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練習一、單選題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泊,接納河套地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在河套灌區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排灌系統,相對于農用地,低洼地區的鹽堿化較為嚴重,下圖為河套灌區分布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烏梁素海在排灌系統中發揮的生態作用體現在( )①控制灌區土壤鹽堿化②擴大糧食種植面積③減輕灌區洪澇災害威脅④增加生物多樣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目前烏梁素海水體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A.自然徑流減少 B.濕地功能喪失 C.水體富營養化 D.病原微生物污染遼寧西北部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食產區,其大氣污染主要受顆粒物、SO2、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和沙塵天氣的影響。阜新市是遼寧西北部的主要城市之一。如圖示意2016~2020年阜新市空氣質量等級季節變化百分比(大氣污染物主要是PM2.5、PM10、SO2、NO2、CO、O3)。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阜新市空氣質量最好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阜新市4月份PM10的質量濃度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是4月份的( )A.月平均氣溫最高 B.月平均降水量最少C.燃煤污染物排放多 D.揚塵天氣日數較多呼倫湖是我國第五大湖泊,湖水補充來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氣降水外,主要依靠地下水和地表徑流補給。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呼倫湖水位平穩。湖泊東北部的新開河是目前呼倫湖唯一的外泄通道,也是著名的吞吐河流(“吐”即新開河河水匯入呼倫湖,“吞”即呼倫湖湖水匯入新開河)。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影響,呼倫湖已經呈現富營養化狀況。讀“呼倫湖及周邊區域簡圖”(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每年11月初至次年4月,呼倫湖水位平穩是因為( )A.冬季風控制,湖區內無降水 B.河湖封凍期,補給消耗平衡C.湖區面積縮小,蒸發量較小 D.地下水豐富,補給持續穩定6.新開河以“吞”為主的年份( )A.呼倫湖水體最清澈 B.地下水補給量最大C.呼倫湖湖水鹽度低 D.烏爾遜河流量較小7.治理呼倫湖富營養化最有效的措施是( )A.開挖新河道,增強吞吐能力 B.劃區輪牧,保護區域內草場C.跨流域調水,增強自凈能力 D.河道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此條例將垃圾明確分為四種,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其中濕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廢料、剩菜剩飯等易腐的生物質生活廢棄物。該條例還規定:如果個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200元。這標志著上海垃圾分類步入強制時代。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此次立法進一步理清了垃圾分類,這有利于( )A.提高分類效率 B.減少分類成本 C.減少分類工具 D.降低分類要求9.上海垃圾分類步入強制時代,說明了( )A.社會公眾素質低 B.垃圾處理資金較短缺C.環境管理在加強 D.人們環境意識在提高讀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完成下面小題。10.圖中箭頭③表示的人類活動可能引起( )A.臺風、寒潮 B.地震、海嘯 C.滑坡、泥石流 D.暴雨11.為了防止風沙侵襲包蘭鐵路,在寧夏沙坡頭地區,人們用草方格沙障來固定流沙,人們的這種做法對應的圖中環節是( )A.① B.② C.③ D.④12.下列屬于人類與環境對立的做法是( )A.洞庭湖四周圍湖造田 B.我國東海漁場實行休漁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D.為改善大城市交通狀況,修建立交橋和地鐵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3.由圖可知我國赤潮發生次數多,危害面積大的海域是(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南海14.關于赤潮的發生敘述正確的是( )A.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養殖污染是赤潮發生的主要污染源B.赤潮冬季發生頻率最高C.我國赤潮多發于內海D.全球氣候變暖,有利于減少赤潮的發生近些年來,生活在沃拉斯頓群島的許多動物視力嚴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內障,野兔和鳥類幾乎雙目失明,漁民捕到的魚大多數是盲魚。當地居民外出時暴露的皮膚很快就被曬得通紅,眼睛也有癢痛感。這種情況是大氣層中臭氧層被破壞造成的。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造成當地環境問題的臭氧層空洞出現在( )A.北極上空 B.南極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16.保護臭氧層的有效對策是( )A.建立大范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B.各國共同行動,聯合治理酸雨和汽車尾氣污染C.嚴格控制發達國家CO2的排放量D.各國共同行動,嚴格控制氟氯烴化合物的排放二、非選擇題17.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試分析,A地區沙漠化的原因。(2)近年來,A周邊地區沙塵暴現象呈增多趨勢,請提出治理措施。(3)B地區酸雨現象嚴重,分析其原因和治理措施。18.根據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位于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是灤河、遼河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曾經森林茂密,清朝在此設立“木蘭圍場”,清末圍場廢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這里呈現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景象。20世紀60年代這里建立了林場。材料二 目前塞罕壩森林覆蓋率約為75%。林場利用無法造林的空地發展風電項目且向外輸出電力。林場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材料三 下圖為塞罕壩位置示意圖。(1)林場建立之初,塞罕壩造林的成活率不到8%,簡析其自然原因。(2)指出塞罕壩林區的生態功能。(3)簡析塞罕壩發展風電項目的主要效益。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碳強度是指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圖1為天津市及附近區域略圖,圖2為2002-2017年天津市GDP及三次產業碳排放統計圖。下表為天津市2002-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統計表。年份 三次產業結構2002 4.1:48.4:47.52005 3:56:412010 1.6:53:45.32015 1.3:46.7:522017 1.2:40.8:58材料二 碳市場包括碳匯交易、碳排放交易,2020年天津市碳市場交易量居全國第二。2022年天津市津南區生態屏障內第一批2.7萬畝人工儲備林已完成碳匯核證,預計可形成約25萬噸碳匯量,產生500萬元碳匯收入。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天津市提出《天津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協調各功能區發展關系。(1)從產業角度,分析天津市碳排放強度的變化。(2)天津市推進碳匯、碳排放交易,分析該措施對助力碳中和的作用。(3)從城市空間結構角度,簡述天津市實現碳達峰的具體路徑。《5.1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C D B C D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A B D17.(1)氣候干旱、風力作用強;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墾殖,過度樵采,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2)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3)原因:該區有色金屬冶煉發達,排出的廢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措施:減少SO 的排放或回收利用,制成硫酸。18.(1)地處高原、山地(地勢較高),熱量條件不足(生長期較短);地處季風區邊緣,降水較少;靠近冬季風源地,風力較大(多大風日),易受低溫凍害影響;荒地缺少植被保護,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貧瘠;土壤中的水分易流失。(2)防風固沙(減輕風沙危害),凈化空氣,保護農田,涵養水源,調節氣候,保護生物的多樣性。(3)輸出電力,獲得經濟效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輕對森林的破壞(提升清潔能源的比重,減少大氣污染),獲得生態效益。19.(1)碳排放強度下降;產業整體發展,GDP上升速度快于碳排放總量;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二產業結構調整(高耗能工業轉移),第二產業技術革新。(2)獲取碳匯收益(資金),推動濕地、綠地恢復和保護;增加區域碳匯;限定碳排放配額,推動產業技術革新;降低區域碳排放總量,有利于碳中和的實現。(3)控制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多核心、組團式發展;完善交通路網;提高綠地、濕地比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