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學習目標】通過了解現代社會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移,以及移民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重難點】重點:現代移民社會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難點:各類移民社會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認同問題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河北安新中學 劉大立移民:移民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從居住地遷往其他某一地區長期或永久定居的人。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同歷史時期各種類型人口遷徙的結果。人口遷徙是一個長期的、普遍的歷史現象,其類型、規模、結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地區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種類型的移民生活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經濟全球化)(戰爭、沖突等政治因素)現代移民的成因壹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 全球流動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現代移民社會形成的基本動因,它推動了二戰后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演變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交易的場所或機制,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形成,具有只有介紹、人才交流、勞動力跨國輸出和輸入等功能,是開發、利用和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勞動力市場的界限被突破,勞動力市場的全球化成為勞動力全球流動的實現機制(一)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1、背景:二戰后,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2、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移民的范圍和數量大為擴大。1945—1973年,長時期繁榮的刺激導致不發達地區的勞工大規模遷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經濟嚴重萎縮,因而影響了國際人口遷移。接著,資本從原來的經濟中心轉移,跨國的生產和分配方式重新形成了世界經濟的大格局。新類型的移民紛紛進入一些較老的工業國家,而在南歐、海灣石油國家、拉美、非洲和亞洲則有新的移民輸入國出現。 ——李其榮《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人口流動》第一階段:二戰后西亞沙特、科威特等海灣國家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騰飛;日本等新興國家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導致東歐地區社會動蕩,勞動力大量外流。二戰后主要歐美國家需要進行經濟重建工作,吸引大量勞動力流入。流動趨向:大量勞動力由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欠發達地區)遷移至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發達地區)原因:第二階段:20世紀70—80年代流動趨向: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日本及亞洲新型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原因: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流動趨向: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原因:(二)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化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2、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在跨國公司中變現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原因: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國“硅谷”聚集了100萬以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異,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動的基本趨勢:體力勞動者向腦力勞動者轉化,低層次向高層次體力勞動者轉化,低層次向高層次腦力勞動者轉化。等級 申請條件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國家級或國際級聲譽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員、跨國公司高管等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學位人士,申請人需有碩士學位或學士學位兼有5年專業相關工作經驗EB-3 專業人士、工人獲得美國雇主長期的就業許可,獲得勞工卡EB-4 特殊職業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請EB-5 向美國商業投資50-100萬美元美國“綠卡”申請條件2004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被稱為“最難拿的綠卡”,蓋洛普民調公司曾公布一項數據,針對全球156個國家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有約700萬人想移民中國,至2016年中國綠卡持卡人數才破萬……2017年底荷蘭化學家伯納德·費林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得到中國綠卡,他們曾在2016年、2002年分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18年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維特里希·庫爾特·赫爾曼在內的6名外籍人才得到中國綠卡。隨著新的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的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經濟全球化為具有技術專長的人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20世紀八九十年代,技術移民劇增成為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的現象,并呈膨脹之勢。——讓·巴蒂斯特·梅耶等《技術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閱讀材料及教材,歸納二戰后勞動力全球流動的趨勢。趨勢一:由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或地區)流動;趨勢二:由勞動力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轉變。流動方向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的轉移材料:全世界的國際移民 (外籍人口 )由1965年的7500萬增長到1990年的1.2億 ,期間年增長率達1.9%。國際遷移人口事實上是在不斷上升的由1965—1975年的 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1990年的2.6%。不過到1990年 ,國際遷移人口也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3%。然而他們的分布在地區間很不平衡。1990年發達地區國際遷移人口占其總人口的 4. 5% ,發展中地區為 1. 6% 。這一比例在大洋洲為 18% ,西亞為11% ,北美為 8.6% ,歐洲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占6%以上。——鄔滄萍、陳衛《世紀之交的全球人口問題》知識拓展:根據材料歸納,現代勞動力全球流動的特點?①人口遷移數量不斷增多,占世界總人口數量低;②人口遷移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發達國家和地區遷徙;③世界人口結構變化,發達國家人口上升,發展中國家人口下降;④勞動力結構變化,遷移人口從體力勞動向知識精英轉變。貳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原因:①戰爭或地區沖突②宗教或部落矛盾③自然災害④經濟惡化(一)難民的困境難民是指由于天災或人禍而生活無著落、流離失所、需要離開原居地的人。