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下圖為湖北盤龍城遺址出土陶器分類,在影響陶器風格的因素中,I群為二里崗文化因素,Ⅱ群為本地文化因素,Ⅲ群為周邊文化因素,I V群初步判定為江西等地南方文化因素。這反映出盤龍城遺址文化( )A.代表了南方文化的最高水平 B.具備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C.因地理位置優越而兼收并蓄 D.主要受中原地區文化影響2.西周中后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以田易物的零星信息。如衛孟銘文記載:矩伯重獲貴族身份后,為了參加周天子在豐都舉行的朝會諸侯的典禮,用十三田(每田約百畝)向從事工商業的貴族裘衛換取一件玉璋、兩件赤色玉琥、兩件鹿皮披肩和一件雜色蔽膝。這反映出當時( )A.私營工商業的繁榮發展 B.宗法禮樂制名存實亡C.土地私有化趨勢的出現 D.中央與地方關系松散3.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全國分為十五道,各置采訪處置使,負責察訪地方官政績。天寶末年,又兼黜陟使。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采訪處置使為觀察處置使(地方軍政長官),“掌所部善惡”。上述變化表明,唐朝( )A.中央政府權威下降 B.注重強化基層教化C.統治秩序土崩瓦解 D.監察制度不斷完善4.有學者研究,朱熹在《堯典》注中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還對地質學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轉、日食與月食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于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體現其客觀唯心主義傾向 B.已摒棄天命的絕對權威C.生成了“為往圣繼絕學”的口號 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5.嘉慶道光年間,“糧稅費用的增加使得地方上的紳士謀求談判免稅”,而“貧苦的納稅人已被剝奪得精光了”。地方官吏“被迫從私商手中購買稻米,以彌補漕糧定額”。這一現象( )A.緩和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 B.有利于農業的商品化發展C.引發了海運主要任務的改變 D.增強了地方財政的自主性6.在“華夷”話語充斥朝野的時代,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卻特立獨行地放棄以“夷”來指稱西方各國,對于西方各國稱謂是“泰西諸國”,其中“國有公會所,內分二所,一曰爵房,一曰紳房。爵房者,由爵位貴人及耶穌教士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據此可知,當時( )A.拓展了對外學習的深度 B.初步提出了自強的主張C.逐步放棄了制夷的思想 D.近代化取得了初步成果7.1853年6月,軍機大臣祁寯藻奏報:“自廣西用兵以來,迄今三載……(軍費開支)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萬余兩,除去樣板銀之外,可用之款不足三十萬兩。”這一現象的出現緣于當時( )A.中央集權體制的崩潰 B.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C.財政收入結構的調整 D.國內政局動蕩的影響8.甲午戰后至庚子事變前,清政府不僅在開封、太原、西安等地紛紛建立軍事工廠,東北的奉天、西北的新疆、西南的廣西、貴州等邊遠地區也開始興建近代軍事工廠。這表明( )A.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加劇 B.實業救國成為主流思潮C.洋務企業布局得以調整 D.清政府的國防意識增強9.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頒布,取消內閣制,實行總統制,規定總統總攬統治權,有成立和廢除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員、宣告和戰、統帥軍隊、締廢條約、宣布戒嚴等權力。這表明當時中國( )A.中央集權得到強化 B.法制建設成效顯著C.共和理念成為正統 D.呈現獨裁統治跡象10.黨的某次會議在客觀分析困擾紅軍健康發展的錯誤思想的基礎上,強調開辟革命道路的依托力量必然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并重申了紅軍的三大主要任務,同時規定要做好各種人群的宣傳工作……解決了開辟革命道路的依托力量的本質問題。這次會議( )A.推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B.妥善糾正了軍事路線的“左”傾錯誤C.有利于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 D.使紅軍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堵11.“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一旦強虜寇邊疆,慷慨悲歌上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這段歌詞取自( )A.《國民革命歌》 B.《紅軍長征歌》 C.《八路軍軍歌》 D.《新四軍軍歌》12.1936年,紅軍在四川甘孜建立博巴自治政府,在寧夏建立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提出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實現了統一多民族共同發展目標B.以憲法形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注重民族地區的治理和權益保障D.構建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理論體系13.如表是有關新中國工業產值的數據統計表。據此可知( )工業類型 1952年(億元) 1957年(億元) 1953—1957年年平均增長率(%)國營工業 142.6 421.5 18.1合作社工業 8.6 149.2 22.3公私合營工業 13.7 206.3 54.0私營工業 105.3 62.3 9.0A.生產關系調整成效明顯 B.國家工業布局漸趨合理C.輕重工業部門協調發展 D.新民主主義經濟成份增多14.1960年,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重工業戰線,節儉財政支出等。這一方針實施的主要背景是( )A.中共八大的順利召開 B.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C.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 D.經濟困難局面的出現15.198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在重慶市進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利改稅的體制,改善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進一步健全經濟責任制,改革工資獎勵制度等。這表明當時( )A.對外開放從沿海地區深入內地B.中央作出三線建設戰略部署C.國家重視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D.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逐步轉向16.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實行“兩權分離”;黨的十八大以來,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形成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的格局。