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選擇題專訓-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選擇題專訓-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資源簡介

選擇題專訓-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一、選擇題
1.(2025·浙江模擬)下列各圖所示的裝置氣密性檢查中,能說明裝置漏氣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 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是:通過氣體發生器與液體構成封閉體系,根據改變體系內壓強時產生的現象(如氣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來判斷裝置氣密性的好壞;一般用到的方法有:空氣熱脹冷縮法、注水法、抽氣或壓氣法等;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用手緊捂試管外壁,導氣管口有氣泡產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A不合題意;
B.彈簧夾夾緊乳膠管后,再向長頸漏斗中加水,有穩定的液面差,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B不合題意;
C.彈簧夾夾緊后,上下移動左側玻璃管,兩邊液面始終相平,說明裝置漏氣,故C符合題意;
D.夾緊彈簧夾用手緊捂燒瓶外壁,中間的導管內有水柱產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2.(2021·湖州)某科學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做了“開門大吉”的游戲,其規則是:每把鑰匙代表一種試劑,每扇門代表需要鑒別的兩種溶液,見下圖。如果鑰匙代表的試劑能夠鑒別出門上代表的兩種溶液,鑰匙就能把門打開(每把鑰匙只能使用一次),下列能夠依次將四扇門打開的鑰匙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門中兩種物質的性質分析,由所加物質與各門中兩物質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不完全相同確定能否鑒別。
【解答】A、 ④ 無法區別鹽酸和硫酸,第四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B、各組物質均可鑒別 ,符合題意;
C、 ② 不能鑒別氫氧化鈣和氯化鈣,第三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D、② 不能鑒別氫氧化鈣和氯化鈣,第三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2022·南潯模擬)歸納和演繹是重要的科學方法。下列歸納或演繹合理的是(  )
A.酸和堿反應可以生成鹽和水,所以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物質一定是酸
B.質量守恒定律對所有化學反應都成立,所以2g氫氣和1g氧氣反應能生成3g水
C.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過氧化氫是氧化物
D.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所以金屬鈉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金屬銅
【答案】C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堿的化學性質分析;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分析;
C、根據氧化物定義分析;
D、根據金屬與鹽反應時鉀、鈉、鈣除外分析。
【解答】A、 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物質不一定是酸,還可能是非金屬氧化物 ,不符合題意;
B、 質量守恒定律對所有化學反應都成立,氫氣和氧氣參加反應質量比為1:8,所以2g氫氣和1g氧氣反應氫氣有剩余,生成水的質量小于3克,不符合題意;
C、 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過氧化氫是氧化物 ,符合題意;
D、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但鈉的化學性質活潑,會與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反應,不能置換出銅,符合題意;
故選D。
4.(2025·江北模擬)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于今年4月24日取得圓滿成功。當運載火箭加速升空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火箭的機械能守恒
B.總質量逐漸減少,火箭的慣性減小
C.火箭受到的推力等于重力,處于平衡狀態
D.燃料的熱值較低,需要足夠的燃料
【答案】B
【知識點】慣性;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燃料的熱值;機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解答】A、火箭上升時,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高度變高,重力勢能增大,可知機械能變大,即機械能不守恒,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故A錯誤;
B、隨著燃料的燃燒,火箭的總質量減小,慣性只和質量有關,質量減小,慣性也將減小,故B正確;
C、加速升空,說明火箭受到的推力大于重力,故C錯誤;
D、由可知,為了減輕火箭的總質量,應使用熱值高的燃料,燃燒等質量的燃料,能放出更多的熱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5.(2025·江北模擬)浙江部分地區推廣“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綜合養殖模式。稻田為小龍蝦和中華鱉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稻田中的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分解者
B.水稻與雜草會競爭,小龍蝦能加強它們的競爭
C.該模式中能量通過“水稻→小龍蝦→中華鱉”單向流動并循環利用
D.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光照、水分、溫度等外界環境條件)。
【解答】A、稻田中的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消費者,故A錯誤;
B、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和雜草,可知小龍蝦能減弱水稻和雜草的競爭,故B錯誤;
C、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能循環使用,故C錯誤;
D、由“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可知,該模式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且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6.(2025·江北模擬)2025年5月,寧波北侖連續數晚出現罕見的“藍眼淚”,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賞。經研究,這種現象主要由海洋浮游生物夜光藻聚集引起。當受到外界擾動等刺激時,夜光藻會發出藍色熒光。上述現象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進行繁殖 B.生物能生長和發育
C.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D.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能繁殖、能生長、能進行新陳代謝、能遺傳和變異等。
【解答】根據題中信息可知,夜光藻在受到外界擾動等刺激時,會發出藍色熒光,可知夜光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故答案為:D。
7.(2025·江北模擬)如圖所示是老年人專用指甲鉗,手柄處嵌有輔助放大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形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B.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C.該透鏡為凹透鏡,通過光線發散使物體視覺放大
D.該透鏡為凸透鏡,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識點】透鏡及其特點與分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規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大于兩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解答】AB、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AB錯誤;
CD、放大鏡屬于凸透鏡,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8.(2025·金華二模)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人體會及時調節來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圖甲為人體幾種器官或組織在不同狀態下的產熱量百分比扇形圖,圖乙是在安靜狀態下某正常成年人手臂皮膚血液流量隨環境溫度變化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人體在劇烈運動時只有骨骼肌和內臟在產熱
