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暑假預習版 八上第一章 第2節 聲與聽覺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暑假預習版 八上第一章 第2節 聲與聽覺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節 聲與聽覺
考點一、聲音的產生
(一)探究聲音的產生
實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源
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如擊鼓時,鼓面振動發出聲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時,可以聽到水振動發出的聲音;吹笛子時,空氣在笛子內振動發出聲音。
【能力拓展】有些發聲物體的振動不明顯,不容易直接觀察到,比如揚聲器在發聲時的振動。為了證明揚聲器發聲時是在振動的,我們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顆粒放到揚聲器上面的紙盆里,打開揚聲器播放音樂時,我們會看到塑料泡沫顆粒隨著音樂上下跳動,這時可以證明揚聲器發聲時也在振動。這種證明發聲體在振動的方法被稱為“轉換法”或“放大法”。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不能理解為“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而原來發出的聲音仍繼續存在并傳播。 例如,對著高山喊話,停止喊話后,聲帶不再振動,但是幾秒鐘后,我們仍能聽到回聲。
典例1: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實驗裝置。
(1)實驗時小明用小錘敲擊音叉,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聽到聲音。
(3)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   。這種研究方法叫作   。
變式1:(2023七下·平湖期末)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能夠說明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
A.用音叉接觸水面,水花四濺
B.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空氣,鬧鐘鈴聲變小
C.堵住和放開特定音孔,長笛發出不同音
D.對著蠟燭火焰敲擊橡皮膜,火焰會搖晃
變式2:有一種叫做“魚洗”的銅制容器?!?魚洗”內盛水,當用手搓動兩側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動,同時還能聽到“滋滋”的聲音,當手停止搓動后,仍能看見這種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聽覺發生了“延長” B.聲音仍在傳播,故帶動水的運動
C.“魚洗”周圍的空氣仍在振動 D.“魚洗”仍在振動
變式3:魔術師表演“會跳舞的火焰”節目時,先在平臺上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蠟燭附近,鼓面面對燭火。當他敲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這一現象說明( )
A.人的一種錯覺 B.燭火肯定被風吹動
C.魔術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動發聲,帶動空氣振動
考點二、聲音的傳播
(一)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
探究活動1: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
過程 現象 結論
一個同學輕敲桌子的一端,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聽到敲敲擊聲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玻璃魚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魚,用細棍輕敲魚缸上沿 金魚立即受驚游動 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探究活動2: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
①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源使電鈴發聲,此時你能聽到電鈴聲嗎
②用抽氣機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在抽氣的過程中,你聽到的電鈴聲有什么變化
③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你聽到的電鈴聲又怎樣變化
探究分析:剛開始能聽到玻璃罩內的電鈴聲,隨著空氣逐漸被抽出,聽到的電鈴聲逐漸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 就完全聽不到電鈴聲了。
(二)歸納總結
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聲音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能力拓展】在探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我們不可能把玻璃罩內空氣完全抽成真空,但我們可以通過空氣越來越稀薄,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這一現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則聲音也就不能傳播了,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理想實驗法(或推理法)。
