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化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化學試題

資源簡介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化學試題
1.(2024八下·海陽期中)“低碳生活”已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下列對“低碳生活”的理解不準確的是
A.減少使用含碳的燃料 B.可以有效防止溫室效應
C.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 D.其中“碳”指的是碳單質
【答案】D
【知識點】綠色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
【解析】“低碳生活”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減緩溫室效應.
【解答】
A、減少使用含碳的燃料,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的“低碳生活”,但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B、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可以有效防止溫室效應,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C、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可以節省化石燃料的應用,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屬于“低碳生活”,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D、“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碳單質的“碳”,故D選項符合題意,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地球溫度逐年升高,主要是二氧化碳等物質引起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符合低碳生活、節能環保.
2.(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100g水完全變成100g水蒸氣
B.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總體積小于2L
C.潮濕的衣服在陽光下曬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燒后生成的所有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質量
【答案】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質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反應生成的生成物的總質量;
A. 液態水變成水蒸氣,只是水的狀態發生改變,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B. 該變化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C. 濕衣服曬干,是水被蒸發,該變化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D. 煤燃燒是煤和氧氣反應,燃燒后生成的物質質量之和等于煤和氧氣的質量之和,大于煤的質量,該變化是化學變化,可以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化學反應一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
3.(2024八下·海陽期中)氮化硅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可通過以下反應來制備: ,此化學方程式中X的化學式是( ?。?br/>A.N2 B.Si C.NO D.CO2
【答案】A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組合;分子變化中原子本身沒發生任何改變.所以,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故可得X為N2,選項A符合題意,B、C、D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分析
4.(2024八下·海陽期中)構建化學基本觀念是學好化學的基礎,下列認識錯誤的是
A.微粒觀: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
B.守恒觀: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生成24g二氧化碳
C.變化觀:液化石油氣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元素觀: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組成元素相同
【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B. 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設12g碳完全反應消耗木炭的質量為
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氧氣完全反應消耗木炭的質量為4.5g,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2g+4.5g=16.5g,故錯誤,符合題意;
C. 液化石油氣是指碳、氫化合物,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種類不變,液化石油氣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D.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組成元素相同,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
B、根據木炭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組成元素相同。
5.(2024八下·海陽期中)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變化之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
C.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此時應減小灶具的進風口
D.乙炔和乙醇燃燒產物均為水和二氧化碳,說明二者均為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答案】B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 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才會發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B. 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故正確,符合題意;
C. 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說明此時氧氣不足,碳不完全燃燒,這時應調大進風口,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D. 乙炔和乙醇燃燒產物均為水和二氧化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說明二者均含碳、氫兩種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才會發生爆炸。
B、根據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分析。
C、根據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說明此時氧氣不足,碳不完全燃燒,進行分析。
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分析。
6.(2024八下·海陽期中)圖中四位同學,討論某一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他們所描述的化學方程式是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化合反應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A.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1:1:1,屬于化合物反應,各物質的質量比=,故不符合題意;
B.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2:1:2,屬于化合物反應,各物質質量比=,故符合題意;
C.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2:1:2,屬于化合反應,各物質質量比=,故不符合題意;
D.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分子個數比=1:3:2:2,不屬于化合反應,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化學方程式不僅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同時,化學計量數代表了各反應物、生成物物質的量關系,通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還可以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結合題意,進行分析。
7.(2024八下·海陽期中)模型認知是化學研究的重要科學方法。如圖是工業制取硝酸第一步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成的丙、丁的分子個數比為1:1
B.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比為17:40
C.反應前后金屬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D.丙是空氣污染物之一
【答案】A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利用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甲是氨氣,乙是氧氣,丙是一氧化氮,丁是水,故該反應是氨氣和氧氣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的方程式為:4NH3+5O24NO+6H2O。A、由4NH3+5O24NO+6H2O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的分子個數比為4:6=2:3,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比為(17×4):(5×32)=17:40,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鉑是該反應的催化劑,反應前后金屬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丙是一氧化氮屬于空氣污染物之一,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氨氣和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的方程式的含義,以及催化劑的概念是改變其它物質的反應速度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空氣的污染物有粉塵和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來解答。
8.(2024八下·海陽期中)運用歸納、類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其中合理的是
A.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則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B.化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則含有氧元素的純凈物都是氧化物
D.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答案】D
【知識點】氧化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比如氧氣和臭氧的混合物只含氧元素,故錯誤;
B. 化合物由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純凈的物質,但由兩種及兩種元素以上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過氧化氫和水的混合物,故錯誤;
C. 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純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氯酸鉀中含氧元素,但是氯酸鉀由三種元素組成,不屬于氧化物,故錯誤;
D. 氧化反應是物質與氧的反應,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不是指氧氣的單質,所以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但氧化反應不一定有氧氣參加,故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A、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B、化合物由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純凈的物質。
C、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氧化反應是物質與氧的反應。
9.(2024八下·海陽期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有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br/>A.“釜底抽薪”,滅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杯水車薪”,滅火的原理是降低著火點
C.“火上澆油”說明增加易燃物,使燃燒更加旺盛
D.“煽風點火”,煽風為燃燒補充空氣(或氧氣),使燃燒更旺
【答案】B
【知識點】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體現的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將鍋底的柴火抽走,就沒有了可燃物,起到滅火的作用,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B. 杯水車薪指雖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大少而無濟于事,既不能覆蓋柴火使其隔絕空氣,也不能使溫度迅速下降到著火點以下,也就不能滅火了,敘述不合理,故符合題意;
C. 火上澆油的化學意思是向燃燒的物質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燒更旺,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D. 煽風點火,是因為燃燒過程中不斷地鼓入空氣,使空氣流通,為燃燒補充空氣或氧氣,從而促進燃燒,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物質的人生條件,物質充分燃燒的條件分析。
10.(2024八下·海陽期中)在化學反應中,A、B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4:3,若生成C和D共21g,則反應消耗B的質量為
A.6 g B.9g C.12g D.16g
