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階段性測試初 二 歷 史 試 題(時間:60分鐘)試卷說明: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2、答題前,務必用0.5毫米黑色的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3.選擇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4.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制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正帶。5.寫在試卷上或答題卡制定區域外的答案無效。一、書寫與卷面(3分)書寫規范,卷面整潔第I卷(選擇題50分)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1.新中國成立前夕,毛主席在給宋慶齡的親筆信中寫道:“茲者全國革命勝利之際,建國大計,函待商籌,……專誠歡迎先生北上。”毛澤東邀請宋慶齡參加的會議應該是( )A.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 D.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中共領導人宣布“中國共產黨以一個政黨的資格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其他各民主黨派……一起,來決定中國一切重要的問題”。這說明中國共產黨( )A.決定與民主黨派結合執政 B.致力建立民主平等的政治C.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利益 D.民主黨派決定著建國成敗3.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對民主人士黃炎培說:它是由全國各黨派一起千斟萬酌制定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劇本”。被周恩來稱為“劇本”,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4.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 10月上旬多次召開會議,毛澤東指出:“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上述積極政策”是指( )A.在新解放區進行土改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C.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D.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5.毛澤東主席曾告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夠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A.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B.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C.沒收地主土地,實行土地公有制D.廢除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6.“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邊,共產黨來了苦變甜……”(歌詞),西藏人民“苦變甜”的歷史開始于( )A.開國大典的舉行 B.西藏獲得了和平解放C.祖國獲得了統一 D.西藏進行了土地改革7.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8.下面的年代尺是某同學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時設計的,其中④體現的歷史階段特征是( )政權鞏固,社會過渡 B.探索建設,曲折發展C.改革開放,繼往開來 D.“左”傾泛濫,撥亂反正1957年國慶節,列隊整齊的殲—5型飛機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高興地對外賓說:“我們自己制造的飛機飛過去了!”材料中“自己制造的飛機”應屬于( )A.土地改革的成就 B.農業合作化成果C.公私合營的成果 D.“一五”計劃成就9.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回顧歷史,71年前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確立了(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10.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國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54年這一年,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成就是( )A.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B.頒布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C.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初步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D.完成三大改造,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1.針對下列情況,中國采取的相應政策是( )人均產量中國 中國 美國 印度鋼產量 2.37kg 538.3 kg 4 kg發電量 2.76 kW·h 2 949 kW·h 110.9 kW·hA.沒收官僚資本 B.進行土地改革 C.優先發展重工業 D.掀起“大躍進”12.“1951年,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克服農民在分散經營中的困難,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迅速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必須提倡‘組織起來’。”材料可用于研究( )A.農業合作化的背景 B.農業合作化的過程C.手工業合作化的結果 D.手工業合作化的意義13.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中共八大成為良好的開端,下列選項中能夠說明這是一良好開端的是( )A.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B.決定實施“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D.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14.1963至196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四年迅猛增長:196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工業、農業總產值都大幅超過1957年的水平。與這一成就直接相關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共八大的召開C.人民公社化推動 D.國民經濟的調整15.19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1974—1976年間,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以上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后果是( )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B.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D.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16.學習歷史需要正確認識史實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B.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中國完成統一C.抗美援朝的勝利——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D.土地改革的完成——廢除了封建制度17.到1984年底,我國鄉鎮企業數達到606.52萬個,比上年增長3.5倍;總產值1709.89億元,比上年增長68.2%(按當時價格計算)。產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C.國防安全體系的建立 D.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開展18.1978年12月,《廣州日報》刊登了一則題為《市水產局河鮮服務部開始營業》的報道。該服務部主要經營各種水產品,經營方式以代購代銷為主,組織產銷見面,互相議價成交。這意味著( )A.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B.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共存C.企業經營自主權擴大 D.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9.“從打開‘一扇窗’,到打開面向全世界的‘大門’。……一座座城市勾勒出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棋局。”材料中的“一扇窗”指( )A.深圳 B.大連 C.浦東 D.昆明20.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說:“浦東是我去過的地方中最令人欽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東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獨特的地理優勢 B.經濟特區的設立C.浦東的開發與開放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21.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深圳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大“引擎”。下列是深圳外貿數據,2003年后外貿急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應是( )A.改革開放開始 B.加入世貿組織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D.中共十四大召開22.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后,帶動了城市改革。