2、來源:二戰前: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德軍將猶太人趕出防空洞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迫害、驅趕猶太人。在二戰之前和期間共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德國的迫害,大批歐洲猶太難民輾轉來到上海。其中,許多人憑借的是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簽發的“生命簽證”。二戰時上海接納了至少25000名猶太難民。2007年,在當年猶太難民集中居住的虹口區,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紀念館搜集了大量與猶太難民相關的文物,并建立了猶太難民數據庫。館中還有一面以“拯救”為主題的名單墻。上面刻有目前搜集到的13732個曾經居住在上海的猶太難民的名字。二戰后: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今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計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淪為難民。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其境外流徙的難民高達630萬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蘇丹、緬甸等。——編譯自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英文版中東戰爭盧旺達部族沖突東南亞緬甸難民《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成立“聯合國難民署”, 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1951年1966年1950年2000.121951和1966年通過的兩個公約是國際社會救助難民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二)難民的救助1、救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難民的處境,但難民仍有逐年增加趨勢 ,真正解決難民問題任然任重道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解決難民問題提出合理建議。材料: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不久前接受德國《世界報》采訪時表示,隨著難民大量涌入歐洲,民粹主義上升,歐盟面臨“消亡”的危險。舒爾茨表示,歐盟內部有多股力量企圖將歐盟分裂,其后果將是慘重的,因為這將導致一個“民族主義的歐洲,筑起邊境高墻的歐洲,使歐洲大陸倒退回過去”。①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②從長遠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保護自然環境等。2、救助結果叁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一)移民社會的形成背景不同文化經濟全球化移民社會交匯、借鑒、認同發展出現促進移民文化促進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二)移民文化的代表1、美國的移民文化(2)形成: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移民文化。(1)背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移民史就是美國歷史”“美國發展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淚史”移民人口多源性 → 移民文化多元性2、美國社會顯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二戰后,隨著非歐國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和非洲裔移民地位的提高,各地區的文化傳統也對美國主流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文化既具有來自不同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又具有各種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體現現代美國特性的“一體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多元文化表現出民族“大熔爐”的特性。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是美利堅民族的核心價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此外,美國的多元文化又是在動態過程中逐步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移民的結構和各移民族群的交融方式也不一樣,其中包含著對少數族群的強制和壓迫、族群沖突等因素,這些因素對美國的文化認同造成了影響。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非歐移民在人口比例中的上升,美國的主流文化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主流文化的內在矛盾不能得到有效整合,美國多元文化的“一體性”就會下降,乃至成為缺乏凝聚力的民族“大拼盤”。這是美國的文化認同在新形勢下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由此對美國社會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構成挑戰。【問題探究】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1)背景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②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③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李光耀馬六甲海峽①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中,有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本地的馬來族和印度裔移民。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新加坡人口構成(2)表現紅色表示四海一家和人類平等,白色象征純潔,新月象征國家的永恒和長存,五顆白色五角星象征民主、和平、進步、 正義及平等。在國旗的基礎上,盾徽左側獅子代表“獅城”新加坡,右側金虎表示馬來西亞。國徽基部用馬來語寫著“前進吧,新加坡”佛牙寺龍華院(佛教)馬里安曼興都廟(印度教)詹美回教堂(伊斯蘭教)在新加坡牛車水(唐人街)三種宗教相處和諧,安然無虞。在整個新加坡,華裔、馬來裔、印度裔和其他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礪與堅守,又互相滲透和影響,最后互不干涉,互相體諒,求同存異,萬邦協和。(1)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時,人們往往從自身的文化視角、用自己的價值觀來理解和判斷事物,有時會導致彼此誤解與沖突。(2)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呼喚人們正確認識文化差異,相互尊重,通過平等交流、對話,達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3)面對多樣的文化,各國應當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問題思考:面對文化多元的態度2019年5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都彰顯著創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1.積極方面(1)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質;(2)促進接受國經濟的發展;(3)有利于人口增長和就業;(4)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5)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6)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傳播。知識拓展:現代世界人口遷移的影響2.消極方面(1)對原籍國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2)給遷入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等課堂小結現代社會的移民與多元文化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難民的困境和救助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化移民社會的形成背景移民文化的代表難民的困境難民的救助美國新加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