【答案】B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等于生成的C和D的質量之和,所以消耗A和B的質量和為21g,且A、B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4:3,故A和B的總份數為7,則每份質量為,那么參加反應的A、B的質量分別是:所以求得B物質消耗的量為9g。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來解答。
11.(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關于燃燒現象的解釋或分析正確的是( ?。?br/>A.圖a中將煤球變成蜂窩煤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延長煤燃燒的時間
B.圖b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降低了火柴梗的著火點
C.圖c中蠟燭火焰很快熄滅,是因為金屬絲阻礙空氣的流動
D.由圖d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燃燒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
【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燃燒的條件;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圖a中將煤球變成蜂窩煤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增大煤與氧氣(或空氣)的接觸面積,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
B、圖b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原因是火柴梗不斷被加熱和受到熱氣流帶來空氣的助燃,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圖c中蠟燭火焰很快熄滅,原因是金屬絲圈吸收熱量,從而降低溫度到蠟燭著火點以下,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由圖d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燃燒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原因是鎂能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和單質碳,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度來解答;
B、根據提供火柴梗的熱量使其快速達到火柴梗的著火點來解答;
C、根據金屬吸熱,從而降低蠟燭燃燒的溫度來解答;
D、根據二氧化碳和鎂反應生成氧化鎂和碳來解答。
12.(2024八下·海陽期中)在化學方程式中,各化學式系數之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A.2m=a B.3a=n C.3m=2n D.2b=2m+n
【答案】D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在化學方程式中,反應前C原子有a個,反應后C原子有m個,所以a=m;
反應前H原子有4a個,反應后H原子有2n個,所以,4a=2n;
反應前O原子有2b個,反應后O原子有2m+n,所以,2b=2m+n;
配平后化學方程式為;a=1,b=2,m=1,n=2;
A. 根據以上分析,2m=2a,故不符合題意;
B. 根據以上分析,2a=n,故不符合題意;
C. 根據以上分析,2m=n,故不符合題意;
D. 根據以上分析,2b=2m+n,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不變,結合題意,進行分析。
13.(2024八下·海陽期中)3.2g化合物M與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化合物M中只含碳、氫元素
B.化合物M中碳元素質量分數為37.5%
C.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為6.4g
D.M分子中碳原子與氫原子個數比為1:4
【答案】B,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質量不變,M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
碳元素的質量等于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2g;
氫元素的質量等于3.6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0.4g;
M中氧元素的質量=3.2g-1.2g-0.4g=1.6g<3.2g
故M中含碳、氫、氧元素,故錯誤;
B. 化合物M中碳元素質量分數為:=37.5%,故正確;
C.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為:4.4g+3.6g-3.2g=4.8g,故錯誤;
D. M分子中碳原子與氫原子個數比==1:4,故正確。
故答案為:BD。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質量不變,進行計算。
物質中元素的質量=物質的質量×化學式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14.(2024八下·海陽期中)利用如圖裝置探究燃燒的條件。試管①中充滿氮氣,試管②、③中充滿氧氣,升溫至40℃,僅觀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燒。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對比①、③可驗證燃燒需要氧氣
B.試管②中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霧
C.對比②、③可得出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高
D.圖中小氣球有密閉裝置、緩沖氣壓的作用
【答案】A,B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試管①中沒有氧氣,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溫度雖然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還是不能燃燒;試管③中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溫度達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故沒有燃燒;則對比①、③不可驗證燃燒需要氧氣,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B、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而不是白霧,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C、試管②、③中充滿氧氣,升溫至40℃,只有試管②中的白磷燃燒,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高,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D、白磷燃燒放熱,裝置中壓強變大,則圖中小氣球有密閉裝置、緩沖氣壓的作用,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B.
【分析】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與氧氣接觸的同時溫度達到著火點,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著火點低來解答。
15.(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 B C D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原子總數隨時間的變化
B.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C.水通電電解一段時間生成氣體體積變化
D.加熱密閉裝置中一定質量的銅粉
【答案】A,C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電解水實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A.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不變,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原子總數不變,故正確;
B. 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加入二氧化錳,只是加快了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物的質量,所以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生成等質量的氧氣,故錯誤;
C. 水通電生成氫氣、氧氣的體積比為2:1,故正確;
D. 加熱密閉裝置中一定質量的銅粉,銅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固體質量不斷增加,銅粉完全反應后,固體質量不變,故錯誤。
故答案為:AC。
【分析】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B、根據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物的質量,進行分析。
C、水通電生成氫氣、氧氣的體積比為2:1。
D、根據化學反應一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
16.(2024八下·海陽期中)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2)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安裝催化轉換器,讓 CO 與 NO 反應,生成大氣中的無毒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是:   。
(3)酒精溶液(主要成分是乙醇 C2H6O)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寫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嫦娥四號”光伏發電板的主要構成材料是硅(Si),單質硅由石英固體(SiO2)和碳在高溫下反應制得,同時產生可燃性氣體 C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5)硬水中的碳酸氫鈣[Ca(HCO3)2]在煮沸后生成了一種不溶性物質碳酸鈣、水和二氧化碳   。
(6)其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有  ?。ㄌ钚蛱枺?。
【答案】(1)3Fe+2O2Fe3O4
(2)2CO+2NO2CO2+N2
(3)C2H6O+3O22CO2+3H2O
(4)SiO2+2C Si+2CO↑
(5)Ca(HCO3)2CaCO3↓+H2O+CO2↑
(6)(1)
【知識點】化合反應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鐵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3Fe+2O2Fe3O4。
(2)一氧化碳與一氧化氮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CO+2NO2CO2+N2。
(3)乙醇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2H6O+3O22CO2+3H2O。
(4)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硅和一氧化碳,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SiO2+2C Si+2CO↑。
(5)碳酸氫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碳酸鈣、水和二氧化碳,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HCO3)2CaCO3↓+H2O+CO2↑。
(6)由化學方程式可知,(1)中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是兩種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故填(1)。
【分析】書寫化學方程式時,一定要遵守客觀事實的原則,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則。
正確書寫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反應物寫在左邊,生成物寫在右邊,中間用等號連接,等號上表明條件,注意要配平。
根據化合反應的特點分析。
17.(2024八下·海陽期中)隨著對“火”的認識和使用。人類能夠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火讓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
(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   和天然氣,它們都屬于   (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當前,煤的綜合利用措施有煤的氣化和液化,它們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鎂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2Mg+O22MgO,這個式子不僅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表示了參加反應的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在點燃的條件下,每   份質量的鎂與   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   份質量的氧化鎂。
(3)冬天取暖大量使用含硫煤,排放的   (填化學式)氣體,會形成酸雨,其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   ,使用低硫煤可以避免酸雨,但無法避免過多二氧化碳造成的   (環境污染)。
【答案】(1)石油;不可再生;化學
(2)48;32;80
(3)SO2;+4;溫室效應
【知識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化石燃料的利用與保護;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氣;它們短期內均不能再生,均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煤的綜合利用措施有煤的氣化和液化,煤的氣化是指將煤轉化為一氧化碳、氫氣等,煤的液化是指將煤轉化為液體燃料,均有新物質生成,均屬于化學變化。
(2)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在點燃的條件下,每48份質量的鎂和32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80份質量的氧化鎂。
(3)含硫煤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導致酸雨的發生,故填:SO2;
【分析】(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氣,均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根據化學變化的特點分析。
(2)根據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分析。
(3)根據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會導致酸雨的發生分析。
根據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進行計算。
根據使用低硫煤可以避免酸雨,但無法避免過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進行分析。