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A.增強企業活力 B.實行公私合營 C.發展鄉鎮企業 D.加強宏觀調控23.如圖所示歷史教材的單元目錄,該單元主題是( )第4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5課三大改造 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C.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4.1978年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下列城市或地區對外開放的先后順序是()①海南 ②上海 ③重慶 ④長江三角洲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25.1986年1月6日,鄧小平的照片再次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該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為《時代》周刊評出的1985年“年度風云人物”。這是《時代》周刊第二次把他評選為“年度風云人物”,你認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他使中國人站起來了 B.他使中國人富起來了C.他領導了抗美援朝斗爭 D.他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階段性測試第II卷(非選擇題47分)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3分,共47分。26.《人民日報》被視作中國社會的風向標,是現代中國發展的見證者與記錄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中國《人民日報》社論: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巨冊。(1)根據材料一,指出報紙社論所評論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其評論“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的理由。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30日報道《和平解放西藏而簽訂的協議》1951年5月28日報道《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1952年12月21日報道)(2)上述《人民日報》的三則報道分別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哪幾件大事?這幾個歷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報》社論(3)材料三反映了當時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體現在具體實踐中的事件有哪些?(《光明日報》上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材料四(4)材料四兩幅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什么因果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7.某班同學圍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開展項目式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艱難起步】材料一 “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負,不再過窮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證,因為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1953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1)材料一中“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黨和政府為實現“最高利益”所進行的建設規劃是什么?這一規劃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義?【艱辛歷程】材料二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這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期。我國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領域 成就石油 ① 、勝利油田、大港油田農業 首次培育成功 ②現代工業 新興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交通 蘭新、蘭青、包蘭鐵路——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表格中①②處內容,并寫出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輝煌成就】材料三 (1978—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1978—2022年中國GDP年均增速和人口年均增速比較)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其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3)根據材料三中圖片,指出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材料三中認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0世紀七、八十年代黨和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28.創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前進和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多種經濟成分并存。1956年底,我國確立了單一的公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摘編自韓心靈裴曉鵬《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演變邏輯與展望》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我國確立了單一的公有制”有關的歷史事件,并分析這一歷史事件使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 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的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地來接受這種改變,則是史無前例的。——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陳云(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和平的方法”是指國家實行的什么政策?并闡釋這一政策的重大意義。材料三 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恩格斯(改革計劃經濟體制農村改革:由“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承包土地)城市改革:由國營企業到國有企業(承包企業)建立①體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將①處補充完整,并指出哪次會議上提出建立①體制?闡釋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階段性測試初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書寫與卷面書寫規范,卷面整潔,根據卷面書寫情況,酌情給3、2、1、0分。二、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A B B D D B C C A B C A A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D D C B B A C B A C B B非選擇題 (共47分 26題18分,27題16分,28題13分)26.(1)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1分)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4分)(2)大事: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戰爭。(3分)主題:新中國政權的鞏固。(2分)(3)主要問題: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盲目求快的“左傾”錯誤。(或是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2分)事件: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2分)(4)關系: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2分)變化:“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2分)27.(1)最高利益:實現工業化(1分)規劃:一五計劃(1分)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分)(2)①:大慶油田 ②:秈型雜交水稻(2分)人物:王進喜、焦裕祿、雷鋒(任意兩項 2分)(3)趨勢: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原因: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2分)措施:農業方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方面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4分)28.(1)事件: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分)變化: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2分)(2)政策:和平贖買(1分)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2分)(3)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分)會議:中共十四大(1分)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