B.在圖乙中的AB段,該成年人的血管處于舒張狀態
C.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的產熱情況符合圖甲中的狀態一
D.該成年人在圖乙的過程中,散熱方式主要是汗液蒸發
【答案】B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
【解析】【分析】 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當外界氣溫較高時,皮膚內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散熱量增多,與此同時,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過汗液蒸發散失的熱量也多;外界氣溫較低時,皮膚內的大多數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通過皮膚散發的熱量減少,與此同時,汗腺分泌汗液減少,通過汗液的蒸發散失的熱量也減少。
【解答】 A.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熱以骨骼肌為主;但是,運動時不僅骨骼肌和內臟產熱,其他組織也有一定的產熱,故A錯誤;
B.圖乙中的AB段表示環境溫度增高(15℃到40℃),手臂皮膚血液流量增加,說明血管處于舒張狀態,有利于散熱,故B正確;
C.圖甲中的狀態一表示在安靜狀態下產熱比例,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熱以骨骼肌為主,與圖甲的狀態一產熱分布不符,符合圖甲的狀態二,故C錯誤;
D.在圖乙的過程中,AB段的環境溫度升高,散熱主要通過皮膚血液流量增加的方式進行,而不是汗液蒸發,故D錯誤。
故選:C。
9.(2025·金華二模)小科發現教材中如圖實驗存在缺陷:玻璃管內容積小,氧氣量少;乙醚容易汽化,實驗時濃度往往會高于其燃燒的極限濃度,這些都會造成實驗失敗。于是小科將實驗藥品換成某可燃物與氯酸鉀混合粉末來提高實驗成功率。下列關于該實驗改進的說法正確的是()
A.選用可燃物的著火點要高 B.氯酸鉀的作用是提供氧氣
C.實驗時要將活塞緩慢下壓 D.氯酸鉀可用雙氧水代替
【答案】B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物質燃燒的條件:有可燃物,與氧氣接觸和溫度達到著火點。
【解答】A.選用可燃物的著火點要低,這樣更有利于燃燒起來,故A錯誤;
B.氯酸鉀的作用是提供氧氣,從而為燃燒提供條件,故B正確;
C.實驗時要將活塞迅速下壓,使其有足夠的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才行,故C錯誤;
D.氯酸鉀可用雙氧水代替,水會吸收熱量,則可燃物不易燃燒,故D錯誤。
故選B。
10.(2025·浙江)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物質循環的開放系統,體內物質在不斷地進行交換與轉化。下列選項中,物質甲經過某項生理活動產生物質乙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甲 生理活動 物質乙
A. 蛋白質 小腸的徹底消化 氨基酸
B. 葡萄糖 細胞的呼吸作用 氧氣
C. 氧氣 葉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D. 原尿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尿液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動物的呼吸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原尿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尿液。
【解答】A、蛋白質在胃里進行初步消化,最終在小腸中被徹底消化成氨基酸,故A正確;
B、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將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故B錯誤;
C、液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故C錯誤;
D、血漿經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后流入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1.(2025·浙江)如圖所示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過程
B.圖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一條食物鏈
C.碳循環不需要無機環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
D.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
【答案】D
【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物質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進行循環。食物鏈中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解答】A、由圖可知,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相互影響,故A錯誤;
B、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碳循環需要無機環境,故C錯誤;
D、由圖可知,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但物質是循環的,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2.(2025·浙江) 當我們不小心碰到高溫的物體時,手會立即縮回,這是一種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如圖所示為完成縮手反射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反射弧的感受器為①,效應器為⑤
B.完成該反射活動的神經中樞在③大腦
C.如果結構④受損,該反射活動仍能完成
D.該反射的神經沖動傳導方向為⑤→④→③→②→①
【答案】A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解析】【分析】非條件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條件反射的神經中樞在大腦。
【解答】AD、由圖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傳入神經,③是神經中樞,④是傳出神經,⑤是效應器,
反射弧中神經傳導方向為 ①→②→③→④→⑤,故A正確,D錯誤;
B、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神經中樞在脊髓,故B錯誤;
C、如果結構④受損,效應器接收不到信息,該反射活動不能完成,故C錯誤。
故答案為:A。
13.(2025·浙江)物體的結構決定其主要性質與功能,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根據其功能或特性,探索結構,逐步了解規律。下面列舉的結構與功能不吻合的是(  )
選項 功能 結構
A. 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 植物根毛區存在大量根毛
B. 飛機飛行時需要向上的升力 飛機的機翼上面凸下面平
C. 鳥類飛行時要減小空氣阻力 鳥類胸肌發達,骨骼中空
D. 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 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新能源及其開發與利用
【解析】【分析】氫氣燃燒的方程式。
【解答】A、根毛區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飛機的機翼上面凸下面平,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飛機受到一個向上的升力,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鳥類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故C錯誤,符合題意;
D、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燃燒時只生成水,沒有生成污染性物質,可知氫屬于清潔能源,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4.(2025上城·模擬)小金發現蜜蜂在山茶花上采蜜,嘗試用下表進行知識分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表是二歧分類檢索表
B.該表是根據生物特征按其異同或有無分為相對的兩組
C.表中2b的特征是“有花,種子被果皮包被,有果實”
D.山茶花和蜜蜂分別對應檢索表中的乙和丁
【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A.將特征不同的一群生物。用一分為二方法逐步對比排列,進行分類,又名拉馬克式二歧分類法。
B.根據圖片分析判斷;
C.根據2a的內容確定2b的內容;
D.根據山茶花和蜜蜂的特征分析。
【解答】AB.根據圖片可知,該表將生物一分為二,然后逐步對比排列,因此為二歧分類檢索表。且將生物特征按異同或有無分類,故A、B正確不合題意;
C.根據2a的內容“無花、種子裸露,無果實”可知,2b的內容為”有花,種子被果皮包被,有果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山茶花有花和果實,屬于被子植物,對應乙。蜜蜂身體分節,有外骨骼,三對足,對應丙,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15.(2025上城·模擬)洪澇災害后,排澇是恢復生產生活的重要工作。如圖為離心式水泵結構圖,泵內灌滿水后啟動葉輪,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水被甩出,泵殼內形成低壓區