18.(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種物質,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后,測得有關數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中待測值 x=________,該反應中反應物是________。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變化之比為________(填最簡整數比)。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B. 該反應中丙一定是催化劑
C. 乙一定是化合物
D. 丁一定是單質
E. 乙和甲中至少含有一種相同的元素
Ⅱ.密閉容器中發生的某化學反應,各物質的分子數目隨時間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物質Y和Z的質量隨時間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4)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5)若Z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則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
【答案】(1) 30 甲和丁
(2) 4:1
(3) CE
(4)
(5) 28
【知識點】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單質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得:20g+20g+20g+20g=12g+xg+20g+18g,x=30;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該反應中反應物是甲和丁。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變化之比=(20g-12g):(20g-18g)=4:1。
(3)A.由圖示可知,甲和丁的質量減少,甲和丁是反應物,乙的質量增加,乙是生成物,該反應是甲和丁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乙,該反應基本反應類型屬于化合反應,故A錯誤;
B.丙的質量沒有改變,丙可能是催化劑,故B錯誤;
C.乙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乙一定是化合物,故C正確;
D.丁是化合反應的反應物,丁可能是單質,故D錯誤;
E.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乙和甲中至少含有一種相同的元素,故E正確。
故答案為:CE。
(4)由圖1可知,X、Y是反應物,Z是生成物,t1時刻,反應的X的分子個數是3n,Y的分子個數是n,生成的Z的分子個數是2n,X、Y、Z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是3:1: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若Z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設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
根據題意有:
m=28
故填:28。
【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進行計算。
根據化學反應后,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該反應中反應物是甲和丁。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之比=甲和丁的質量變化量之比。
(3)A、根據圖示可知,反應后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反應后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結合化合反應,進行分析。
B、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沒有改變,可能是催化劑,可能是雜質,進行分析。
C、根據A 的分析,乙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進行分析。
D、丁是化合反應的反應物,丁可能是單質,故D錯誤;
E、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
(4)根據圖1可知,X、Y是反應物,Z是生成物,t1時刻,反應的X的分子個數是3n,Y的分子個數是n,生成的Z的分子個數是2n,X、Y、Z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是3:1:2,分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根據化學方程式,結合題意進行計算。
19.(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用圖A所示裝置在空氣中點燃氫氣,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________。
(2)用圖B所示裝置,將二氧化碳緩緩通入豎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觀察到________(選“甲”或“乙”)燃著的木條先熄滅。通過此現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是________。
(3)用圖C所示裝置,向充滿CO2且氣密性良好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體積約為塑料瓶容積的蒸餾水,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觀察________現象,說明CO2能溶于水。
(4)用圖D所示裝置擠壓滴管的膠帽,使澄清石灰水滴入燒瓶,振蕩燒瓶,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__,石灰水變渾濁。燒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II.請參與某化學興趣小組對“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的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
【探究思路】
(5)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________。
(6)溶于水無明顯現象,________ (填 “能”或“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皩嶒灐钡姆椒ㄌ骄课镔|間是否反應的實驗設計依據是: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性質差異。
【提出猜想】
(7)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猜想二:________。
【實驗設計】
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設計如下實驗:
序號 實驗設計
① 向第一朵紙花噴稀醋酸
② 向第二朵紙花噴水

④ 將第四朵紙花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8)“實驗設計③”的具體內容是________。
(9)寫出“實驗設計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結論】
(10)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
【反思交流】
(11)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_____(填字母序號)。
A. 設計對比實驗 B. 控制實驗條件 C. 獲取事實證據 D. 邏輯推理判斷
【答案】(1) 檢驗純度
(2) 乙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密度大,不燃燒也不持燃燒
(3) 軟塑料瓶變癟
(4) 氣球脹大 CO2+Ca(OH)2=CaCO3↓+H2O
(5) 是否生成新物質
(6) 不能
(7)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與水反應
(8) 將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 H2O+CO2=H2CO3
(10) 實驗設計②③中紙花不變色,實驗設計④中紙花變紅色
(11) ABCD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
【解析】【解答】(1)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防止混合氣體發生爆炸。
(2)圖B中乙木條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甲、乙木條先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持燃燒。
(3)向充滿CO2且氣密性良好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體積約為塑料瓶容積三分之一的蒸餾水,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軟塑料瓶變癟,說明瓶內壓強減小,證明CO2能溶于水。
(4)澄清石灰水滴入燒瓶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石灰水變渾濁,燒瓶內壓強減小,空氣進入氣球使氣球脹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5)物質之間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本質為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6)CO2溶于水沒有明顯的變化,無法通過觀察發現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則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7)根據探究問題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及猜想一為: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則猜想二為:二氧化碳溶于水能與水反應。
(8)用對比實驗探究CO2是否與H2O反應產生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的酸性物質,需要驗證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CO2與H2O混合后與紫色石蕊接觸時,紫色石蕊變色。結合表格實驗,則實驗③可設計為:將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O2=H2CO3。
(10)實驗中觀察到②中紙花不變色,說明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③中紙花不變色,說明CO2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則可以證明CO2能與H2O反應生成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所以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為: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11)用對比實驗探究無明顯現象是否發生時,需要設計對比實驗,實驗中需要控制實驗的條件,通過實驗獲取實驗數據得到證據,最后通過分析推理出實驗的結論;
故答案為:ABCD。
【分析】(1)在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防止混合氣體發生爆炸。
(2)根據圖B中乙木條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甲、乙木條先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持燃燒,進行分析。
(3)根據大氣壓的原理進行分析。
(4)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
(5)根據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物質生成分析。
(6)根據CO2溶于水沒有明顯的變化,進行分析。
(7)根據探究問題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進行猜想。
(8)用對比實驗探究CO2是否與H2O反應產生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的酸性物質,需要驗證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CO2與H2O混合后與紫色石蕊接觸時,紫色石蕊變色。結合表格實驗,則實驗③可設計為:將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10)實驗中觀察到②中紙花不變色,說明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③中紙花不變色,說明CO2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則可以證明CO2能與H2O反應生成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所以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為: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11)用對比實驗探究無明顯現象是否發生時,需要設計對比實驗,實驗中需要控制實驗的條件,通過實驗獲取實驗數據得到證據,最后通過分析推理出實驗的結論;
20.(2024八下·海陽期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某化學小組利用下圖儀器和裝置探究氣體的制取方法和性質。
(一)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及性質探究
(1)寫出圖B中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①   ;②   。
(2)實驗室中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收集瓶比較純凈的氧氣,應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檢驗一瓶氣體是氧氣的方法:   (包括操作、現象、結論三方面)。
(3)實驗時的主要操作步驟有: a.向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b.收集氣體;c.組裝儀器;d.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e.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上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字母序號)。
(4)若選擇G裝置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氣體從  ?。ㄌ頼或n)端通入。
(二)拓展:甲烷的性質及實驗室制法探究:
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火焰井產生水珠和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甲烷過多排放于空氣中也會導致較嚴重的溫室效應。實驗室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甲烷。
(5)制取甲烷的發生裝置應選擇  ?。ㄌ钛b置編號,從裝置A-F中選擇,下同),收集裝置應選擇   。
(6)甲烷的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對應的用途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能量轉化形式是   。
(7)宏觀角度看,甲烷由   組成,從微觀角度看,甲烷由   構成,甲烷燃燒反應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
