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安友實學校2024-2025學年度下期2024級第三次月考歷史(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一、單選題(共48分)1.(本題3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的指示下,文教領域掀起了“新年畫運動”。下圖為1950年創作的新年畫,這些年畫“新”在()①展示了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決心②宣傳了為恢復經濟而努力生產③表現出人民的新生活和英勇形象④描繪出“一五”計劃的偉大成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本題3分)1979年,為了解決返城知青就業問題,國家允許個人創業;1982年,對私營企業開始觀察;1988年,憲法承認個體和私營經濟合法地位。這體現了()A.實踐探索與頂層設計互動 B.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C.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瓦解 D.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轉變3.(本題3分)《吉爾伽美什》講述了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英雄故事,《摩訶婆羅多》描寫婆羅多族的后裔圍繞王位繼承權的斗爭,兩者都包含大量神話傳說。就歷史研究價值而言,這兩部史詩()A.出現時代較早,無法辨別真偽 B.包含神話故事,內容荒誕不經C.屬于文學作品,缺乏歷史依據 D.承載豐富信息,反映時代風貌4.(本題3分)在中古西歐,教會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是最大的封建主。教會還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壟斷了文化教育,《圣經》成為人們信仰和道德的唯一準則。此外,教會在政治上也具有重要影響力,各國君主的加冕儀式往往需要教會的參與和認可。這表明中古西歐教會()A.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B.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C.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繁榮 D.推動了各國政治體制的變革5.(本題分)9世紀以來,西亞地區的大馬士革、摩蘇爾的官方工場生產棉布、玻璃器等商品;巴格達的官方工場吸收波斯、拜占庭技術,制造出鑲嵌金銀的武器和珠寶。這些產品大量輸往地中海世界。由此可知,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西亞版圖的統一與技術交流 B.陸上絲綢之路貿易活躍C.阿拉伯帝國對工商業的支持 D.奧斯曼帝國崛起并擴張6.(本題3分)新航路開辟后,英國航海家亨利致力于探索北方航線。他出身商人家庭,雖多次出資資助航海探險,但因商人身份,在一些貴族主導的航海會議上常遭輕視。然而,隨著他的航海發現為英國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和國際聲譽,國王授予他爵士頭銜。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英國()A.商業利益影響社會價值觀 B.封建王權決定社會階層流動C.“光榮革命”重構政治體系 D.航海成就提升商人群體地位7.(本題3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將馬、牛和豬等牲畜引入美洲,導致當地生態系統改變;而美洲的玉米和馬鈴薯傳入歐亞大陸,也影響了這些地區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分布。此外,殖民地的開采活動加劇了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蝕。這主要說明新航路開辟()A.使世界日益聯系成一個整體 B.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環境變遷C.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D.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物種交流8.(本題3分)如圖是“14-17世紀歐洲大事時間軸(節選),以下解讀正確的是()A.文藝復興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 B.近代科學興起之前思想已初步解放C.哥白尼的“日心說”諷刺教會的腐朽 D.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初的意大利9.(本題分)《拿破侖法典》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強調國家即便根據公益的理由征用私人財產,也必須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據此可知,這一法典()A.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B.將革命成果以法律的方式固定C.消除了歐洲各國封建殘余勢力 D.推動了啟蒙思想在歐洲的傳播10.(本題3分)觀察如圖,據此可以推知,19世紀下半期的法國()A.工業生產保持全球領先 B.生產組織發生深刻變化C.對外擴張規模超過英美 D.社會經濟發展相對穩定11.(本題分)1829年,英國第一個全國工會聯合會-紡織工人聯合會成立。繼此之后,其它喬會的工會聯合會也紛紛建立起來。1832年議會改革后,各工會團體于1834年聯合成立“全國各行業總工會”,成為與國家議會并存的“產業議院”。英國的這些工會組織的成立()A.說明工人階級政治意識的增強 B.得到了國際工人協會的大力支持C.標志著工人運動進入自發階段 D.表明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2.(本題3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策劃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二S計劃”,德國則妄圖在非洲建立從西南非到東非的殖民帝國。各國在海外殖民地瘋狂掠奪資源、傾銷商品,并且紛紛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體系。同時,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角逐。