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課件(共27張PPT)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課件(共27張PPT)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修3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戰(zhàn)爭
起因
原始社會:
爭奪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生活區(qū)域
奴隸社會和封建時代:
建立區(qū)域性的大帝國
資本主義興起后:
爭奪殖民地、世界霸權
影響
對人類:災難!
對文化:雙刃劍(雙重作用)?
新 課導 入
戰(zhàn)爭帶給人類深重的災難,使人們流離失所,生靈涂炭,給人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造成嚴重破壞,但戰(zhàn)爭又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匯、傳播,人們在認識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陣痛中,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fā)展。
選必三《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五單元 戰(zhàn)爭與文化交鋒
第11課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帝國名稱 興起 衰落 特征
波斯帝國 (前550-前330) 大流士一世時期成為 地跨亞洲非的大帝國 希波戰(zhàn)爭(公元前499年至449年)后走向衰落,后被亞歷山大所滅 建立了
中央集權制度
亞歷山大帝國 (前336-前323) 亞歷山大東征建立 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 前323年帝國分裂 希臘化時代
羅馬帝國 (前27-前476) 屋大維建立帝國, 2C左右地跨亞歐非 395年帝國分裂, 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 羅馬法;
基督教
拜占庭帝國 (395-1453) 查士丁尼時成為 地跨亞歐非帝國 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民法大全》
阿拉伯帝國 (632-1258) 7C穆罕默德建立; 8C成為地跨亞歐非帝國 1258年被蒙古漢國旭烈兀所滅 東西文化交流
奧斯曼帝國 (1299-1922) 奧斯曼一世建立,16C地跨三大洲帝國 一戰(zhàn)后分裂,1922年被凱末爾革命推翻,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政教合一,
控制傳統(tǒng)商路
歷史上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知識回顧
(1)遠征過程
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希臘
文明
兩河流域
文明
埃及
文明
印度
文明
思考:指出亞歷山大遠征波及哪些文明區(qū)域?
1、亞歷山大遠征
小亞細亞
埃及
兩河流域
中亞
印度河
巴比倫(定都)
思考:閱讀課本P61,用序號在地圖上指出亞歷山大東征的破壞行為,歸納其影響。




④ 在中亞,大量當?shù)鼐用癖煌罋ⅲ虮粡娭七w移到亞歷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① 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賣為奴。
② 腓尼基名城推羅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婦女兒童被賣為奴。
③ 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國王的宮殿被燒成焦土。
消極影響:給被征服地區(qū)造成嚴重破壞;打斷了其文化發(fā)展進程。
破壞行為
在埃及:自稱法老之子
在波斯:以波斯帝國正統(tǒng)繼承人自居;
穿波斯服裝;
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
任用波斯人為官員;
推廣波斯禮儀;
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
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目的:營造政權的合法性與正統(tǒng)性,緩和與當?shù)厝说拿埽柟痰蹏慕y(tǒng)治。
積極影響:
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思考:指出亞歷山大對征服區(qū)的文化政策和具體舉措?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響?
