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陽江市黃岡實驗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陽江市黃岡實驗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陽江市黃岡實驗學校5月月考
高二歷史試卷(原卷)
時間75分鐘滿分 100分鐘
一、選擇題(共48分,3分/個)從每一個題的選項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用2B 鉛筆涂在答題卡上。
1.阿富汗北部和哈薩克斯坦西北部都有漢代漆盤殘片、銅鏡和絲綢、服裝等出土敘利亞也出土了帶有漢字的絹。這些考古發現可用于印證漢代()
A.絲綢之路的貫通 B.手工業的先進性C.外交空間的擴大 D.移民實邊的政策
2.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騫的事跡稱為“鑿空”。下列選項對“鑿空”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將佛教文化介紹到中原地區B.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
C.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域地區D.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
3.印歐人的早期遷徙推動了亞歐大陸中西部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的形成。下列與之有關的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倫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4.約在公元1世紀,匈奴人開始遷徙,這一遷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進,二是南下。在西方,這一遷徙浪潮()
A.導致馬其頓王國滅亡 B.沖擊羅馬帝國的統治
C.使赫梯人掌握馬拉戰車 D.加快西歐封建制度瓦解進程
5.據統計,在1913-1938年的25年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了83%,但是世界貿易量只增長了3%,年增長率為0.7%這表明()
A.經濟危機沒對世界工業造成破壞 B.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世界貿易發展
C.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工業的發展 D.國際關系惡化影響世界貿易發展
6.20世紀初,日本大街上隨處可見留著短發、穿西裝的男子。這一現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維新()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廢藩置縣
C.推行地稅改革 D.建立新式軍隊
7.拿破侖戰爭中,被拿破侖“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由此可知,拿破侖的對外戰爭()
A.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B.埋葬了歐洲的封建制度
C.促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
8.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圣雄甘地喚醒了他的三億同胞,動搖了大英帝國。”其主要依據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A.迫使英國承認印度獨立 B.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
C.阻止了暴力斗爭的出現 D.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
9.吳寄萍在《改良私塾》中說:“歷代大儒,沒有一個不是私塾出身,同時沒有一個不曾當過塾師。我敢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國文化的播種者。”這段話肯定了()
A.私塾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B.私塾在科舉考試中的重要作用
C.私塾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D.私塾在中華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0.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登基,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議和條約也選在凡爾賽宮簽訂,由此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據此推知,凡爾賽宮()
A.推動了文化的認同 B.利于促進亞洲文化交流
C.具有歷史教育功能 D.維護了世界文化多樣性
11.“亞歷山大的遠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了。”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
A.促使東方文明走向衰落B.促使希臘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東西方文化被湮滅 D.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12.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世界遺產公約》()
A.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進行現代意義上的保護
C.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D.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13.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A.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
C.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 D.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
14.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年會,途經歐亞許多地方,記載了他“見到過往悉心研究過的人和事--那些書面報道里栩栩如生的人與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經的城市中,他不可能“見到”()
A.印度焦特布爾城:路上有卡車與汽車,整個城市都裝上了電燈
B.新加坡城:使用中國漢字、印度泰米爾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國民革命軍北伐,租界調來了大批部隊駐防
D.北平:規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宮----紫禁城
15.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
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
16、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非洲采礦業得到蓬勃發展,一條條沒有支線的鐵路、公路將出海口與礦區連接起來。但直至。1945年,非洲大陸上絕絕少有政府設立的工業部門,這主要是由于當時非洲()
A、經濟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B、現代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
C、人民專注于民族解放運動D、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二材料題閱讀材料,完成題后的題目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皮毛、汗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材料二習近平主席表示,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習近平強調,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
-摘自新華網2013年9月《習近平:呼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1)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一,它體現了絲綢之路交流的什么特點?(6分)
(2)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4分)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什么現實價值?(4分)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這些改革意味著進步,或至少意味著維新。雖然各地極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團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們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皇家禁衛軍第一師在奧拉寧鮑姆登陸聽副主教杰爾查文吟詠感恩贊美詩。祈禱時,警察冷酷無情地毆打著試圖靠近排列成行的軍隊的人們。這給我們留下了回到祖國時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印象.....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在衛兵隊的伴隨下出現了,他騎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馬上,手執一把出鞘的劍......然而,就在那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皇帝催馬前進,握著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我們敬愛的沙皇感到羞愧。那是我對他的第一次失望......