B.水被甩出,泵殼內形成高壓區
C.泵殼內形成低壓區,葉輪將水抽上來
D.泵殼內形成高壓區,大氣壓將水壓上來
【答案】A
【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離心式水泵的工作過程,結合大氣壓強的原理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如圖所示,離心式水泵起動前,要向泵殼內裝滿水,在動力帶動下,葉輪高速旋轉時,泵殼里水會被旋轉的葉輪甩到出水管里。水被甩出時。轉軸附近就形成了一個 低壓區,外面的水就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推開底閥通過進水管進入泵殼。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16.(2025·嵊州模擬)在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實驗中,某同學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如圖所示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源至少選用兩節新干電池
B.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C.換用2Ω電阻做實驗時,要更換電壓表量程
D.多次實驗是為了求平均值,以減小實驗誤差
【答案】A
【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
【解析】【分析】A.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實驗中要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由歐姆定律求出這個不變的電壓,據此分析;
B.根據圖像形狀分析電流和電阻的數量關系;
C.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不需要更換電壓表的量程;
D.多次實驗是為了得出普遍性的規律。
【解答】 A.由圖知,這個不變的電壓為:U=IR=0.4A×5Ω=2V;電源至少選用兩節新干電池(3V),故A正確;
B.圖像為一條雙曲線,那么得到;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故B錯誤;
C.換用2Ω電阻做實驗時,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故不需要更換電壓表量程,故C錯誤;
D.實驗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多次實驗是為了得出普遍性的規律,故D錯誤。
故選A。
17.(2025·嵊州模擬)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磷燃燒的條件,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能說明白磷和紅磷屬于同種可燃物
B.該實驗過程中,熱水只起到了提供熱量的作用
C.通入O2后,白磷燃燒,說明物質燃燒的條件只需要O2
D.通入O2后,紅磷不燃燒,白磷燃燒,說明白磷的著火點較低
【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 根據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清除或隔離可燃物;隔絕氧氣或空氣;使溫度降低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解答】 A.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不能說明白磷和紅磷屬于同種可燃物,故A錯誤;
B.該實驗過程中,熱水起到了提供熱量作用,還可以提供熱量,故B錯誤;
C.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C錯誤;
D. 入O2后,紅磷不燃燒,白磷燃燒,說明白磷的著火點較低,故D正確。
故選D。
18.(2025·浙江模擬)小明將小魚裝入有水的塑料袋中,扎緊塑料袋,再放入盛水的玻璃缸中,忽略塑料袋的質量和體積,將會看到(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金魚懸浮在袋內的水中,金魚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這樣,袋內外水的密度相同,不計塑料袋質量和體積時,金魚和水在水缸中剛好漂浮,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 由圖知,金魚懸浮在袋內的水中,金魚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不計塑料袋質量和體積時,只有當袋中水和魚的總體積等于排開水的體積V排時,袋內水和金魚的總重力才等于受到的浮力,才能處于靜止狀態(漂浮狀態),即此時袋內外液面應相平,故B正確,ABC錯誤。
故選B。
19.(2025·浙江模擬)如圖所示,物體M 在水平導軌上平移時,帶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P 移動,電表顯示的數據可反映出物體M 移動距離的大小。閉合開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M 不動時,電流表、電壓表都沒有示數
B.物體M 不動時,電流表有示數,電壓表沒有示數
C.物體M 向右移動時,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都增大
D.物體M 向右移動時,電流表的示數不變,電壓表的示數增大
【答案】D
【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根據圖片確定電路的串并聯關系,確定電表所測的物理量,根據歐姆定律分析電表的示數變化即可。
【解答】 當物體不動時,R連入電路,電流表有示數;AP間有分壓,電壓表有示數,故AB錯誤;
當物體M向右移動時,不能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則電流表有示數且不變;AP間電阻增大,分壓增大,電壓表的示數增大,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20.(2025·浙江模擬)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含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小明進行了如下實驗:
根據實驗現象,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
A.濾液丙中含有氯化鐵
B.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
C.濾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氫氧化鈉
D.樣品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
【答案】C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含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向固體樣品中加入足量水,過濾得到濾液甲和沉淀乙,濾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則固體中一定有氫氧化鋇;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黃色濾液丙和沉淀,氯化鐵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鋇,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不溶于鹽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黃色的氯化鐵溶液,則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原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以上實驗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A.由分析可知,濾液丙中含有氯化鐵,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由分析可知,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由分析可知,濾液甲中可能不存在氫氧化鈉,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由分析可知,樣品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21.(2025·仙居二模)小明同學進行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制作,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在視野中看到如圖甲情況,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制作臨時裝片時應滴加一滴清水,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B.光線過暗時可通過調節顯微鏡的結構①,以增加視野亮度
C.換高倍物鏡之前,需要將裝片往右下方移動
D.換用高倍鏡后物像變模糊需調節③來觀察物像
【答案】B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 根據圖片可知,顯微鏡的結構:①轉換器、②目鏡、③粗準焦螺旋、④細準焦螺旋,⑤為反光鏡。
【解答】 A.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步驟應是先用滴管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光線過暗時可通過調節顯微鏡的結構⑤反光鏡,由平面鏡換為凹面鏡,以增加視野亮度,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圖像在視野的右下角,則圖像要向左上角移動猜想,而物體的移動方向與像的移動方向相反,則從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需要將裝片往右下方移動,故C正確不合題意;
