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1.神州謠 課時 第1課時 預計上課時間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學評一體化;生本課堂;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理念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卻又內涵豐富的歌謠,每一句都氣勢磅礴,擲地有聲。因此,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其中的韻律美和祖國的山川美,并以圖片啟發學生想象,感受黃河奔騰、長江洶涌、長城蜿蜒、珠峰高聳的壯美,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智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情感進行交流。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本單元是識字單元,所以本課設計重點是識字,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同時以多媒體輔助理解文中的“州"“峽”“島"等新接觸的、難以理解的字詞,提高識字寫字的效率。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課文《黃山奇石》、《日月潭》和古詩《敕勒川》《登鸛雀樓》,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本文以“三字經”的形式描繪了祖國的山川之美,學生學文興趣很濃厚,更能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此外,二年級孩子已經掌握自主識字方法,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由交流分享識字方法。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感受歌謠的韻律美、節奏美,滲透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語言運用:用自己的話說說歌謠描述的祖國美和團結。思維能力: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審美創造:品味感受古詩的三字經式的韻律美、節奏美。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課文,理解“神州、山川”等詞語的含義。教學難點 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體會作者對祖國的贊美之情。教學方法與策略 朗讀想象法、啟發法教學評價 征答、觀察提問、練習反饋教學資源與工具 多媒體、詞語卡片教學過程教 學 步 驟 學 生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設 計 意 圖任務(一):激趣導入,了解“神州”(3分鐘) 學生認讀詞語。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體會作者對祖國的贊美之情。齊讀課題。 1.提問引導學生說出祖國的名字,展示相關詞語。2.簡單講解“九州”和“神州”的由來。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贊美祖國的兒歌:神州謠。4.齊讀課題。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對祖國的別稱有初步了解,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任務(二):初讀課文,學習第一小節(10分鐘) 認真聽教師范讀,注意字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觀察“川”和“州”,思考其意思及區別,說出帶“州”字的城市名并讀詞。4.朗讀第一小節,說說神州的樣子。 教師范讀。要求:聽清字音。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巡視糾正讀音。出示第一小節,對比“川”和“州”,講解其含義及演變。引導學生舉例。提問:我們神州是什么樣子的呢? 通過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州”,理解其含義,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任務(三):細讀感悟,學習第二小節(15分鐘) 1.自由朗讀第二小節,圈畫找到的美麗山川。2.觀察地圖,嘗試指出山川位置。3.觀看黃河、長江視頻,表達感受,朗讀“黃河奔,長江涌”。4.觀察長城、珠峰圖,描述特點和感受,學習“峰”“涌”。朗讀相關語句。5.帶著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再次朗讀第二小節。 引導學生朗讀第二小節,找一找:“可入畫”的美麗山川。展示地圖,幫助學生確定位置。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說感受,講解“涌”,板書“波濤洶涌”指導朗讀。出示:珠穆朗瑪峰圖片,引導描述,板書“高聳入云”指導朗讀。 運用直觀教學法,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理解重點字詞,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體驗。任務(四):語用訓練,拓展提升(7分鐘) 回憶《黃山奇石》,思考黃山特點并填空。觀察華山、漓江、九寨圖,模仿課文填空。朗讀拓展內容。4.用朗讀聲贊美祖國這壯麗的山河吧! 出示黃山圖引導思考:用一個字描述特點。依次出示:華山、漓江、九寨圖,引導學生模仿填空。3.指導朗讀前兩小結。 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拓展思維,加深對祖國壯麗山河的認識,強化對課文語言形式的學習和運用。