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綜合題典型考點 押題練2025年中考歷史三輪復習備考一、綜合題1.中國傳統文化根植歷史,蘊意深遠。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講仁愛 重民本】材料一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材料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尚和合 求大同】材料三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A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在混亂中各民族交往交融。B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于是各民族政權之間呈現相互并立之勢,但有交往,有統一的愿望、因素和趨勢。C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呈現統一局面下的民族交融狀況。——摘編自劉宗緒《歷史新知識創新能力培養》【修睦鄰 悅往來】材料四 ……歷朝歷代都有層出不窮的使者、僧侶、商人懷著不同的使命和目的,從中國出發,或穿越西部高山戈壁,或遠渡重洋,一路向西探索中土以外更廣闊的世界,他們帶回來的物質和思想也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世界。絲綢之路不僅是歷史上的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在當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是決定著人類文明走向的未來之路。——摘編自郭建龍《絲綢之路大歷史:當古代中國遭遇世界》材料五 鄭和船隊每一次歸國時,都有許多外國使節隨隊前來中國。如第五次下西洋回國時帶來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貢使,第六次下西洋回國時帶來十六國貢使……鄭和在海外未劫掠任何財物,未侵占一寸土地,更未駐一兵一卒,這與半個世紀后東來的西方殖民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張國剛《中西文化關系通史》【崇自然 重實踐】材料六(1)材料一與材料二共同的思想主張是什么?受上述思想影響,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治世”局面,請列舉一例。(2)依據材料三,填寫下表(只填填寫字母即可)。從下表三段歷史時期中選擇其一(選序號),結合相關史事對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模式進行說明。歷史時期 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發展模式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②唐朝時期③遼宋夏金時期(3)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任選中國古代史的一例史實,說明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或文化之路。(4)從鄭和與西方殖民者兩個方面,談談如何理解“這與半個世紀后東來的西方殖民者形成鮮明的對比”?(5)根據材料六,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圖一、圖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科技發明的名稱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貢獻。2.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篇之作,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長河中,宛如一座巍峨燈塔,照亮了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征程。閱讀材料,完成任務,探尋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軌跡與時代價值。探究一:【奠基與萌芽】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面臨嚴峻形勢。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強調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為革命道路探索提供重要方向。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著作中,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把。這一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摘編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依據材料一,指出毛澤東思想在萌芽期的主要理論成果,并結合所學分析其形成的背景。探究二:【成熟與確立】(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論證“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階段”這一觀點。探究三:【發展與延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持續發展。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與后來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理論成果,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神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摘編自逢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3)綜合上述材料,從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角度,談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建設時期的啟示。3.司馬老師以“電影中的歷史”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活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第一組同學整理了以下電影的劇情】電影 劇情簡介《血戰虎門》 講述了主人公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整頓海防,英商被迫交出鴉片,最終銷毀兩萬多箱鴉片,取得重大勝利的偉大壯舉,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辛亥革命》 講述了主人公領導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等一系列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重大事件,展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1)根據第一組同學整理的電影簡介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兩部電影中的主人公分別是誰,并從電影劇情中概括中國近代人民的歷史使命。【第二組同學收集的中國近現代電影,并制作了觀影卡片】(2)根據第二組同學收集的電影,請你從中任選一部,仿照示例為其制作觀影推介詞。(示例除外)中國近代電影 中國現代電影《焦裕祿》《中國1978》 《建黨大業》《地道戰》《長征》《百團大戰》 《建國大業》《最可愛的人》示例:《地道戰》觀影推介詞《地道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體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抗戰精神。(3)綜合上述兩組同學的學習活動,請你歸納電影的時代功能,并談談你作為一名中學生要如何傳承電影主人公的時代精神?4.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是一場深刻的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甲午戰敗后,更多人終于意識到,僅僅限于器物層面的學習遠遠不夠。作為傳統社會精英階層的應試舉人,懷著歷史傳承的使命感,發出了變法呼聲。變革祖宗之法的呼吁獲得了社會響應,新式報刊、新式社團等廣為宣傳,一時蔚為風氣,終獲朝廷認可。材料二 民營工業資本總額及所占民族工業總資本比例統計(1872—1911年)時段 民營工業總資本(單位:萬元) 民營工業資本額占民族工業總資本比例1872—1895年 853 33.01%1896—1911年 7312 57.88%材料三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國,但當時中國政治的內在沖突并未因此終結。軍閥混戰、稱帝復辟等亂象,意味著民國背離了共和精神。“民初的國會選舉,有民主政治的外觀,尚少民主政治的實質”。為此,知識分子從政治制度背后的文化與倫理尋找根源。