文化政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西亞、北非文化。
材料:亞歷山大對波斯帝國的統(tǒng)治制度進行改造利用。他重用歸順的波斯貴族,與東方女子通婚,頭戴波斯王冠,掌握軍事、行政、立法、鑄幣大權。接受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削弱了總督的權力。至于他在遠征路上建立的希臘式城市或殖民地,更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摘編自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
特點:
思考:根據(jù)教材概括亞歷山大帝國統(tǒng)治特點。
①因俗而治;
②加強專制;
③籠絡當?shù)刭F族;
④實行融合政策;
⑤推行希臘化。
2、“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東方文化)
前4世紀后期
前334年
前1世紀
前30年
(1)“希臘化世界”: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qū)域被統(tǒng)稱為“希臘化世界”(空間)。
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前334-前30)(時間)。
(2)“希臘化時代”:
表現(xiàn)①:統(tǒng)治階層的變化。
探究:根據(jù)教材及材料,概括希臘化的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思考: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自己的希臘人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
學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個希臘人與一個埃及婦女發(fā)生沖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臘人身上,而且拒絕道歉。這個希臘人寫信給托勒密埃及的國王控告說:
國王啊,我請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請不要坐視一個埃及女人這樣無理地侮辱我,我是一個希臘人,一個外地人。
①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tǒng)治階級。
②這個人強調(diào)自己是希臘人,對方是埃及人,意在強調(diào)自己是統(tǒng)治者,對方是被統(tǒng)治者。
①接受希臘文化;②模仿希臘人生活方式;③部分人躋身統(tǒng)治階級(顧問和官員)。
①壟斷高級官職;②占有大量土地;③享受稅收優(yōu)惠;④保持希臘人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區(qū)原上層人士
殖民者:希臘人、馬其頓人
表現(xiàn)②:民族交融。
表現(xiàn)③: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材料:亞歷山大城包含了以下民族:希臘人、馬其頓人、埃及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巴比倫人、亞述人、米底人、波斯人、羅馬人、迦太基人等。
——[美]凱文·瑞里:《西方與世界》
A、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B、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fā)展,城內(nèi)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
自主學習:據(jù)教材列舉“希臘化時代”在文學、科學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
表現(xiàn)④:希臘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交流,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得到發(fā)展。
文學
數(shù)學
物理
地理
醫(yī)學
學者系統(tǒng)整理研究《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當今版本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流傳后世
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
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險家提供的資料,精確計算地球周長
醫(yī)生解剖尸體,對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做基礎研究
①當?shù)厝伺c希臘人和馬其頓人之間相處并不融洽。
②西亞、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臘化的現(xiàn)象。
③希臘文化對普通民眾影響有限。
思考: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
表現(xiàn)⑤: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在廣大農(nóng)村,仍保持他們原有的語言、宗教和風俗。
材料:希臘化文化畢竟不是希臘古典文化,兩者無論在地理范圍、因素構成,還是在精神實質(zhì)上都相差甚遠。希臘化文化則亞歷山大開創(chuàng)之世界回鳴。希臘化文化是古埃及、巴比倫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東方文化與希臘文化相互交匯、融合的產(chǎn)物。
①從總體上看,“希臘化時代”文化以希臘文化為主,融合東方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
②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fā)展為雙向性;
③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
④文化中心逐漸東移;
⑤文化交往的趨勢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純粹的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
思考:據(jù)材料及所學,概括希臘化文化有何特點?
學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一個希臘人與一個埃及婦女發(fā)生沖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臘人身上,而且拒絕道歉。這個希臘人寫信給托勒密埃及的國王控告說:
國王啊,我請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請不要坐視一個埃及女人這樣無理地侮辱我,我是一個希臘人,一個外地人。
——摘譯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紙文獻》