①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發出聲音,也都可以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
②空氣越稀薄,傳聲效果越差,真空不能傳聲。
③一般而言,固體傳聲效果最好,液體次之,氣體傳聲效果最差。
典例1:小明學了聲音的知識后,對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興趣,于是他設計了如下實驗進行探究。
①搜集各種材料,如衣服、報紙、平裝書、塑料袋、襪子;
②把鐘放到一個盒子里,將衣服蓋在鐘上方,然后逐漸遠離盒子直到聽不到嘀嗒聲,記下此時人離盒子的距離;
③依次分別將各種材料蓋在鐘上方重復以上實驗,得到下表的數據。
材料 衣服 報紙 平裝書 塑料袋 襪子
聽不見鐘聲的實際距離/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設計實驗利用了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   (選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據實驗數據,上述待測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據小明的實驗結果,可以作出一個推測: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較好。(選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變式1:(2023七下·金華期中)如圖所示,在一個透明玻璃鐘罩內放一個會閃光的音樂賀卡,在賀卡閃光、播放音樂時,抽出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此時(  )
A.看不到閃光,聽不到音樂 B.看到閃光,聽不到音樂
C.看不到閃光,聽到音樂 D.看到閃光,聽到音樂
變式2:如圖所示,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放在連通于抽氣機的密閉玻璃瓶內。
(1)在用抽氣機把玻璃瓶內的空氣逐漸抽出的過程中,聽到的聲音將會逐漸   。
(2)分析實驗現象,運用   (填“推理”或“歸納”)的方法可得結論:   。
變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聲音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認識聲音,科學興趣活動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對聲音進行了探究。
實驗一:圖甲,逐漸抽去鐘罩內氣體,聽到鈴聲越來越小。
實驗二:圖乙,一張紙分別接觸轉動中的兩個齒數不同的齒輪,齒輪的齒數越多,紙片發出的聲音越尖。
實驗三:圖丙,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左右晃動。
(1)以上三個實驗中,實驗一表明   。
(2)實驗二表明:音調高低由   決定。
(3)實驗三表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   的形式向遠處傳播的,聲音具有   。
考點三、聲波
(一)聲速
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二)影響聲速的因素
(1)介質種類
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一端敲擊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三次聲音,第一次為水管傳來的,第二次為水傳來的,第三次為空氣傳來的。
(2)溫度
聲速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氣溫每升高1 ℃,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當空氣中不同區域的溫度有區別時,聲音的傳播路線總是偏向低溫方向,如上方的溫度低,聲音就向上傳播,此時,低處的聲音,高處的人更容易聽到。
典例1: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溫習功課,突然聽到窗外傳來煙花很響的爆鳴聲。
(1)爆鳴聲是由火藥爆炸時引起空氣的   產生的。
(2)小李同學覺得看到煙花與聽到煙花的聲音并不同步,總是先看見煙花綻放然后才能聽到煙花爆炸的聲音,這是因為   。
(3)小李同學看到煙花后3 s才聽到煙花的聲音,已知當時氣溫為25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5 m/s,那么煙花爆鳴處距人   m。 (不計光的傳播時間)
變式1:根據你學習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分析并解決以下實際問題。
(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   體、   體的振動發出的。
(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   。
(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   ,這是因為   。
變式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閱讀下表回答問題:
介質 聲速v(米/秒) 介質 聲速v(米/秒)
空氣(0 ℃) 331 蒸餾水(25 ℃) 1497
空氣(15 ℃) 340 鋁(25 ℃) 5000
空氣(25 ℃) 346 鐵(25 ℃) 5200
煤油(25 ℃) 1324 銅(25 ℃) 3750
(1)指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可能有的規律:  ?。▽懗鲆粭l即可)。
(2)某測量員在空氣溫度是 15 ℃的環境中利用回聲測距離:他站在兩平行峭壁間某一位置鳴槍,經過 1.00 秒鐘第一次聽到回聲,又經過 0.50 秒鐘再次聽到回聲,回聲測距是利用了聲波的   ,已知聲速為 340 米/秒,則兩峭壁間的距離多少米?(寫出計算步驟)
變式3:我們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閱讀下表中一些介質中的聲速,回答問題。一些介質中的聲速v單位m/s