材料四 近代中國主要在做兩件事:一是社會的全面近代化,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二是爭取在國際社會中的平等地位。兩件事交織在一起,后者成為前者的前提,不解決好后者,前者就無從做好。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努力去做第二件事成為歷史發展主線。——以上材料均摘編、整理自王建朗、黃克武《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變法運動的名稱及“變革祖宗之法”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分析1872—1911年間民營工業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發展的背景。(3)根據材料三,分析中華民國背離共和精神的原因。為追求“民主政治的實質”,當時的知識分子掀起哪一思想文化運動 寫出該運動后期傳播的主流思潮。(4)根據材料四,概括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點。(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前期中國社會轉型的認識。5.彩云之南 家鄉歷史。云南一中學為增進學生對家鄉歷史的了解,開展了《云南簡史》(馬曜著)讀書分享,摘抄了如下筆記,請你與他們一起分析筆記,回答問題。筆記一:圖1 帶耳帶流陶器(現存于云南省博物館) 洱海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具有華夏文化特征的鼎足。滇池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帶耳帶流陶器,具有中原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特點。筆記二:圖2西漢形勢圖 圖3元朝形勢圖(1330年)注: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和設立鍵為、胖洞、越嵩、益州4郡……益州郡共轄24縣,都在今云南境內,郡治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由于益州等4郡的設立,使今云南大部分均直屬中央王朝管轄。 注: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為了改變云南長期得不到穩定的嚴重局面,在親信大臣中挑選了回回人賽典赤主持云南行政……賽典赤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云南行中書省,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中慶(昆明)。從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筆記三:明朝在云南腹地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先后遷來云南的漢族人口總數超過當時云南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漢族與當地各民族朝夕相處,進一步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云南腹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躋于祖國內地的水平。……云南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用自己的辛勤勞動,開拓了西南邊疆,共同締造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筆記一內容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什么特征?并根據筆記一,說明得出這一特征的歷史依據。(2)根據筆記二,指出漢朝和元朝為管轄云南地區分別采取的措施。根據筆記三,找出明朝時期促進云南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3)綜合筆記二、筆記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歷代王朝對云南地區治理的共同影響。6.某校九年級同學進行“追尋紅色足跡,賡續紅色精神”的研學活動,請你一起參與。任務一【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形象 延安“檔案”軍事重鎮 延安,是陜北歷史上的名城,為各朝代駐重兵之地。①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革命文化圣地 抗戰爆發后,大批文藝家和知識青年奔赴延安,周恩來倡導延安文藝界創作反映抗戰和軍民生活的作品,豐富了革命文化,為抗戰注入強大動力。② 延安寶塔山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政府對革命舊址進行保護與開發,成為游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任務二【緬懷革命先驅】參觀革命紀念館后,同學們搜集了周恩來的部分活動。●1919年,留學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創辦《覺悟》雜志,推動反帝愛國運動●1921年,參與創建巴黎共產主義小組,第二年參與組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1927年,領導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功占領上海,建立臨時市民政府 ●1936年,代表中國共產黨赴西安調解,促成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摘編自封長虹《周恩來傳》任務三【尋找紅色打卡地】(1)同學們梳理了一份延安“檔案”,請你將①②處的延安城市形象補充完整。根據檔案,分析近代以來延安城市形象變化的原因。(2)根據同學們搜集的資料,概括周恩來為中國革命所做的努力。周恩來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3)從上述紅色打卡地中選擇一個地點繼續研學并說明理由。(示例地點除外)【示例】地點:延安理由:1947年,國民黨軍隊發動了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在延安的青化砭地區伏擊敵人并取得了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4)本次研學結束后,你會通過什么方式展示研學成果?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二 宋朝,對外貿易量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當然,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前所來有的經濟生產率。航海技術的改進--其中包括指南針、帶有可調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因而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乾隆(1753-1796 年在位)末年,英國輸華毛紡織品僅值白銀20萬兩,而中國茶葉輸英價值達960萬兩。英國為彌補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從1773年的1000箱激增至1838年的4萬箱。——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1)據材料一指出,從兩漢至宋元,中國的對外交通發生了什么變化?(2)依據材料二,指出“宋朝時的中國正朝成為一個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的條件。結合所學,寫出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述乾隆末年中英通商情況。(4)綜合上述探究,說說你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變化中得到的啟示。8.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與邊疆地區各族都保持著良好關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長官由各民族首領擔任,上統于中央政府。——摘編自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 元朝前期十分注意對西北的經略,先后在西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阿力麻里都元帥府、別失八里都元帥府等軍政機構以加強統治。……元朝設立宣政院,主管吐蕃地區事務,開創了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某一特定邊疆地區(西藏)事務的先河。……對威脅到清朝統治的邊疆勢力,清王朝積極打擊,康熙親征準噶爾,乾隆時一統天山南北,先后在新疆實行軍府制和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訓力度。——摘編自(宋元明清治邊方略》(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與邊疆各民族進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清兩朝邊疆管理的原則。(3)綜合上述材料,請談談你對邊疆管理的認識。