D 換用高倍鏡后物像變模糊需調節③細準焦螺旋來觀察物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22.(2025·寧海二模)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小科查閱資料,利用寧波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約為36.5度,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約為83.5度,制作了“二十四節氣觀測儀” (如圖甲),圭上刻度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該“觀測儀”的使用說明不合理的是(  )
A.使用時間:必須要在觀測日的正午使用
B.使用地點:寧波及與寧波同一緯度地區
C.擺放位置:圭表南北放置,圭在表的南側
D.組裝要求:圭放置在水平面,表與圭垂直
【答案】C
【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解析】【分析】圭表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根據正午日景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長,來定二十四節氣。
【解答】 A.根據正午日景投射在面上的影長,定二十四節氣,因此使用時間需在觀測日的正午使用,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二十四節氣觀測儀”使用地點需要在一緯度地區,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圭平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圭放置在水平面,表與圭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23.(2025·寧海二模)2025年央視春晚的機器人秧歌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四位同學就此展開了科學討論。他們的說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甲:“AI視覺系統”鏡頭捕捉觀眾畫面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同
B.乙:機器人外殼應選擇高強度、耐磨損和耐腐蝕特性的材料
C.丙:通過增加機器人“關節”的數量,提高了整體的靈活度
D.丁:通過增大機器人“足部”的面積,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強
【答案】D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解析】【分析】A.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和應用判斷;
B.根據機器人的工作環境確定材料的特征;
C.身體的關節越多,則靈活性越高;
D.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解答】 A.甲:“AI視覺系統”鏡頭捕捉觀眾畫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原理與照相機相同,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乙:機器人外殼應選擇高強度、耐磨損和耐腐蝕特性的材料,這樣可以延長機器人的使用時間,適應復雜的工作環境,故B正確不合題意;
C.丙:通過增加機器人“關節”的數量,提高了整體的靈活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丁:通過增大機器人“足部”的面積,來減小對地面的壓強,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24.(2025·錢塘模擬) 如圖為探究電流熱效應的裝置,甲乙兩套裝置中各有兩個相同的透明容器,其中密封著液體和一段電阻絲(阻值在圖中已標出),U形管中裝有等量的液體,接通電源,觀察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甲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大小的關系
B.圖乙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強弱的關系
C.本實驗用到的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D.實驗不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
【答案】D
【知識點】焦耳定律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電流具有熱效應,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大小、電阻大小、通電時間有關,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阻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流不變;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流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阻不變,體現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
【解答】A、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兩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故該裝置用來探究電流熱效應與電阻的關系,故A正確;
B、圖乙中,右側兩電阻并聯后再與左側電阻串聯,容器內兩電阻大小相等,根據并聯和串聯電路電流的規律,通過左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大于通過右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而通電時間相同,故乙實驗可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關系,故B正確;
C、要探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需要控制通過電阻的電流與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的阻值不同;探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需要控制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通過電阻的電流不同,故用到控制變量法;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故C正確;
D、利用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故D錯誤。
故答案為:D。
25.(2025·金華二模)東風——17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款高超音速導彈。它采用錢學森彈道原理,其運行大致軌跡如圖所示。飛行初段,發動機內燃料燃燒推動導彈加速上升;飛行中段關閉發動機,依靠慣性飛行;飛行末段,打開發動機,急速墜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導彈所用的燃料需要具有較大的比熱容
B.導彈發射時,將燃料燃燒獲得的內能轉化為化學能
C.導彈飛行中段,距離地面等高的a點動能大于b點
D.飛行中段,發動機關閉,導彈機械能守恒
【答案】C
【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燃料的熱值
【解析】【分析】 A.單位質量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燃料的熱值越高,在質量相同時,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越大;
B.燃料燃燒時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CD.導彈進入大氣層過程中需要克服空氣摩擦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結合“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分析判斷。
【解答】 A.導彈飛行時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所用的燃料需要具有較高的熱值,故A錯誤;
B.導彈升空,通過燃料燃燒把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氣體膨脹做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故B正確;
CD.導彈與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熱量,通過做功的方式使其表面溫度急劇升高,故C正確;
D.導彈飛行中段,發動機關閉,由于導彈進入大氣層過程中需要克服空氣摩擦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因此機械能逐漸變小。ab兩點高度相等,則二者重力勢能相等。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a點的動能大于b點,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 / 1選擇題專訓-2025年中考科學考前20天沖刺專題
一、選擇題
1.(2025·浙江模擬)下列各圖所示的裝置氣密性檢查中,能說明裝置漏氣的是(  )
