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I卷(選擇題 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表1為先秦時期諸子關于“義”的表述。據此可知()表1學派 代表人物 對“義”的表述儒家 孔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墨家 墨子 “義,利也”,主張以“義”興天下之利法家 韓非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強調“義”服務于君主統治A.儒家思想獲得普遍認同B.思想合流現象日益顯現C.諸子之間存在認知差異D.儒法之間矛盾更趨激烈2.芍陂為位于今安徽壽縣南安豐塘一帶的水利工程。湖北某地出土的春秋晚期竹簡記載“楚大宰(令尹)孫叔敖作芍陂,截沮水為塘,徑百里,灌田萬頃”;同時期《淮南子》亦載“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這說明當時的楚國()A.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出現B.水利工程促進農業發展C.政治改革取得重大成就D.鐵器的推廣提升了國力3.《魏書·釋老志》記載,北魏時期,寺院“侵奪細民,廣占田宅”,許多農民為逃避賦役,甘愿成為寺院的依附人口。這表明北魏時期()A.土地私有制的瓦解B.商品經濟發展受阻C.寺院經濟成為主流D.賦役制度亟待改革4.云紋是中國古老的藝術主題。圖1是13世紀伊利汗國時期的滴珠窠云紋地毯,其保留了伊斯蘭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菱格一云朵嵌套”結構。這可用于佐證()A.蒙古西征推動了區域文化交流B.本土文明同化了外來統治者C.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暢通D.華夏文明在中東占主導地位5.明朝中葉,徽商程澧經商于吳淞江一帶,“吳淞江為浙西大川······淤塞者二百五十余年······(程澧)毅然身任其役······費錢二萬三千緡有奇,而川流復通”。他的這一行為獲得了當地民眾的贊譽以及官府授予的冠帶獎勵。該材料表明徽商()A.通過慈善已融入當地社會B.借助公益事業擴張商業版圖C.深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D.有參與慈善事業的功利心理6.清代醫學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記載:“余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故不可為憑。”為此,他親至刑場觀察尸體臟器,歷時四十二年繪制25幅人體解剖圖,并修正古代醫書對肝、肺等器官的錯誤認知。這體現出()A.傳統中醫學理論體系發展趨于完備B.清醫者突破倫理觀念開展實證研究C.清代醫學發展已受西方解剖學影響D.中醫外科的診治手段取得重大突破7.美國《排華法案》實施期間,一份美國報紙評論道:“中國人被描繪成最廉價、最馴服的勞動力,他們的到來搶走了白人的工作機會,降低了白人的工資水平。”這一評論( )A.忽視了華工在社會發展中的貢獻B.奠定了《排華法案》的理論依據C.真實反映了美國當時的就業狀況D.凸顯了種族隔離政策的深遠影響8.19世紀中后期,在中國沿海口岸城市的商業活動中,洋行不僅推銷洋貨,收購中國的茶葉、絲綢等特產,還將西方的攝影術、報刊雜志等傳入中國。這反映出當時( )A.通商口岸成為列強侵華的基地B.西方加強對華的文化殖民活動C.傳統經濟結構遭受外力的沖擊D.商業活動推動文化的交流傳播9.據中華教育改進社1924年7月出版的《中國教育統計概覽》提供的數據,當時私塾學生與學校學生大體是相當的;就一些偏遠地區來講,私塾學生往往要幾倍于學校的學生。這說明,民國初期( )A.經濟原因制約國家教育近代化B.各級政府的教育觀念落后C.私塾教育較正規教育更被認同D.新式教育的發展非常緩慢10.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航空工業蹣跚起步,依靠蘇聯援助建立起航空工業基礎,到如今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成功商業首航,中國航空交通事業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這得益于()A.西方的技術轉讓B.蘇聯的無私援助C.國家的重視支持D.航運市場的萎縮11.考古學家發現,古希臘雕塑多以人體為主題,且注重展現人體的比例、線條和肌肉質感,如著名的《擲鐵餅者》(圖2)。這體現出古希臘( )A.神靈崇拜的強化B.人文精神的影響C.民主政治的繁榮D.雕塑藝術的發達12.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的貿易清單中出現了顯著變化:16世紀前,貨物以絲綢、瓷器、香料為主,單次航程載貨種類不超過10種;至18世紀末,單次航程常載有煙草、蔗糖、咖啡、白銀、棉布等30余種貨物,且數量呈數倍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A.世界市場形成推動商品流通的多元化B.歐洲民眾消費習慣發生根本改變C.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促進貿易自由化D.工業革命大幅提升商品生產效率13.1798年8月,拿破侖在開羅成立埃及藝術與科學研究院,下設數學、物理學、政治經濟學、文學與藝術四個部門,并附設圖書館、印刷廠、實驗室。該院的設立()A.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B.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認同C.折射出資產階級力量壯大D.推動了埃及文化的重構14.19世紀末,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建立了龐大的鋼鐵帝國,其公司通過控制原材料供應、優化生產流程以及并購競爭對手等手段,迅速壟斷了美國鋼鐵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與此同時,工人的勞動時間長、工資低,勞動環境惡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卻采取了放任態度。