空氣(0℃) 331 冰 3230
空氣(15℃) 340 鋼棒 3750
煤油(25℃) 1324 鋁棒 5000
水(常溫) 1500 鐵棒 5200
在長為7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先后聽到兩個聲音。
(1)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有什么規律?(寫出兩條)
(2)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先后聽到兩個聲音的原因。
(3)從敲擊到聽到第一個聲音用了0.2秒,該金屬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寫出過程)
(4)聲音有個“怪脾氣”,它在溫度均勻的空氣里是筆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氣的溫度
有高有低時,它就盡挑溫度低的地方走,于是聲音就拐彎了。你注意過高速列車通過時的聲音嗎?夜晚和早晨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時甚至聽不見,請根據上面的知識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考點四、聽覺的形成
(一)耳的構造及各部位功能
結構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聲波
外耳道 傳導聲波
中耳 鼓膜 隨著聲波的振動而引起振動,將振動傳到聽小骨
鼓室 與耳道一起引起共鳴,并且起到平衡氣壓的作用
聽小骨 把聲音放大后傳到內耳
咽鼓管 連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
內耳 耳蝸 內有液體和聽覺感受器,接受聲波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前庭 感覺頭部位置變動,產生神經沖動
(二)聽覺的形成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即: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內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三)耳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內耳的半規管和前庭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易出現暈車、暈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3七下·富陽期中)如圖為耳朵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外界的聲波傳至內耳的過程是①→②→   (用圖中的數字和箭頭表示)。
(2)外界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其振動,再由三塊   聽傳到內耳,刺激   內的聽覺感受器,聲音信息沿聽神經傳到   形成聽覺(填中文名稱)。
(3)遇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開嘴,使   張開,從而使[ ]   內外的氣壓平衡,以免震破。
變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提醒全球人類注意愛護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關對耳朵的保護措施及其目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游泳時戴上泳帽蓋住耳朵預防耳內進水,防止①外耳道發炎
B.減少戴耳機聽音樂的時間和減小音量,保護②鼓膜免受損傷
C.謹慎用藥,防止藥物破壞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導致耳聾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療,防止病菌通過咽鼓管進入鼓室引發中耳炎
變式2:(2023七下·金華期中)如圖是人的耳和腦的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1)上課鈴響了,同學們聽到鈴聲后陸續走進教室,請寫出聽覺形成的過程   。(用圖中字母及箭頭表示)
(2)一位戰士的耳被槍炮聲震聾。損傷部位最可能的是  ?。ㄓ米帜副硎荆l生員告訴其他軍人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開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聾。
變式3:(2022七下·東陽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國愛耳日”,如圖是人耳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
(1)外界聲波經過耳廓的收集,進入外耳道傳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經過聽小骨的傳遞和放大后傳到內耳,刺激   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傳至大腦的特定區域,形成聽覺。
(2)當 F 受損時,造成的耳聾能否治愈?  ?。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br/>(3)打瞌睡時,頭部下垂會立刻驚醒,此過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br/>A.前庭和耳蝸 B.半規管和耳蝸 C.前庭和半規管 D.鼓室和前庭
1.(2023七下·拱墅期末)使用一款骨傳導藍牙耳機時,將耳機貼在耳邊的顳骨兩側而不是堵塞住外耳道,既可以聽到耳機發出的聲音,也能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聽到耳機聲音和周圍環境聲音對應的傳播介質,分別是( ?。?br/>A.氣體、固體 B.氣體、氣體 C.固體、固體 D.固體、氣體.
