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泰州中學2025屆高三年級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鄉校是周代某些發達區域的地方學校。春秋時,鄭國保有西周以來的鄉校,大夫然明討厭民眾議政,主張取締鄉校;鄭國執政卿子產以“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為由極力反對,鄉校風俗得以存續。據此可知,春秋時期()A.教育完全由政府壟斷B.原始民主遺風得以尚存C.鄉校穩定了社會秩序D.禮崩樂壞社會矛盾激化2.東漢時期,由郡縣臨時差遣、流動性強的勸農掾和制度橡等專業性職官分工更加細化,并“漸代嗇夫之職”,原有的鄉官漸成虛銜。這一調整旨在()A.抑制地方衰強勢力B.強化基層教化C.改屬官由中央任命D.完善監察制度3.北魏建國后向歸順北魏的漢人上層和少數族人首領賜授“客”身份,這被稱為賜客制。“客”階層在歸順群體中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少數族人的“客”可通過賜婚融入鮮卑階層,多數漢人的“客”則納入各級官僚機構。北魏的賜客制()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B.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C.加速了北方地區民族的交融D.削弱了北魏政權的正統性4.宋代的經濟作物,特別是在南方,有相當大的發展。兩浙,福建等地種茶的園戶極多,不少州郡以產茶出名;川蜀、兩廣等地都有一些“糖霜(冰糖)戶”,生產各種蔗糖:蘇州洞庭山共三干戶居民,“多種柑橘、桑麻,糊口之物盡仰商販”。據此可知,當時()A,新的生產關系已經出現B.經濟作物種植占據主導地位C.重農抑商政策已經瓦解D.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所突破5.清朝學者汪輝祖(1731-1807)說:“經言其理,史記其事。儒生之學,先在窮經。既人官,則以制事為重…剖大疑,決大獄,史無不備,不必鑿舟求劍,自可觸類伸。公事稍暇,當涉獵諸史以廣識議。慎勿謂一官一邑,不足見真實學問也。“這一言論()A.動搖了傳統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B.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C.提供了解決社會問題的主流方案D.凸顯了經世致用的價值追求6.近代上海報紙刊登《紀蘇州一車夫》:昨日經過觀前街,見一日本人,正在叫車,大呼:“至盤門(租界)大日本領事館去!”車夫操吳依軟語道:“只拉我國的大國民,倭奴是不拉的。”這一記載可能出現于()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945年D.1946-1949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