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探究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探究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探究題
1.為探究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小麗同學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通過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強。
猜想②:外形相同的電磁鐵,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強。
為了檢驗上述猜想是否正確,小科所在實驗小組通過交流合作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用漆包線(表面涂有絕緣漆的導線)在大鐵釘上繞若干圈,制成簡單的電磁鐵。圖A、B、C為實驗中觀察到的三種情況。根據小科的猜想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小組同學通過觀察 的不同,來判斷電磁鐵磁性強弱;
(2)通過比較圖 兩種情況,可以驗證猜想①是正確的;
(3)通過比較圖C中甲、乙兩電磁鐵對應的實驗現象,可得到的結論是 ;
(4)檢查電路連接完好,小科閉合開關后發現圖C中甲、乙兩個鐵釘都不能吸引大頭針,她下一步的操作是 (填字母)。
A.增大電源電壓 B.重新繞制電磁鐵
C.向右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 D.向左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
2.如圖甲,當電流由A經過LED流向B時,LED發光,電路為閉合狀態;反之,電流不能從B流向A,LED不發光,電路為開路狀態。
(1)如圖乙所示的兩次實驗中,閉合開關,LED均發光,線圈1順時針轉動,線圈2 (選填“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2)如圖丙所示,導體棒a與兩個LED相連;在某磁場中,使a垂直于紙面左右往復運動(圖丁的虛線為運動軌跡),a中產生的電流隨運動方向改變而改變,此時兩個LED發光情況應該是 (選填“兩個LED交替發光”、“兩個LED一直發光”或“只有一個LED一直發光”),該磁場可能的分布情況包括圖丁中的 (填序號)。
3.小安在探究“磁體間相互作用規律”時發現:磁體間的距離不同,作用力大小也不同,于是用如圖所示的實驗探究磁體間作用力的大小與磁極間的距離之間的關系。
(1)實驗中,他通過觀察 ,來判斷磁體間作用力的大小;
(2)用能被感知的現象來表現難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現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實驗研究與小安的方法不同的是(  )(填字母);
A.用小磁針來檢測電流周圍存在磁場
B.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數目判斷電磁鐵磁性強弱
C.靈敏電流計的偏轉判定電路是否產生感應電流
D.引入磁感線研究磁場性質
(3)分析三次實驗現象,可得出結論: ;
(4)小安認為:這個結論還需要進一步實驗論證,聯想到磁體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利用上述裝置和器材,還須研究 。
4.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1)實驗中,通過觀察 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感應電流;
(2)閉合開關,若導體ab不動, (選填“左右”或“上下”)移動磁鐵,電路中有感應電流;
(3)若ab水平向右運動,指針向左偏轉,則要使指針向右偏轉,可以 (寫操作);
(4)在儀器和電路連接都完好的情況下,某小組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請提出一條改進措施: 。
5.人們對原子結構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材料一:1911年,盧瑟福用粒子轟擊金屬箔,發現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絕少數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被反彈。
材料二:1920年,盧瑟福測量了氦原子核、質子、核外電子的質量,推測原子核內可能存在中子。
材料三:1930年,查德威克用粒子(內含2個質子)轟擊鈹原子核(原子序數為4),粒子留在鈹原子中,變成了碳原子,同時釋放新粒子,微觀示意圖如下:
(1)根據材料一中“絕少數粒子發生較大角度偏轉”、“極少數粒子被反彈”的現象,可推測原子核結構的特點是 ;
(2)材料二中盧瑟福建立“原子核中存在中子”的推測所基于的事實是 ;
(3)材料三中“○”所代表的新粒子是 。
6.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
【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
【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
【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甲所示:
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帶2個單位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
②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
③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
④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
【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彈了回來如乙圖所示。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 。
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微粒從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
7.19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 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實驗做法如圖:
(1)放射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 7000 倍;
(2)金箔-作為靶子,厚度 lμm(lμm=10-6m),重疊了 3000層左右的原子;
(3)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
(4)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
【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只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 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
(2)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證據是 。
(3)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多選)
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C. 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
D.波爾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8.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為進一步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只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
(2)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證據是 ;
(3)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不能夠獲得的結論是 ;
A.原子核體積很小  B.原子核質量較大
C.原子核帶正電  D.核外電子帶負電
(4)請你分析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帶的電量與核外電子所帶的電量(a),電性(b),所以原子不顯電性。括號內的“a”和“b”應分別填入 。
A.相等、相等  B.相等、相反  C.相反、相等  D.相反、相反
9.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部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呢﹖為探究原子的內部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
【實驗現象】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屬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180°,像是被金屬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偏轉是不可能的。
(1)圖1中能正確反映實驗現象的示意圖是 。
(2)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
(3)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得到圖2。其中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點(用字母長示)。
10.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絕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粒子的偏轉超過,有的甚至幾乎達到,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大多數粒子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原因是 ;
(2)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
(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以下的 ;
A.B.C.
