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階 段 人口遷移的特征 文化交融的表現古代游牧民族遷移近代殖民擴張現代社會移民以游牧民族遷徙為主,遷移后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人種和民族形成古代早期的區域文化伴隨著殖民活動,主要從亞、非、歐遷入美洲和大洋洲歐洲文化為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文化經濟活動移民難民新課導入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選必三《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概念解析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是指勞動力交易的場所或機制,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形成,具有介紹、人才交流、勞動力跨國輸出和輸入等功能,是開發、利用和配置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勞動力市場的界限被突破,勞動力市場的全球化成為勞動力全球流動的實現機制。移民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從居住地遷往其他某一地區長期或永久定居的人。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同歷史時期各種類型人口遷徙的結果。人口遷徙是一個長期的、普遍的歷史現象,其類型、規模、結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地區各不相同,由此而形成各種類型的移民生活。移民不一定伴有國籍轉變;包括短期人口遷徙和國籍轉變等。移民經濟全球化勞動力市場一、經濟全球化與勞動力的全球流動▲跨國公司職員▲來自不同的國家的波音飛機的零部件▲來自不同的國家的蘋果手機零部件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深化跨國公司推動交通與通訊的發展生產的國際化加強發達國家勞動力短缺思考:二戰后,為什么會形成全球勞動力市場?(主要動力)(1)二戰后: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西歐、北美和大洋洲(3)20世紀90年代:東歐 西歐、北美(2)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非洲 中東亞非 日本等新興工業國家流入流入流入2、流動方向思考:據教材,概括勞動力全球流動的階段路線與總體趨勢?原因:二戰后,美國經濟高速發展;西歐國家謀求共同體,經濟實力增強;大洋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原因:中東產油工業發展迅速趨勢:①由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或地區)流動;②流動方向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的轉移。原因:經濟高速發展原因:20世紀九十年代,長期受到蘇聯模式影響的東歐國家經濟發展困難,社會經濟出現嚴重危機,而西歐、北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思考:處于不同時間階段,勞動力全球流動的原因?(1)發展趨勢20世紀50-70年代,體力勞動美國現有的移民準則是:12%的人是以技能為基礎獲取合法身份;66%的人依靠家庭成員獲得身份;22%的人是人道主義者或尋求庇護者。特朗普欲將這個準則改為:57%的人依靠技能即技術移民;33%的人依靠家庭成員即親屬移民;10%的人是人道主義者或尋求庇護者。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知識精英”移民現象),在跨國公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結果勞工遷移精英遷移“人才分層”20世紀80年代開始,知識化、高端化2、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改變等級 申請條件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國家級或國際級聲譽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員、跨國公司高管等。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學位人士,申請人需有碩士學位或學士學位兼有5年專業相關工作經驗。EB-3 專業人士、工人獲得美國雇主長期的就業許可,獲得勞工卡。EB-4 特殊職業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請。EB-5 向美國商業投資50—100萬美元。美國綠卡綠卡,即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是一種給外國公民的永久居留許可證。持有綠卡意味著持卡人擁有在簽發國的永久居留權,同時,持有綠卡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免去入境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04年起給在國內的符合申請資格的外國人士簽發永久居留權證明,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證,俗稱中國綠卡。中國綠卡知識拓展美國“硅谷”聚集了100萬以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異,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術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將近37%實際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國國籍,但是這里面外籍人士,中國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 。——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谷燕1981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后又繼續在本校讀生化專業碩士。在上世紀80年代,從北大畢業的谷燕,也成為留學生中的一分子,拿著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奧本大學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獲得生物學碩士后,在1989年進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休斯醫學院讀分子遺傳學。在1992年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在這個靠近硅谷的地方,自費攻讀MBA學位。美國“綠卡”申請條件等級 申請條件EB-1 具有特殊才能,并享有國家級或國際級聲譽的杰出人才、教授、研究人員、跨國公司高管等EB-2 有非凡能力的高學位人士,申請人需有碩士學位或學士學位兼有5年專業相關工作經驗EB-3 專業人士、工人獲得美國雇主長期的就業許可,獲得勞工卡EB-4 特殊職業移民(宗教、外交等),需雇主提交申請EB-5 向美國商業投資50-100萬美元【歷史縱橫】對移民的永久居留許可為了管理移民,部分國家允許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國長期居留,并享有其他準國民待遇。最初,這種居留許可在護照上體現,后來各國多頒發單獨的永久居留許可證明。各國頒發的許可證根據其歷史傳統和證件特色,有各種各樣的俗稱,如美國的為“綠卡”,加拿大的為“楓葉卡”,等等。外國人持有綠卡意味著持卡人擁有在簽發國的永久居留權,同時,持有綠卡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免去入境簽證。2004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被稱為“最難拿的綠卡”,蓋洛普民調公司曾公布一項數據,針對全球156個國家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有約700萬人想移民中國,至2016年中國綠卡持卡人數才破萬…2017年底荷蘭化學家伯納德·費林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得到中國綠卡,他們曾在2016年、2002年分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18年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維特里希·庫爾特·赫爾曼在內的6名外籍人才得到中國綠卡。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重新成為中國公民2021年韓國奧運冠軍林孝俊加入中國國籍谷愛凌加入中國籍知識拓展全球移民的流動----原因:考察古今中外的移民史,可以發現,引發移民的動因雖然多種多樣,卻可以歸結為生存需求和經濟、政治吸引兩大類。前者稱為生存型移民,后者稱為發展型移民。