(8)甲烷還是制取氫氣的原料之一。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甲烷能分解產生炭黑(一種碳單質)和氫氣,這一反應過程的化學方程式是   , 生成的炭黑是橡膠工業的原料,氫氣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業的原料。
(9)綜上,人們研究化學變化的主要目的是   。
【答案】分液漏斗;錐形瓶;;F;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說明為氧氣;ecadb;m;C;D;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可燃性;作燃料;;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碳、氫元素;甲烷分子;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獲得能量和有用物質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實驗步驟的探究;氣體制取裝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圖可知,儀器①為分液漏斗;儀器②為錐形瓶。
(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想收集較純凈的氧氣,且氧氣不易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排水法收集,即裝置F;
氧氣具有助燃性,則檢驗氧氣的方法為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說明為氧氣。
(3)制取氣體時,裝置氣密性必須良好,則首先要檢查裝置氣密性,然后組裝儀器、裝藥品,且先固后液,最后收集氣體,則順序為ecadb。
(4)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則用G裝置收集氣體時,氣體應從m口通入。
(5)實驗室制取甲烷的反應為加熱固體混合物的方法,發生裝置選C;
由于甲烷密度比空氣小,且難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D或F。
(6)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指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則由資料可知,甲烷的物理性質有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等,化學性質有可燃性。
由于甲烷具有可燃性,則可作燃料;
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甲烷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7)由化學式可知,甲烷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是由甲烷分子構成;
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則甲烷燃燒反應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微粒是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
(8)甲烷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生成碳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9)前面分析可知,化學變化會伴隨能量變化,則可通過化學變化獲得能量,且還可得到新的有用物質。
【分析】(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
根據收集較純凈的氧氣,且氧氣不易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排水法收集。
根據氧氣具有助燃性,分析檢驗氧氣的方法。
(3)制取氣體時,裝置氣密性必須良好,則首先要檢查裝置氣密性,然后組裝儀器、裝藥品,且先固后液,最后收集氣體,則順序為ecadb。
(4)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則用G裝置收集氣體時,氣體應從m口通入。
(5)根據實驗室制取甲烷的反應原理,選擇發生裝置。
由于甲烷密度比空氣小,且難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D或F。
(6)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指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根據甲烷具有可燃性,進行分析。
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7)根據化學式的含義分析。
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8)甲烷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生成碳和氫氣。
(9)根據題意,化學變化會伴隨能量變化,則可通過化學變化獲得能量,且還可得到新的有用物質。
21.(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某化學課外小組同學用如下圖所示實驗探究質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學用A裝置研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一段時間后發現天平的指針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的原因是   。
(2)乙同學用B實驗說明了質量守恒定律,B實驗是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B實驗能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的原因是   。
(3)丙同學用圖C中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發現一定質量的鎂完全燃燒后留下的固體質量比反應前鎂條的質量輕,聯系實驗現象,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一個罩子,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出現的結果是生成物的質量比鎂條的質量    (填 “大”“小” 或“一樣”)。
Ⅱ.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對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下圖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改進實驗——紅磷在空氣中燃燒,電阻絲通電后銅絲會發熱,熱量傳遞到燃燒匙,引燃紅磷。在實驗過程中固體變化如圖所示。
(4)0~t1時間內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是否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填“是”或“否”),請說明原因:   。
(5)寫出t1~t2時間內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6)t1~t2時間內,固體質量增加,是否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填“是”或“否”);參加反應的紅磷的質量與氧氣的質量比為    (最簡整數比);參加反應的紅磷質量是   。
(7)請從微觀的角度談談質量守恒的原因   。
【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少;Fe+CuSO4=Cu+FeSO4;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燃燒時有白煙生成逸散到空氣中(合理即可);;大;否;固體質量在t1前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為溫度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4P+5O22P2O5;是;31:40;6.2g;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化學式的相關計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反應一段時間后發現天平的指針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的原因是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小。
(2)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實驗能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的原因是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也無氣體生成。
(3)丙同學用圖C中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發現一定質量的鎂完全燃燒后留下的固體質量比反應前鎂條的質量輕,聯系實驗現象,可能的原因是燃燒時有白煙生成逸散到空氣中;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一個罩子,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出現的結果是生成物的質量比鎂條的質量大,因為生成物的質量=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
(4)0 ~t1時間內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這是因為溫度還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因此固體的質量沒有發生改變,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
(5)t1~ t2時間內發生的化學反應是在點燃的條件下,紅磷與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6)t1~ t2時間內發生了化學反應,因此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紅磷的質量與氧氣的質量比=(31×4):(32×5)=31:40;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紅磷質量是6.2g,即反應前固體的質量。
(7)從微觀的角度可知質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分析】(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根據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小,進行分析。
(2)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
根據B實驗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也無氣體生成,進行分析。
(3)根據有氣體生成、或者有氣體參加的化學反應,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需要在密閉環境中進行分析。
(4)根據0 ~t1時間內,溫度還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進行分析。
(5)在點燃的條件下,紅磷與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
(6)根據化學方程式,在此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相對分子質量與系數乘積之比。
(7)根據化學反應的實質,進行分析。
22.(2024八下·海陽期中)氯酸鉀(KClO3)在二氧化錳(MnO2)作催化劑并加熱的條件下,能較快地分解生成氯化鉀(KCl)和氧氣,下圖是某次實驗中固體的質量變化。
(1)反應后二氧化錳(MnO2)的質量為   。
(2)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3)計算參加反應的氯酸鉀(KClO3)的質量是多少g?(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答案】(1)2g
(2)9.6
(3)解:設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是x
答: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是24.5g。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二氧化錳是氯酸鉀分解反應中的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后二氧化錳的質量為2g。
(2)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27.6g+2g-20g=9.6g。
【分析】(1)根據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反應前總質量-反應后剩余物的質量。
(3)先設未知數,正確寫出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再找準有關物質,已知量是生成氧氣的質量,未知量是參加反應氯酸鉀的質量;列比例式計算。
(1)見答案。
1 / 1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4月期中化學試題
1.(2024八下·海陽期中)“低碳生活”已成為當今的熱門話題。下列對“低碳生活”的理解不準確的是
A.減少使用含碳的燃料 B.可以有效防止溫室效應
C.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 D.其中“碳”指的是碳單質
2.(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100g水完全變成100g水蒸氣
B.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總體積小于2L
C.潮濕的衣服在陽光下曬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燒后生成的所有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質量
3.(2024八下·海陽期中)氮化硅是一種性能優異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可通過以下反應來制備: ,此化學方程式中X的化學式是( ?。?br/>A.N2 B.Si C.NO D.CO2
4.(2024八下·海陽期中)構建化學基本觀念是學好化學的基礎,下列認識錯誤的是
A.微粒觀: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
B.守恒觀: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生成24g二氧化碳
C.變化觀:液化石油氣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元素觀: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組成元素相同
5.(2024八下·海陽期中)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變化之一。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的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
B.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
C.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此時應減小灶具的進風口
D.乙炔和乙醇燃燒產物均為水和二氧化碳,說明二者均為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6.(2024八下·海陽期中)圖中四位同學,討論某一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他們所描述的化學方程式是