美國政府的這一做法()A.旨在推動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B.深受傳統自由主義的影響C.體現了美國扶持壟斷組織意圖D.維系了傳統鋼鐵產業優勢15.表2為二戰后部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該表可以說明當時()表2國別 美國 日本 聯邦德國年份 1948 1970 1948 1970 1948 1970工業生產(%) 56.4 37.8 1.2 9.5 3.6 10.1出口貿易(%) 32.5 15.5 0.5 6.9 3.3 12.2黃金外匯儲備(%) 74.6 15.5 1.2 5.2 0.3 14.6A.西方經濟格局發生變動B.美國喪失了經濟霸主地位C.歐洲一體化的成就巨大D.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漸解體16.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首批世界遺產之一。2023年,“數字藏經洞”上線,數字孿生技術復原了洞窟實體與所藏文物。動動手指,用戶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進行互動,感受洞窟營造、放置經書等不同場景,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讓全球更多的人感受到敦煌的魅力。這些舉措( )A.將文物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放在第一位B.彰顯了我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擔當C.蘊含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傳統文化重要內涵D.體現了世界文化多樣性與社會信息化特征第II卷(非選擇題 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經歷著劇烈變革,服飾領域亦呈現出復雜景象。傳統長袍馬褂在一些場合仍被穿著,尤其是在較為保守的知識分子、鄉紳階層中,他們認為長袍馬褂是傳統文化的象征,承載著禮儀規范和歷史記憶。然而,受西方文化影響,西裝、洋裙等西式服飾開始流行于大城市,成為追求時尚與進步的新派人士的選擇。與此同時,一種融合了中西風格的服飾--旗袍開始嶄露頭角。旗袍最初是滿族旗人的傳統服飾,在民國時期,經過改良,吸收了西式服裝的裁剪方法,如收腰、窄袖等,使其更貼合女性身體曲線,既保留了東方文化韻味,又展現出時尚感。這一時期服飾的多樣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碰撞與交融。-摘編自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材料二19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紡織技術革新推動服裝生產工業化。工廠制度下,女性走出家庭進入工廠,傳統束腰長裙因行動不便逐漸被寬松、簡潔的職業裝取代。同時,英國皇室與貴族的服飾風格通過畫報、時尚雜志向大眾傳播,形成自上而下的服飾流行趨勢。1851年倫敦世博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服飾文化匯聚,進一步推動英國服飾風格的多元化。-摘編自宋宏《西方服裝史》(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民國初年中國與19世紀英國服飾變革的主要特征。(12分)(2)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兩國服飾變革在推動社會轉型方面的共同作用,并說明二者的本質差異。(13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壽縣古城,坐落于安徽中部,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之一。據《壽縣志》記載,其始建于宋,經明清兩代多次修葺,形成了如今的規模。古城呈方形,面積約3.65平方千米,城墻周長7147米,高8.3米,寬6-10米,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且城門均設有甕城。城內的道路呈棋盤狀布局,主干道連通城門,次干道深入各個街區。壽縣孔廟位于城內,是當地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尊孔崇儒的文化傳統。城內還有眾多傳統民居,建筑風格體現了江淮地區特色。在古代,壽縣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淮河流域重要的商業和交通樞紐,城內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商業活動頻繁。-摘編自《壽縣志》(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壽縣古城在古代具備哪些主要功能。(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壽縣古城的發展中,總結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點,并簡述這些特點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深受以西方文化為主軸的現代文明影響,卻又依然置身西方文化之外。今天,歐美現代文明本身正處于劇變的前夜。他們面臨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凡此種種危機,如果從源頭看,西方文明本身很難有解除這些困惑的資源。中國文化以人為主體的特性,以及人與自然密切相關的依附關系,也許可以當作他山之石。