-A.G.梅朱爾《第一次俄國革命》
(1)材料一反映拿破侖在被征服地區推行什么政策?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評價這些政策。(7分)
(2)材料二中,“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的人為什么會產生“不快的印象”和“替沙皇感到羞愧”?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動?(7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讓商人自由經商,“為地方行旅謀安,于諸大道中置衛士”,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窩闊臺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原來金山一帶'深谷長坂,車不可行......窩闊臺率軍西行時“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
-摘編自孫秀君《論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對陸上絲綢之路的貢獻》材料二“1219年春,成吉思汗統領大軍出發親征花剌子模,此外,還有金國、西夏新歸附的契丹軍、漢軍、河西軍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從不花剌進軍撒麻耳干......那些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絲綢古道上的文化》載:“馬可·波羅及其他一些歐洲人,都曾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或中國,如果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
-摘編自馬婷《蒙古西征與中西文化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的措施。試分析其歷史意義。(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現。(6分)
三、論述題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東西方服飾文化有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但是也都有著自家的不足,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服飾開始走向創新之路。中國的服飾設計師們不但繼承了傳統服裝造型的簡潔流暢、寬松飄逸的特點,而且還汲取了西方服飾立體曲線剪裁的特點,故而新設計的服飾變得更有美感、更加貼近身體。當時在“西風東漸”影響下,中西合璧的服飾逐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服裝。“中山裝”一度成為中國學生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而“旗袍”則被公認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婦女服裝。
-摘編自應函潔《淺談中西方服飾設計的異同》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選擇題答案速查:01---05ABCBB 06---10ACDAC 11---15DDBCD16A
高二歷史試卷(解析卷)
一、選擇題(共48分,3分/個)從每一個題的選項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用2B鉛筆涂在答題卡上。
1.阿富汗北部和哈薩克斯坦西北部都有漢代漆盤殘片、銅鏡和絲綢、服裝等出土敘利亞也出土了帶有漢字的絹。這些考古發現可用于印證漢代()
A.絲綢之路的貫通B.手工業的先進性C.外交空間的擴大 D.移民實邊的政策
【解析】選A。據題意可知,阿富汗北部和哈薩克斯坦西北部都有漢代漆盤殘片、銅鏡和絲綢、服裝等出土,這些漢代的物品應該是通過絲綢之路被輸送到阿富汗北部和哈薩克斯坦北部,所以這些考古發現可以用來印證絲綢之路的貫通,A正確;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印證漢代手工業的先進性和外交空間的擴大,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商貿道路的貫通,而不是移民實邊政策,排除D。
2.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騫的事跡稱為“鑿空”。下列選項對“鑿空”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將佛教文化介紹到中原地區B.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
C.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域地區D.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
【解析】選B。張騫的事跡主要是推動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故選B;A、C、D與“鑿空”無關,排除。
3.印歐人的早期遷徙推動了亞歐大陸中西部幾個重要文化區域的形成。下列與之有關的是0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倫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商周文明
【解析】選C。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歐人一般被稱為雅利安人。他們征服當地原住民后,建立了古印度文明,故選C。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形成沒有受到外來印歐人的影響,排除A、B;中國古代商周文明與印歐人無關,排除D。
4.約在公元1世紀,匈奴人開始遷徙,這一遷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進,二是南下。在西方這一遷徙浪潮()
A.導致馬其頓王國滅亡 B.沖擊羅馬帝國的統治
C.使赫梯人掌握馬拉戰車 D.加快西歐封建制度瓦解進程
【解析】選B。匈奴人西遷加速了歐洲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為日耳曼諸國的建立提供了機會,故選B。該遷徙與馬其頓王國的滅亡無關,排除A;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已經掌握馬拉戰車技術,排除C,這一遷徙,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排除D。
5.據統計,在1913-1938年的25年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了83%但是世界貿易量只增長了3%,年增長率為0.7%這表明()
A.經濟危機沒對世界工業造成破壞 B.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世界貿易發展
C.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工業的發展 D.國際關系惡化影響世界貿易發展
【解析】選B。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紛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成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說明了各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故選B。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工業造成很大破壞,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貿易量增長少,不是工業發展,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并不是持續惡化的,也有緩和與穩定時期,排除D。