A. B.
C. D.
7.(2024八下·海陽期中)模型認知是化學研究的重要科學方法。如圖是工業制取硝酸第一步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成的丙、丁的分子個數比為1:1
B.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比為17:40
C.反應前后金屬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
D.丙是空氣污染物之一
8.(2024八下·海陽期中)運用歸納、類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下列結論,其中合理的是
A.單質是由一種元素組成的,則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B.化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
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則含有氧元素的純凈物都是氧化物
D.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不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9.(2024八下·海陽期中)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有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br/>A.“釜底抽薪”,滅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杯水車薪”,滅火的原理是降低著火點
C.“火上澆油”說明增加易燃物,使燃燒更加旺盛
D.“煽風點火”,煽風為燃燒補充空氣(或氧氣),使燃燒更旺
10.(2024八下·海陽期中)在化學反應中,A、B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4:3,若生成C和D共21g,則反應消耗B的質量為
A.6 g B.9g C.12g D.16g
11.(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關于燃燒現象的解釋或分析正確的是( ?。?br/>A.圖a中將煤球變成蜂窩煤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延長煤燃燒的時間
B.圖b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是因為降低了火柴梗的著火點
C.圖c中蠟燭火焰很快熄滅,是因為金屬絲阻礙空氣的流動
D.由圖d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燃燒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
12.(2024八下·海陽期中)在化學方程式中,各化學式系數之間的關系正確的是
A.2m=a B.3a=n C.3m=2n D.2b=2m+n
13.(2024八下·海陽期中)3.2g化合物M與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化合物M中只含碳、氫元素
B.化合物M中碳元素質量分數為37.5%
C.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為6.4g
D.M分子中碳原子與氫原子個數比為1:4
14.(2024八下·海陽期中)利用如圖裝置探究燃燒的條件。試管①中充滿氮氣,試管②、③中充滿氧氣,升溫至40℃,僅觀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燒。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對比①、③可驗證燃燒需要氧氣
B.試管②中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霧
C.對比②、③可得出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高
D.圖中小氣球有密閉裝置、緩沖氣壓的作用
15.(2024八下·海陽期中)下列圖像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 B C D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原子總數隨時間的變化
B.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C.水通電電解一段時間生成氣體體積變化
D.加熱密閉裝置中一定質量的銅粉
16.(2024八下·海陽期中)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1)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
(2)在汽車的排氣管上安裝催化轉換器,讓 CO 與 NO 反應,生成大氣中的無毒氣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是:   。
(3)酒精溶液(主要成分是乙醇 C2H6O)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寫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4)“嫦娥四號”光伏發電板的主要構成材料是硅(Si),單質硅由石英固體(SiO2)和碳在高溫下反應制得,同時產生可燃性氣體 CO,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5)硬水中的碳酸氫鈣[Ca(HCO3)2]在煮沸后生成了一種不溶性物質碳酸鈣、水和二氧化碳   。
(6)其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有   (填序號)。
17.(2024八下·海陽期中)隨著對“火”的認識和使用。人類能夠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火讓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
(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   和天然氣,它們都屬于   (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當前,煤的綜合利用措施有煤的氣化和液化,它們屬于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鎂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 2Mg+O22MgO,這個式子不僅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還表示了參加反應的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在點燃的條件下,每   份質量的鎂與   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   份質量的氧化鎂。
(3)冬天取暖大量使用含硫煤,排放的   (填化學式)氣體,會形成酸雨,其中硫元素的化合價為   ,使用低硫煤可以避免酸雨,但無法避免過多二氧化碳造成的   (環境污染)。
18.(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種物質,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后,測得有關數據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示中待測值 x=________,該反應中反應物是________。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變化之比為________(填最簡整數比)。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該反應是分解反應
B. 該反應中丙一定是催化劑
C. 乙一定是化合物
D. 丁一定是單質
E. 乙和甲中至少含有一種相同的元素
Ⅱ.密閉容器中發生的某化學反應,各物質的分子數目隨時間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物質Y和Z的質量隨時間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
(4)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5)若Z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則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
19.(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用圖A所示裝置在空氣中點燃氫氣,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________。
(2)用圖B所示裝置,將二氧化碳緩緩通入豎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觀察到________(選“甲”或“乙”)燃著的木條先熄滅。通過此現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是________。
(3)用圖C所示裝置,向充滿CO2且氣密性良好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體積約為塑料瓶容積的蒸餾水,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觀察________現象,說明CO2能溶于水。
(4)用圖D所示裝置擠壓滴管的膠帽,使澄清石灰水滴入燒瓶,振蕩燒瓶,觀察到的現象為________,石灰水變渾濁。燒瓶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II.請參與某化學興趣小組對“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的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
【探究思路】
(5)判斷物質間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根本依據是________。
(6)溶于水無明顯現象,________ (填 “能”或“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皩嶒灐钡姆椒ㄌ骄课镔|間是否反應的實驗設計依據是:生成物和反應物的性質差異。
【提出猜想】
(7)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猜想二:________。
【實驗設計】
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設計如下實驗:
序號 實驗設計
① 向第一朵紙花噴稀醋酸
② 向第二朵紙花噴水

④ 將第四朵紙花噴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8)“實驗設計③”的具體內容是________。
(9)寫出“實驗設計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進行實驗】觀察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結論】
(10)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
【反思交流】
(11)實驗探究“無明顯實驗現象時是否發生化學反應”的核心思路有_____(填字母序號)。
A. 設計對比實驗 B. 控制實驗條件 C. 獲取事實證據 D. 邏輯推理判斷
20.(2024八下·海陽期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某化學小組利用下圖儀器和裝置探究氣體的制取方法和性質。
(一)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及性質探究
(1)寫出圖B中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①  ??;②   。
(2)實驗室中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收集瓶比較純凈的氧氣,應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檢驗一瓶氣體是氧氣的方法:  ?。òú僮?、現象、結論三方面)。
(3)實驗時的主要操作步驟有: a.向錐形瓶中加入二氧化錳;b.收集氣體;c.組裝儀器;d.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e.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以上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ㄌ钭帜感蛱枺?。
(4)若選擇G裝置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氣體從  ?。ㄌ頼或n)端通入。
(二)拓展:甲烷的性質及實驗室制法探究:
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藍色火焰井產生水珠和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甲烷過多排放于空氣中也會導致較嚴重的溫室效應。實驗室用加熱無水醋酸鈉和堿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甲烷。
(5)制取甲烷的發生裝置應選擇  ?。ㄌ钛b置編號,從裝置A-F中選擇,下同),收集裝置應選擇   。
(6)甲烷的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對應的用途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能量轉化形式是   。
(7)宏觀角度看,甲烷由   組成,從微觀角度看,甲烷由   構成,甲烷燃燒反應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
(8)甲烷還是制取氫氣的原料之一。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甲烷能分解產生炭黑(一種碳單質)和氫氣,這一反應過程的化學方程式是   , 生成的炭黑是橡膠工業的原料,氫氣是合成氨及汽油等工業的原料。
(9)綜上,人們研究化學變化的主要目的是   。
21.(2024八下·海陽期中)Ⅰ.某化學課外小組同學用如下圖所示實驗探究質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學用A裝置研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一段時間后發現天平的指針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的原因是   。
(2)乙同學用B實驗說明了質量守恒定律,B實驗是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B實驗能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的原因是   。
(3)丙同學用圖C中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發現一定質量的鎂完全燃燒后留下的固體質量比反應前鎂條的質量輕,聯系實驗現象,可能的原因是   。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一個罩子,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出現的結果是生成物的質量比鎂條的質量    (填 “大”“小” 或“一樣”)。
Ⅱ.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對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下圖是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改進實驗——紅磷在空氣中燃燒,電阻絲通電后銅絲會發熱,熱量傳遞到燃燒匙,引燃紅磷。在實驗過程中固體變化如圖所示。
(4)0~t1時間內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是否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填“是”或“否”),請說明原因:   。
(5)寫出t1~t2時間內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6)t1~t2時間內,固體質量增加,是否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填“是”或“否”);參加反應的紅磷的質量與氧氣的質量比為    (最簡整數比);參加反應的紅磷質量是   。
(7)請從微觀的角度談談質量守恒的原因   。
22.(2024八下·海陽期中)氯酸鉀(KClO3)在二氧化錳(MnO2)作催化劑并加熱的條件下,能較快地分解生成氯化鉀(KCl)和氧氣,下圖是某次實驗中固體的質量變化。
(1)反應后二氧化錳(MnO2)的質量為   。
(2)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3)計算參加反應的氯酸鉀(KClO3)的質量是多少g?(計算結果精確至0.1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綠色化學;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
【解析】“低碳生活”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盡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從而減緩溫室效應.