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融入現代文明之中,或可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摘編自許倬云《中國文化的精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華文化的現實價值”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表述清晰)·A10聯盟2023級高二5月學情調研考歷史參考答案B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D A C B A D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A D B A B1.C 表格中儒家強調義利之辨、舍生取義,突出道德價值;墨家將“義”與“利”統一,關注社會利益;法家將“義”與君臣秩序綁定,凸顯政治屬性。可見,先秦時期諸子之間存在認識差異,故C項正確。先秦時期儒家未獲得普遍認同,A項排除;思想合流現象日益顯現不符合材料信息,B項排除;法家與儒家在維護社會秩序上存在相通之處,無法體現矛盾的更趨激烈,D項排除。2.B 芍陂實現自流灌溉,直接體現了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促進作用,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精耕細作”,A項錯誤;中央集權體制在戰國后期逐漸萌芽,春秋時期尚未建立,C項錯誤;材料圍繞水利工程與農業,未體現鐵器的推廣,D項錯誤。3.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農民成為寺院依附人口,意味著政府直接控制的納稅人口減少,必然導致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故D項正確。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據主導,寺院經濟發展并未導致土地私有制瓦解,A項排除;材料主要圍繞寺院對土地和人口的占有,未涉及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B項排除;C項不符合材料與史實,排除。4.A 根據材料可知,13世紀伊利汗國時期的滴珠窠云紋地毯保留了伊斯蘭風格,同時形成了獨特的“菱格一云朵嵌套”結構。這種藝術形式結合了伊斯蘭風格和中國云紋元素,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西征在13世紀促進了歐亞大陸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伊利汗國作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其藝術形式也反映了這種文化交流的成果,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蒙古西征過程中,中國的地毯風格融合波斯風格,而非同化了外來統治者,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蒙古西征及蒙古汗國建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未涉及絲綢之路的論述,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華夏文明在中東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無法得出華夏文明在中東占主導地位,排除D項。5.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徽商“賈而好儒”,徽商程澧出資疏通吳淞江,獲得官府授予的冠帶獎勵,這本質上是借助官方認可,提升自身社會地位,同時也是深受儒家文化觀念的影響的結果,故C項正確。徽商希望通過慈善融入當地社會,但材料未能反映已融入,A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借助公益事業擴張商業版圖,B項排除;徽商“賈而好儒”,深受儒家文化觀念的影響,重義輕利,與功利心理不符,D項排除。6.B 王清任突破古代“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倫理觀念,通過實地觀察進行醫學研究,符合“史料實證”要求,故選B項。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西方解剖學,無法得出受其影響的結論,C項排除;僅憑材料中的人體解剖圖不能得出中醫外科的診治手段取得重大突破的結論,D項排除。7.A 評論中更突出對華工的負面觀點,是美國社會對華工誤解與偏見的反映,故A項正確。《排華法案》是美國政府出于種族主義、經濟利益等多種復雜因素制定的,并非單純基于這份報紙評論,B項排除;美國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針對華人的一系列歧視性法律和政策,評論中片面強調華工搶走白人工作機會,忽略了華工在美國西部鐵路建設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是社會歧視華工的表現,C 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D 洋行在推銷洋貨、收購特產的商業活動過程中,將西方的攝影術、報刊雜志等傳入中國,說明商業活動成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故選D項。A、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材料僅表明洋行在中國開展商業活動,沒有足夠信息說明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遭受外力沖擊,C項排除。9.A 根據材料信息“1924年私塾學生與學校學生數量相當,偏遠地區私塾學生要幾倍于學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國家財政薄弱,新式學校需政府投入,而偏遠地區經濟落后無力支持,私塾依賴民間自籌,經濟制約導致教育近代化受阻,故A項正確。北洋政府推動學制改革,觀念上支持新教育,但財政無力落實,排除B項;私塾盛行主因在經濟條件限制,而非主觀上的認同,排除C項;新式教育在沿海城市已有發展,但材料側重偏遠地區的經濟限制,非整體發展速度,排除D項。10.C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持續的重視與支持航空事業發展,是我國航空交通事業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故C項正確。