A. B.
C. D.
2.(2021·湖州)某科學興趣小組在課余時間做了“開門大吉”的游戲,其規則是:每把鑰匙代表一種試劑,每扇門代表需要鑒別的兩種溶液,見下圖。如果鑰匙代表的試劑能夠鑒別出門上代表的兩種溶液,鑰匙就能把門打開(每把鑰匙只能使用一次),下列能夠依次將四扇門打開的鑰匙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3.(2022·南潯模擬)歸納和演繹是重要的科學方法。下列歸納或演繹合理的是(  )
A.酸和堿反應可以生成鹽和水,所以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物質一定是酸
B.質量守恒定律對所有化學反應都成立,所以2g氫氣和1g氧氣反應能生成3g水
C.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過氧化氫是氧化物
D.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所以金屬鈉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金屬銅
4.(2025·江北模擬)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發射于今年4月24日取得圓滿成功。當運載火箭加速升空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火箭的機械能守恒
B.總質量逐漸減少,火箭的慣性減小
C.火箭受到的推力等于重力,處于平衡狀態
D.燃料的熱值較低,需要足夠的燃料
5.(2025·江北模擬)浙江部分地區推廣“水稻-小龍蝦-中華鱉”綜合養殖模式。稻田為小龍蝦和中華鱉提供棲息環境,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下列關于該生態系統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稻田中的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分解者
B.水稻與雜草會競爭,小龍蝦能加強它們的競爭
C.該模式中能量通過“水稻→小龍蝦→中華鱉”單向流動并循環利用
D.該模式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減少農藥使用同時提高能量利用率
6.(2025·江北模擬)2025年5月,寧波北侖連續數晚出現罕見的“藍眼淚”,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賞。經研究,這種現象主要由海洋浮游生物夜光藻聚集引起。當受到外界擾動等刺激時,夜光藻會發出藍色熒光。上述現象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能進行繁殖 B.生物能生長和發育
C.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D.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7.(2025·江北模擬)如圖所示是老年人專用指甲鉗,手柄處嵌有輔助放大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形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B.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C.該透鏡為凹透鏡,通過光線發散使物體視覺放大
D.該透鏡為凸透鏡,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定律
8.(2025·金華二模)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人體會及時調節來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圖甲為人體幾種器官或組織在不同狀態下的產熱量百分比扇形圖,圖乙是在安靜狀態下某正常成年人手臂皮膚血液流量隨環境溫度變化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人體在劇烈運動時只有骨骼肌和內臟在產熱
B.在圖乙中的AB段,該成年人的血管處于舒張狀態
C.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的產熱情況符合圖甲中的狀態一
D.該成年人在圖乙的過程中,散熱方式主要是汗液蒸發
9.(2025·金華二模)小科發現教材中如圖實驗存在缺陷:玻璃管內容積小,氧氣量少;乙醚容易汽化,實驗時濃度往往會高于其燃燒的極限濃度,這些都會造成實驗失敗。于是小科將實驗藥品換成某可燃物與氯酸鉀混合粉末來提高實驗成功率。下列關于該實驗改進的說法正確的是()
A.選用可燃物的著火點要高 B.氯酸鉀的作用是提供氧氣
C.實驗時要將活塞緩慢下壓 D.氯酸鉀可用雙氧水代替
10.(2025·浙江)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物質循環的開放系統,體內物質在不斷地進行交換與轉化。下列選項中,物質甲經過某項生理活動產生物質乙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甲 生理活動 物質乙
A. 蛋白質 小腸的徹底消化 氨基酸
B. 葡萄糖 細胞的呼吸作用 氧氣
C. 氧氣 葉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D. 原尿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尿液
A.A B.B C.C D.D
11.(2025·浙江)如圖所示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過程
B.圖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構成一條食物鏈
C.碳循環不需要無機環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
D.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減少的
12.(2025·浙江) 當我們不小心碰到高溫的物體時,手會立即縮回,這是一種簡單的、人生來就有的反射。如圖所示為完成縮手反射的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反射弧的感受器為①,效應器為⑤
B.完成該反射活動的神經中樞在③大腦
C.如果結構④受損,該反射活動仍能完成
D.該反射的神經沖動傳導方向為⑤→④→③→②→①
13.(2025·浙江)物體的結構決定其主要性質與功能,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根據其功能或特性,探索結構,逐步了解規律。下面列舉的結構與功能不吻合的是(  )
選項 功能 結構
A. 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 植物根毛區存在大量根毛
B. 飛機飛行時需要向上的升力 飛機的機翼上面凸下面平
C. 鳥類飛行時要減小空氣阻力 鳥類胸肌發達,骨骼中空
D. 氫氣是一種清潔能源 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
A.A B.B C.C D.D
14.(2025上城·模擬)小金發現蜜蜂在山茶花上采蜜,嘗試用下表進行知識分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表是二歧分類檢索表
B.該表是根據生物特征按其異同或有無分為相對的兩組
C.表中2b的特征是“有花,種子被果皮包被,有果實”
D.山茶花和蜜蜂分別對應檢索表中的乙和丁
15.(2025上城·模擬)洪澇災害后,排澇是恢復生產生活的重要工作。如圖為離心式水泵結構圖,泵內灌滿水后啟動葉輪,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水被甩出,泵殼內形成低壓區
B.水被甩出,泵殼內形成高壓區
C.泵殼內形成低壓區,葉輪將水抽上來
D.泵殼內形成高壓區,大氣壓將水壓上來
16.(2025·嵊州模擬)在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實驗中,某同學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如圖所示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電源至少選用兩節新干電池
B.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C.換用2Ω電阻做實驗時,要更換電壓表量程
D.多次實驗是為了求平均值,以減小實驗誤差
17.(2025·嵊州模擬)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磷燃燒的條件,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該實驗能說明白磷和紅磷屬于同種可燃物
B.該實驗過程中,熱水只起到了提供熱量的作用
C.通入O2后,白磷燃燒,說明物質燃燒的條件只需要O2
D.通入O2后,紅磷不燃燒,白磷燃燒,說明白磷的著火點較低
18.(2025·浙江模擬)小明將小魚裝入有水的塑料袋中,扎緊塑料袋,再放入盛水的玻璃缸中,忽略塑料袋的質量和體積,將會看到(  )