【解答】
A、減少使用含碳的燃料,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的“低碳生活”,但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B、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可以有效防止溫室效應,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C、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新燃料,可以節省化石燃料的應用,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屬于“低碳生活”,與題意不符,故選項錯誤;
D、“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碳單質的“碳”,故D選項符合題意,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地球溫度逐年升高,主要是二氧化碳等物質引起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符合低碳生活、節能環保.
2.【答案】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質量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學變化中,參加反應的反應物的總質量等于反應生成的生成物的總質量;
A. 液態水變成水蒸氣,只是水的狀態發生改變,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B. 該變化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C. 濕衣服曬干,是水被蒸發,該變化是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不符合題意:
D. 煤燃燒是煤和氧氣反應,燃燒后生成的物質質量之和等于煤和氧氣的質量之和,大于煤的質量,該變化是化學變化,可以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化學反應一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
3.【答案】A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組合;分子變化中原子本身沒發生任何改變.所以,在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故可得X為N2,選項A符合題意,B、C、D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分析
4.【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B. 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設12g碳完全反應消耗木炭的質量為
12g木炭和12g氧氣反應,氧氣完全反應消耗木炭的質量為4.5g,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12g+4.5g=16.5g,故錯誤,符合題意;
C. 液化石油氣是指碳、氫化合物,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種類不變,液化石油氣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D.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組成元素相同,故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最小粒子。
B、根據木炭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C、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組成元素相同。
5.【答案】B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 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才會發生爆炸,不是含量越高,爆炸的可能性就越大,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B. 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故正確,符合題意;
C. 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說明此時氧氣不足,碳不完全燃燒,這時應調大進風口,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D. 乙炔和乙醇燃燒產物均為水和二氧化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說明二者均含碳、氫兩種元素,可能含氧元素,故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可燃性氣體在空氣中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才會發生爆炸。
B、根據未燃燒的碳氫化合物及炭粒、塵粒等排放到空氣中會形成浮塵分析。
C、根據做飯時,燃氣灶火焰呈現出黃色或橙色,鍋底出現黑色,說明此時氧氣不足,碳不完全燃燒,進行分析。
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分析。
6.【答案】B
【知識點】化合反應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A.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1:1:1,屬于化合物反應,各物質的質量比=,故不符合題意;
B.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2:1:2,屬于化合物反應,各物質質量比=,故符合題意;
C.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的分子個數比=2:1:2,屬于化合反應,各物質質量比=,故不符合題意;
D. ,反應條件是點燃,各物質分子個數比=1:3:2:2,不屬于化合反應,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化學方程式不僅表明了反應物、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同時,化學計量數代表了各反應物、生成物物質的量關系,通過相對分子質量或相對原子質量還可以表示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結合題意,進行分析。
7.【答案】A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利用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甲是氨氣,乙是氧氣,丙是一氧化氮,丁是水,故該反應是氨氣和氧氣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的方程式為:4NH3+5O24NO+6H2O。A、由4NH3+5O24NO+6H2O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的分子個數比為4:6=2:3,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比為(17×4):(5×32)=17:40,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鉑是該反應的催化劑,反應前后金屬鉑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丙是一氧化氮屬于空氣污染物之一,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反應模型圖分析可知,氨氣和氧氣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的方程式的含義,以及催化劑的概念是改變其它物質的反應速度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空氣的污染物有粉塵和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來解答。
8.【答案】D
【知識點】氧化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
【解析】【解答】A. 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比如氧氣和臭氧的混合物只含氧元素,故錯誤;
B. 化合物由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純凈的物質,但由兩種及兩種元素以上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如過氧化氫和水的混合物,故錯誤;
C. 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純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氯酸鉀中含氧元素,但是氯酸鉀由三種元素組成,不屬于氧化物,故錯誤;
D. 氧化反應是物質與氧的反應,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不是指氧氣的單質,所以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一定是氧化反應,但氧化反應不一定有氧氣參加,故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A、單質由一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B、化合物由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純凈的物質。
C、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氧化反應是物質與氧的反應。
9.【答案】B
【知識點】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釜底抽薪體現的是一種常用的滅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將鍋底的柴火抽走,就沒有了可燃物,起到滅火的作用,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B. 杯水車薪指雖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大少而無濟于事,既不能覆蓋柴火使其隔絕空氣,也不能使溫度迅速下降到著火點以下,也就不能滅火了,敘述不合理,故符合題意;
C. 火上澆油的化學意思是向燃燒的物質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燒更旺,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D. 煽風點火,是因為燃燒過程中不斷地鼓入空氣,使空氣流通,為燃燒補充空氣或氧氣,從而促進燃燒,敘述合理,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物質的人生條件,物質充分燃燒的條件分析。
10.【答案】B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參加反應的A和B的質量等于生成的C和D的質量之和,所以消耗A和B的質量和為21g,且A、B兩種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時的質量比為4:3,故A和B的總份數為7,則每份質量為,那么參加反應的A、B的質量分別是:所以求得B物質消耗的量為9g。
故答案為:B.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來解答。
11.【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燃燒的條件;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滅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圖a中將煤球變成蜂窩煤后再燃燒,其目的是增大煤與氧氣(或空氣)的接觸面積,分析錯誤,不符合題意;
B、圖b中火柴頭斜向下時更容易燃燒,原因是火柴梗不斷被加熱和受到熱氣流帶來空氣的助燃,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圖c中蠟燭火焰很快熄滅,原因是金屬絲圈吸收熱量,從而降低溫度到蠟燭著火點以下,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D、由圖d中的現象可知,金屬鎂燃燒的火災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原因是鎂能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生成氧化鎂和單質碳,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增大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度來解答;
B、根據提供火柴梗的熱量使其快速達到火柴梗的著火點來解答;
C、根據金屬吸熱,從而降低蠟燭燃燒的溫度來解答;
D、根據二氧化碳和鎂反應生成氧化鎂和碳來解答。
12.【答案】D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在化學方程式中,反應前C原子有a個,反應后C原子有m個,所以a=m;
反應前H原子有4a個,反應后H原子有2n個,所以,4a=2n;
反應前O原子有2b個,反應后O原子有2m+n,所以,2b=2m+n;
配平后化學方程式為;a=1,b=2,m=1,n=2;
A. 根據以上分析,2m=2a,故不符合題意;
B. 根據以上分析,2a=n,故不符合題意;
C. 根據以上分析,2m=n,故不符合題意;
D. 根據以上分析,2b=2m+n,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不變,結合題意,進行分析。
13.【答案】B,D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質量不變,M中一定含有碳、氫元素,
碳元素的質量等于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質量,為:=1.2g;
氫元素的質量等于3.6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0.4g;
M中氧元素的質量=3.2g-1.2g-0.4g=1.6g<3.2g
故M中含碳、氫、氧元素,故錯誤;
B. 化合物M中碳元素質量分數為:=37.5%,故正確;
C.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氧氣質量為:4.4g+3.6g-3.2g=4.8g,故錯誤;
D. M分子中碳原子與氫原子個數比==1:4,故正確。
故答案為:BD。
【分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質量不變,進行計算。
物質中元素的質量=物質的質量×化學式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14.【答案】A,B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試管①中沒有氧氣,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溫度雖然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還是不能燃燒;試管③中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溫度達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故沒有燃燒;則對比①、③不可驗證燃燒需要氧氣,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B、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而不是白霧,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C、試管②、③中充滿氧氣,升溫至40℃,只有試管②中的白磷燃燒,說明紅磷的著火點比白磷高,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D、白磷燃燒放熱,裝置中壓強變大,則圖中小氣球有密閉裝置、緩沖氣壓的作用,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B.
