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第三次中考模擬測試歷史試題第1卷(選擇題20分)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題1分,共20分)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中華文明起源地涵蓋了整個黃河、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在長期交流互動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這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的特點是A.源遠流長,綿延不斷B.超大規模,世界領先C.多元一體,核心引領D.滿天星斗,各放異彩2.“秦朝統一后在中央設▲,負責對中央百官的糾彈,這一設置標志著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正式建立。”其中“▲”應填寫的內容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御史臺3,“假托南行去打仗,旨令軍民遷洛陽…命寫漢字漢話講,鮮卑改姓元劉長(孫)”敘述的是以下哪位皇帝的作為A.漢文帝B.光武帝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4.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后完成于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5,右圖是某朝疆域圖殘片,依據圖片信息,這應該是A.唐朝疆域圖中上都大2B.元朝疆域圖甘肅行省陜貨海C.明朝疆域圖省行河D.清朝疆域圖河南江北行省6.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文學特點由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到句式活潑、通俗易懂。這表明古代中國文九年級第三次中考模擬測試歷史試題第1頁共8頁學的發展A.一脈相承B.獨樹一幟C.博采眾長D.漸趨世俗7.這場戰爭后,西方列強向中國傾銷廉價的棉布、棉紗,以謀取經濟利益,致使東南沿海地區的棉紡織業紛紛破產…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場戰爭”是A.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8.某中學準備開展“近代中國民族英雄”的課本劇,設置了相關欄目。鄧世昌可以歸入的欄目是A.禁煙英雄B.虎門忠魂C.甲午英烈D.抗法英雄9.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戊戊變法:“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的成功之處主要指戊戌變法運動A.阻止了民族危機繼續加深B.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專制政體D.動搖了封建禮教的正統地位10.黃炎培先生回顧道:“男子一律剪辮了,女子裹腳從此解放…社會上很自然地一致認定,民國紀元以后生的女兒,一概不裹腳。”民國初年出現“剪辮”“放足”現象的原因是A.近代教育的進步B.社會生活的變化C.民族工業的發展D.辛亥革命的推動11.1926年9月20日,中央局報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蕩平吳(吳佩孚)軍,得力于兩湖農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農會的參戰更勇烈。”材料著重說明A.北洋軍閥割據局面結束B.農民運動給予北伐大力支持C.北伐軍作戰英勇勝利在望九年級第三次中考模擬測試歷史試題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