6.20世紀初,日本大街上隨處可見留著短發、穿西裝的男子。這一現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維新0
A.提倡“文明開化” B.實行廢藩置縣
C.推行地稅改革 D.建立新式軍隊
【解析】選A。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日本明治維新提倡“文明開化”,引領國民生活向現代社會轉變,故選A。廢藩置縣在材料中沒有描述,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推行地稅改革和建立新式軍隊,排除C、D。
7.拿破侖戰爭中,被拿破侖“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由此可知,拿破侖的對外戰爭()
A.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 B.埋葬了歐洲的封建制度
C.促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
【解析】選C。拿破侖戰爭將“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思想傳播到歐洲,促進歐洲的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故選C。題干材料與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埋葬歐洲封建制度、殖民體系瓦解無關,排除A、B、D。
8.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圣雄甘地喚醒了他的三億同胞,動搖了大英帝國。”其主要依據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A.迫使英國承認印度獨立 B.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
C.阻止了暴力斗爭的出現 D.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
【解析】選D。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了印度人民的團結,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故選D。英國承認印度獨立是在1947年,這不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影響,排除A;材料沒有強調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同情,排除B;材料不是強調對暴力斗爭方式的影響,排除C。
9.吳寄萍在《改良私塾》中說:“歷代大儒,沒有一個不是私塾出身,同時沒有一個不曾當過塾師。我敢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國文化的播種者。”這段話肯定了()
A.私塾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B.私塾在科舉考試中的重要作用
C.私塾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D.私塾在中華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選A。吳寄萍認為,許多大儒出自私塾和當過塾師,私塾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起到重要作用,故選A。材料沒有涉及科舉考試排除B;材料肯定私塾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作用,而不是傳播、形成的作用,排除C、D。
10.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登基,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議和條約也選在凡爾賽宮簽訂,由此埋下了德國復仇的種子。據此推知,凡爾賽宮()
A.推動了文化的認同 B.利于促進亞洲文化交流
C.具有歷史教育功能 D.維護了世界文化多樣性
【解析】選C。根據材料可知,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保護凡爾賽宮,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由此可見,凡爾賽宮具有歷史教育功能,故選C。材料與推動文化認同無關,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歐洲不是亞洲,排除B;“埋下德國復仇的種子”不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排除D。
11.“亞歷山大的遠征,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了。”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
A.促使東方文明走向衰落 B.促使希臘文明走向衰落
C.促使東西方文化被湮滅 D.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解析】選D。“使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一種混合著希臘和東方因素的文明誕生了“強調的是亞歷山大遠征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影響,故選D。材料強調的是文明的交流,非東方文明和希臘文明的衰落,排除A、B;東西方文化被湮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
12.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世界遺產公約》
A.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 B.首次以立法方式進行現代意義上的保護
C.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 D.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解析】選D。《世界遺產公約》充分肯定了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故選D。《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排除A;大約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就以立法方式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排除B;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排除C。
13.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成立,由13名布爾什維克、6名社會革命黨人和3名孟什維克組成,布爾什維克黨人當選為蘇維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蘇維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也取得了主導地位。這()
B.表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勝利的組織基礎
C.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 D.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取代臨時政府