【分析】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與氧氣接觸的同時溫度達到著火點,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著火點低來解答。
15.【答案】A,C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電解水實驗;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A.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不變,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原子總數不變,故正確;
B. 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加入二氧化錳,只是加快了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物的質量,所以用等質量、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生成等質量的氧氣,故錯誤;
C. 水通電生成氫氣、氧氣的體積比為2:1,故正確;
D. 加熱密閉裝置中一定質量的銅粉,銅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固體質量不斷增加,銅粉完全反應后,固體質量不變,故錯誤。
故答案為:AC。
【分析】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B、根據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物的質量,進行分析。
C、水通電生成氫氣、氧氣的體積比為2:1。
D、根據化學反應一定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進行分析。
16.【答案】(1)3Fe+2O2Fe3O4
(2)2CO+2NO2CO2+N2
(3)C2H6O+3O22CO2+3H2O
(4)SiO2+2C Si+2CO↑
(5)Ca(HCO3)2CaCO3↓+H2O+CO2↑
(6)(1)
【知識點】化合反應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鐵與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3Fe+2O2Fe3O4。
(2)一氧化碳與一氧化氮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CO+2NO2CO2+N2。
(3)乙醇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2H6O+3O22CO2+3H2O。
(4)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硅和一氧化碳,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SiO2+2C Si+2CO↑。
(5)碳酸氫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碳酸鈣、水和二氧化碳,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HCO3)2CaCO3↓+H2O+CO2↑。
(6)由化學方程式可知,(1)中鐵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是兩種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符合化合反應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故填(1)。
【分析】書寫化學方程式時,一定要遵守客觀事實的原則,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則。
正確書寫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反應物寫在左邊,生成物寫在右邊,中間用等號連接,等號上表明條件,注意要配平。
根據化合反應的特點分析。
17.【答案】(1)石油;不可再生;化學
(2)48;32;80
(3)SO2;+4;溫室效應
【知識點】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化石燃料的利用與保護;常用燃料的使用與其對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氣;它們短期內均不能再生,均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煤的綜合利用措施有煤的氣化和液化,煤的氣化是指將煤轉化為一氧化碳、氫氣等,煤的液化是指將煤轉化為液體燃料,均有新物質生成,均屬于化學變化。
(2)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在點燃的條件下,每48份質量的鎂和32份質量的氧氣恰好完全反應生成80份質量的氧化鎂。
(3)含硫煤燃燒會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導致酸雨的發生,故填:SO2;
【分析】(1)人類目前使用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氣,均屬于不可再生能源。
根據化學變化的特點分析。
(2)根據化學方程式的含義分析。
(3)根據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酸性物質,會導致酸雨的發生分析。
根據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進行計算。
根據使用低硫煤可以避免酸雨,但無法避免過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進行分析。
18.【答案】(1) 30 甲和丁
(2) 4:1
(3) CE
(4)
(5) 28
【知識點】分解反應及其應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單質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得:20g+20g+20g+20g=12g+xg+20g+18g,x=30;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該反應中反應物是甲和丁。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變化之比=(20g-12g):(20g-18g)=4:1。
(3)A.由圖示可知,甲和丁的質量減少,甲和丁是反應物,乙的質量增加,乙是生成物,該反應是甲和丁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乙,該反應基本反應類型屬于化合反應,故A錯誤;
B.丙的質量沒有改變,丙可能是催化劑,故B錯誤;
C.乙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乙一定是化合物,故C正確;
D.丁是化合反應的反應物,丁可能是單質,故D錯誤;
E.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乙和甲中至少含有一種相同的元素,故E正確。
故答案為:CE。
(4)由圖1可知,X、Y是反應物,Z是生成物,t1時刻,反應的X的分子個數是3n,Y的分子個數是n,生成的Z的分子個數是2n,X、Y、Z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是3:1: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5)若Z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設Y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
根據題意有:
m=28
故填:28。
【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進行計算。
根據化學反應后,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該反應中反應物是甲和丁。
(2)反應過程中甲和丁的質量之比=甲和丁的質量變化量之比。
(3)A、根據圖示可知,反應后質量減少的為反應物,反應后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結合化合反應,進行分析。
B、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沒有改變,可能是催化劑,可能是雜質,進行分析。
C、根據A 的分析,乙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進行分析。
D、丁是化合反應的反應物,丁可能是單質,故D錯誤;
E、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
(4)根據圖1可知,X、Y是反應物,Z是生成物,t1時刻,反應的X的分子個數是3n,Y的分子個數是n,生成的Z的分子個數是2n,X、Y、Z的化學計量數之比是3:1:2,分析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5)根據化學方程式,結合題意進行計算。
19.【答案】(1) 檢驗純度
(2) 乙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密度大,不燃燒也不持燃燒
(3) 軟塑料瓶變癟
(4) 氣球脹大 CO2+Ca(OH)2=CaCO3↓+H2O
(5) 是否生成新物質
(6) 不能
(7) 二氧化碳溶于水能與水反應
(8) 將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 H2O+CO2=H2CO3
(10) 實驗設計②③中紙花不變色,實驗設計④中紙花變紅色
(11) ABCD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
【解析】【解答】(1)在點燃氫氣等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防止混合氣體發生爆炸。
(2)圖B中乙木條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甲、乙木條先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持燃燒。
(3)向充滿CO2且氣密性良好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體積約為塑料瓶容積三分之一的蒸餾水,旋緊瓶蓋后充分振蕩,軟塑料瓶變癟,說明瓶內壓強減小,證明CO2能溶于水。
(4)澄清石灰水滴入燒瓶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石灰水變渾濁,燒瓶內壓強減小,空氣進入氣球使氣球脹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Ca(OH)2=CaCO3↓+H2O。
(5)物質之間是否發生化學變化的本質為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6)CO2溶于水沒有明顯的變化,無法通過觀察發現是否有新物質生成,則不能用觀察的方法判斷是否發生反應。
(7)根據探究問題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及猜想一為: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與水反應,則猜想二為:二氧化碳溶于水能與水反應。
(8)用對比實驗探究CO2是否與H2O反應產生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的酸性物質,需要驗證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CO2與H2O混合后與紫色石蕊接觸時,紫色石蕊變色。結合表格實驗,則實驗③可設計為:將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O2=H2CO3。
(10)實驗中觀察到②中紙花不變色,說明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③中紙花不變色,說明CO2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則可以證明CO2能與H2O反應生成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所以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為: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11)用對比實驗探究無明顯現象是否發生時,需要設計對比實驗,實驗中需要控制實驗的條件,通過實驗獲取實驗數據得到證據,最后通過分析推理出實驗的結論;