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歐洲文化在全球廣泛傳播 B.列強海外擴張沖突加劇C.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識覺醒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13.(本題3分)下表是發生于19世紀部分非洲國家發生的事件。這些事件的爆發( )國家 概況阿爾及利亞 1830年,法軍侵入阿爾及利亞之后,抗法斗爭的怒火到處燃燒,廣大農民、牧民以及部分小封建主與法軍展開英勇斗爭埃及 英、法利用埃及的財政危機,將埃及變成了半殖民地。1879年,埃及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斗爭口號蘇丹 1881年起,馬赫迪起義軍以宗教為旗幟,吸引了眾多蘇丹人民與英國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埃塞俄 1894年,意大利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號召人民與意大利軍隊展開頑強的斗爭,比亞 還學習和借鑒西方軍事戰術,制定了適合本國的作戰方案A.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 B.沉重打擊了法西斯侵略勢力C.實現了非洲國家向民主制的轉型 D.利于非洲民族獨立意識增長14.(本題3分)1920年,國聯將德屬喀麥隆分為英法兩區委任統治。法國總督在當地推行《土著法》,規定原住民需攜帶“茅屋稅票”,違者罰作苦役。英國殖民部備忘錄記載:“委任統治不是慈善,而是帝國防務與資源開發的延伸。”結合上述材料,英法對喀麥隆的統治實踐表明,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A.是民族自決原則的有效落實 B.實現了殖民統治的合法延續C.旨在調和大國間的利益沖突 D.極大推動殖民地的文明進步15.(本題分)有人對某一事件評價:“在西方和被奴役的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建成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有力地推動了被壓迫國家、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自由、解放的革命運動。”這一事件是()A.第一國際成立 B.巴黎公社建立C.十月革命勝利 D.國際聯盟成立16.(本題分)1919年,英國印度殖民當局賦予印度總督和印度各省殖民當局“非常權力”,可不經起訴對印度人進行“預防性”逮捕和搜查。為此,甘地號召印度人民舉行總罷業和絕食,但不準采取暴力手段。據此可知,當時印度()A.民族獨立斗爭陷入低潮 B.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C.民族解放運動存在局限 D.反殖斗爭缺乏群眾基礎二、材料題(共52分)17.(本題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圖 1所示為古希臘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區建立的殖民地示意圖。圖1-英、法兩國正在同中國和印度同樣大做生意。材料二圖 2為世界主要貿易流通圖(1775年)。當時,英國的全部大西洋貿易輸入略微超過法國,同時兩國都超過了西班牙,而西班牙的進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黃金和白銀。在亞洲,荷蘭人由于擁有東印度而保持他們的領導地位,但總的來說他們正開始落后于比他們更大的競爭者圖2材料三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重。時間 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1870年 31.8% 23% 13.2% 10%1913年 14% 38% 16% 6%-上述材料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希臘海外殖民活動的主要特點。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世界貿易的主要趨勢。(10分)(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希臘殖民活動與18世紀歐洲列強貿易擴張對區域文明發展的不同影響。8分)(3)據材料三,指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發展出現的現象,并分析其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7分)18.(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絕非偶然,它是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產物,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不斷激化的結果,也是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猶如一顆閃耀的巨星,照亮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推動了工人階級政黨的建立和發展,促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催生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從材料中提取一條或幾條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世界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本題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紀以來,歷史書寫的目的是要在歷史發展中展現上帝的意志。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史學為經學服務,史學書寫的目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求真,而是教誨訓導和修辭,因此展現神意和文辭優美是衡量歷史書寫優劣的標準。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史料觀,學者們開始強調使用可信史料,并且追求敘述歷史的真相。18世紀,隨著更多新知識的出現,原有以《圣經》為基礎的知識框架已經不能容納這些新知識,舊知識框架遭受巨大沖擊,人們開始質疑《圣經》唯一權威的地位。啟蒙哲人對基督教的批判,更是使《圣經》走下神壇,不再是唯一的權威來源,因此以《圣經》為基礎的舊史料觀變得不合時宜,一種以距離事件發生的時序為標準的新史料觀出現,并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史料等級制。