【解析】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的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中,布爾什維克黨人占多數,且當選為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布爾什維克黨人同樣取得了主要主導地位,這為10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
14.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年會,途經歐亞許多地方,記載了他“見到過往悉心研究過的人和事 -那些書面報道里栩栩如生的人與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經的城市中,他不可能“見到”()
A.印度焦特布爾城:路上有卡車與汽車,整個城市都裝上了電燈
B.新加坡城:使用中國漢字、印度泰米爾文和英文的告示牌
C.上海:國民革命軍北伐,租界調來了大批部隊駐防
D.北平:規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宮----紫禁城
【解析】選C。國民革命軍北伐發生在1929年以前,C項屬于湯因比不可能見到的歷史事件,故選C項。印度焦特布爾城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路上有卡車與汽車,整個城市都裝上了電燈,A,不符合題意,排除;新加坡城匯集大量移民,因此會出現使用中國漢字、印度泰米爾文和英文的告示牌。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紫禁城明朝時就已經建造,因此他此時能看到跡象,D不題意,排除。
15.1910年,長沙爆發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這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
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
【解析】選D。據材料“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名致電”可知具有民主色彩的諮議局與士紳要求罷免巡撫,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雖,故選D;清末新政因“皇族內閣”的建立,加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高漲,排除A;“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的巡撫”“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可知諮議局沒有罷免官員的權力,督撫權力較大,排除B;“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知官員仍由清政府任命,而非地方勢力控制官場,排除C。
16.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非洲采礦業得到蓬勃發展,一條條沒有支線的鐵路、公路將出海口與礦區連接起來。但直至。1945年,非洲大陸上絕絕少有政府設立的工業部門,這主要是由于當時非洲()
A、經濟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B、現代工業的基礎非常薄弱,
C、人民專注于民族解放運動D、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分析】:答案:A
-A 選項: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非洲大部分地區處于殖民統治之下。殖民者為了掠奪非洲的礦產資源,修建了連接礦區與出海口的鐵路、公路,但目的是將資源運往海外,服務于宗主國的經濟利益,而不是發展非洲本地的工業。這使得非洲經濟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導致非洲在這一時期工業發展極為緩慢,絕少政府設立的工業部門。
-B 選項:現代工業基礎薄弱是非洲當時的現狀,但這是殖民統治的結果,而非主要原因。
-C 選項:民族解放運動在當時確實存在,但這與政府較少設立工業部門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且很多殖民地的非洲人民在當時也沒有主導權去發展工業。
-D 選項:在殖民統治下,非洲國家沒有自主探索發展道路的權力和空間,發展受到殖民者的嚴格限制。
二材料題閱讀材料,完成題后的題目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皮毛、汗血馬、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材料二習近平主席表示,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的張騫兩次出使中亞,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習近平強調,我們希望同中亞國家一道,不斷增進互信、鞏固友好、加強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為各國人民謀福祉。-摘自新華網2013年9月《習近平:呼吁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1)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一,它體現了絲綢之路交流的什么特點?(6分)
(2)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你認為古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4分)今天中國重提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什么現實價值?(4分)
【解析】第(1)題“交流”特點依據材料“中國的絲織品......相繼西傳,西方的皮毛......也紛紛東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及所學知識回答;第(2)題第一問從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角度回答,第二問從共同發展、繁榮角度思考。
17.答案:(1)雙向交流(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2)作用:它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現實價值: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東西方資源優化,推動社會的發展,促進各國共同繁榮。(圍繞共同發展,言之有理即可)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這些改革意味著進步,或至少意味著維新。雖然各地極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團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們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皇家禁衛軍第一師在奧拉寧鮑姆登陸,聽副主教杰爾查文吟詠感恩贊美詩。祈禱時,警察冷酷無情地毆打著試圖靠近排列成行的軍隊的人們。這給我們留下了回到祖國時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印象......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在衛兵隊的伴隨下出現了,他騎在一匹漂亮的栗色馬上,手執一把出鞘的劍......然而,就在那時,一個農民幾乎是在他的馬底下穿過了街。皇帝催馬前進,握著出鞘的劍沖向那個正在奔跑的農民。警察也用棍棒攻擊那個農民。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過臉去,替我們敬愛的沙皇感到羞愧。那是我對他的第一次失望......