9.歷史證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個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間經濟交往的是 。(填寫序號)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間文化交流的是 。(填寫序號)材料二(2)任選材料二文物所反映的一個歷史事件,結合所學說明該事件是怎樣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的。材料三政權 民族關系遼與宋 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 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夏與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3)依據材料三,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材料四清政府頒賜的金奔巴瓶 金瓶掣簽制度金瓶掣簽,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設立的制度。自清朝以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靈童需在中央代表監督下,經金瓶掣簽認定。(4)材料四所述之金瓶掣簽制度,集中體現了清政府對我國哪一邊疆區域的治理政策?除該制度外,清政府還實施了哪些舉措以強化對該地區的有效管理?(寫出兩點即可)(5)通過對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獲得哪些啟示?10.【硯】材料一:唐代石硯史料一 唐代端石箕形硯(1965年在廣州動物園工地的唐墓中發現)史料二 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李肇《唐國史補》材料二:宋代時期硯臺發展情況及部分端硯精品簡介 藏品宋代,端硯被推舉到了眾硯之冠的地位,其外形輪廓古雅端方,構圖簡練,實用、雅觀。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抄手硯(底部鏤空,手可以伸入底部)則是主要樣式。 宋端石抄手硯材料三:以2008年奧運為主題創作的硯臺硯臺名稱 制作創意水之韻(由肇慶市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振良以2008年奧運為主題創作的硯臺) “水之韻”硯臺采用了奧運會標志性建筑——水立方為題材,其外方內圓,符合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還加入了篆刻、詩句、名言和寓意五環的五朵浪花圖案等文化元素。該硯取材于端硯中的名石——綠端,翠綠的色澤呼應了綠色奧運的主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端硯的特點。(2)結合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端硯相比唐代的變化,并分析宋朝時期端硯發展的社會背景。(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認識。11.政治制度·國家治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以下是中國古代秦、唐、明三朝的中央機構示意圖(1)寫出以上三幅示意圖分別反映的政權名稱,并說明理由。結合所學,指出中央機構的變化體現了我國古代政治的發展趨勢。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七·下)(2)根據材料二,仿照材料一中示意圖,繪制元朝中央機構示意圖。材料三 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有發達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權力制衡觀念。……確保封建國家管理體系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3)根據材料一示意圖,用史實說明材料三中的觀點。(至少寫兩個史實)12.書信、奏折作為獨特的載體,記錄了個人情感,也見證了歷史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戊寅年(公元前223年)二月,(秦國士兵)黑夫給(兄長)哀的家書中寫道:母親是否安好 ……黑夫等正在攻打淮陽(楚國的都城),攻城戰已經持續很久了……朝廷文書到了的話請兄長務必告訴我,一定要告知朝廷授予的爵位是否已經落實。——編譯自云夢睡虎地秦簡《黑夫家書》材料二 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不收復新疆,陜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不僅不能裁減兵餉、助益海防 ,而且“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鄙意將來須仿造火輪船……畢竟沿海各郡長久之計,仍非仿制輪舟不可。——摘編自左宗棠《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材料三 “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作重整山河的圣手!作事不可因為一次的失敗,便灰心;不可因為一次的危險,便退縮。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我們既然有希望,便不能不有犧牲。”——摘編自1935年苗可秀在東北抗日被捕后寫下的遺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黑夫家書》的主要內容,簡析此家書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左宗棠的思想主張。據材料三說說苗可秀烈士身上所彰顯的民族精神。(3)綜合上述內容,談談你對書信、奏折史料價值的認識。參考答案1.(1)仁或仁政。貞觀之治 文景之治 開元盛世 光武中興等(2)填寫表格:A;C;B選擇:②說明:唐朝時期國力強盛,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主要采取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冊封(冊封南詔回紇靺鞨)等方式,民族交往交融進一步加強。(3)答案示例: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等,任意一例即可(4)對比:鄭和遠航在海外未劫掠任何財物,未侵占一寸土地,更未駐一兵一卒;西方殖民者到處掠奪,建立殖民地,不斷將世界各地變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5)名稱:活字印刷術。影響: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名稱:指南針。影響: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詳解】(1)思想主張:根據材料一“愛人”、材料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和孟子都認為好的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堅持以人為本,實行仁政。局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西漢初期文帝和景帝重視民生,出現了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經濟繁榮,出現了開元盛世,東漢劉秀統治時期政治清明,出現了光武中興。(2)填表:①:根據材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原政權覆滅,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經混戰與遷徙實現民族交融,符合“政權覆滅 + 少數民族入主 + 交融”模式。故選A項。②:根據材料“唐朝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統一王朝強盛,通過軍事、和親等方式使邊疆民族歸附(如突厥、吐蕃),以中原為中心交往,呈現統一局面下的交融,符合“統一王朝主導 + 歸附交往”模式。故選C。③:根據材料“遼宋夏金時期”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原政權(宋)與邊疆政權(遼、金等)勢均力敵、長期并立,雖戰爭頻發但交流密切且有統一趨勢(如元統一),符合“政權并立 + 交往 + 統一趨勢”模式。故選B項。說明:若選擇②: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是統一強盛的中原王朝,疆域遼闊,通過軍事征服(如擊敗突厥)、設置機構(如安西都護府)、和親(如文成公主入藏)、冊封(如冊封回紇首領)等方式,與邊疆民族建立緊密聯系。 邊疆民族如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以唐朝為中心,或歸附稱臣,或頻繁貿易、文化交流(如遣唐使、佛教傳播),形成“天可汗”體系下的統一多民族交融局面。(3)史實: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選玄奘西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理由,玄奘西行雖以宗教傳播為核心,但其行程貫穿絲綢之路全程,通過佛經翻譯、學術交流、文化記錄等方式,架起了中原與南亞、中亞的文化橋梁。