A. B.
C. D.
19.(2025·浙江模擬)如圖所示,物體M 在水平導軌上平移時,帶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 P 移動,電表顯示的數據可反映出物體M 移動距離的大小。閉合開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M 不動時,電流表、電壓表都沒有示數
B.物體M 不動時,電流表有示數,電壓表沒有示數
C.物體M 向右移動時,電流表、電壓表的示數都增大
D.物體M 向右移動時,電流表的示數不變,電壓表的示數增大
20.(2025·浙江模擬)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含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小明進行了如下實驗:
根據實驗現象,下列判斷中,錯誤的是 (  )
A.濾液丙中含有氯化鐵
B.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
C.濾液甲中一定不存在氫氧化鈉
D.樣品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
21.(2025·仙居二模)小明同學進行洋蔥表皮臨時裝片制作,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在視野中看到如圖甲情況,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制作臨時裝片時應滴加一滴清水,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B.光線過暗時可通過調節顯微鏡的結構①,以增加視野亮度
C.換高倍物鏡之前,需要將裝片往右下方移動
D.換用高倍鏡后物像變模糊需調節③來觀察物像
22.(2025·寧海二模)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小科查閱資料,利用寧波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約為36.5度,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約為83.5度,制作了“二十四節氣觀測儀” (如圖甲),圭上刻度如圖乙所示。下列關于該“觀測儀”的使用說明不合理的是(  )
A.使用時間:必須要在觀測日的正午使用
B.使用地點:寧波及與寧波同一緯度地區
C.擺放位置:圭表南北放置,圭在表的南側
D.組裝要求:圭放置在水平面,表與圭垂直
23.(2025·寧海二模)2025年央視春晚的機器人秧歌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四位同學就此展開了科學討論。他們的說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甲:“AI視覺系統”鏡頭捕捉觀眾畫面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同
B.乙:機器人外殼應選擇高強度、耐磨損和耐腐蝕特性的材料
C.丙:通過增加機器人“關節”的數量,提高了整體的靈活度
D.丁:通過增大機器人“足部”的面積,來增大對地面的壓強
24.(2025·錢塘模擬) 如圖為探究電流熱效應的裝置,甲乙兩套裝置中各有兩個相同的透明容器,其中密封著液體和一段電阻絲(阻值在圖中已標出),U形管中裝有等量的液體,接通電源,觀察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甲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大小的關系
B.圖乙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強弱的關系
C.本實驗用到的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
D.實驗不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
25.(2025·金華二模)東風——17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款高超音速導彈。它采用錢學森彈道原理,其運行大致軌跡如圖所示。飛行初段,發動機內燃料燃燒推動導彈加速上升;飛行中段關閉發動機,依靠慣性飛行;飛行末段,打開發動機,急速墜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導彈所用的燃料需要具有較大的比熱容
B.導彈發射時,將燃料燃燒獲得的內能轉化為化學能
C.導彈飛行中段,距離地面等高的a點動能大于b點
D.飛行中段,發動機關閉,導彈機械能守恒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
【解析】【分析】 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是:通過氣體發生器與液體構成封閉體系,根據改變體系內壓強時產生的現象(如氣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來判斷裝置氣密性的好壞;一般用到的方法有:空氣熱脹冷縮法、注水法、抽氣或壓氣法等;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A.用手緊捂試管外壁,導氣管口有氣泡產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A不合題意;
B.彈簧夾夾緊乳膠管后,再向長頸漏斗中加水,有穩定的液面差,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B不合題意;
C.彈簧夾夾緊后,上下移動左側玻璃管,兩邊液面始終相平,說明裝置漏氣,故C符合題意;
D.夾緊彈簧夾用手緊捂燒瓶外壁,中間的導管內有水柱產生,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2.【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門中兩種物質的性質分析,由所加物質與各門中兩物質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不完全相同確定能否鑒別。
【解答】A、 ④ 無法區別鹽酸和硫酸,第四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B、各組物質均可鑒別 ,符合題意;
C、 ② 不能鑒別氫氧化鈣和氯化鈣,第三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D、② 不能鑒別氫氧化鈣和氯化鈣,第三道門打不開,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答案】C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堿的化學性質分析;
B、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內容分析;
C、根據氧化物定義分析;
D、根據金屬與鹽反應時鉀、鈉、鈣除外分析。
【解答】A、 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物質不一定是酸,還可能是非金屬氧化物 ,不符合題意;
B、 質量守恒定律對所有化學反應都成立,氫氣和氧氣參加反應質量比為1:8,所以2g氫氣和1g氧氣反應氫氣有剩余,生成水的質量小于3克,不符合題意;
C、 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過氧化氫是氧化物 ,符合題意;
D、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 但鈉的化學性質活潑,會與硫酸銅溶液中的水反應,不能置換出銅,符合題意;
故選D。
4.【答案】B
【知識點】慣性;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燃料的熱值;機械能守恒
【解析】【分析】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質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解答】A、火箭上升時,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高度變高,重力勢能增大,可知機械能變大,即機械能不守恒,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故A錯誤;
B、隨著燃料的燃燒,火箭的總質量減小,慣性只和質量有關,質量減小,慣性也將減小,故B正確;
C、加速升空,說明火箭受到的推力大于重力,故C錯誤;
D、由可知,為了減輕火箭的總質量,應使用熱值高的燃料,燃燒等質量的燃料,能放出更多的熱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5.【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蚯蚓等);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光照、水分、溫度等外界環境條件)。
【解答】A、稻田中的小龍蝦和中華鱉屬于消費者,故A錯誤;
B、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和雜草,可知小龍蝦能減弱水稻和雜草的競爭,故B錯誤;
C、能量隨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能循環使用,故C錯誤;
D、由“小龍蝦捕食稻田害蟲與雜草,其糞便可肥田,中華鱉捕食小龍蝦”可知,該模式減少了農藥的使用,且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6.【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能繁殖、能生長、能進行新陳代謝、能遺傳和變異等。
【解答】根據題中信息可知,夜光藻在受到外界擾動等刺激時,會發出藍色熒光,可知夜光藻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故答案為:D。
7.【答案】B
【知識點】透鏡及其特點與分類;凸透鏡成像的應用
【解析】【分析】凸透鏡成像規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兩倍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物距大于兩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兩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解答】AB、當指甲置于透鏡焦點內側時,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時,形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AB錯誤;