19世紀初興起了書寫世界歷史的新潮流,人們希望從世界大事中了解世界大勢。傳統的百科全書式歷史書寫在史學史譜系中被邊緣化。-摘編自張一博《德意志地區新史學觀念的形成與百科全書式世界史書寫的衰落》(1)根據材料,概括西歐中世紀至19世紀初歷史書寫演變的歷程及呈現出的主要趨勢。(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歐中世紀至19世紀初歷史書寫演變的主要原因。(5分)2024-2025學年度下期2024級第三次月考歷史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D B C A B B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B C C1.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50年(中國)。結合所學1950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生政權剛建立,面臨鞏固政權的重要任務,根據《勞動換來光榮》通過宣傳勞動光榮,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為鞏固政權而努力,根據《兒童游戲》中被套圈的兩個玩偶,代表蔣介石和侵朝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結合所學1950年正處于抗美援朝時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鼓舞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①正確;1950年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根據《勞動換來光榮》和“毛澤東接見的是“護廠英雄”趙桂蘭”可知,這些畫作宣傳勞動、生產,鼓舞人們為恢復經濟而努力生產,是服務于國民經濟恢復這一大局的,②正確;根據所學1950年新中國成立的背景并結合材料畫中描繪的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勞動場景等,反映了當時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人民在新社會中的新生活和英勇形象,③正確,A項正確;④錯在“一五”計劃于1953年開始實施,而題干的新年畫創作于1950年,排除BCD項。故選A項。2.A【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年-198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79-1988年對個體和私營經濟的政策調整,通過解決現實問題的基層嘗試,推動國家逐步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以法律形式確認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這一過程體現了中國改革的漸進性與制度創新的雙向驅動,A項正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1世紀初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 項;1988年時,計劃經濟體制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非公有制經濟僅作為“補充”存在,排除C項;直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基本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才發生系統性變革。1988年時,公有制經濟仍占絕對主導,個體和私營經濟僅為補充,未改變所有制結構的根本性質,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兩部史詩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史書,卻承載著文明起源階段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多重信息,是歷史學家解讀古代社會“時代風貌”的關鍵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D項正確,“無法辨別真偽”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包含神話故事,內容荒誕不經”表述過于絕對,現代史學可通過考古發現等手段,剝離史詩中的虛構成分,提煉歷史內核,排除B項;C項忽略了史詩作為口述傳統或早期文字記錄的史料價值,排除C項。故選D項。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西歐)。據材料可知,中古西歐的教會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是最大的封建主,會還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壟斷了文化教育,各國君主需經教會加冕獲得神圣合法性,體現“君權神授”原則,中古西歐教會通過經濟壟斷、精神控制和政治聯盟,全面鞏固封建制度,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核心力量,B項正確;教會雖維護封建經濟模式,但并未直接“阻礙”社會經濟發展,且題干未提及經濟停滯的具體表現,排除A項;教育壟斷導致文化單一化,排斥世俗知識,不利于文化教育的繁榮,排除C項;教會參與各國君主的加冕旨在維護傳統王權合法性,而非推動體制革新,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世紀以來的西亞。材料強調9世紀以來西亞地區城市的“官方工場”吸收波斯。拜占庭技術,制造“鑲嵌金銀的武器和珠寶”,表明阿拉伯政權直接組織生產和技術融合,并通過地中海貿易網絡輸出商品,C項正確;版圖統一是技術交流的基礎.但材料重點在“官方工場”主導生產與貿易,而非單純地理統一,排除A項;9世紀絲路陸路貿易已衰落,阿拉伯主導的海上網絡(如紅海一地中海航線)才是商品輸出的主渠道,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在15世紀才建立,與“9世紀”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可知,亨利通過資助航海活動增強英國商業競爭力,亨利從受輕視的商人到獲封爵士,本質是商業利益打破傳統等級觀念的表現,說明當時英國社會價值觀因經濟利益發生深刻轉變,A項正確;王權雖在形式上授予頭銜,但核心動力是商業利益而非傳統封建特權,階層流動的根源是經濟貢獻,非王權單方面決定,排除B項,“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與新航路開辟時期(16-17世紀)時間不符,且材料未涉及政治體制變革,排除C項;亨利僅為個案,材料未提及其他商人因此普遍提升地位,排除D 項。