(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填序號)。
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C.玻爾的原子模型的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
11.將白磷和紅磷分裝于Y形試管的兩個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氣球,然后將Y形試管的兩個支管伸入80℃的熱水中;同時在燒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圖所示(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
(1)實驗觀察到只有Y形試管內的白磷燃燒,但很快就熄滅了,其熄滅的原因可能是 (選填序號)。
①著火點升高 ②溫度降低 ③氧氣耗盡 ④試管內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
(2)比較a、b處的現象可以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
(3)燒杯中80℃的熱水的作用是 。
12.小明利用圖甲所示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檢查得氣密性良好后點燃紅磷,立即塞緊瓶塞并通過傳感器記錄瓶中氣體壓強、溫度及氧氣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乙)。
(1)如何檢驗圖甲裝置的氣密性 。
(2)實驗前集氣瓶內空氣體積為V,燒杯中水的體積為,實驗后燒杯中剩余水的體積為,由此可計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表達式為 (用V、、列式表示)。
(3)在時,瓶內氣壓升高,進行的操作是 。
(4)已知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實驗結束之后,小明按(2)進行計算得出的結果小于,可能的原因是(  )
A.紅磷的量不足
B.塞緊瓶塞的過程中,有氣體從瓶口逸出
C.紅磷中含有碳雜質
D.瓶中氧氣未消耗完,紅磷就已熄滅
13.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有關儀器和裝置,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如圖所示實驗裝置中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② 。
(2)若以高錳酸鉀固體為原料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氣,發生裝置可選擇圖中A—E中 進行組合;收集裝置選擇H,則導管a應與導管 (選填“m”或“n”)連接,在另一導管口放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根據 現象可判斷氧氣已集滿。
(3)某同學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氣,測得氧氣的純度偏低,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收集氣體前,集氣瓶沒有注滿水
B.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立刻收集
C.收集氣體后,集氣瓶中仍有少量水
14.某興趣小組對教材中“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如圖甲)進行了改進,設計了圖乙(選用容積為60ml的試管作反應容器)的實驗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實驗效果。對比分析下面兩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甲實驗測得的氧氣的體積分數大于五分之一,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寫出一點即可)
(2)乙實驗操作如下(裝置氣密性良好):
①撤去酒精燈,待試管冷卻后松開彈簧夾;②點燃酒精燈;③讀取注射器活塞位置的刻度數據;④將足量紅磷平裝入試管,把5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20mL刻度處,并按圖乙所示的連接方式固定好,再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
你認為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3)乙實驗中,注射器活塞最后將停止在約 mL刻度處。
15.小科爬山時在山谷陰濕處找到很多腎蕨和鳳尾蘚,發現他們都有根莖葉的結構但卻分屬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這使他很疑惑。于是他帶回一些樣本和同學一起探究。
【提出問題】鳳尾蘚是苔蘚植物怎么也有根。
【建立假設】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獲取事實與證據】
(1)小科認為真根除了固定植株外還有 的功能,假如鳳尾蘚的根是假根,將其切除應該不會影響它的生存。于是他和同學將腎蕨和鳳尾蘚都分成兩組,對照組不做處理,實驗組都切除根部。兩組都固定在疏松多孔的巖石上,定時澆水和植物營養液。
(2)多日后發現腎蕨對照組存活而實驗組死亡,鳳尾蘚 (填實驗預期結果)。
【得出結論】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討論與交流】有同學發現切除根部的鳳尾蘚又長出新根,提出質疑:該實驗結論不嚴謹,可能是新長出的根承擔了根的功能。
【重新設計研究方案】小科和同學們查閱文獻后認為,根是由多種組織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可以將它切成薄片,用 觀察鳳尾蘚的根是否有根的結構來鑒定。
【新的研究和證據】
(3)經過對風尾蘚根部切片的觀察,發現它的結構非常簡單,完全找不到正常根尖的基本結構(比如根冠),也沒有發現正常根毛區中應該有的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說明它不具備根的基本結構。
【再次得出結論】 。
16.小金在做了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后想到:人體細胞生活在生理鹽水中,濃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細胞形態發生改變,那么植物細胞是否也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