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不會主動轉讓核心航空技術,與史實不符,A項排除;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后,中國航空工業轉向自主探索,并非始終依賴蘇聯技術,B項排除;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航空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為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市場萎縮”表述錯誤,D項排除。11.B 古希臘雕塑聚焦人體,展現人體的活力與美感,這體現了古希臘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反映出人文主義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僅圍繞古希臘雕塑以人體為主題及藝術特色展開,未涉及對神靈崇拜情況的描述,無法得出對神靈崇拜強化的結論,A項排除;雖然民主政治繁榮對古希臘文化發展有影響,但材料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雕塑藝術與民主政治繁榮之間存在直接關聯,C項排除;題干重點強調雕塑主題與人體的關系,并非單純突出技藝的高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A 根據材料可知,世界市場形成推動商品多元化。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歐洲與亞非美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能夠獲取更多種類的商品,這很好地解釋了貿易清單中貨物種類增多的現象,故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貿易貨物種類和數量的變化,并沒有提及歐洲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是在二戰后才逐漸興起的,與16世紀的時間背景不相符,排除C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題干中16世紀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在埃及成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從其部門設置來看,數學、物理學等屬于西方近代科學知識,政治經濟學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文學與藝術同樣帶有西方文化特色,當時埃及處于被拿破侖征服的狀態,這種研究院的設立,實際上是拿破侖將西方文化強行植入埃及,埃及原本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的大規模引入沖擊了埃及原有的文化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埃及文化在西方文化影響下進行重構,故D項正確。雖然研究院有西方學科的設置,但這主要是拿破侖將西方文化單方面輸入埃及,目的并非是促進東西方文化平等融合,在當時殖民征服的背景下,更多體現的是西方文化對埃及本土文化的沖擊,并非雙向、平等的融合,排除A項;僅僅一個研究院的設立,在短時間內難以形成全新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涉及到眾多文化要素以及民眾對文化的接受和傳承等多方面因素,而且當時埃及民眾對法國殖民統治可能存在抵觸情緒,不會因為這個研究院的設立就迅速形成全新的文化認同,排除B項;拿破侖成立這個研究院主要是為了在埃及傳播法國文化、加強對埃及的統治等目的,與埃及本國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沒有直接關聯,從材料中也無法看出該研究院的設立對埃及資產階級力量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排除C項。14.B 19世紀末,受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美國政府堅信市場機制具有自我調節功能,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夠有效調節經濟運行,所以對卡內基鋼鐵公司的壟斷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態度,故B項正確。美國政府放任壟斷組織發展并非以推動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為首要目的,排除A項;美國政府采取放任態度,不能說明美國政府意圖扶持壟斷組織,C項錯誤;材料并未提及美國政府抑制新興工業發展以維持傳統產業優勢,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15.A 材料提及的信息顯示日本和德國經濟發展,逐漸崛起,而美國的經濟實力則出現了相對下降的問題,這說明當時的西方經濟格局出現了變化,即美國霸主地位受到了沖擊,故選A項。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D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均排除。16.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屬于人類共同財富。我國通過“數字藏經洞”上線,利用數字孿生技術,讓全球更多人感受敦煌魅力,這彰顯了我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擔當,故B項正確。