這一史實充分證明:絲綢之路不僅是物質貿易的通道,更是文明互鑒的長廊,推動了佛教、哲學、語言、地理學等領域的跨地域傳播與融合,堪稱“文化之路”的典范。(4)理解:根據材料五“鄭和在海外未劫掠任何財物,未侵占一寸土地,更未駐一兵一卒”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遠航在海外未劫掠任何財物,未侵占一寸土地,更未駐一兵一卒;然而西方殖民者以奪取財富為主要目的,到處掠奪,建立殖民地,不斷將世界各地變為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5)名稱:根據材料六圖一“泥活字版”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書籍印刷的效率。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書籍印刷的效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名稱:根據材料六圖二“南宋持羅盤陶俑”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2.(1)理論成果: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背景:國民革命失敗,革命陷入低潮;城市武裝起義受挫,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2)觀點: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階段。理論體系構建:1935年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報告深刻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科學分析戰爭形勢,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成熟,為抗戰提供理論指導。黨內地位確立: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對其進行全面科學概括,表明其獲得全黨高度認可,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3)啟示:毛澤東思想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這啟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理論必須緊密結合實踐,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推動理論創新;同時,要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詳解】(1)成果:根據材料“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強調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分析可知強調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根據材料“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分析可知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背景:根據材料“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面臨嚴峻形勢”分析可知國民革命失敗,革命陷入低潮;結合所學知識,城市武裝起義受挫,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道路。(2)本題屬于論述題,根據題干可知觀點: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階段,根據材料“《論持久戰》《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分析可知毛澤東初步構建理論體系,根據材料“中共七大”和結合所學知識,中共七大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確立毛澤東思想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因此可以從理論體系構建、黨內地位確立兩個角度進行闡述,參考示例:觀點: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熟階段。理論體系構建:1935年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報告深刻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1938年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科學分析戰爭形勢,批駁“亡國論”和“速勝論”,提出持久戰戰略總方針,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成熟,為抗戰提供理論指導。黨內地位確立:1945年中共七大召開,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對其進行全面科學概括,表明其獲得全黨高度認可,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3)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結合所學知識,毛澤東思想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這啟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理論必須緊密結合實踐,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推動理論創新;同時,要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3.(1)主人公:林則徐、孫中山;歷史使命:反侵略反封建。(2)示例:《百團大戰》觀影推介詞《百團大戰》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展現了中國軍民英勇頑強、眾志成城的抗戰精神。(3)時代功能:記錄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樹立愛國情懷,勇于擔當,努力學習。【詳解】(1)主人公:根據所學知識,《血戰虎門》講述了主人公作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整頓海防,最終銷毀兩萬多箱鴉片的故事。結合歷史知識,這顯然是描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件,因此主人公是林則徐;《辛亥革命》講述了主人公領導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的故事,這顯然是描述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過程,因此主人公是孫中山。歷史使命:根據所學知識,從劇情中可以概括出中國近代人民的歷史使命:反抗外來侵略(如林則徐虎門銷煙),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如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即反帝反封建。(2)推介詞:根據所學知識,可以選擇《百團大戰》進行制作,簡介為這部影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展現了中國軍民英勇頑強、眾志成城的抗戰精神。(3)時代功能:根據所學知識,電影的時代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再現歷史場景,記錄時代印記:電影通過生動的畫面和劇情,再現歷史事件,幫助觀眾了解和感受歷史;警示后人,勿忘歷史:電影通過展現歷史中的苦難和犧牲,提醒人們珍惜和平,勿忘歷史;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情懷:電影中的英雄人物和事件,能夠激發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傳承:根據所學知識,作為中學生,傳承電影主人公的時代精神的方法包括:學習歷史知識,了解英雄事跡:通過學習歷史,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感受他們的精神;樹立崇高理想,勇擔時代使命:學習英雄人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勇擔時代使命,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英雄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4.(1)名稱:戊戌變法。主要表現:改變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度。(2)特點:1895年后民營工業發展的速度加快。背景:外資企業的刺激;“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自然經濟逐漸解體。(3)原因:當時中國政治存在內在沖突;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的復辟;封建文化的阻礙。