——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有著比發展中國家較多的工作機會。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而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不是沒有,就是形式多于內容......2002年,聯合國公布的移民報告指出:目前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的移民,每年匯往本國的資金達到500億美元,移民成了發展中國家和縮小同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2005年,聯合國公布的《人口替代》報告認為,新的移民潮有可能解決歐洲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帶來的 “人口赤字”問題。——金喜在《全球化時代的勞動力流動》根本原因:謀求生存和發展①經濟: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際分工和資源互補性——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市場經濟體制的普遍確立——跨國公司——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環境好、需要大,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過剩。②政治: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穩定的國際環境;③交通通訊:科技發展——立體化交通通訊的完善;④國家政策: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友好邦交關系的建立知識拓展傳統的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是,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地區移民,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新型的國際人口遷移流向則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移居,亞非拉發展中地區向歐美、大洋洲發達地區遷移人口。——李其榮《經濟全球化與國際人口遷移》隨著新的國際分工的出現,不同的勞動力滿足了不同的市場需求,由此構成了多樣性的移民群體。經濟全球化為具有技術專長的人提供了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此,20世紀八九十年代,技術移民劇增成為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的現象,并呈膨脹之勢。——讓·巴蒂斯特·梅耶等《技術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全球移民的流動----特點:①遷移方向:主要由低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經濟移民為主)反映出世界經濟發展重心及其轉移情況。②勞動力結構:移民多樣化;從體力勞動向知識精英轉移(知識化、高端化),發展型移民成為現代世界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全世界的國際移民 (外籍人口 )由1965年的7500萬增長到1990年的1.2億 ,期間年增長率達1.9%。國際遷移人口事實上是在不斷上升的由1965—1975年的 1.2%上升到1975—1985年的2.2%和1985—1990年的2.6%。不過到1990年 ,國際遷移人口也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3%。然而他們的分布在地區間很不平衡。1990年發達地區國際遷移人口占其總人口的 4. 5% ,發展中地區為 1. 6% 。這一比例在大洋洲為 18% ,西亞為11% ,北美為 8.6% ,歐洲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占6%以上。國際遷移對人口增長有著重大影響。1990—1995年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中,有45%來自國際凈遷入 ,而國際遷移使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率下降了 3個百分點。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為凈遷入地區 ,而非洲、亞洲、拉美為凈遷出地區。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人口增長的1/3來自國際遷移。國際遷移對于歐洲來說尤其重要 ,歐洲人口增長的88%來自國際遷移。——鄔滄萍、陳衛《世紀之交的全球人口問題》③數量:遷移人口數量增多,占世界總人口比重低④范圍:就近遷移和全球流動,分布不均衡;⑥移民原因受所在國政策與國際局勢影響⑤人口結構:發達國家人口上升,發展中國家人口下降知識拓展全球移民的流動----影響:材料: 哥倫比亞的知識分子前往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古巴醫生到南非;南非護士去英國和新西蘭;新西蘭博士后赴加拿大;加拿大科研人員到美國;法國金融交易員去英國;年輕科學家去美國;香港工程師去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印度信息技術專家前往德國和美國:阿根廷心理分析師奔向墨西哥、西班牙和美國,等等?!尅ぐ偷偎固亍っ芬都夹g移民與知識的新地緣政治學》《國際社會科學雜志》史料:在社會就業層面上,大量移民對當地勞動力市場也形成了沖擊。盡管移民人口的失業率遠高于當地人,但許多歐洲人和某些政黨依然認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顯擠壓了本國公民的就業空間。在國家安全層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對國家安全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缺乏有效的一體化社會融合政策,來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會教育、就業、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備遭歧視,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摘編自劉曉平《戰后歐洲移民政策與地中海南北移民問題初探》國際人口流動是一把雙刃劍,給遷出國與遷入國帶來雙重影響。(1)國際人口遷移的積極影響①對提高人口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②促進了遷入國經濟的發展。③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④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2)負面影響①對遷出國:主要是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②對遷入國:沖擊了遷入國原有的勞動力市場;帶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對國家安全構成挑戰。思考:全球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演變對人口遷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為遷入國提供大量勞動力,促進其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口增長和就業;②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術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將近37%實際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國國籍,但是這里面外籍人士,中國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楊躍承美國三家科技巨頭員工的種族分布(2)消極影響①遷出國(發展中):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②遷入國(發達):增加公共設施負擔和管理難度。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含義:因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的人。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計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淪為難民。輸出難民最多的國家是敘利亞,其境外流徙的難民高達630萬人,其次是阿富汗、南蘇丹、緬甸等。