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九年級學業水平考試沖刺測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本試題共 8 頁,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為 60 分鐘。答題前,請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座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位置,并同時將考試答案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第 I 卷(選擇題 共 50 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請將正確選項填涂到答題卡上。)1.“譚國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傳為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后代,西周穆王時期(約公元前 10 世紀)正式受封為子爵諸侯國,位置在今濟南市章丘區”。與文中譚國建立相關的制度是( )A. 禪讓制 B. 世襲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2.圖 1 是《論語 顏淵》中記載的子貢問政篇,它反映了儒家治國理念中的( )A. 重視軍事威懾 B. 強調道德根基 C. 主張經濟優先D. 倡導功利主義3.學習歷史需要研究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下列事件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是( )A.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 文景之治B. 王國問題十分嚴重 —— 尊崇儒術C. 東漢光武中興 ——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D. 班超經營西域 ——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4.某同學為張仲景設計了如下人物名片,空白處應填入的內容是( )姓名 張仲景生活時代 東漢末年身份 中醫臨床理論體系開創者科學成就圖2A. 發明 “麻沸散” B. 創編 “五禽戲” C. 寫成《傷寒雜病論》 D. 著有《千金方》5.西晉滅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遷。截至南朝初期,南渡人口已達九十五萬,占當時南方人口總數的六分之一。這推動了( )A. 南北對峙加劇 B. 北方民族交融 C. 南北實現統一 D. 江南地區開發6.黃梅戲《女狀元》中有一句戲詞:“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哪!” 與戲詞描述相關的是( )A. 刺史制度 B. 科舉制度 C. 實行重文輕武 D. 行省制度7.戰國時期的商鞅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宋代的王安石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他們的治國理念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A. 以古鑒今 B. 尊崇儒術 C. 以法治國 D. 除舊立新8.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用于研究明朝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歷史劇《大明 1566》 B. 清廷張廷玉、萬斯同等撰《明史》C. 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 D. 上海古籍出版社《明史講義》9.歷史學習要正確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1838 年道光帝派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B. 1840 年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C. 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D. 英國以 “亞羅號事件” 為借口,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0.不甘作亡國之君的清光緒皇帝(1875 - 1908 年在位)于 1898 年 6 月 11 日頒布 “明定國是” 詔書,宣布實行變法。關于戊戌變法的時間,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 18 世紀 90 年代 B. 庚子年 C. 清朝中期 D. 光緒二十四年11.時間軸是時空觀念的直觀呈現形式。觀察下列圖 3 時間軸,其中 “★” 處對應的內容是( )A. 推翻帝制 締造共和 B. 北伐勝利進軍 C. 國共第二次合作 D. 工農武裝割據12.“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夠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贏得農民,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是( )A.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C.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3.“瑞蚨祥”、“同仁堂” 都是濟南的百年老字號。在 20 世紀 50 年代相繼實行公私合營后,毛主席做出指示:“歷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萬年要保存!” 這一指示可能出現于( )A. 土地改革時期 B. 一五” 計劃時期 C. 三大改造時期 D. “大躍進” 時期14.英國學者作者馬丁 雅克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 1978 年,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不僅開啟了中國的轉型之路,也是世界變革的開端?!?據此,中國的轉型之路開始于( )A.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 建立深圳等經濟特區C.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D.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5.1992 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黨和政府最能體現這一講話精神的舉措是( )A.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 國有企業實行經營責任制C.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 建立亞洲投資銀行16.針對臺灣問題,國務委員王毅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強調:“臺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臺灣省’,臺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后更絕無可能?!?從這一言論,我們可以得到的認識是( )A. 中國維護統一的堅定意志 B. 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突破C. 實現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性 D. 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夙愿17.1971 年 7 月 15 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尼克松在回憶錄中評價到:“宣讀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鐘,卻成了本世紀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之一?!?據此,中美公告的內容應是( )A. 中國政府邀請尼克松訪華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C.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就解決朝鮮問題達成協議18.“一個擁有幾個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許就是更高一級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級封君又是一個更大關系網絡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下列選項與材料一致的是( )A. “封邦建國,授民授疆土” B. 中世紀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C.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19.這兩者(國王與議會)的關系不調解好,英國將永遠在痙攣中震顫…… 不過,這次沒有用對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 在融合中產生出嶄新的制度。材料中的 “嶄新的制度” 指的是( )A. 光榮革命 B. 君主立憲 C. 三權分立 D. 民主共和20.某歷史微信公眾號準備推送一期專題:第一次工業革命,下列素材可以入選該專題的是( )A. 圖片《斯蒂芬森試驗蒸汽機車》 B. 論文《內燃機和汽車的歷史》C. 小說《點亮黑夜 —— 愛迪生傳》 D. 電影《斯大林格勒戰役》21.某同學為完成 “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論文撰寫,找到圖 4 中的三位歷史人物,通過比較,說法正確的是( )圖4A. 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B. 都改變了本國的社會性質C. 都通過改革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D. 都使本國擺脫了民族危機22.據統計:1928 年蘇聯的生鐵產量為 320 萬噸,鋼產量為 420 萬噸。到 1937 年,蘇聯的生鐵產量為 1450 萬噸,鋼產量達 1770 萬噸,已躍居歐洲第一位。這主要是因為蘇聯( )A. 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 B. 實施了農業集體化運動C.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D. 先后完成兩個五年計劃23.圖 5 是 1991 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獲獎作品《摧毀柏林墻》。該作品( )A. 表明消除了歐洲地區的軍事對抗 B. 展現了民眾渴望結束對抗的迫切愿望C. 標志著冷戰對峙局面徹底終結 D. 反映了意識形態沖突的不可調和24.某同學為完成 “國際組織與全球穩定” 的項目學習任務,通過網絡輸入一組詞條 “成立時間是 1945 年 10 月;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據此可知該同學查找的國際組織是( )A. 