運動: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潮:馬克思主義(4)特點:追求近代化與爭取國際地位交織。(5)認識: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的轉型涉及多個領域,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歷程艱難,在內外因素作用下被動轉型,與救亡圖存相聯系,眾多社會階層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一定成就,但轉型不夠徹底,需要更先進組織的領導,等等。【詳解】(1)名稱及表現:根據材料一“作為傳統社會精英階層的應試舉人,懷著歷史傳承的使命感,發出了變法呼聲”和結合所學知識,甲午戰爭后,康有為等人在北京發動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1898年,光緒帝決定實行變法,其中政治方面的內容有改變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故名稱:戊戌變法。主要表現:改變君主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度。(2)特點:根據材料二“民營工業資本總額及所占民族工業總資本比例統計”分析可知,從材料二數據看,1872-1895年民營工業總資本853萬元,占比33.01%;1896-1911年總資本7312萬元,占比57.88%,資本額和占比大幅提升,說明1895年后發展加速。故特點:1895年后民營工業發展的速度加快。背景:結合所學知識,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允許外商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收到外資企業的刺激;結合所學知識,張謇等人“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清政府為了應付大額賠款,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與此同時,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逐漸深入,自然經濟逐漸解體。(3)原因:根據材料三“當時中國政治的內在沖突并未因此終結”分析可知當時中國政治存在內在沖突;根據材料三“軍閥混戰、稱帝復辟等亂象”分析可知軍閥混戰;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后仍面臨封建勢力的復辟和封建文化的阻礙。故原因:當時中國政治存在內在沖突;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的復辟;封建文化的阻礙。運動及思潮:結合所學知識,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因此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發動了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等人傳播馬克思主義。(4)特點:根據材料四“一是社會的全面近代化,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二是爭取在國際社會中的平等地位。兩件事交織在一起”分析可知追求近代化與爭取國際地位交織。(5)認識:本題屬于論述題,可以從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過程角度作答,如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的轉型涉及多個領域,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由表入里,由淺入深,歷程艱難,在內外因素作用下被動轉型,與救亡圖存相聯系,眾多社會階層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一定成就,但轉型不夠徹底,需要更先進組織的領導。5.(1)多元一體。滇池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帶耳帶流陶器,具有中原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特點。(2)設立益州等4郡;設立云南行省。明朝在云南腹地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先后遷來云南的漢族人口總數超過當時云南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漢族與當地各民族朝夕相處,進一步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云南腹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躋于祖國內地的水平。(3)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詳解】(1)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筆記一內容體現了不同地區的文物具有相似的特點,即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依據:根據筆記一“洱海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具有華夏文化特征的鼎足。滇池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帶耳帶流陶器,具有中原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特點”可知,得出這一特征的歷史依據是滇池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帶耳帶流陶器,具有中原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特點。(2)措施:根據筆記二“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和設立鍵為、胖洞、越嵩、益州4郡”“從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可知,漢朝和元朝為管轄云南地區分別采取的措施是設立益州等4郡;設立云南行省。因素:根據筆記三“明朝在云南腹地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先后遷來云南的漢族人口總數超過當時云南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漢族與當地各民族朝夕相處,進一步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云南腹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躋于祖國內地的水平。……云南各民族互相吸收,互相依存,用自己的辛勤勞動,開拓了西南邊疆,共同締造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可知,明朝時期促進云南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有明朝在云南腹地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田,先后遷來云南的漢族人口總數超過當時云南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漢族與當地各民族朝夕相處,進一步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云南腹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躋于祖國內地的水平。(3)影響:綜合筆記二、筆記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代王朝對云南地區治理帶動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加強了對地方的治理,所以共同影響是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6.(1)填空:革命中心;紅色旅游勝地。原因:歷史背景:延安在抗戰時期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承擔了領導全國抗戰和革命的重要任務,因此成為革命中心;政治地位: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圣地,承載了豐富的革命歷史和精神遺產,使其在革命時期具有重要地位;經濟發展與旅游開發:新中國成立后,延安的革命舊址得到保護與開發,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從而轉變為紅色旅游勝地。(2)努力:留學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為后來的革命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1921年參與創建巴黎共產主義小組,第二年參與組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建設做出了貢獻;1927年領導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功占領上海,建立臨時市民政府,展現了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和革命精神;1936年代表中國共產黨赴西安調解,促成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精神:堅定的革命信念;無私奉獻的精神。