任務(五):觀察生字,指導書寫(5分鐘) 1.觀察“州”字。2.思考交流書寫要點。3.跟隨教師書空。4.練寫,展示作品。 出示“州”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書寫要點。示范書寫,強調筆畫和結構。巡視指導,點評。 指導學生掌握“州”字的正確書寫方法,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和審美能力。作業設計 作業內容 設計思路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前兩小節。2. 用“奔、涌、長、聳”等字,選擇家鄉的一處景物,寫一句話。 鞏固基礎拓展提升教學內容 1.神州謠 課時 第二課時 預計上課時間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學評一體化;生本課堂;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理念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卻又內涵豐富的歌謠,每一句都氣勢磅礴,擲地有聲。因此,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其中的韻律美和祖國的山川美,并以圖片啟發學生想象,感受黃河奔騰、長江洶涌、長城蜿蜒、珠峰高聳的壯美,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智與文本對話,與作者情感進行交流。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課文《黃山奇石》、《日月潭》和古詩《敕勒川》《登鸛雀樓》,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本文以“三字經”的形式描繪了祖國的山川之美,學生學文興趣很濃厚,更能加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此外,二年級孩子已經掌握自主識字方法,可以放手讓孩子們自由交流分享識字方法。教學目標 文化自信:感受歌謠的韻律美、節奏美,滲透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語言運用:用自己的話說說歌謠描述的祖國美和團結。思維能力: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審美創造:品味感受古詩的三字經式的韻律美、節奏美。教學重點 1. 掌握生字的讀音、字形和字義,正確書寫“齊、奮”。2.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 1. 理解“海峽”“繁榮”等較抽象詞語的含義,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2. 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培養他們對漢字的獨特情感。教學方法與策略 朗讀想象法、啟發法教學評價 征答、觀察提問、練習反饋教學資源與工具 多媒體、詞語卡片教學過程教 學 步 驟 學 生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設 計 意 圖任務(一):復習導入(5分鐘) 學生“開火車”認讀生字。齊聲背誦課文前兩小節。齊讀課題。 1.出示上節課所學的生字,引導學生認讀。2.出示:前兩小節。3.本節課繼續學習《神州謠》,板書課題。 通過復習生字,鞏固舊知,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簡單回顧上節課內容,自然切入本節課學習。任務(二):學習第三小節,隨文識字(12分鐘) 觀察中國地圖,認識“臺灣島”,認讀“灣”及相關詞語,交流對“島”字的發現。朗讀第三小節兒歌,交流自己的理解。認讀“海峽”及相關詞語,嘗試猜測“峽”“隔”的意思,“隔”組詞。4.齊讀第三小節。 展示中國地圖,介紹“臺灣島”,講解“灣”的含義并出示相關詞語。出示第三小節兒歌。說說你看懂了什么?結合地圖講解“海峽”,引導學生根據字形猜測“峽”“隔”的意思,出示相關詞語。4.指導朗讀第三小節。 利用地圖直觀教學,幫助學生認識臺灣島,理解相關字詞;通過隨文識字,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生字,理解詞語,同時了解臺灣與大陸的地理關系。任務(三):學習第四小節,隨文識字(12分鐘) 生回答我國民族數量。觀看圖片感受各民族幸福生活朗讀“各民族,情誼濃”學習“各、誼、濃”三個生字,嘗試猜測“繁榮”的意思,觀看圖片加深理解,認讀詞語“繁榮”。學生朗讀第四小節。 提問:我們國家一共多少個民族呢?展示圖片。出示:各民族,情意濃。指導朗讀。講解生字。引導學生猜測“繁榮”的意思,展示圖片幫助理解。指導朗讀第四小節。 讓學生了解我國民族情況,感受民族情誼;通過多種方式學習生字和理解“繁榮”一詞,體會祖國發展的美好,激發愛國情感。任務(四):總結全文(5分鐘) 跟隨教師回顧課文內容,感受祖國的壯美和團結。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結合板書總結課文。引導學生朗讀全文。 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加深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強化情感體驗。觀察生字,指導書寫(6分鐘) 朗讀生字兒歌。觀察“齊、奮”的結構,交流書寫要點。在練習本上書寫,展示并互評。 出示生字兒歌,引導朗讀。出示生字,引導觀察,強調書寫要點。巡視指導,組織學生展示和互評。 通過兒歌激發學生書寫興趣,指導學生觀察和書寫,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作業設計 作業內容 設計思路1. 背誦《神州謠》。2. 用“繁榮”說一段話,描述自己心中祖國繁榮的景象。 鞏固基礎提升技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