2.(2023七下·義烏期中)如圖所示,將一個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觀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復彈開,如果音叉不發聲就觀察不到此現象,在此實驗中,小球的作用是( ?。?br/>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使音叉的振動時間盡可能延長,便于觀察
C.使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反射形成回聲
3.(2023七下·蘭溪期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如圖),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將微小的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B.此實驗為了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C.實驗中發現小球被多次彈開,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
D.若將此實驗放到月球上做,只會觀察到小球被多次彈開而聽不到聲音
4.(2023七下·富陽期末)關于耳朵的結構和功能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聽覺形成的傳導性結構和保持身體平衡(即位覺)兩個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個結構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動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的聽覺感受器位于耳蝸內
5.(2023七下·蘭溪期中)在汽車行駛的途中,即使我們閉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車子向右轉還是向左轉,加速還是剎車,這是因為( ?。?br/>A.我們耳朵的聽覺十分靈敏可以聽到汽車行駛的聲音
B.耳蝸中位覺感受器
C.通過身體的各種感覺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規管的作用
6.(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為耳的結構,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耳廓屬于外耳,負責收集聲波
B.鼓膜可以將聲波轉化為振動
C.耳蝸內充滿了液體和聽覺感受器
D.鼓室內的聽小骨是固定不動的
7.在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實驗中:
(1)如圖甲,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
(2)如圖乙,兩只音叉完全相同,敲擊右邊的音叉,我們卻看到左邊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斷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
(3)如將上述乙裝置由宇航員帶到月球表面做同樣的實驗,則泡沫小球________(“會”或“不會”)彈起,這是因為________。
8.(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坐飛機時,經常要暈飛機。媽媽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減弱他不舒服的癥狀。請根據以上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暈飛機主要是由于圖中  ?。ㄌ钭帜福﹨^域的前庭特別敏感導致的。
(2)媽媽講話的聲音會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動。
(3)小金閉眼也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主要是由于媽媽聲音的   有別于他人。
9.(2021七下·天臺月考)如圖是人腦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暈車,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應及時治療,否則病菌有可能通過 ________進入中耳引起發炎。
(3)當你在〝打哈欠〞時,會聽不清別人對你說的話,主要是影響了________(結構名稱)。
10.(2023七下·金華期中)科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圖中甲、乙是直徑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個筒的一側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裝置固定在兩張桌面上。
(1)【實驗1】調節兩個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開口對齊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開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聽到聲音并觀察到圖乙處的乒乓球被彈開。此實驗不能說明____(填字母編號)。
A.聲音具有能量 B.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由振動產生
(2)實驗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實驗2】為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
根據實驗2的現象,可以得出結論是   。
11.(2023七下·甌海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3年,荷蘭的一個火藥庫發生了大爆炸,據調查,在100km的范圍內,人們清楚地聽到了爆炸聲,在100km到160km的范圍內,人們卻什么都沒有聽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km的地方,人們卻又清楚地聽到了爆炸聲。
【材料二】聲音在溫度均勻的空氣里沿直線傳播,一旦碰到空氣的溫度有高有低時,它就往溫度低的地方傳播,于是聲音就拐彎了。
【材料三】如果某個地區接近地面的溫度變化得厲害,這兒高那兒低,那么聲音拐到高空后又會往下,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奇怪的現象,例如駱駝隊白天在沙漠中行走時,隊伍后面的喊聲,隊伍前面往往聽不到等。
(1)材料一中,人在50km處比100km聽到的爆炸聲的響度要   一些(填“大”或“小”)。
(2)生活在離火車道較近的地方的人們發現,夜晚和早晨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很清楚,一到白天就聽不太清楚了,有時甚至聽不見,這主要是由于早、晚比白天地表溫度   ,聲音向地表附近傳播。
(3)聲音在溫度均勻空氣里沿直線傳播,光與聲音有類似性質:在同一均勻介質中光沿   傳播。
12.(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
(1)如圖①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   ,它說明了   。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ㄌ睢暗刃Хā薄翱刂谱兞糠ā薄稗D換法”或“類比法”)。
(2)如圖②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你的改進方法是:  。(3)如圖③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   可以傳聲。
(4)如圖④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將聽到鈴聲逐漸減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13.(2022七下·義烏期中)在某金屬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聲音,管長1020m,兩次響聲相隔2.5s,如果當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求
(1)若金屬管內裝滿水則通過水傳播的聲音是第幾聲?   (選填1、2或3)
(2)敲擊結束后通過空氣傳播聽到聲音需要多少秒?