(3)地點:遵義理由: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不僅在軍事上解決了紅軍的生存問題,還在政治上確立了正確的領導核心,為長征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遵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學價值。(4)方式:制作研學報告:撰寫詳細的研學報告,總結研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分析井岡山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內涵;舉辦主題展覽:收集井岡山的革命史料和圖片,舉辦主題展覽,向同學們展示井岡山的革命歷史和精神風貌;開展主題班會:在班級內開展主題班會,分享研學心得和感悟,與同學們共同探討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制作視頻短片:拍攝制作關于井岡山研學的視頻短片,記錄研學過程中的重要時刻和感人瞬間,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研學成果。【詳解】(1)填空:根據所學知識,根據材料“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可以確定延安在這一時期的形象是革命中心;根據材料“延安寶塔山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政府對革命舊址進行保護與開發,成為游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可以確定延安在這 一時期的形象是紅色旅游勝地。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延安從軍事重鎮到革命中心,再到紅色旅游勝地的變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歷史背景方面,延安在抗戰時期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承擔了領導全國抗戰和革命的重要任務,因此成為革命中心;在政治地位方面,延安作為中國革命的圣地,承載了豐富的革命歷史和精神遺產,使其在革命時期具有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與旅游開發方面,新中國成立后,延安的革命舊址得到保護與開發,成為紅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從而轉變為紅色旅游勝地。(2)努力:根據所學知識,由資料信息可知,周恩來為在留學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1919年創辦《覺悟》雜志,推動反帝愛國運動,為后來的革命活動奠定了思想基礎;1921年參與創建巴黎共產主義小組,第二年參與組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建設做出了貢獻;1927年領導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功占領上海,建立臨時市民政府,展現了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和革命精神;1936年代表中國共產黨赴西安調解,促成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精神:根據所學知識,周恩來身上值得繼承和發揚的精神包括:堅定的革命信念: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為革命事業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3)理由:根據所學知識,示例地點為延安,其他紅色打卡地包括:南昌、瑞金、遵義、上海、廣州、北京等,選擇其中一個地點繼續研學, 如可以選擇遵義,則理由為: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不僅在軍事上解決了紅軍的生存問題,還在政治上確立了正確的領導核心,為長征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因此,遵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學價值。(4)方式:根據所學知識,展示研學成果的方式可以包括:制作研學報告:撰寫詳細的研學報告,總結研學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分析井岡山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內涵;舉辦主題展覽:收集井岡山的革命史料和圖片,舉辦主題展覽,向同學們展示井岡山的革命歷史和精神風貌;開展主題班會:在班級內開展主題班會,分享研學心得和感悟,與同學們共同探討井岡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制作視頻短片:拍攝制作關于井岡山研學的視頻短片,記錄研學過程中的重要時刻和感人瞬間,通過多媒體形式展示研學成果。7.(1)變化:從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轉變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元代則開創了對外交通新局面,達到 “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2)條件:宋朝經濟發達,生產力提高,為海上貿易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商品等物質基礎;先進的航海技術,尤其是指南針用于航海,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準確性,使遠洋航行更有保障。機構:市舶司。(3)情況: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處于入超地位。(4)啟示:對外開放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要重視科技發展,科技的進步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要保持國家的獨立自主,堅決抵制外來侵略和經濟掠奪; 經濟實力是國家對外交往的重要基礎,只有國家經濟繁榮,才能在對外交往中占據有利地位。【詳解】(1)變化: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兩漢至唐代,中國的對外交通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 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元代又開創了對外交通的新局面,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極’的地步”可知,這清晰地表明了從兩漢至宋元時期,中國對外交通的變化軌跡:先是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要對外交通方式,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逐漸轉變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而元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使對外交通達到了古代中西交通的鼎盛狀態。(2)條件: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經濟生產率”可知,宋朝經濟發達,生產力大幅提高,這意味著國內能夠生產出大量豐富的商品,為海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例如,當時的絲織業、制瓷業等手工業非常繁榮,瓷器、絲綢等商品大量出口,深受各國歡迎;由材料“航海技術的改進 —— 其中包括指南針、帶有可調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 —— 也很重要”可知,指南針用于航海是關鍵因素之一,它為航海者指明方向,極大地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準確性,使遠洋航行變得更加可靠,能夠讓船只更準確地駛向目的地,拓展了海上貿易的范圍。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市舶司,市舶司的設立,負責管理對外貿易中的各種事務,包括征收關稅、管理外國商人、監督貿易船只等,這為海上貿易的有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促進了宋朝海外貿易的繁榮。