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課題:威尼斯的小艇內容分析: 課文圍繞威尼斯這座城市的獨有標志——小艇,介紹了小艇獨特的外形,乘船的感受,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以及小艇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各部分內容銜接緊密,從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小艇對威尼斯的重要性,并把水上名城的風光韻味十足的表現了出來。核心素養目標: ①文化自信:認識本課要求會認的和會寫的生字詞; ②語言運用:能根據第2自然段的內容說出小艇的物點,并體會其表達效果。 ③思維能力:能說出課文圍繞小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并體會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威尼斯獨特的風情、小艇的特點、船夫的駕駛技術及小艇同威尼斯的關系。 ④審美創造:能比較課文和“閱讀鏈接”,了解它們在表達方法上的相似之處。領會作者描寫小艇在水面上靈活穿梭的樣子和夜晚戲院散場后的靜寂,體會景物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重、難點: 能說出課文圍繞小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并體會文中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活動流程:根據“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要求,本單元學習大任務就可以確定為,“乘風破浪世界游”并根據大任務設計了兩個分任務,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中主動學習,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建構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 情境導入:本市正準備組織一次以“乘風破浪世界游”為主題的“云環球旅行”,需要在五年級的同學們中招聘一名“云環球文化”講解員,帶領同學們一起去感受世界各地的風光,暢游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第一站:游碧波蕩漾的水城威尼斯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活動一:走近威尼斯,欣賞詩意的水上之城導入新課:同學們,喜歡外出旅行嗎?都去過哪些景點呢?(師生交流旅行的景點) 2.播放介紹資料與視頻,感受威尼斯。 3.教師介紹:威尼斯位于意大利,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 4.引入:今天,我們將跟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去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去看看那里獨特的風光——小艇。 播放AI馬克吐溫視頻走進課文。 5.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關鍵信息,說說自己的理解。 (1)課文朗讀,思考:作者為什么不寫威尼斯的水、橋和古老的歷史,卻寫威尼斯的小艇 (2)聚焦第一自然段,抓“主要的交通工具”,體會小艇的重要作用。(相機板書:主要的交通工具) 6.再讀課文,把握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小艇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填一填。 學生看課件了解威尼斯。 學生對課題質疑。 觀看ai人物對話,走進課文。 默讀課文,邊讀邊做批注,對課文的所思、所感、所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批注。 學生默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活動意圖:對課文進行概括始終是學生的難點之一,要舍得在此處給學生時間,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逐段思考再歸納是最簡便的方法,要對學生進行訓練并指導。活動二:駐足而觀,感受威尼斯獨特的韻味1.聚焦第2自然段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2自然段,并結合氣泡圖,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船的樣子和特點的? (1)課件出示句子,學生齊讀這段話。讀了這段話,請你說說小艇的特點是怎樣的。(板書:外形、行動) 預設1:小艇又窄又深,像獨木舟,但和獨木舟不一樣的是它的船頭和船艄是向上翹起的,所以行駛起來才像個水蛇一樣,輕快靈活。 預設2:我讀到“船頭和船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有一種靜的感覺。 預設3:我讀到“行動輕快靈活,仿佛田溝里的水蛇”有一種動的感覺。 師追問:水蛇是什么樣的?把小艇比作水蛇讓你感受到什么? 預設:水蛇細細長長的,行動很靈活,把小艇比作水蛇讓我仿佛看到了小艇在河道里靈活穿行的樣子。 師追問:威尼斯的小艇為什么能夠行動得如此靈活輕快呢? 預設:這和小艇獨特的外形特點有關系。 (2)指導朗讀。 師引導:想象這小艇的外形特點和行駛的樣子讀一讀。重點讀好“像掛在天邊的新月”的靜和“仿佛田溝里的水蛇”的動。 (3)體會寫法。 師提問引導:這樣一靜一動的描寫好在哪里? 預設:形象生動,易于理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師小結:大多數人沒有真正見過威尼斯的小艇,課文用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能拉近小艇與讀者的距離,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小艇的特點。(板書:獨木舟、新月、水蛇) (5)師問:為什么要把小艇設計成這樣?聯系第1自然段思考。 預設1:小艇的外形獨特,利于行駛。 預設2: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河道縱橫交錯。 2.聚焦第3自然段 師引導: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情景。 