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diào)自己的希臘人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
信息:希臘人在埃及與人發(fā)生沖突,向國王控訴時突出強調(diào)自己希臘人的身份,
意在強調(diào)自己是統(tǒng)治者,對方是被統(tǒng)治者。
結論:托勒密王朝時期,希臘人和馬其頓人是統(tǒng)治階層,擁有廣泛特權;
埃及人是被統(tǒng)治者,兩者存在矛盾;兩種文化存在沖突。
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按照吳于廑先生的看法,人類歷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對農(nóng)耕世界發(fā)起沖擊:
第一次:公元前2000紀,印歐人的遷徙;
第二次:3—6世紀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
第三次:13世紀蒙古人西征;
——第6課 第1子目
——第6課 第2子目
——第11課 第2子目
前2000年
前1001年
印歐人早期遷移
3世紀
6世紀
亞歐游牧民族遷徙
13世紀
蒙古、突厥人遷徙
材料1 這個國家的某些部分,山嶺極多,在其他部分,則是平地,但是,實際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說是由砂礫構成的,土壤不多,幾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區(qū),有一些小樹林,但是在其他地區(qū),則完全沒有樹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來灌溉,是不能有收獲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 ——羅馬教皇的使者加賓尼《出使蒙古記》
材料2 部落聯(lián)盟時代的首領,其職責便在于對內(nèi)能保證部民的安全,對外則能掠奪更多的財物。成吉思汗是當時最能勝任這兩種職責的第一人選。他的理想就是對外征服和掠奪?!o宗安、李強《略論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響》
材料3 歐亞大陸各國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這對于中國和西方的文化發(fā)展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需要一種極為強悍的武力來打破這種局面,重新打通亞歐之間的通道,恢復東西方文化交流。蒙古西征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這也就決定了蒙古鐵騎能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亞歐大陸。
——楊峻嶺《試析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
②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1206年統(tǒng)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對外擴張的理想);
③中國正處于政權并立的局面(宋、金、夏、蒙古多民族政權并立);
思考:據(jù)材料及所學,概括蒙古西征背景。
④西方各國勢力軟弱(花刺子模帝國內(nèi)訌;中東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東歐拜占庭帝國日趨衰弱;西歐各國王權軟弱無力,互相爭斗)。
①蒙古自然環(huán)境惡劣,須通過對外擴張尋求有利的生存空間。
第一次:1218年,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發(fā)動第一次西征,1231年滅掉花刺子模,直抵黑海北岸。
第三次:13世紀中葉,旭烈兀以西亞地區(qū)為目標,攻占巴格達。伊利汗國建立。
思考:據(jù)以下圖片及教材,指出蒙古三次西征的時間、目標和范圍。
第二次:1235年-1242年,滅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qū)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建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為宗主國,其他地區(qū)形成四大汗國。
蒙古四大汗國:
(1)欽察汗國(金帳汗國):
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創(chuàng)立。
(2)察合臺汗國: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國。
(3)伊爾汗國:
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4)窩闊臺汗國:
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后代海都所建。
3、結果:
宗主國
4、蒙古西征的影響
(1)對蒙古:
發(fā)展為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性帝國(形成了四大汗國)。
(2)對世界:
時間 國家 城市 死亡(有待考證)
1215 金 中都(北京) 100萬人
1220-1221 花剌子模 撒馬爾罕 120萬人
1227 西夏 興慶府(銀川) 80萬人
1231 南宋 成都 140萬人
1258 阿拔斯王朝 巴格達 120萬人
材料一 蒙古人屠城規(guī)模
◎蒙古攻陷巴格達, 下令屠城
材料: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里,血洗了亞歐國家。前所未有的災難落到了被征服國家人民群眾的身上。征服,破壞了他們的城市,踐踏了他們的田野,消滅了他們的生產(chǎn)力和文化。
——摘編自蘇聯(lián)1957年出版的《蘇聯(lián)域外的東方中世紀史》
①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qū)的社會經(jīng)濟。(消極)
影響 概況
東西方交流 傳教士
旅行家
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交涉,他們撰寫的出使報告流傳至今。
①意大利馬可·波羅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后經(jīng)海路返回,口述記錄了《馬可·波羅行紀》對后世歐洲產(chǎn)生深遠影響。
②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jīng)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國王。
②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2)對世界:
民族大遷徙 東→西
西→東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與當?shù)鼐用袢诤稀?br/>①“色目人”,融入漢族和蒙古族。