CD、放大鏡屬于凸透鏡,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D錯誤。
故答案為:B。
8.【答案】B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
【解析】【分析】 皮膚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當外界氣溫較高時,皮膚內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散熱量增多,與此同時,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過汗液蒸發散失的熱量也多;外界氣溫較低時,皮膚內的大多數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通過皮膚散發的熱量減少,與此同時,汗腺分泌汗液減少,通過汗液的蒸發散失的熱量也減少。
【解答】 A.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熱以骨骼肌為主;但是,運動時不僅骨骼肌和內臟產熱,其他組織也有一定的產熱,故A錯誤;
B.圖乙中的AB段表示環境溫度增高(15℃到40℃),手臂皮膚血液流量增加,說明血管處于舒張狀態,有利于散熱,故B正確;
C.圖甲中的狀態一表示在安靜狀態下產熱比例,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產熱以骨骼肌為主,與圖甲的狀態一產熱分布不符,符合圖甲的狀態二,故C錯誤;
D.在圖乙的過程中,AB段的環境溫度升高,散熱主要通過皮膚血液流量增加的方式進行,而不是汗液蒸發,故D錯誤。
故選:C。
9.【答案】B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物質燃燒的條件:有可燃物,與氧氣接觸和溫度達到著火點。
【解答】A.選用可燃物的著火點要低,這樣更有利于燃燒起來,故A錯誤;
B.氯酸鉀的作用是提供氧氣,從而為燃燒提供條件,故B正確;
C.實驗時要將活塞迅速下壓,使其有足夠的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才行,故C錯誤;
D.氯酸鉀可用雙氧水代替,水會吸收熱量,則可燃物不易燃燒,故D錯誤。
故選B。
10.【答案】A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動物的呼吸作用;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泌尿系統
【解析】【分析】原尿經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尿液。
【解答】A、蛋白質在胃里進行初步消化,最終在小腸中被徹底消化成氨基酸,故A正確;
B、細胞通過呼吸作用將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故B錯誤;
C、液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故C錯誤;
D、血漿經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后流入腎小囊中,腎小囊中的液體稱為原尿,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1.【答案】D
【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自然界中的氧循環、碳循環和氮循環
【解析】【分析】物質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進行循環。食物鏈中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于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解答】A、由圖可知,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相互影響,故A錯誤;
B、食物鏈中只包含生產者和消費者,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碳循環需要無機環境,故C錯誤;
D、由圖可知,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但物質是循環的,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2.【答案】A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解析】【分析】非條件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條件反射的神經中樞在大腦。
【解答】AD、由圖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傳入神經,③是神經中樞,④是傳出神經,⑤是效應器,
反射弧中神經傳導方向為 ①→②→③→④→⑤,故A正確,D錯誤;
B、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神經中樞在脊髓,故B錯誤;
C、如果結構④受損,效應器接收不到信息,該反射活動不能完成,故C錯誤。
故答案為:A。
13.【答案】C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新能源及其開發與利用
【解析】【分析】氫氣燃燒的方程式。
【解答】A、根毛區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飛機的機翼上面凸下面平,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飛機受到一個向上的升力,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鳥類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小空氣阻力,故C錯誤,符合題意;
D、氫分子由氫原子構成,燃燒時只生成水,沒有生成污染性物質,可知氫屬于清潔能源,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4.【答案】D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A.將特征不同的一群生物。用一分為二方法逐步對比排列,進行分類,又名拉馬克式二歧分類法。
B.根據圖片分析判斷;
C.根據2a的內容確定2b的內容;
D.根據山茶花和蜜蜂的特征分析。
【解答】AB.根據圖片可知,該表將生物一分為二,然后逐步對比排列,因此為二歧分類檢索表。且將生物特征按異同或有無分類,故A、B正確不合題意;
C.根據2a的內容“無花、種子裸露,無果實”可知,2b的內容為”有花,種子被果皮包被,有果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山茶花有花和果實,屬于被子植物,對應乙。蜜蜂身體分節,有外骨骼,三對足,對應丙,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15.【答案】A
【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分析離心式水泵的工作過程,結合大氣壓強的原理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如圖所示,離心式水泵起動前,要向泵殼內裝滿水,在動力帶動下,葉輪高速旋轉時,泵殼里水會被旋轉的葉輪甩到出水管里。水被甩出時。轉軸附近就形成了一個 低壓區,外面的水就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推開底閥通過進水管進入泵殼。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16.【答案】A
【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
【解析】【分析】A.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實驗中要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由歐姆定律求出這個不變的電壓,據此分析;
B.根據圖像形狀分析電流和電阻的數量關系;
C.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不需要更換電壓表的量程;
D.多次實驗是為了得出普遍性的規律。
【解答】 A.由圖知,這個不變的電壓為:U=IR=0.4A×5Ω=2V;電源至少選用兩節新干電池(3V),故A正確;
B.圖像為一條雙曲線,那么得到;電壓一定時,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故B錯誤;
C.換用2Ω電阻做實驗時,控制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故不需要更換電壓表量程,故C錯誤;
D.實驗探究“電流與電阻關系”,多次實驗是為了得出普遍性的規律,故D錯誤。
故選A。
17.【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 根據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滅火的原理和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清除或隔離可燃物;隔絕氧氣或空氣;使溫度降低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
【解答】 A.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不能說明白磷和紅磷屬于同種可燃物,故A錯誤;
B.該實驗過程中,熱水起到了提供熱量作用,還可以提供熱量,故B錯誤;
C.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C錯誤;
D. 入O2后,紅磷不燃燒,白磷燃燒,說明白磷的著火點較低,故D正確。
故選D。
18.【答案】B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金魚懸浮在袋內的水中,金魚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這樣,袋內外水的密度相同,不計塑料袋質量和體積時,金魚和水在水缸中剛好漂浮,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 由圖知,金魚懸浮在袋內的水中,金魚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不計塑料袋質量和體積時,只有當袋中水和魚的總體積等于排開水的體積V排時,袋內水和金魚的總重力才等于受到的浮力,才能處于靜止狀態(漂浮狀態),即此時袋內外液面應相平,故B正確,ABC錯誤。
故選B。
19.【答案】D