故答案為:ABCD。
【分析】(1)在點燃可燃性氣體前,一定要先檢驗純度,防止混合氣體發生爆炸。
(2)根據圖B中乙木條先熄滅,說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甲、乙木條先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持燃燒,進行分析。
(3)根據大氣壓的原理進行分析。
(4)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
(5)根據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物質生成分析。
(6)根據CO2溶于水沒有明顯的變化,進行分析。
(7)根據探究問題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與水反應,進行猜想。
(8)用對比實驗探究CO2是否與H2O反應產生使紫色石蕊變紅色的酸性物質,需要驗證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CO2與H2O混合后與紫色石蕊接觸時,紫色石蕊變色。結合表格實驗,則實驗③可設計為:將第三朵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9)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10)實驗中觀察到②中紙花不變色,說明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③中紙花不變色,說明CO2也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則可以證明CO2能與H2O反應生成酸性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色,所以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實驗現象為:②③中紙花不變色,④中紙花變紅色。
(11)用對比實驗探究無明顯現象是否發生時,需要設計對比實驗,實驗中需要控制實驗的條件,通過實驗獲取實驗數據得到證據,最后通過分析推理出實驗的結論;
20.【答案】分液漏斗;錐形瓶;;F;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說明為氧氣;ecadb;m;C;D;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可燃性;作燃料;;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碳、氫元素;甲烷分子;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獲得能量和有用物質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和用途;實驗步驟的探究;氣體制取裝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圖可知,儀器①為分液漏斗;儀器②為錐形瓶。
(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想收集較純凈的氧氣,且氧氣不易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排水法收集,即裝置F;
氧氣具有助燃性,則檢驗氧氣的方法為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說明為氧氣。
(3)制取氣體時,裝置氣密性必須良好,則首先要檢查裝置氣密性,然后組裝儀器、裝藥品,且先固后液,最后收集氣體,則順序為ecadb。
(4)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則用G裝置收集氣體時,氣體應從m口通入。
(5)實驗室制取甲烷的反應為加熱固體混合物的方法,發生裝置選C;
由于甲烷密度比空氣小,且難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D或F。
(6)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指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則由資料可知,甲烷的物理性質有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難溶于水等,化學性質有可燃性。
由于甲烷具有可燃性,則可作燃料;
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甲烷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7)由化學式可知,甲烷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是由甲烷分子構成;
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則甲烷燃燒反應過程中不發生變化的微粒是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
(8)甲烷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生成碳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9)前面分析可知,化學變化會伴隨能量變化,則可通過化學變化獲得能量,且還可得到新的有用物質。
【分析】(2)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
根據收集較純凈的氧氣,且氧氣不易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排水法收集。
根據氧氣具有助燃性,分析檢驗氧氣的方法。
(3)制取氣體時,裝置氣密性必須良好,則首先要檢查裝置氣密性,然后組裝儀器、裝藥品,且先固后液,最后收集氣體,則順序為ecadb。
(4)氧氣密度比空氣大,則用G裝置收集氣體時,氣體應從m口通入。
(5)根據實驗室制取甲烷的反應原理,選擇發生裝置。
由于甲烷密度比空氣小,且難溶于水,則收集裝置選D或F。
(6)物理性質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是指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根據甲烷具有可燃性,進行分析。
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7)根據化學式的含義分析。
化學變化的實質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8)甲烷在隔絕空氣和1000℃條件下生成碳和氫氣。
(9)根據題意,化學變化會伴隨能量變化,則可通過化學變化獲得能量,且還可得到新的有用物質。
21.【答案】Na2CO3+2HCl=2NaCl+H2O+CO2↑;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少;Fe+CuSO4=Cu+FeSO4;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燃燒時有白煙生成逸散到空氣中(合理即可);;大;否;固體質量在t1前沒有發生變化的原因為溫度未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4P+5O22P2O5;是;31:40;6.2g;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知識點】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化學式的相關計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實質
【解析】【解答】(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反應一段時間后發現天平的指針偏右,造成天平的指針向右偏轉的原因是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小。
(2)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實驗能在敞口容器中進行的原因是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也無氣體生成。
(3)丙同學用圖C中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來探究質量守恒定律時,發現一定質量的鎂完全燃燒后留下的固體質量比反應前鎂條的質量輕,聯系實驗現象,可能的原因是燃燒時有白煙生成逸散到空氣中;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一個罩子,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出現的結果是生成物的質量比鎂條的質量大,因為生成物的質量=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
(4)0 ~t1時間內固體質量沒有發生變化,這是因為溫度還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因此固體的質量沒有發生改變,不能用質量守恒定律來解釋。
(5)t1~ t2時間內發生的化學反應是在點燃的條件下,紅磷與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6)t1~ t2時間內發生了化學反應,因此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參加反應的紅磷的質量與氧氣的質量比=(31×4):(32×5)=31:40;由圖可知,參加反應的紅磷質量是6.2g,即反應前固體的質量。
(7)從微觀的角度可知質量守恒的原因是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分析】(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根據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逸散到空氣中,使燒杯內物質質量減小,進行分析。
(2)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與硫酸亞鐵。
根據B實驗反應前后均無氣體參與,也無氣體生成,進行分析。
(3)根據有氣體生成、或者有氣體參加的化學反應,在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需要在密閉環境中進行分析。
(4)根據0 ~t1時間內,溫度還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沒有發生化學變化,進行分析。
(5)在點燃的條件下,紅磷與氧氣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
(6)根據化學方程式,在此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相對分子質量與系數乘積之比。
(7)根據化學反應的實質,進行分析。
22.【答案】(1)2g
(2)9.6
(3)解:設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是x
答:參加反應的氯酸鉀的質量是24.5g。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二氧化錳是氯酸鉀分解反應中的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后二氧化錳的質量為2g。
(2)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27.6g+2g-20g=9.6g。
【分析】(1)根據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實驗后生成氧氣的質量=反應前總質量-反應后剩余物的質量。
(3)先設未知數,正確寫出氯酸鉀分解的化學方程式;再找準有關物質,已知量是生成氧氣的質量,未知量是參加反應氯酸鉀的質量;列比例式計算。
(1)見答案。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宜兰市| 晴隆县| 航空| 汾阳市| 洞头县| 桓仁| 五大连池市| 黄龙县| 镶黄旗| 永和县| 青龙| 酉阳| 乃东县| 原阳县| 榆社县| 聂拉木县| 宣汉县| 泗洪县| 申扎县| 海伦市| 白山市| 宁陕县| 兰考县| 沙雅县| 静安区| 江油市| 乾安县| 毕节市| 黄骅市| 奉贤区| 南召县| 红安县| 云龙县| 息烽县| 西平县| 东莞市| 北安市| 恭城| 北安市|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