②波斯人、阿拉伯人、漢、蒙古、畏兀兒(維吾爾)通婚、長期相處、吸收、融合而成的新民族——回回?!臼肪V上】
③蒙古西征引發(fā)了較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
(2)對世界:
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和所學,蒙古西征如何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蒙古征服之偉績,在歷史上誠足稱最者矣……而其傳布及擴大人類觀念之影響,事雖難言,要之蓋可與亞歷山大之傳布希臘文化相提并論也。亞洲與西歐之間至斯會一度交通,了無阻滯,坦道一時俱辟,各國行人薈萃于和林之庭。……教皇之使臣,來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國之藝士,東羅馬及亞美尼亞之商賈,皆與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會合于蒙古王庭……歐洲和東亞間的來往還有雙方人口的相互流動和遷居現(xiàn)象,這對擴大東亞和歐洲之間的聯(lián)系和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決不能低估。蒙古民族雖不足以言創(chuàng)造,然就傳播知識及方法而論,其影響于世界者蓋已甚巨。
①蒙古帝國內(nèi)外發(fā)達的交通(或“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②蒙古帝國將歐亞大陸連成一片,促進、加速了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進程。
④人口流動,民族遷徙,使歐亞內(nèi)陸的民族分布產(chǎn)生變化,地區(qū)間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客觀上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⑤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發(fā)展。
③蒙古統(tǒng)治者寬松積極的對外政策,且重視東西方貿(mào)易往來和技術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3)對中亞和西亞:
伊斯蘭文明受到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使該地區(qū)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響,蒙古后裔逐漸被當?shù)氐奈幕兔褡逋?br/>(4)對中國:
①大批色目人進入中國,促進了多民族交融。
②基督教、伊斯蘭教在中國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
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躍。
(5)對西方:
①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中國的發(fā)明傳入西方;
②加強了東西方貿(mào)易往來,也引起西方人對東方的
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擴張。
4、蒙古西征的影響
合作探究
有人認為,亞歷山大征服是文明對文明的征服,
成吉思汗征服是野蠻對文明的征服。你認同嗎?
認同:亞歷山大采取了一些促進文化進步的舉措,
成吉思汗更側重戰(zhàn)爭手段。
不認同:兩者都主要采用戰(zhàn)爭手段,蘊含血腥與暴力。
結論:亞歷山大與成吉思汗客觀上都促進了人類文明,從這一角度上看,能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君主才是真正的大帝!
文明交往的主要兩種方式
和平與暴力
和平交流方式有人口遷徙、商業(yè)貿(mào)易、宗教傳播……
但暴力也是一種交往,也是文明傳播的一種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戰(zhàn)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導致了各民族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觀上促進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從分散走向整體。
戰(zhàn)爭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延伸。在戰(zhàn)爭中,不同民族、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文化,相遇并發(fā)生碰撞。古代戰(zhàn)爭對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蒙古西征開啟了歐亞文明交流的新時代。我們要辯證看待古代戰(zhàn)爭對文化的影響,一方面給被征服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
當今社會,我們從不否認戰(zhàn)爭促進文化交流,但是我們盡量避免戰(zhàn)爭,避免戰(zhàn)爭帶來的危害。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倡導“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前提下 促進文明間的和諧共生。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xiàn)文明和諧?!暯健段拿鹘涣骰ヨb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盡管戰(zhàn)爭帶來的文化交流可能極大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但文化的交流也有和平的方式。
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政治的延續(xù),文化交流僅是客觀上的結果之一。而這樣的文化交流,付出的代價太過沉重。
課堂小結
如何看待戰(zhàn)爭與文化的關系
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的產(chǎn)物
13世紀蒙古西征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亞歷山大遠征與
“希臘化時代”
嚴重破壞被征服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
客觀上推動東西方的交流,改變一些地區(qū)的文化面貌
【小 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蒙城县| 陵水| 兴文县| 德安县| 曲周县| 古田县| 漯河市| 建始县| 平邑县| 阿尔山市| 莱州市| 屯门区| 中牟县| 稻城县| 宁化县| 浪卡子县| 安国市| 新泰市| 怀集县| 清远市| 白玉县| 双辽市| 聊城市| 呼玛县| 缙云县| 兰坪| 田东县| 偏关县| 通化县| 乐业县| 岱山县| SHOW| 两当县| 商城县| 静乐县| 宣武区| 昌吉市| 房产| 肃南|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