國際聯盟 B. 世界貿易組織 C. 歐洲聯盟 D. 聯合國25.據統計:“1950 - 1980 年期間,美國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從 40% 降到 22%,而日本的占比從 2% 上升到 9%,歐洲的比重從 21% 上上升到 30%。” 這種變化推動( )A. 實現和平與發展 B. 冷戰對抗的加劇 C. 兩極格局的瓦解 D. 世界多極化趨勢第 II 卷(非選擇題 共 50 分)二.非選擇題。(共 50 分;請將答案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26.(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年代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順治十八年(1661) 0.19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1.1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1.3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2 741.4495嘉慶十七年(1812) 3.5 788.93(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趨勢。(2 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有哪些?(4 分)材料二 清王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定作出的歷史貢獻是獨特的,歷史上任何時期的疆域版圖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沒有達到清朝的規模。因此,可以說歷史上中國空前 “大一統” 版圖的奠定是 18 世紀中的突出特征。——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2)根據材料二,歸納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重要意義。(2 分)請結合所學知識,以清朝在新疆治理的史實為例,分析材料二中清朝對邊疆實現了 “有效控制”。(4 分)27.(14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這場運動怎么會發生?它是由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而來。《青年雜志》創刊后,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時,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文化領域內,認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那樣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場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概括發動這場 “思想運動” 的原因。并指出這場運動的基本內容。(8 分)材料二 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并吞青島,管理山東的一切權利,就要成功了!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山東大勢已去,就是破壞中國的領土!中國的領土被破壞了,中國就亡了!…… 今與全國同胞立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們起來呀!—— 摘編自北大學生羅家倫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2)根據材料二,寫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及運動性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之間的關系。(6 分)28.(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主題: 第 20 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 21 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第 22 課 活動課:唱響《國際歌》(1)單元的主題是圍繞某個歷史時期的核心內容或關鍵問題確定的。請結合上述單元目錄,在 “______” 處填寫出本單元的主題。(2 分)(2)根據上述目錄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 “《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第一國際”、“巴黎公社” 這四個詞語,以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為主題,撰寫一篇歷史短文。(10 分)要求:①緊扣主題,闡述合理。②史實準確,史論結合。③條理清晰,合乎邏輯。④字數在 250 字左右,四個詞語需出現在短文內。29.(12 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A:1770 - 1840 年,英國工人每一工作日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 27 倍。從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 40 年代,英國工業生產大約增長 4 倍以上。1840 年前后,大機器生產已經取代手工生產…… 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 “世界工廠”。 —— 楊共樂《從歷史印跡中走來的世界 外國篇》(1)依據 A 材料,簡述工業革命給英國帶來的巨大變化。(4 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 A 與圖 B 之間的內在關系。(2 分)材料二 1840 年,正值以英國為中心的技術革命結束不久,故中國的大門可以認為是新技術這一重錘砸開的…… 就在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達到高潮的時候,西方正醞釀著又一次技術革命……—— 摘自楊德才主編《20 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史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砸開 “中國的大門” 這一歷史事件對中國社會性質有何影響?(2 分)材料中的 “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西方醞釀的 “又一次技術革命” 分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4 分)答案1.C 2.B 3.A 4.C 5.D 6.B 7.D 8.C 9.C 10.D 11.C 12.B13.C 14.A 15.C 16.A 17.C 18.C 19.B 20.A 21.A 22.D 23.C24.D 25.D26.(1)清代中期農業發展趨勢及原因趨勢: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耕地面積也逐漸擴大(從表格數據可看出,人口從 0.19 億增長到 3.5 億,耕地從 549.3576 萬頃增長到 788.93 萬頃 )。原因: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推行墾荒政策,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手工業發展為農業提供工具等支持,促進農業規模擴大;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推廣,養活更多人口,刺激人口增長 。(2)清朝前期邊疆治理意義及新疆治理史實意義:奠定了中國歷史上空前 “大一統” 版圖,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新疆治理史實: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地區管轄;清朝在新疆駐軍、屯墾,保障邊疆穩定,實現有效控制 。27.(1)“思想運動”(新文化運動)原因及內容原因:辛亥革命失敗后,人們反思其失敗教訓,認為共和制度未能鞏固、中國狀況黑暗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 。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四提倡四反對” )。(2)五四運動導火線、性質及與新文化運動關系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ㄉ綎|權益被轉讓給日本 )。性質: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 。關系: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傳播民主、科學等思想,喚起民眾覺醒 );五四運動推動新文化運動發展,使馬克思主義傳播成為主流 。28.(1)單元主題: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結合第 20 課工業革命、21 課馬克思主義誕生及國際共運、22 課《國際歌》,圍繞國際共運發展主線 )。(2)歷史短文示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19 世紀,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激化?!豆伯a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為國際共運提供科學理論。在此指導下,“第一國際” 成立,推動工人運動聯合。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雖失敗但為后來者提供經驗。馬克思主義、“第一國際”、巴黎公社,共同推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影響深遠。(需緊扣主題,包含四個詞語,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字數符合要求 )29.(1)工業革命對英國的變化及與鴉片戰爭關系變化:英國工人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工業生產迅猛增長,機器生產取代手工生產,成為 “世界工廠” 。內在關系:工業革命后,英國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為打開中國市場,發動鴉片戰爭(材料 A 的工業革命是材料 B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2)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性質影響及相關事件影響: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事件:“中國人模仿這些技術” 指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創辦近代企業 );西方醞釀的 “又一次技術革命” 指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開始,電力等技術革新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