(3)情況: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乾隆末年,英國輸華毛紡織品僅值白銀 20 萬兩,而中國茶葉輸英價值達 960 萬兩”可知,這表明在中英貿易中,中國出口的商品價值遠遠高于英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價值,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而英國則處于入超地位,英國在中英貿易中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4)啟示:根據所學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從宋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可以看出,對外開放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中國的商品得以出口,同時也引進了外國的一些先進技術和文化,推動了自身的發展;宋朝航海技術的改進,特別是指南針的應用,推動了海上貿易的發展,這表明科技的進步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要重視科技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才能在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取得優勢。面對英國為了經濟利益向中國走私鴉片的侵略行為,中國必須保持國家的獨立自主,堅決抵制外來侵略和經濟掠奪,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人民的利益,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中國在古代因經濟繁榮,在對外交往中占據有利地位,如在中英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這說明經濟實力是國家對外交往的重要基礎,只有國家經濟繁榮,綜合國力強大,才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話語權,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8.(1)主要方式:和親;會盟;冊封;設置管理機構等。(2)原則: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軍事打擊與鞏固統治;因地制宜。(3)認識:邊疆管理不僅維護了國家統一,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如文成公主入藏)。【詳解】(1)主要方式:根據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可得出,和親的方式;根據材料一“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可得出,會盟的方式;根據材料一“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可得出,冊封的方式;根據材料一“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可得出,設置管理機構。故主要方式:和親;會盟;冊封;設置管理機構等。(2)原則:根據材料二“元朝前期十分注意對西北的經略,先后在西北設置了北庭都護府、阿力麻里都元帥府、別失八里都元帥府等軍政機構以加強統治”可得出,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根據材料二“威脅到清朝統治的邊疆勢力,清王朝積極打擊,康熙親征準噶爾”可得出,軍事打擊與鞏固統治;根據材料二“先后在新疆實行軍府制和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可得出,因地制宜。故原則: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軍事打擊與鞏固統治;因地制宜。(3)認識: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從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邊疆管理不僅維護了國家統一,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如文成公主入藏)。9.(1) AD BC(2)答案示例:①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實行唐蕃聯姻,對加強唐蕃友好、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②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或國家歸屬感、民族認同感等)。(3)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作用: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4)地區:西藏。措施:冊封達賴或冊封班禪、設置駐藏大臣等。(5)啟示:中國古代漢族與邊疆民族有沖突,但和平相處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主流;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等。【詳解】(1)序號:根據材料一“魏晉時期反映鮮卑族與漢族共同生產勞動的壁畫《采桑圖》”分析可知鮮卑族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根據材料一“北周武帝鑄造的圓形方孔形制的‘永通萬國’幣”分析可知北周鑄造貨幣,兩者都體現了民族間經濟交往;根據材料一“身著長袍寬袖的漢族服裝的《北魏帝王出御圖》”分析可知北魏學習漢族的服飾,根據材料一“北齊楊子華所繪刊校五經諸史的《北齊校書圖》”分析可知北齊學習儒家思想,體現民族間文化交流。(2)說明:本題需要從事件的影響角度作答,根據材料二“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畫”分析可知反映文成公主入藏,根據材料二“土爾扈特銀印”分析可知反映土爾扈特部回歸,結合所學知識,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實行唐蕃聯姻,對加強唐蕃友好、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3)特點:根據材料三“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夏與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分析可知北宋與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交流交融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4)地區:根據材料四“金瓶掣簽,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和結合所學知識,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清朝時期實行金瓶掣簽制度。措施:結合所學知識,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清朝時期冊封達賴和班禪,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5)啟示: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題目引言“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各個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分析可知可以從民族關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等角度作答,如中國古代漢族與邊疆民族有沖突,但和平相處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主流;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等。10.(1)唐代端硯特點:形制獨特(箕形)、石質優良(紫石細膩)、使用廣泛(社會各階層通用)。(2)變化:形制創新(抄手硯)、文人化傾向(研究專著)社會背景: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地位提升,推動硯臺文化發展。(3)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需在保留核心技藝(如端硯雕刻)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如奧運主題)創新表達形式,才能煥發新活力,實現文化價值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唐代端石箕形硯”,可得出唐代端硯的特點是形制獨特(箕形);根據材料一“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可得出唐代端硯的特點是石質優良(紫石細膩)、使用廣泛(社會各階層通用)。(2)變化:根據材料一“唐代端石箕形硯”、材料二“抄手硯(底部鏤空,手可以伸入底部)則是主要樣式”,可得出宋代端硯和唐朝相比制作手法逐漸精湛,形制創新,出現了抄手硯;根據材料一“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材料二“宋代,端硯被推舉到了眾硯之冠的地位”、“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可得出宋代端硯和唐朝相比地位變高了,受到文人的喜愛,甚至出現了專門的研究著作,宋代端硯相比唐代的變化是文人化傾向(研究專著)。