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練習一、單選題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圖為“碳中和”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 )A.對流層 B.平流層 C.高層大氣 D.臭氧層2.全球頂尖學者圍繞“碳中和”主題展開交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發展性原則 D.共同性原則3.可助力中國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措施有( )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②減少空調使用頻率③關停有大氣污染的工廠④提倡綠色的出行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 關注食品生產和消 費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有人建議食用當地、當季食物。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食用當地、當季食物可產生的生態效益是( )A.減少食物運輸中的碳排放 B.豐富餐桌食物類別C.增加當地農戶的經濟收益 D.擴大食物進口規模5.為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個人應當( )A.丟棄閑置物品 B.多用一次性筷子C.使用節能燈具 D.盡量開私家車出行讀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某工業園區實施清潔生產的產業鏈模式圖,回答問題。6.根據清潔生產的原理,判斷圖中①②的含義分別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廠 B.供氣、液化氣站C.供水、農田灌溉 D.鋼材、軋鋼廠7.該園區大力發展太陽能電池板廠的優勢條件是( )A.靠近煤礦 B.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C.科技發達 D.交通條件好所謂大件垃圾,是指重量超過5千克或體積超過0.2立方米或長度超1米、整體性強需要拆解后方可再利用或進一步處理的具有坐臥以及貯存、間隔等功能的廢舊生活和辦公器具,如床架,床墊、沙發、桌椅、衣(書)柜等。下圖為某企業大件垃圾收運處置流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8.大件垃圾收集地集中區的主要特征為( )A. 經濟活動是最繁忙的 B.建筑高大稠密,人口晝多夜少C.不斷向城區外緣移動 D.建筑質量上有高級與普通分化9.在大件垃圾運輸前,需要( )A.焚燒處理 B.消毒處理 C.壓碎處理 D.分揀處理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經濟學規律,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我國某地區傳統農業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開始推行生態農業生產模式(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0.該地區可能位于( )A.云貴高原 B.太湖平原 C.黃土高原 D.東北平原11.與傳統農業相比,該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的優勢在于( )A.減少耕地占用 B.解決生活用能 C.降低人工成本 D.資源高效利用讀“某地生態農業生產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2.該地農業生產結構模式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D.階段性原則13.該地發展這種農業生產結構模式的主要優勢條件是( )A.科技發達 B.交通便利 C.原料豐富 D.勞動力素質高14.該生態農業實現廢棄物再生資源化的核心環節是( )A.沼氣池的建設與利用 B.甘蔗的種植C.糖的生產 D.多種產品的加工2018年12月25日,《中國綠色GDP績效評估報告(2018年全國卷)》發布。該報告基于學界對綠色GDP的界定之核心內核,充分考慮到經濟增長中的能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生態損耗,以GDP、人均GDP、綠色GDP、人均綠色GDP、綠色發展指數5個指標,綜合呈現了全國內陸31個省自治區市的綠色發展情況。完成下面小題。15.以下有關“綠色GDP”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綠色GDP”的增長主要靠提高綠色農業產值和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來實現B.“綠色GDP”的含義之一是不追求GDP的增長速度,而追求環境質量C.“綠色GDP”的提高會增加資源的相對消耗量D.“綠色GDP”的實質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16.近幾年北京郊區的農村在秋收以后,某些農作物秸稈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再挖掉,這種做法的好處是( )A.涵養水源 B.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肥力C.農民忙于反季節蔬菜的種植,沒有時間 D.防風固土,減輕沙塵天氣的危害二、非選擇題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江蘇省東林村通過“六個一”循環農業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該村將2200畝農田產出的稻麥秸稈加工成飼料,供應肉羊養殖場;羊糞與菌渣混合發酵制成有機肥,替代化肥施入農田,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30%;同時村里成立米業公司生產富硒大米,建設芽苗菜基地,打造“金倉湖”品牌;并開發農事體驗、觀光小火車等旅游項目。下圖示意東林村“六個一”循環農業模式。(1)指出東林村發展傳統農業生產時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2)分析東林村發展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3)除材料所述措施外,提出該村可進一步推廣的綠色生產技術。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村是云南省低山區典型的魚—稻混作的農業區,坡地開墾梯田從事水稻種植業,低洼水塘區從事水產養殖,能源結構以薪柴為主。因薪柴采伐和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N村在農業生產中出現了眾多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業經濟效益逐年降低。而后,該地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行“生態、綠色”農業生產模式,2022年,N村被評為該區域“生態小康農業示范村”。下圖為N村優化后的生態農業模式示意圖。(1)指出N村生態農業模式的優點。(2)分析N村生態農業模式對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改善作用。(3)闡述N村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原則。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蝦稻共作模式源于湖北省潛江市,同一塊稻田兼種水稻與養小龍蝦,一般會在稻田中規劃環溝、田間溝等溝渠。利用稻田環境為小龍蝦提供棲息、覓食、繁殖條件,其活動可促進稻田生態、提升稻米品質,養殖需定期換水,稻田周邊常打一口水井。下表示意小龍蝦的生活習性。底棲性 常棲于水域底部,若有水草、樹根或石塊等隱蔽物,可躲避天敵雜食性 雜食性動物,可食用水生植物,如藻類、水草等,也捕食底棲動物、浮游動物、有機碎屑等怕光性 喜陰暗環境,對光線敏感,白天常潛伏在水體底部較暗之處,夜晚出來活動、覓食水溫適應性 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0℃—30℃,水溫高于32℃或低于15℃時,其生長速度會下降(1)結合材料,簡述蝦稻共作模式下稻米品質高的原因。(2)簡析水稻種植對小龍蝦養殖的有利條件。(3)簡析在稻田周邊打一口水井對小龍蝦養殖的作用。《5.2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 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A C A B D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C A D D17.(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態破壞(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資源枯竭(不合理灌溉導致水資源危機、林木砍伐導致森林資源減少)等。(2)通過旅游業拓展收入渠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結合,有利于減少農業污染,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基礎設施,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3)推廣滴灌、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并保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利用養殖場屋頂推動光伏發電,發展清潔能源;引進天敵昆蟲、“微生物農藥”等來替代化學農藥,降低化學農藥殘留等。18.(1)污染物排放量較少;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產品綠色、優質。(2)沼氣的生產使用,減少了林地伐木,林地植被破壞減少,水土流失問題減輕;生活垃圾被大量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減少了大氣污染和水源污染:綠肥的使用,提升了農產品質量,減少了養殖和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3)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加大了廢棄物綜合利用,且減少了環境污染,體現了持續性原則;減少了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維護了區域生物生長環境、保障了區域生物多樣性,體現了公平性原則。19.(1)小龍蝦雜食,攝食稻田雜草、害蟲,減少農藥使用;小龍蝦糞便可作為天然肥料,減少水稻化肥施用量;稻田開挖溝渠,加強通風,增加水稻光照時長與強度,利于光合作用;稻田養蝦常換水,水稻生長的水源、水質得以改善,從而提高稻米品質。(2)水稻莖桿可為小龍蝦提供棲息與隱蔽之處,助其躲避天敵;夏季高溫時,水稻能起遮蔭作用,降低水溫;同時可遮擋強光,利于小龍蝦生長;稻田中的浮游生物、藻類及水稻落葉等,為小龍蝦提供食物來源。(3)利用井水可為小龍蝦養殖提供穩定水源補充;夏季井水溫度較低,引入井水能為稻田降溫;通過換水引入井水,改善稻田水質,為小龍蝦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