【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根據圖片確定電路的串并聯關系,確定電表所測的物理量,根據歐姆定律分析電表的示數變化即可。
【解答】 當物體不動時,R連入電路,電流表有示數;AP間有分壓,電壓表有示數,故AB錯誤;
當物體M向右移動時,不能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則電流表有示數且不變;AP間電阻增大,分壓增大,電壓表的示數增大,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20.【答案】C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含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向固體樣品中加入足量水,過濾得到濾液甲和沉淀乙,濾液甲加足量稀硫酸得到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則固體中一定有氫氧化鋇;向沉淀乙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黃色濾液丙和沉淀,氯化鐵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鋇,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不溶于鹽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黃色的氯化鐵溶液,則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原固體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以上實驗無法判斷是否存在氫氧化鈉;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A.由分析可知,濾液丙中含有氯化鐵,故A正確不合題意;
B.由分析可知,沉淀乙為氫氧化鐵、硫酸鋇,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由分析可知,濾液甲中可能不存在氫氧化鈉,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由分析可知,樣品中一定有氯化鐵、硫酸鈉、氫氧化鋇,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21.【答案】B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 根據圖片可知,顯微鏡的結構:①轉換器、②目鏡、③粗準焦螺旋、④細準焦螺旋,⑤為反光鏡。
【解答】 A.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時,正確的步驟應是先用滴管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光線過暗時可通過調節顯微鏡的結構⑤反光鏡,由平面鏡換為凹面鏡,以增加視野亮度,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圖像在視野的右下角,則圖像要向左上角移動猜想,而物體的移動方向與像的移動方向相反,則從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需要將裝片往右下方移動,故C正確不合題意;
D 換用高倍鏡后物像變模糊需調節③細準焦螺旋來觀察物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22.【答案】C
【知識點】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解析】【分析】圭表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根據正午日景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長,來定二十四節氣。
【解答】 A.根據正午日景投射在面上的影長,定二十四節氣,因此使用時間需在觀測日的正午使用,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二十四節氣觀測儀”使用地點需要在一緯度地區,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圭平置于南北方向,表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圭放置在水平面,表與圭垂直立于圭的南端,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23.【答案】D
【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解析】【分析】A.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和應用判斷;
B.根據機器人的工作環境確定材料的特征;
C.身體的關節越多,則靈活性越高;
D.增大壓強的方法: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
【解答】 A.甲:“AI視覺系統”鏡頭捕捉觀眾畫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原理與照相機相同,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乙:機器人外殼應選擇高強度、耐磨損和耐腐蝕特性的材料,這樣可以延長機器人的使用時間,適應復雜的工作環境,故B正確不合題意;
C.丙:通過增加機器人“關節”的數量,提高了整體的靈活度,故C正確不合題意;
D.丁:通過增大機器人“足部”的面積,來減小對地面的壓強,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24.【答案】D
【知識點】焦耳定律的計算公式及其應用;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電流具有熱效應,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大小、電阻大小、通電時間有關,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阻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流不變;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流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阻不變,體現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
【解答】A、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兩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故該裝置用來探究電流熱效應與電阻的關系,故A正確;
B、圖乙中,右側兩電阻并聯后再與左側電阻串聯,容器內兩電阻大小相等,根據并聯和串聯電路電流的規律,通過左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大于通過右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而通電時間相同,故乙實驗可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關系,故B正確;
C、要探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需要控制通過電阻的電流與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的阻值不同;探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需要控制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通過電阻的電流不同,故用到控制變量法;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故C正確;
D、利用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故D錯誤。
故答案為:D。
25.【答案】C
【知識點】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燃料的熱值
【解析】【分析】 A.單位質量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燃料的熱值越高,在質量相同時,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越大;
B.燃料燃燒時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CD.導彈進入大氣層過程中需要克服空氣摩擦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結合“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分析判斷。
【解答】 A.導彈飛行時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所用的燃料需要具有較高的熱值,故A錯誤;
B.導彈升空,通過燃料燃燒把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氣體膨脹做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故B正確;
CD.導彈與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熱量,通過做功的方式使其表面溫度急劇升高,故C正確;
D.導彈飛行中段,發動機關閉,由于導彈進入大氣層過程中需要克服空氣摩擦做功,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因此機械能逐漸變小。ab兩點高度相等,則二者重力勢能相等。根據“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可知,a點的動能大于b點,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德化县| 南通市| 泾阳县| 德清县| 托克逊县| 龙胜| 滨州市| 普宁市| 内乡县| 龙泉市| 万荣县| 徐水县| 酒泉市| 青冈县| 潞西市| 台前县| 恭城| 海门市| 文昌市| 大埔区| 鄂尔多斯市| 徐水县| 松溪县| 枣庄市| 武宣县| 林周县| 峨眉山市| 改则县| 海原县| 雅安市| 柘城县| 固安县| 从江县| 聊城市| 同仁县| 含山县| 荥阳市| 江门市| 龙川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