(3)該金屬中的聲速。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節 聲與聽覺
考點一、聲音的產生
(一)探究聲音的產生
實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二)聲源
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發聲,都可以作為聲源。如擊鼓時,鼓面振動發出聲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時,可以聽到水振動發出的聲音;吹笛子時,空氣在笛子內振動發出聲音。
【能力拓展】有些發聲物體的振動不明顯,不容易直接觀察到,比如揚聲器在發聲時的振動。為了證明揚聲器發聲時是在振動的,我們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顆粒放到揚聲器上面的紙盆里,打開揚聲器播放音樂時,我們會看到塑料泡沫顆粒隨著音樂上下跳動,這時可以證明揚聲器發聲時也在振動。這種證明發聲體在振動的方法被稱為“轉換法”或“放大法”。
“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不能理解為“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因為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而原來發出的聲音仍繼續存在并傳播。 例如,對著高山喊話,停止喊話后,聲帶不再振動,但是幾秒鐘后,我們仍能聽到回聲。
典例1: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實驗裝置。
(1)實驗時小明用小錘敲擊音叉,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聽到聲音。
(3)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   。這種研究方法叫作   。
【答案】(1)乒乓球被彈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不能
(3)將不容易觀察的音叉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振動;轉換法
【解析】(1)根據聲音產生的知識解答;
(2)振動消失,發聲就會停止;
(3)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
【解答】(1)實驗時小明用小錘敲擊音叉,既能聽到音叉發出的聲音,又能觀察到乒乓球被彈起。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音叉,則音叉會停止振動,則此時不能聽到聲音。
(3)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將不容易觀察的音叉振動轉化為乒乓球的振動,這種研究方法叫作轉換法。
變式1:(2023七下·平湖期末)如圖所示的幾個實驗,能夠說明聲音產生原因的是(  )
A.用音叉接觸水面,水花四濺
B.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空氣,鬧鐘鈴聲變小
C.堵住和放開特定音孔,長笛發出不同音
D.對著蠟燭火焰敲擊橡皮膜,火焰會搖晃
【答案】A
【解析】聲音是通過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音調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小,音調越低。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解答】A.音叉接觸水面,會產生水花,說明音叉在振動發出聲音。故A正確;
B.逐漸抽出玻璃罩內空氣,鬧鐘鈴聲變小,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故B錯誤;
C. 堵住和放開特定音孔,長笛發出不同音,說明聲音的音調高低與振動頻率有關,故C錯誤;
D. 對著蠟燭火焰敲擊橡皮膜,火焰會搖晃,說明聲音具有能量,故D錯誤。
變式2:有一種叫做“魚洗”的銅制容器?!?魚洗”內盛水,當用手搓動兩側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動,同時還能聽到“滋滋”的聲音,當手停止搓動后,仍能看見這種現象。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聽覺發生了“延長” B.聲音仍在傳播,故帶動水的運動
C.“魚洗”周圍的空氣仍在振動 D.“魚洗”仍在振動
【答案】D
【解析】當手停止搓動后,“魚洗”仍然能發出“滋滋”的聲音,說明它仍在振動,故D正確,而A、B、C錯誤。
變式3:魔術師表演“會跳舞的火焰”節目時,先在平臺上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蠟燭附近,鼓面面對燭火。當他敲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這一現象說明( )
A.人的一種錯覺 B.燭火肯定被風吹動
C.魔術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動發聲,帶動空氣振動
【答案】D
【解析】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當敲響小鼓時,周圍的空氣會傳播聲音,所以會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空氣的振動又引起了燭火的搖動,所以當敲 響小鼓,燭火就隨著鼓聲舞動 ,D選項正確,A、B、C錯誤。
考點二、聲音的傳播
(一)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
探究活動1: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
過程 現象 結論
一個同學輕敲桌子的一端,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聽到敲敲擊聲 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玻璃魚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魚,用細棍輕敲魚缸上沿 金魚立即受驚游動 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
