛的行政權力。”羅斯福這一主張在新政中的體現為( )A. 繼續(xù)實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C. 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轉移危機 D. 徹底廢除資本主義制度15.1961年,新興國家發(fā)起不結盟運動,拒絕加入美蘇兩大陣營,倡導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有利于( )A. 全力反抗法西斯侵略 B. 促進國際秩序改革C. 推動全球經濟發(fā)展 D. 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二、辨析改錯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8分)16.(1)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李白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錯誤: ______改正: ______(2)曹雪芹的作品《三國演義》是清代小說中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錯誤: ______改正: ______(3)莎士比亞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判斷: ______改正: ______(4)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等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錯誤: ______改正: ______三、材料解析題 (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17.(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 圖1與圖2反映的時代主題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魏晉南北朝時期體現這一主題的其他史實。 (4分)材料二:以鞠躬之禮代替此前的跪拜、相揖、請安、拱手等舊式禮節(jié),是民國初年禮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廢除跪拜之意義不僅在于解放了雙膝,而且在于跨過了野蠻與文明之間的差距。——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2) 材料二中的禮儀改革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4分)(3) 綜合兩則材料,談談你從中得到的規(guī)律性認識。(2分)18.(10分) 世界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的結構狀態(tài),一種力量對比態(tài)勢,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巴黎和會中協約國同德國及其盟友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重建歐洲、西亞和非洲的國際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的核心是中國問題,與會國簽訂了一個公約。——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依仗自己的實力與地位,要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的、以西方價值觀念為準繩、以北約軍事力量為后盾的單極世界……因此,“多極”與“一極”之爭將持續(xù)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多極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時日,多極化作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將在曲折中取得發(fā)展。——《時政評說》材料三:第四次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領導人會議 11月15日舉行,東盟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簽署RCEP……對深化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穩(wěn)定全球經濟具有標志性意義。—— 202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根據材料一指出“一戰(zhàn)”后的兩次國際會議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冷戰(zhàn)”結束前后的世界格局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分析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原因。(4分)(3) 根據材料三概括簽署RCEP的意義。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中國該如何應對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發(fā)展趨勢。(4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閱讀下表,完成以下探究活動。中國歷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927年8月 八七會議1927年10月 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35年1月 遵義會議1936年12月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1949年3月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8年12月 十一屆三中全會(1) 拉開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的事件是 ______ 。把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向城市的會議是 ______ 。(4分)(2) 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釋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安徽中考歷史測模擬卷答案.docx 歷史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