——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1、原因:(1)戰爭和地區沖突;(2)宗教或部族矛盾;(3)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2、難民主要來源地(1)二戰前主要是歐洲;(2)二戰后主要是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英國集裝箱藏尸案(圖/路透社)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國埃塞克斯郡一個工業園一輛貨車的冷凍貨柜內驚現39具尸體。2019年10月30日,越南警方鎖定一蛇頭,涉嫌幫疑似“死亡貨車”案受害者偷渡。2019年11月7日,越南確認英國“死亡貨車”39名遇難者全為越南公民。3、難民的救助(1)背景:(2)措施:1950年1951年1966年2000年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了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決定設立“世界難民日”(6月20日)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艱難。110:1截至2017年底,全球共有6850萬人因戰爭、暴力沖突與迫害被迫逃離家園。這一數字相當于泰國的總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計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淪為難民。——聯合國難民署《2017年全球趨勢報告》國際社會在難民的人道主義救助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 ,真正解決難民問題任然任重道遠。思考:為了解決難民問題,請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難民國(產生國):發達國家(接收國):國際社會:根源上解決:發展本國經濟、保持社會穩定。①本國:合理的移民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妥善安置、難民培訓……②外部:援助發展中國家減少戰爭與沖突、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加強國際合作,加強國際援助制度建設;人權保障建設、生態保護建設……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材料:據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當時來自歐洲的移民結構為:英格蘭人占60.14%,蘇格蘭人占8.1%,愛爾蘭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蘭人占3.1%,法國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85%,來自亞洲的和來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33%,來自亞洲的占13%,來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來自歐洲的占10%,來自亞洲的占38%,來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編自余志森主編《美國多元文化研究》1、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在碰撞中發展總體趨勢:由歐洲移民居多,發展到以亞洲、拉丁美洲移民居多。①美國建國之前,移民主要來自英國,土著遭到驅趕和屠殺。②20世紀初,移民主要來自歐洲,部分華工被迫來到美國。③20世紀中后期,來自歐洲的移民減少,來自拉美的移民超過歐洲,亞洲移民數量增多。④20世紀末,移民以拉美和亞洲移民為主。思考: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時期發生了哪些變化?思考:據材料及所學,概括美國文化的特點。材料:美國號稱“大熔爐”,不論原屬于何種民族的移民到了這里,就成了新的“美國人”的一部分。他們在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同時,認同美社會的基本制度和核心價值觀。所有后來的移民都有一個“美國化”的過程,也就是向先來的主流歐洲白人同化。——資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風云啟示錄》③文化多元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種族歧視)“大拼盤”:文化并存、多元性“大熔爐”:相互交融、一體性①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②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2、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在融合中重構背景: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影響:①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探究: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新加坡移民文化的背景和影響。材料1 新加坡開始自治時,英國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備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遺產,如林德憲法、議會民主、精英政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慣性,這些具有現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體制內,并在實用理性主義的主導下與東亞儒家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摘編自孫建紅《新加坡軟權威主義政府的“善政”之道》材料2 李光耀在選擇新加坡的政體和發展模式時,采取了一種務實主義立場,以我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種發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發展、繁榮、公正和秩序就行,無懼他人說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絕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一黨獨大、以行政為主導的政體,對內實行鐵腕治理。依靠高素質而又廉潔高效的行政團隊和嚴明的法治,既使新加坡獲得了高速發展的效率,又維護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公正。——摘編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啟示》特點:①東西方文化有機融合;②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③兼顧效率與公正;④多元文化和諧共處。探究:根據材料及所學,指出“新加坡模式”的特點。探究:根據材料,指出美國和新加坡居民族裔結構的異同點。相同點:居民族裔構成多源化;存在一個人數較多的族裔。不同點:美國少數族裔人口占比增長較大;新加坡居民族裔結構相對穩定。知識拓展經濟全球化對文化多元化的影響面對文化多元的態度①經濟全球化對文化多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加強了世界各國的聯系,也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傳播,使任何國家不得不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②一方面外來文化沖擊了本國的固有文化,加速了本國固有文化的改造和衰亡。另一方面,加速了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融合,促進了本土從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發展。③全球化下的異域文化影響,并非文化的同化,而是本土文化在與異域文化空間互動上的多元化發展;外來文化因本地固有文化的“過濾”作用,日益本土化。①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時,人們往往從自身的文化視角、用自己的價值觀來理解和判斷事物,有時會導致彼此誤解與沖突。②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經驗和智慧。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呼喚人們正確認識文化差異,相互尊重,通過平等交流、對話,達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③面對多樣的文化,各國應當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學習和借鑒優秀外來文化,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勞動力難民現代社會人口遷移移民社會多元一體文化認同經濟全球化工業化交通通訊跨國公司勞動力短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