探究活動2: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
①將一只小電鈴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內,接通電源使電鈴發聲,此時你能聽到電鈴聲嗎
②用抽氣機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在抽氣的過程中,你聽到的電鈴聲有什么變化
③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你聽到的電鈴聲又怎樣變化
探究分析:剛開始能聽到玻璃罩內的電鈴聲,隨著空氣逐漸被抽出,聽到的電鈴聲逐漸變小,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 就完全聽不到電鈴聲了。
(二)歸納總結
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聲音傳播需要物質,科學上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能力拓展】在探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我們不可能把玻璃罩內空氣完全抽成真空,但我們可以通過空氣越來越稀薄,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這一現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內被抽成真空,則聲音也就不能傳播了,這種研究方法稱為理想實驗法(或推理法)。
①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作為聲源發出聲音,也都可以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
②空氣越稀薄,傳聲效果越差,真空不能傳聲。
③一般而言,固體傳聲效果最好,液體次之,氣體傳聲效果最差。
典例1:小明學了聲音的知識后,對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興趣,于是他設計了如下實驗進行探究。
①搜集各種材料,如衣服、報紙、平裝書、塑料袋、襪子;
②把鐘放到一個盒子里,將衣服蓋在鐘上方,然后逐漸遠離盒子直到聽不到嘀嗒聲,記下此時人離盒子的距離;
③依次分別將各種材料蓋在鐘上方重復以上實驗,得到下表的數據。
材料 衣服 報紙 平裝書 塑料袋 襪子
聽不見鐘聲的實際距離/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設計實驗利用了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   (選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據實驗數據,上述待測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據小明的實驗結果,可以作出一個推測: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較好。(選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答案】(1)?。?)塑料袋(3)粗糙多孔
【解析】(1)聲音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分散,距離越遠,分散的越厲害,自然聽到聲音的響度越??;
(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聽不到聲音的距離越短;
(3)衣服和襪子的隔音性能較好,而報紙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較差,二者比較確定影響隔音性能的因素?!窘獯稹浚?)小明設計的實驗利用了離聲源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小的原理。
(2)根據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時,聽不見聲音的距離最遠,則上述待測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據小明的實驗結果,可以作出一個推測: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較好。
變式1:(2023七下·金華期中)如圖所示,在一個透明玻璃鐘罩內放一個會閃光的音樂賀卡,在賀卡閃光、播放音樂時,抽出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此時( ?。?br/>A.看不到閃光,聽不到音樂 B.看到閃光,聽不到音樂
C.看不到閃光,聽到音樂 D.看到閃光,聽到音樂
【答案】B
【解析】根據聲音和光的傳播條件分析判斷。
【解答】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后,仍然可以看到閃光。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抽出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時,此時會逐漸聽不到音樂。
變式2:如圖所示,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放在連通于抽氣機的密閉玻璃瓶內。
(1)在用抽氣機把玻璃瓶內的空氣逐漸抽出的過程中,聽到的聲音將會逐漸   。
(2)分析實驗現象,運用   (填“推理”或“歸納”)的方法可得結論:   。
【答案】(1)變小(2)推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解析】(1)空氣是傳聲的介質,空氣越稀薄,則傳聲能力越弱;
(2)隨著玻璃罩內空氣越來越少,則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變成真空,那么將不會聽到聲音,即真空不能傳聲,這種方法叫科學推理法。
【解答】(1)在用抽氣機把玻璃瓶內的空氣逐漸抽出的過程中,聽到的聲音將會逐漸變小。
(2)分析實驗現象,運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變式3:(2023七下·婺城期末)聲音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認識聲音,科學興趣活動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對聲音進行了探究。
