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慶實驗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年級階段考試高一年級歷史試題一、選擇題(48分)1-5DDDAD6-10BDCAA 11-15CDBCC16-20BBAAB21-25 CCDDC26-30 CDCBD 31-32AA二、非選擇題33.(14分)(1)英國議會對印度棉織品的進口禁令刺激了本土棉紡織的發展;英國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棉紡織品國際市場的擴大:英國工廠較高的生產成本刺激了生產組織形式和技術的革新:工業革命中的技術革新。(6分,任答三點即可)(2)構成了以英國為主導的全球棉紡織工業體系: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美國南方、印度和埃及形成了單一、畸形的棉花種植園經濟,傳統民族工業受到限制。(6分,任答三點即可)客觀上刺激了亞非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獨立意識的增強。(2分)34.(14分)(1)特點:西方主導:傳承與更新并存:全球性(世界性)貿易:以澳門、馬尼拉為樞紐: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每點2分,共6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2)變化:貿易商品的變化(棉花取代絲綢):主要服務對象的變化(從服務達官貴人到普通大眾):貿易區域的擴大:貿易量的大幅增加。(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原因:工業革命的興起與擴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擴大;交通工具的改進;棉花物美價廉,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需要:棉區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大。(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35.(1)相同點:大戰后形成:歐洲強國主導:維持歐洲均勢:運用國際法加以保障;以歐洲為中心,兼及世界其他地區;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版圖。(4分,每點2分,任答2點)不同點:前者臺在遏制法國,后者臺在懲罰德國;俄國是維也納體系的主導國之一,蘇俄遭到凡爾賽體系的排斥。(2分,任一點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積極影響:擴大了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有利于緩和歐洲及其他地區的國際紛爭:為后世國際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借鑒。(4分,每點2分,任答兩點)局限性:大國為謀取一己私利,推行強權政治,無法從根本上維護歐洲及世界和平。(2分)36.示例一:論題:思想解放運動為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奠定基礎。(2分)闡述:文藝復興興起于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借復興古典文化宜揚人文主義,沖擊封建神學,肯定了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正當性,為資本主義發展營造思想氛圍。宗教改革打破了羅馬教廷權威,新教倫理將獲取財產合法化,英國清教徒海外擴張推動資本積累。科學革命動搖神學世界觀,為啟蒙運動提供理性基礎。啟蒙運動中,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盧梭主張“人民主權”等理論,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美國1787年憲法踐行三權分立原則,法國《人權宣言》宣揚自由平等,均是啟蒙思想的實踐。(8分)總之,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思想解放運動不斷沖擊封建傳統,為英、美、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動力,推動君主立憲制、共和制等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確立與發展,印證了精神變革對制度演進的重要作用。(2分)示例二論題:思想解放與生產力的協同演進推動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2分)闡述:14世紀,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發展,意大利率先興起了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其以人文主義為核心,批判封建神權,倡導人性解放與理性探索,沖擊了封建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道大慶實驗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下學期高一年級階段考試5。公元6世紀時,亞歷山大城的商人在書中記載:當游歷到東非的阿克蘇州王時,他遇到了一些講希臘語的當地居民:他們學習希臘語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與拜占庭商人進行商品交易:畢竟拜占庭帝高一年級歷史試題國作為東方商貿的最大消費者,也是阿克蘇姆人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此可知,阿克蘇姆王田()A.在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交融B.直接和東亞進行商品貿易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2小題,每小題1.5分,共48分)C.促進津巴布韋國家的興起D.商業活動促進了文化交流“企鵝”原是歐洲人最早對北大西洋地區一種海雀的稱謂,后歐洲人在南半球海域發現了與“企鵝1.塔廟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獨特的建筑藝術形式(如圖1所示)它因由多層高臺疊如,并在高臺上建6.體態樣貌非常相似的鳥,也將其命名為“企鵝”。18世紀時,歐洲學術界決定把北半球的“企鵝”造神廟,故得名塔廟。它一般由燒制或未燒制的泥磚建成,建造一座塔廟通常需要多達七百萬塊磚,改名為“大海雀”,“企鵝”遂成為南半球此種海鳥的專屬稱謂。“企鵝”稱謂的演變深刻反映了僅制造磚塊這一工作就需要數千勞動力。塔廟反映出古代兩河流域()A,洲際物種交流興起B,地理大發現的深入C.殖民者的屠殺政策D.進化論思想的傳播 .16世紀以后,東亞地區很難再見到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身影,中國與南海諸國間的項賜貿易也趨于衰落,葡萄牙和荷蘭商人控制著香料貿易,西班牙人從事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日漸繁榮。這表明,當時()人.列強在亞洲的爭奪日益激烈B.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形成C.各大洲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D.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變化圖1圖2到圖3圈定位置的變化可以用來說明(A.交通運輸非常便捷B。民居充滿地域特色C.地理環境較為優越D.社會組織能力較強2.在打擴張過程中,古羅馬人把公民權投予意大利中部廣大地區的一些社群,有時,它包括完整的公民權利和特權,包括羅馬選舉中投票或參選。有時,它只是“無投票權的公民權”,如與羅馬人通婚、互訂契約和自由遷徙的權利。羅馬此舉()A.促進了貴族寡頭政治逐步建立B.消除了奴隸制造成的危機C.協調了境內各民族的利益關系D.有助于增強國家的凝聚力3.中世紀西歐,作為“市民階級的合法身份”的標志,自由“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特權,同時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區特權”·一個逃奴只要在城里住滿一年的時間,那他的農奴身份在城通內就將消圖2圖3失殆盡。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A.資產階級革命轉移B.文藝復興的發展A,沖擊了傳統專制王權B.得益于莊園經濟的游費C.商品的世界性流動D.食物物種的交流C,有助于工商業的復興D.有利于孕育新生產方式9.地理大發現后,“發現論”“無主地論”“無主領土論”和“優先權論”等成為西班牙、葡萄牙和4.“他們經營著中國絲綢和瓷器、印度和東南亞的調味品和香料、拜占庭帝日的珠寶和精美織物:他英國等國占取殖民地的國際法理論工具。雖然這四種理論開始完全否定,后來部分承認土著對土地們的冒險還來到之前從未有過系統的遠距離貿易的地區:他們帶著駝隊穿越撒哈拉沙漠,用食鹽、事實上或法律上的財產權,但都是將殖民地“財產化”,其目的都在于為殖民者()鋼、銅和玻璃從西非諸王國換回黃金和奴來:他們造訪東非沿海地區,從那里獲得奴隸和獸皮等當A.提供占領殖民地的“正當依據”B.揭示殖民帝國全球擴張的意義地的土特產。”這里的“他們”()C.完善國際法賦予的普遍性原則D.為殖民地國家爭取平等國際地位A.成為亞歐非交流的橋梁B.壟斷商路藏脅西歐市場10.15世紀中期的意大利,有人這樣記錄了當時的杜會變化:一個專職為他人抄寫書稿的群體逐漸形成,C,引領航海時代促進全球聯系D.開通絲綢之路推動東西貿易高一歷史階段考試第1頁共5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歷史.pdf 歷史 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