這一轉變( )A.反映出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B.有利于土地公有制的確立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屬性 D.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要求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開始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在第五卷第五號上接連發表了《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兩篇文章,1919年9月第六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系列與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文章,被學界稱為“馬克思主義專號”,這標志著《新青年》演變成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僅1919—1921上半年,《新青年》就發表有關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論文和譯介文章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編輯部遷至上海。從1920年9月的第八卷第一號起,《新青年》實際上成為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機關刊物,增設了“俄羅斯研究”專欄,大量刊載介紹蘇維埃俄國相關情況的文章,與當時秘密編輯發行的《共產黨》月刊互相配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進行理論上的準備。1922年7月,《新青年》休刊。1923年6月改為季刊,在廣州出版,由剛從蘇聯回國的瞿秋白擔任主編,成為中共中央的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1925年4月起不定期出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紹了大量馬列主義著作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經驗。——摘編自李中涵《〈新青年〉中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材料二 1942年7月7日,中共領導的《畫報》正式創刊,肩負起了“對內鼓動”和“對外宣傳”的雙重使命,攝影記者的相機成為他們的“槍支”,政治性原則是評價攝影作品的主要標準。《畫報》出版五年多時間,集中展示了豐富的根據地場景,全景式掃描邊區狀況,以軍事斗爭、政權建設、對外交流等為核心,軍人、群眾、友好人士得到重點呈現,內容主要指向軍隊英勇無畏的抗日形象和根據地民主祥和的生活情境等的塑造。如第1——6期均辟有專欄展示“八路軍戰斗勝利”的圖景以及對戰利品的展示,第1、3期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等暴行,第5、7等期呈現八路軍與敵后人民融洽和諧生活圖景。因此,《畫報》的內容主要圍繞抗戰和建政展開,喚起和動員大眾支持抗戰與為中共政權建構合法性是中共戰時宣傳的核心要求。——摘編自張博《中國新聞攝影觀念的形成與實踐(1900—1947)》(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青年》雜志主要內容發生改變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共領導的《畫報》宣傳工作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被迫把原先在湘、鄂、贛三省建立后方戰略基地的設想改變為以西南、西北作為“抗戰建國”的大后方。國民黨政府在領導西南后方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除了由中央各主管機關對其各自主管范圍內的經濟工作進行管理和指導外,還采取了一些其他的途徑以加強領導。到1940年底,初步形成了重慶、川中等八個工業中心區。重工業是國民黨政府投資的重點。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后方的重工業企業占企業總數的35%,其資本占工業資本的50%以上(尚不包括軍工企業在內)。從1937年到1944年,民營企業數增長了7.8倍,這個期間開辦的民營企業總數占開辦企業總數的89.7%。1942年前,西南谷、麥、棉產量除1937年的麥棉產量以外,均高于戰前水平。——摘編自黃立人、周天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開發西南的歷史評考》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之后,西南民族地區治理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從始至終都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進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建設等領域給予西南民族地區傾斜政策。……影響民族地區治理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法律、習俗的,也有經濟、文化的,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中央人民政府采用的是“五位一體”的治理體系。……西南民族地區的法治有兩方面的特性:一是中國法制的統一性,西南民族地區的法制是中國法制的一部分,必須與國家法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西南民族地區的法治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殊性,必須將國家法與民族習慣法結合起來,制定符合實際的、靈活的民族治理的地方性法規。……民族問題特殊之處在于長期以來各少數民族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治理模式,而要實現各民族和諧統一,提高各民族對新局勢的適應度,對國家集體意識的認同感,就要在保持統一的基礎上維護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在民族治理中保障民主性。——摘編自周世中、劉曉華《法治化:中央人民政府治理西南民族地區的歷程》(1)根據材料一,說明滇國相印、益州太守章的史料類型,簡述其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抗日戰爭時期西南工業生產發展的原因,并分析西南開發和建設的積極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央人民政府依法治理西南民族地區的特點。根據上述材料歸納古今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1953—1957年政府先后8次發出指示,改變自由遷移政策,為控制城市人口現模,限制農民進城。195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首次對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提出限制性政策,全體公民被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人口”,非農業人口的糧油供應由國家解決,從而形成了與戶籍相關聯的社會福利制度。