故選A項。7.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描述了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換和殖民活動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例如牲畜引入美洲導致生態系統改變,美洲作物傳入歐亞大陸影響土地利用,以及殖民地的開采活動加劇了森林砍伐和土壤侵蝕。這些現象表明新航路開辟不僅影響了經濟和文化,還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遠影響,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生態環境影響,而非全球聯系本身,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更突出生態環境破壞,而非單純的生產方式調整,排除C項,“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物種交流”雖然符合史實,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17世紀歐洲。近代科學興起是在16-17世紀,在這之前,文藝復興已經開始,這說明近代科學興起之前思想已經初步解放,B項正確;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新航路開辟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哥白尼的“日心說”并未直接諷刺教會的腐朽,而是通過提出與當時教會所支持的地心說相悖的科學理論,挑戰了教會的權威和對宇宙的傳統解釋,排除C項;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初的德意志,排除D項。故選B項。9.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04年的法國。根據材料“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強調國家....必須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法典》以法律形式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如平等原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將革命成果以法律方式固定下來,B項正確;《拿破侖法典》頒布于1804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早于《拿破侖法典》的頒布(如法國大革命始于1789年),排除A項;法典雖打擊了封建勢力,但“消除了歐洲各國封建殘余”表述絕對化,排除C項;啟蒙思想在法典頒布前已廣泛傳播,法典是啟蒙思想的實踐成果而非推動傳播的主因,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下半期的法國。根據材料數據分析可知,19世紀下半期,法國企業數量大幅度增長,這與1871年巴黎公社被鎮壓后法國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直接相關,D 項正確;僅從示意圖中的數據,不能判斷近代法國工業生產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法國壟斷組織迅速發展,且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企業數量的增多,不是生產組織形式劇變的特征。壟斷組織的發展可以從企業數量減少反映出來,而圖片反映的是企業數量劇增,不是壟斷組織的特征,無法反映生產組織的深刻變化,排除B項;示意圖不能反映近代法國對外擴張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11.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29年至1832年(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工會組織從行業聯合到全國聯合,并形成與議會并存的“產業議院”,這反映出工人階級不再局限于經濟訴求,開始借助組織形式追求政治權益,體現其政治意識增強,A項正確;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成立于1864年,與題干中1834年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工會聯合會的建立是工人從自發斗爭轉向有組織斗爭的標志,而“自發階段”通常指缺乏組織性的早期階段,與材料中的組織化趨勢矛盾,排除C項;19世紀早期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已表明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并非這些工會組織的成立,排除D項。故選A項。12.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材料中法國有“二S計劃”,德國妄圖建立從西南非到東非的殖民帝國,各國在海外殖民地瘋狂掠奪資源、傾銷商品,還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展開激烈角逐,這些充分說明了當時列強海外擴張沖突加劇,B項正確;雖然材料提及列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體系,但這只是列強海外擴張的一部分內容,不能僅據此得出歐洲文化在全球廣泛傳播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識覺醒的相關內容,屬于無中生有,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在材料中沒有直接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非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非洲人民頑強反抗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抗法斗爭、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有利于非洲國家民族獨立意識的增長,D項正確;結合所學,這一時期的民族獨立運動除了埃塞埃比亞成功保持了獨立,其他國家都成為殖民地“大多數地區”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法西斯勢力出現于20世紀,且材料中出現的法國和英國并不屬于法西斯國家,排除B項;結合所學,這一時期的獨立運動大多失敗,且“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20年的世界。