數字技術的運用更多是在文化傳播和體驗方面,不是圍繞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展開,排除A項;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并非傳統文化重要內涵,材料也沒有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傳統文化內涵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世界文化多樣性強調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豐富多樣,材料未著重體現這方面,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25分)(1)主要特征:民國初年中國:傳統服飾與西式服飾并存;出現中西合璧的服飾;服飾變革受政治、文化影響大。(1點2分,3點6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19世紀英國:服飾生產工業化;女性服飾走向簡潔實用;服飾風格多元化,受皇室貴族影響大,流行趨勢自上而下。(1點2分,3點6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2)共同作用: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沖擊了傳統禮教習俗;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的興起;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有利于社會向現代轉型。(1點2分,3點6分,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本質差異:中國的服飾變革是在西方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文化碰撞與融合,是被動適應世界潮流的表現。(4分)英國的服飾變革是在工業革命推動下,生產力發展、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是主動進行的現代化變革,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與進步。(3分)18.(15分)(1)主要功能:軍事防御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經濟貿易功能。(1點2分,2點3分,3點5分,共5分)(2)特點:布局規整,多呈方形,道路棋盤狀分布;受政治、軍事因素影響大;經濟功能逐漸增強;注重文化建設,有文化教育設施。(1點2分,2點3分,3點5分,任答3點即可,共5分)影響:規整的布局有利于城市的規劃管理和居民生活,促進社會秩序穩定;政治、軍事因素主導城市發展,保障了國家統治和區域安全,但也使城市發展依賴于政治中心的決策;經濟功能增強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區域間的經濟交流和社會分工細化;文化建設提升了民眾文化素養,傳承和弘揚了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1點2分,2點3分,3點5分,任答3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賦分,共5分)19.(12分)參考示例1論題:中華文化為現代文明困境提供解決思路。(2分)闡述:中華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對現代文明面臨的人際疏離、人與自然分割等困境,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在人際和諧層面,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仁者愛人”強調人們之間要互相愛護,待人寬容。此外,中華文化主張“和而不同”追求尊重差異,多元共存。現代社會中,人際關系因快節奏、功利化而疏離,中華文化可引導人們重視情感聯結,并于社區互助、志愿服務等社會活動中得以踐行,緩解人際冷漠。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中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文化的自然觀,為現代環保提供理念支撐。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呼應了傳統天人合一思想,推動可持續發展,化解人與自然分割的危機。中華文化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特質,為克服現代文明的困境提供智慧,融入現代文明建設,助力構建和諧社會與生態文明。(言之成理即可,10分)參考示例2論題:中華文化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2分)闡述:面對全球治理困境,中華文化貢獻獨特智慧。西方曾有“歐洲中心論”引發對抗,但中華文化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和而不同”理念促進文明互鑒。如“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國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尋求合作,踐行“和而不同”,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當前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全球面臨貧富分化、公共衛生危機等挑戰,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天下觀、價值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弘揚和升華。在疫情防控中倡導抗疫合作,在氣候變化議題上推動國際協作,正是“天下大同”的現代實踐,體現中國在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大國擔當。(言之成理即可,10分)(以上“參考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是唯一標準答案。如學生自擬其他論題,闡述合理亦可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