出示第3自然段,學生齊讀。假如此時你坐在小艇上,感覺如何? 預設:很舒服。因為皮墊子軟軟的。 乘坐在小艇上還能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 預設1:能欣賞威尼斯的獨特風景。 預設2:愜意,是一種獨特的享受。(板書:舒適、有情趣) 3.播放乘坐小艇游覽威尼斯的視頻,學生帶著愜意的心情讀一讀第二自然段。 結合氣泡圖思考小艇的樣子。 學生讀文,并概括相應的內容。 生匯報。 學生交流匯報作者的寫作方法的好處。 師走入情境讀第三自然段,感受乘小艇之“情趣”。 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讀本段。 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了解小艇對威尼斯的重要性。活動意圖:本單元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體會景物描寫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在教學時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讀自悟,同時引導學生去體會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另外從關注小艇的動態與靜態入手,理解小艇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活動三:深度游玩,感悟船夫駕駛技術1.過渡: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們置身其中,又會有怎樣一番愜意呢?接下來,我們就要乘坐威尼斯的小艇,去游覽威尼斯,去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和那里的風情。威尼斯有一條規定,是這里獨有的——不準任何車輛進入,因此小艇就是這里的“公共汽車”,于是也就造就了這樣一群身手不凡的船夫!自由讀課文第4自然段,拿筆畫出描寫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的句子,并完成表格看看當我們遇到不同情況時船夫的表現吧,并想象自己坐著小艇上的感覺,想象一下和其他游客打招呼的畫面吧。 2.自由讀課文第4自然段,拿筆畫出描寫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的句子。(課件出示課文第4自然段,學生齊讀) 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駕駛場景一駕駛場景二駕駛場景三水面情況船夫怎么做2.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不管怎么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急轉彎。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3.初讀,變換朗讀的方法。 教師讀前面的部分,同學們接讀后面的部分。 (1)教師引讀“行船的速度極快,來往船只很多”,學生接讀“他操縱自如,毫不手忙腳亂”。 (2)教師引讀“不管怎么擁擠”,學生接讀“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 (3)教師引讀“遇到極窄的地方”,學生接讀“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做急轉彎”。 4.再讀,引導學生發現并表達。 (1)發現了嗎?同學們讀的部分是船夫應對路況的表現;教師讀的部分是船夫遇到的路況。大家注意到“極”字了嗎?(注意到了)它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極”是指速度特別快,快得不能再快了) (2)速度這么快,最怕的就是“擁擠”,可是船夫怕嗎?(不怕)不僅不怕擁擠,連極窄的地方也不怕,你瞧,船夫的速度不僅沒有減,還玩起了特技…… (3)作者就是抓住了這三個特寫鏡頭來進行描寫的,而且這三個特寫鏡頭一個比一個驚險,層層遞進,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仿佛就在眼前。師生齊讀。 5.品讀,體會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 (1)你就置身于這樣的小艇里,有什么感受?(很刺激、驚險,有說不完的情趣)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呢?(兩邊的建筑飛一般地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2)前面的描寫已經很充分了,這一部分多余嗎?(不多余。作者在以自己的感受喚醒讀者的感受,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果去掉就不能喚起我們這樣的感受了) (3)如果說前面幾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對船夫的駕駛技術進行描寫,那么這一句就是以自己的感受側面地、間接地來寫,襯托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二者結合起來,更具說服力!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 通過圖片和教師的簡單介紹,讓很抽象、很陌生的城市鮮活起來,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情感的鋪墊。另外創設跟其他游客打招呼的現場,讓學生很自然地走進文本的情境,貼近作者的內心,“入情入境”地讀就不是一句空話! 學生讀文、畫句子,匯報 學生匯報交流。 學生再讀,引導學生體會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 默讀課文,同桌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活動意圖:對課文進行概括始終是學生的難點之一,要舍得在此處給學生時間,教給學生方法。運用圖示,為學生搭建支架,讓學生思考再歸納是最簡便的方法,要對學生進行訓練并指導。作業分層拓展:基礎作業:完成生字抄寫。 拓展作業:試著用今天學的比喻的方法介紹一種事物的特點。板書: 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威尼斯的小艇 樣子和特點 船夫的駕駛技術高超 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