(1)小金先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常狀態下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如圖1,圖中A是 (填結構名稱)。
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蘇打溶液 25%的食鹽溶液
操作 在蓋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這樣重復三次
“分離”時間 60秒 58秒 25秒
操作 在載玻片的一側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重復多次
能否“復原” 能 能 不能
(2)接著,小金將洋蔥表皮細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過顯微鏡觀察,看到的細胞形狀如圖2,此時圖中箭頭①所示的結構名稱為: ,老師告訴小金,這是質壁分離現象,細胞的外形沒有發生變化,原因是細胞壁具有: 作用。小金把此洋蔥表皮細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細胞又復原了,如圖3。
(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進行了實驗,并記錄如下現象。
①該實驗目的是研究植物細胞的這種“分離”和“復原”與 的關系。
②以上實驗結果或現象支持下列哪些觀點? (填字母)。
A.三種溶液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分離”速度不同
B.三種溶液都能引起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發生“分離”
C.清水都能使已發生“分離”的植物細胞“復原”
17.為了測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小蘭和小浦分別取了長、寬、厚都是4cm的土塊,各自展開以下實驗:
小蘭: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加入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
小浦:將該土塊搗碎裝入量筒內,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加水至土壤剛好浸沒(操作方法與小蘭相同),如圖乙所示。記錄加入水的體積為V3。
(1)根據實驗目的,小蘭實驗步驟中操作“?”處應該是 。
(2)根據小蘭的實驗,該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 。小蘭在向放有土塊的燒杯中注水時,不慎有少量水濺出,會導致測得的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3)小浦認為自己的實驗方案更加簡便,請你結合實驗目的評價小浦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8.小明同學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用顯微鏡觀察同一張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
方案二:把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60℃左右的熱水中(如圖所示),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哪一張的顏色深一些。
(1)方案二中用60℃左右的熱水做實驗的原理是 。
(2)方案二中觀察到: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說明 。
(3)小明采用方案三進行實驗,貼上濾紙后經過較長時間,發現兩張藍色濾紙顏色都變為一樣紅。小明同學認為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同樣多,老師詢問了小明的實驗過程后,指出了小明用方案三所做實驗時,故結論不可靠。你認為老師這樣判斷的理由是 。
(4)以上三種方案中,應用轉換法來研究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是 。
19.道路施工時為避免事故發生,需要在施工現場放置警示燈,圖是小嘉在項目化活動過程中設計的警示燈模擬電路。
(1)要實現閉合開關后警示燈能持續一亮一滅交替閃爍,則應將警示燈串聯在如圖電路中的 (選填“A”或“B”)位置;
(2)在模擬電路中,電磁鐵的上端為是 極。若僅增加電磁鐵線圈匝數,警示燈的亮滅閃爍頻率會變 (選填“快”或“慢”);
(3)請說明警示燈能持續一亮一滅交替閃爍的工作原理及過程: 。
20.小明同學參加了學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探究了“研究磁體的磁性強弱是否與溫度有關”的課題。他做的實驗如下:將一條形磁鐵的一端固定在鐵架臺上,另一端吸著一些小鐵釘,用酒精燈給磁鐵加熱,如圖甲所示,經過一段時間后,當磁鐵被燒紅時,發現鐵釘紛紛落下。
(1)實驗中用到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
A.類比法 B.轉換法
C.控制變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從小明的實驗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
(3)根據這一結論,小明大膽設計了一個溫度報警器,如圖乙所示,請簡述它的工作原理:當溫度逐漸升高時,磁鐵的磁性減弱,無法 (填“排斥”或“吸引”)彈簧開關,彈簧開關向下恢復原狀,這樣下面的電路就被接通,從而使電鈴報警;
(4)同組的小王同學卻認為小明設計的溫度報警器沒有如圖丙所示的這種設計好。請你比較兩種溫度報警器,指出小明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
21.圖甲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蘋果自動分揀裝置的簡化示意圖,該裝置能把蘋果按一定質量標準自動分揀。是壓敏電阻,其阻值隨壓力變化如圖乙。閉合開關,在托盤秤上放上蘋果,當電路中的電流達到一定值時,銜鐵被吸下,大蘋果進入下通道。(電磁鐵線圈的阻值忽略不計)
(1)電路中和的連接方式是 ;
(2)結合圖甲和圖乙,分析該裝置的工作原理是 ;
(3)在調試過程中發現小蘋果會進入下通道,請寫出一種造成該現象的原因 。
22.某科學小組展開了系列“電與磁”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1)設計轉向示燈:轉向燈警示時要具備“一亮一暗”持續閃爍的功能;霧天濕度增加,能見度低,設計優化要求:霧天時仍能閃爍,需要“一亮”時燈發光比平時更亮,“一暗”時亮度無要求,從而提高警示功能。已知濕敏電阻的阻值隨濕度的增大而減小,線圈有電阻,銜鐵電阻忽略不計,銜鐵具有彈性。下列能實現設計功能的一項是_____。