1982年1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1984年1月中央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選若干集鎮進行試點,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10月,出臺政策規定,凡申請到集鎮(指縣以下集鎮,不含城鎮)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和家屬,公安部門應辦理入戶手續,除口糧自理外,其他同集鎮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據統計,1984—1990年全國共計有500萬農民落戶城鎮。2016年相關政策要求“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摘編自郭東杰《新中國70年:戶籍制度變遷、人口流動與城鄉一體化》材料二 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斷發展,催生了城市對勞動力的旺盛需求,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中。1979—1992年,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從17.6%上升到23%、12.6%上升到26.9%。1978—1999年城鎮化水平由17.92%提高至30.89%。2000年以后,政府逐步放寬并改善農民工的進城條件,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和城市居民平等共享城市中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農村勞動力流動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據統計,2000—-2016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由50%下降到27.7%,城鎮化水平提高至57.35%。1978—2016年,中國年均勞動力利用效率提升15.6%,并且提升幅度在逐年增大。——摘編自張廣勝、田洲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變遷、貢獻與展望》(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戶籍制度的主要變化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積極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萬志英的《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清晰地勾勒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下表是該書的部分目錄。第3章 統一帝國的經濟基礎(前250—前81年)第4章 豪強社會與莊園經濟(前81—485年)第5章 漢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國的再統一(485—755年)第6章 唐宋變革時期的經濟轉型(755—1127年)第9章 國內危機與全球挑戰:帝國經濟的重構(1800—1900年)從以上目錄中任選一個章節,運用中國經濟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選章節,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A D B A D D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A D D D17.(1)原因:國外:一戰結束后西方文明的弊端暴露無遺,促使國內的有識之士尋求救亡圖存的新途徑;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內:新文化運動逐漸深入,雜志內容也隨之擴展;五四運動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與愛國熱情,促使雜志內容向馬克思主義傾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實踐,《新青年》成為中共中央正式理論性機關刊物;《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團隊(例如陳獨秀、李大釗等)思想上的轉變,及其對馬克思理論的宣傳,直接影響了雜志內容。(2)特點:承擔“對內鼓動”和“對外宣傳”雙重使命:強調政治性原則,反映當時中國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展示了抗日根據地場景和軍民生活情境;核心要求是宣傳積極抗戰和建構中共政權合法性。18.(1)史料類型:實物史料(一手史料)。史料價值:進一步印證了漢代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邊疆治理(或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有效管轄)。(2)原因:戰爭形勢促使后方戰略基地設想的調整;國民政府加強領導;東部沿海工業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科研人才和實驗設備內遷,使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積極意義:促進了西南近代工業發展;一定程度改善了近代民族工業的布局;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3)特點:法治進程的自上而下(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法治內容(治理方式)的多元性、國家法與民族習慣法的有機結合、法治實施的民主性。基本原則:尊重民族差異性和多樣性;弘揚民族共同體精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19.(1)變化:①建國初期國家允許公民自由遷徙,實施“一五”計劃期間限制農民進城;②1958年—1984年實施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政策;③1984年以來允許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原因:①實施“一五”計劃時期城市人口增加,生活物資緊缺;②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需要;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2)作用:①為城市工業和服務業提供大量勞動力,加速我國城市化進程;②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③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漸打破城鄉分治的二元體制。20.唐宋變革時期的經濟轉型(755-1127年)。闡述:唐宋農業發展成就突出,曲轅犁等生產工具的發明與普及大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有一定突破。唐宋是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柜坊、飛錢、紙幣交子出現,城市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坊市界限被逐漸打破。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絲織品、瓷器等遠銷海外,外貿稅收成為國庫的重要財源。自唐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逐漸超過北方。北宋滅亡后,大批中原人口南渡,經濟重心南移逐漸完成。總之,唐宋之際,中國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上都取得了重要發展,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社會轉型明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