實驗一:圖甲,逐漸抽去鐘罩內氣體,聽到鈴聲越來越小。
實驗二:圖乙,一張紙分別接觸轉動中的兩個齒數不同的齒輪,齒輪的齒數越多,紙片發出的聲音越尖。
實驗三:圖丙,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喇叭的前方,當喇叭中發出較強的聲音時,觀察燭焰左右晃動。
(1)以上三個實驗中,實驗一表明   。
(2)實驗二表明:音調高低由   決定。
(3)實驗三表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   的形式向遠處傳播的,聲音具有   。
【答案】(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頻率(3)波;能量
【解析】(1)根據圖甲分析描述的物理過程,確定包含的物理原理;
(2)根據音調的影響因素分析解答;
(3)根據聲音傳播的形式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當不斷抽出真空罩中的氣體時,真空罩中鬧鐘的聲音越來越小,則推斷出:如果沒有空氣,那么聲音就無法傳播,即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圖乙中,一張紙分別接觸轉動中的兩個齒數不同的齒輪,齒輪的齒數越多,紙片的振動頻率越大,而聲音越尖即音調越高,那么音調高低由頻率決定。
(3)驗三表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的。根據蠟燭火焰晃動可知,聲音具有能量。
考點三、聲波
(一)聲速
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二)影響聲速的因素
(1)介質種類
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傳播最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一端敲擊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三次聲音,第一次為水管傳來的,第二次為水傳來的,第三次為空氣傳來的。
(2)溫度
聲速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氣溫每升高1 ℃,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的距離約增加0.6米。當空氣中不同區域的溫度有區別時,聲音的傳播路線總是偏向低溫方向,如上方的溫度低,聲音就向上傳播,此時,低處的聲音,高處的人更容易聽到。
典例1: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溫習功課,突然聽到窗外傳來煙花很響的爆鳴聲。
(1)爆鳴聲是由火藥爆炸時引起空氣的   產生的。
(2)小李同學覺得看到煙花與聽到煙花的聲音并不同步,總是先看見煙花綻放然后才能聽到煙花爆炸的聲音,這是因為   。
(3)小李同學看到煙花后3 s才聽到煙花的聲音,已知當時氣溫為25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5 m/s,那么煙花爆鳴處距人   m。 (不計光的傳播時間)
【答案】(1)振動 (2)光速比聲速大 (3)1035
【解析】(1)爆鳴聲是由火藥爆炸時引起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2)小李同學覺得看到煙花與聽到煙花的聲音并不同步,總是先看見煙花綻放然后才能聽到煙花爆炸的聲音,這是因為光速比聲速大。
(3)煙花爆鳴處距人的距離:s=vt=345m/s×3s=1035m。
變式1:根據你學習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知識,分析并解決以下實際問題。
(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   體、   體的振動發出的。
(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   。
(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   ,這是因為   。
【答案】(1)固;氣
(2)固體傳聲比空氣快
(3)魚;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
【解析】(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
(2)根據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聲速度的大小分析;
(3)一般情況下,聲音的速度:固體>液體>氣體,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的鳥聲、風聲分別是固體、氣體的振動發出的。
(2)北宋時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簡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固體傳聲比空氣快。
(3)將一顆石子拋入水中,若距擊水處相同距離的水中、空中、岸邊分別有一條魚、一只小鳥、一個人,則最先聽到擊水聲的是魚,這是因為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快。
變式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閱讀下表回答問題:
介質 聲速v(米/秒) 介質 聲速v(米/秒)
空氣(0 ℃) 331 蒸餾水(25 ℃) 1497
空氣(15 ℃) 340 鋁(25 ℃) 5000
空氣(25 ℃) 346 鐵(25 ℃) 5200
煤油(25 ℃) 1324 銅(25 ℃) 3750
(1)指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可能有的規律:  ?。▽懗鲆粭l即可)。
(2)某測量員在空氣溫度是 15 ℃的環境中利用回聲測距離:他站在兩平行峭壁間某一位置鳴槍,經過 1.00 秒鐘第一次聽到回聲,又經過 0.50 秒鐘再次聽到回聲,回聲測距是利用了聲波的   ,已知聲速為 340 米/秒,則兩峭壁間的距離多少米?(寫出計算步驟)