A. B. C.
(2)直流電鈴的設計:左右圖分別是甲組同學和乙組同學設計, (選甲組或乙組)同學的設計更合理,說明另一組不合理理由 。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4頁,共14頁
第13頁,共14頁
《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科學期末專題訓練:探究題》參考答案
1.(1)電磁鐵吸引大頭針數目多少
(2)A、B
(3)在電流相同時,線圈的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性越強
(4)D
2.(1)逆時針
(2) 兩個LED交替發光 ①③
3.(1)細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2)D
(3)相同磁體磁極間距離越近,相互作用力越大
(4)甲、乙兩塊磁鐵相互排斥時,磁體間作用力與距離的關系
4.(1)靈敏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
(2)左右
(3)ab水平向左運動
(4)增強磁鐵磁性、加快導體ab切割磁感線的運動速度
5. 見詳解 見詳解 中子
6. 不會 B 質子
7. 不會 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 ABC
8. 原子核 見解析 D B
9. 乙 不會 原子核 C
10. 原子核的體積很小,原子核外空間很大 不會 C ABD
11.(1)③
(2)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3)隔絕空氣;提供熱量(合理即可)
12.(1)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雙手緊貼集氣瓶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裝置不漏氣
(2)×100%
(3)打開止水夾
(4)ACD
13.(1)長頸漏斗
(2) B、E/E、B m 木條復燃
(3)AB
14.(1)彈簧夾沒有夾緊(合理即可)
(2)④②①③
(3)8
15.(1)吸水(吸收養分或無機鹽可以不寫)
(2) 兩組都存活 顯微鏡
(3)鳳尾蘚的根是假根
16.(1)液泡
(2) 細胞膜 支持
(3) 溶液種類 AB
17.(1)改用滴管滴加水
(2) 100% 偏大
(3)不合理,這樣會改變土塊中的空氣體積分數
18.(1)熱水迫使葉片內的空氣從氣孔中排出,形成氣泡
(2)下表皮氣孔密度大于上表皮
(3)實驗時間過長,兩張濾紙都達到飽和,結果無差異
(4)方案三
19.(1)A
(2) S 快
(3)見解析
20.(1)B
(2)磁體的磁性強弱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磁性變弱
(3)吸引
(4)難以設定報警的具體溫度
21.(1)串聯
(2)見解析
(3)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阻值過小
22.(1)C
(2) 甲組 乙組閉合開關,有電流通過電磁鐵,電磁鐵有磁性吸引銜鐵向下,使小錘擊打電鈴的鈴碗,鈴碗振動發聲,因為電路中始終有電流,銜鐵一直被吸著不回彈,電鈴只響一次,不能連續發聲。
答案第2頁,共3頁
答案第3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九寨沟县| 原阳县| 榆林市| 清流县| 灌阳县| 防城港市| 长沙市| 太仆寺旗| 安康市| 苍南县| 太和县| 安溪县| 焦作市| 台前县| 怀化市| 张家港市| 文安县| 会理县| 齐齐哈尔市| 务川| 星子县| 顺义区| 扎囊县| 汾西县| 广河县| 建德市| 中山市| 洛扎县| 汾阳市| 乌拉特前旗| 米易县| 化州市| 南江县| 平顶山市| 江北区| 广汉市| 屯留县| 聂拉木县| 祁阳县|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