據材料“1920年,國聯將德屬喀麥隆分為英法兩區委任統治。法國總督在當地推行《土著法》,規定原住民需攜帶茅屋稅票,違者罰作苦役。英國殖民部備忘錄記載:委任統治不是慈善,而是帝國防務與資源開發的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一戰后,國聯委任統治制度名義上以“托管”取代舊殖民主義,實則將德、奧等戰敗國殖民地轉交英法日等戰勝國控制,英國將喀麥隆納入“帝國防務”體系,法國以《土著法》強化控制,證明委任統治是殖民主義在新國際秩序中的適應性調整,而非終結殖民,B項正確;民族自決強調殖民地人民自主決定命運,但委任統治以“國際托管”之名行殖民壓迫之實,與民族自決背道而馳,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英法各自在喀麥隆的統治策略,未提及國聯調解英法矛盾或平衡大國利益。此外,委任統治制度本身是大國分贓工具而非調和矛盾的手段,排除C項;材料中《土著法》的壓迫性政策(如強迫勞役)和英國資源掠奪,均證明委任統治加劇殖民地苦難,與文明進步”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17年的俄國。根據材料“建成了一條從西方無產者到東方被壓迫民族的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有力地推動了被壓迫國家、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自由、解放的革命運動及所學可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結束了資本主義獨占天下的局面,C項正確;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是1864年建立的國際工人聯合組織,排除A項;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排除B項;國際聯盟(1920年1月10日-1946年4月18日),簡稱“國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組織,以保障國際和平與促進國際合作為宗旨,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印度。根據材料可知,甘地號召印度人民舉行總罷業和絕食以反對英國殖民當局的“非常權力”,卻不準采取暴力手段,這顯示出一定的妥協性,說明當時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存在局限,C項正確;此時印度反英斗爭正處于高漲階段,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僅憑斗爭的策略無法反映出體現當時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度民族獨立斗爭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17.(1)特點: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以建立殖民地城邦的方式進行;多為農業殖民。(4分,答到兩點即可)主要趨勢:大西洋貿易發展迅速;英、法在國際貿易中逐漸占據優勢;亞洲貿易中荷蘭地位下降,英、法地位上升;世界貿易范圍擴大。(6分,答到三點即可)(2)不同影響:古希臘殖民活動一方面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推動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給殖民地原居民造成巨大災難;18世紀歐洲列強貿易擴張,一方面給亞非拉地區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傳播了西方文明,客觀上促進了當地的近代化進程。(8分,每點兩分)(3)現象: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2分)影響: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歐洲列強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5分,答到兩點4分,答到三點得5分)18.示例論題:馬克思主義誕生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深刻變革。闡述: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但也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誕生。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了國際工人運動。1864年,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第一國際成立,它推動各國工人階級為爭取自身權益而斗爭,加強了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與合作。隨后,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紛紛建立,如德國社會民主黨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此后,社會主義在多國發展,眾多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總之,馬克思主義誕生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社會變革與進步。綜上,馬克思主義誕生于特定時代,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提供指引,推動國際工人運動興起,促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深刻改變世界歷史進程。19.(1)歷程:從中世紀以基督教神學主導,到文藝復興時期注重史料的可信度,再到啟蒙運動后的史料觀變革和現代歷史學的全球史觀。(6分,每點兩分)趨勢:從單純傳播宗教教義到追求真實性和科學性(從宗教中心向世俗中心轉變);從單一視角向多元視角拓展。(4分,每點2分)(2)主要原因:宗教權威的式微;人文主義和理性思想發展;地理大發現和自然科學進步沖擊了傳統知識體系;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全球聯系不斷密切。(5分,答到兩點得4分,答到三點得5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