-A.G.梅朱爾《第一次俄國革命》
(1)材料一反映拿破侖在被征服地區推行什么政策?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評價這些政策。(分)
(2)材料二中,“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的人為什么會產生“不快的印象”和“替沙皇感到羞愧”?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動?(7分)
18.【參考答案】:
(1)-推行政策:拿破侖在被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基本原則,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公民平等,實施法典。
-評價:從歷史發展角度看,這些政策具有進步性。它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推動了被征服地區的社會變革,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潮流;但同時,拿破侖的征服戰爭本質上也帶有侵略性,給被征服地區人民帶來了一定的災難。
(2)-原因:“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的人看到警察冷酷毆打民眾,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不僅未加制止,反而參與攻擊農民,這種專制殘暴行徑與他們期望的文明、平等社會相悖,所以產生“不快的印象”和“替沙皇感到羞愧”。
-重大行動:他們發動了十二月黨人起義,部分貴族軍官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
【解析】第(1)題,第一問據材料一“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回答即可,第二問依據材料一“這些改革意味著進步,或至少意味著維新。雖然各地極為不安的既得利益集團反對這些變革,但變革也在許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可從打擊封建勢力,推動社會進步方面回答。第(2)題,第一問依據材料二“從法國取道海路回到俄國”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人參加過打敗拿破侖的衛國戰爭,在歐洲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第二問結合所學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回答。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讓商人自由經商,“為地方行旅謀安,于諸大道中置衛士”,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窩闊臺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原來金山一帶”深谷長坂,車不可行......窩闊臺率軍西行時'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
-摘編自孫秀君《論蒙古帝國時期蒙古
人對陸上絲綢之路的貢獻》
材料二“1219年春,成吉思汗統領大軍出發親征花剌子模,此外,還有金國、西夏新歸附的契丹軍、漢軍、河西軍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從不花剌進軍撒麻耳干......那些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絲綢古道上的文化》載:“馬可·波羅及其他一些歐洲人,都曾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或中國,如果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竟,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摘編自馬婷《蒙古西征與中西文化交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的措施。試分析其歷史意義。(6分)
19.答案:(1)措施:拓展疆域,鼓勵通商;修筑道路,設立驛站;駐扎軍隊,派遣官吏。意義:促進了蒙古帝國境內經濟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諸多有益的思考。
【解析】第1)題措施:根據材料一中“讓商人自由經商”“配給驛站一定數量的人和獸,以及食物、飲料等必需品”“通過征服高麗與西征,打通了東北亞到中亞的絲綢之路““始辟其路”“設置別失八里行省,執掌西域的軍政事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為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采取了鼓勵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設立驛站,駐扎軍隊,派遣官吏等措施。歷史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維護絲綢之路暢通的措施,對促進帝國境內貿易發展,推動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啟迪當今“一帶一路”倡議等,具有積極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現。(6分)
19.答案:(2)方式和表現:前期以戰爭方式為主,注重技術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為主,實現全方位交流。
【解析】第2)題方式:根據材料二中“親征花剌子模”“進軍撒麻耳干”“沒有蒙古的和平環境,他們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等信息可知,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戰爭和和平方式兩種。表現:根據材料二中“被認為有用的人(如技術工匠)被帶往蒙古”“作為傳教士或者外交使節去過蒙古地區或中國”“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主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蒙古帝國時期,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現主要有,前期注重技術交流;后期實現全方位交流。
三、論述題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東西方服飾文化有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但是也都有著自家的不足,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服飾開始走向創新之路。中國的服飾設計師們不但繼承了傳統服裝造型的簡潔流暢、寬松飄逸的特點而且還汲取了西方服飾立體曲線剪裁的特點,故而新設計的服飾變得更有美感、更加貼近身體。當時在“西風東漸影響下,中西合璧的服飾逐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服裝。“中山裝”一度成為中國學生最喜歡的標準服裝之一,而“旗袍”則被公認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婦女服裝。
-摘編自應函潔《淺談中西方服飾設計的異同》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答案:示例 論題:近代中國服飾的演變體現了時代特色。
闡述: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服飾文化逐漸傳入中國。中國的服飾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西方元素,以追求美感和貼身為目標,逐漸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服飾,“中山裝”和“旗袍”成為經典服裝。該變化深受社會觀念變化的影響,體現了“西風東漸”的時代特色,推動了中國服裝業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首先,擬定論題,根據材料“當時在'西風東漸”影響下 ,中西合璧的服飾逐漸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山裝和'旗袍'成為這一時期的經典服裝”可以擬定論題 :近代中國服飾的演變體現了時代特色。然后結合近代西方思想傳入中國后中國服飾的變化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服飾文化逐漸傳入中國。中國的服飾設計師在中國傳統服飾的基礎上融入西方元素以追求美感和貼身為目標,逐漸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服飾,“中山裝”和“旗袍”成為經典服裝。該變化深受社會觀念變化的影響,體現了“西風東漸”的時代特色,推動了中國服裝業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瑞安市| 阳朔县| 周口市| 梓潼县| 通辽市| 沁阳市| 桐庐县| 泽普县| 双峰县| 吉安市| 左云县| 梧州市| 阿克陶县| 南漳县| 克拉玛依市| 道真| 潍坊市| 涪陵区| 宁国市| 澄迈县| 巩义市| 百色市| 绵阳市| 营山县| 南川市| 怀集县| 汝南县| 瓦房店市| 隆化县| 昌都县| 汝阳县| 泉州市| 秦皇岛市| 舞阳县| 自贡市| 富源县| 德昌县| 道真| 民勤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