社會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為了抑制武將實行重文輕武的方針,且重視科舉制考試,文人地位提升,推動硯臺文化發展。宋朝時期端硯發展的社會背景是宋代重文輕武,文人地位提升,推動硯臺文化發展。(3)認識:開放性問題,需圍繞主題“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言之有理即可。根據上述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從基礎、時代需求等角度作答。如:傳統文化需在保留核心技藝(如端硯雕刻)的基礎上,結合時代需求(如奧運主題)創新表達形式,才能煥發新活力,實現文化價值與現代社會的融合。11.(1)政權名稱:圖1是唐朝。理由:圖1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設六部,判斷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唐太宗在隋文帝創立的基礎上完善而成的。政權名稱:2是明朝。理由:圖2中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是明朝廢丞相和中書省后出現的;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直接由皇帝指揮,這是明朝皇帝設置監視官民的機構等。政權名稱:圖3是秦朝。理由:圖3中有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丞相下設九卿,判斷是秦始皇設立的三公九卿制。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皇權不斷加強)。(2)(3)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體現了政治分工和權力制衡,決斷權由皇帝掌控,有利于加強皇權,也就確保封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三省互不統屬,互相牽制,從而提高辦事效率,加強了皇權,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明朝時,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調兵權和武官任免權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從而確保國家管理體系的長期穩定與發展。【詳解】(1)政權名稱及理由:根據材料一“圖1中皇帝下設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和所學知識,可得出這是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創立唐太宗完善的,中央權力一分為分,相互制約,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一“圖2皇帝下設內閣,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和所學知識,可得出這是明朝的中央官制,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明朝廢丞相權分六部,后又設內閣輔助,還設立了廠衛制度,直接對皇帝負責;根據材料一“圖3皇帝下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圖3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制。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從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廢丞相,丞相從一個到三個最后廢除,可得出君主專制權利不斷加強。(2)示意圖:根據材料二“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等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元朝在皇帝下設中書省負責全國行政事務,下設六部;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御史臺負責全國的監察,因此示意圖如下:(3)說明:根據材料三“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有發達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權力制衡觀念”,可得出觀點為:“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有明確的分工和權力制衡,保證了國家管理體系的長期穩定”;結合材料一中的明朝、唐朝、秦朝的制度圍繞觀點進行論述:“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體現了政治分工和權力制衡,決斷權由皇帝掌控,有利于加強皇權,也就確保封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唐朝時,實行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三省互不統屬,互相牽制,從而提高辦事效率,加強了皇權,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明朝時,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調兵權和武官任免權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從而確保國家管理體系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最后再加以總結,注意史論結合即可。12.(1)主要內容:根據材料“母親是否安好 ”可知,《黑夫家書》的主要內容有:問候母親(詢問母親身體情況或家中情況);根據材料“黑夫等正在攻打淮陽(楚國的都城),攻城戰已經持續很久了”可知,《黑夫家書》的主要內容有:匯報戰況(介紹自己在攻打楚國或軍中的情況);根據材料“告知朝廷授予的爵位是否已經落實”可知,《黑夫家書》的主要內容有:詢問爵位(詢問家中是否收到官府授予的爵位文書)。時代背景:根據材料“戊寅年(公元前223年)二月、黑夫等正在攻打淮陽(楚國的都城),攻城戰已經持續很久了”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正在進行滅六國、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秦滅楚戰爭;秦國大一統過程中的秦楚大戰);根據材料“告知朝廷授予的爵位是否已經落實”可知,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秦軍實行軍功爵制;秦國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2)思想主張:根據材料“ 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可知,左宗棠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根據材料“不收復新疆,陜甘清軍便會被長期牽制”可知,左宗棠主張收復新疆;根據材料“鄙意將來須仿造火輪船”可知,左宗棠主張自造輪船(仿造輪船;學習西方制造輪船)。民族精神:根據材料“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作重整山河的圣手!”可知,苗可秀具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根據材料“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可知,苗可秀具有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等精神。(3)認識: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書信、奏折史料價值見證了社會的變遷與歷史的記憶,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保留了物質層面的遺存,如古老的信紙、珍貴的印章等;有助于了解先人的智慧、情感與價值觀;觸摸傳統倫理的脈絡,感受愛國愛家等中華傳統美德。【詳解】(1)主要內容:問候母親(詢問母親身體情況或家中情況);匯報戰況(介紹自己在攻打楚國或軍中的情況);詢問爵位(詢問家中是否收到官府授予的爵位文書)。時代背景:秦國正在進行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戰爭(秦滅楚戰爭;秦國大一統過程中的秦楚大戰);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秦軍實行軍功爵制;秦國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2)思想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收復新疆;自造輪船(仿造輪船;學習西方制造輪船)。民族精神: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等。(3)認識:見證了社會的變遷與歷史的記憶,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保留了物質層面的遺存,如古老的信紙、珍貴的印章等;有助于了解先人的智慧、情感與價值觀;觸摸傳統倫理的脈絡,感受愛國愛家等中華傳統美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