【答案】(1)聲音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2)反射;回聲測距是利用了聲波的反射。 經過1s后聽到第一次回聲, 則聽到第二次回聲時的時間為:t=1s+0.5s=1.5s; 兩個峭壁之間的距離為:。
【解析】(1)將表格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從而找到聲音的傳播速度的規律;
(2)根據回聲測距的原理解答。在回聲測距中,障礙物之間的距離等于聲音傳播路程的一半,即。
【解答】(1)比較第一列前三個數據可知,聲音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比較空氣(25℃)、煤油(25℃),鋁(25℃)可知:當溫度相同時,聲音在氣體中傳播速度最小,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大。
(2)回聲測距是利用了聲波的反射。
經過1s后聽到第一次回聲,則聽到第二次回聲時的時間為:t=1s+0.5s=1.5s;
兩個峭壁之間的距離為:。
變式3:我們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閱讀下表中一些介質中的聲速,回答問題。一些介質中的聲速v單位m/s
空氣(0℃) 331 冰 3230
空氣(15℃) 340 鋼棒 3750
煤油(25℃) 1324 鋁棒 5000
水(常溫) 1500 鐵棒 5200
在長為750米的金屬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先后聽到兩個聲音。
(1)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有什么規律?(寫出兩條)
(2)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先后聽到兩個聲音的原因。
(3)從敲擊到聽到第一個聲音用了0.2秒,該金屬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寫出過程)
(4)聲音有個“怪脾氣”,它在溫度均勻的空氣里是筆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氣的溫度
有高有低時,它就盡挑溫度低的地方走,于是聲音就拐彎了。你注意過高速列車通過時的聲音嗎?夜晚和早晨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時甚至聽不見,請根據上面的知識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一般情況下,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②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液體、氣體中的大;③聲音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2)由題可知,把耳朵貼在金屬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屬管,聲音分別從金屬、空氣中傳播,則可以聽到兩個聲音;因為聲音在金屬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傳播快,所以先聽到的聲音是從金屬管傳來,然后聽到的聲音是從空氣中傳來。
(3)解: = =3750m/s
(4)因為夜間和早晨的溫度低,聲音喜歡在溫度低的介質中傳播,所以人們接受的聲波多,也就聽得清楚。而白天溫度高,聲音不喜歡溫度高的介質,會往溫度低的地方走,會轉彎,人接受到的聲波不多,也就聽不清楚,甚至聽不見。
【解析】(1)從表格中尋找對比數據,從而找到聲音在介質中傳播速度的大小規律;
(2)根據公式可知,聲音傳播的距離相等,由于聲速不同,那么聲音傳到人耳時的時間長短不同,自然聽到前后兩個聲音;
(3)根據計算出聲速,然后與表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金屬的種類;
(4)比較白天時的氣溫和早晚氣溫的不同,從而確定聲音傳播的不同,弄清傳入人耳的聲波強度的不同即可。
【解答】(1)①比較常溫下的水、冰和碳棒可知:一般情況下,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②比較空氣(15℃)、水和鐵棒可知: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液體、氣體中的大;
③比較第一列前三個數據可知:聲音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考點四、聽覺的形成
(一)耳的構造及各部位功能
結構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聲波
外耳道 傳導聲波
中耳 鼓膜 隨著聲波的振動而引起振動,將振動傳到聽小骨
鼓室 與耳道一起引起共鳴,并且起到平衡氣壓的作用
聽小骨 把聲音放大后傳到內耳
咽鼓管 連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動
內耳 耳蝸 內有液體和聽覺感受器,接受聲波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
前庭 感覺頭部位置變動,產生神經沖動
(二)聽覺的形成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即:聲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內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產生聽覺。
(三)耳有保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內耳的半規管和前庭中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在受到過長或過強的刺激時,易出現暈車、暈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3七下·富陽期中)如圖為耳朵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外界的聲波傳至內耳的過程是①→②→  ?。ㄓ脠D中的數字和箭頭表示)。
(2)外界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其振動,再由三塊   聽傳到內耳,刺激   內的聽覺感受器,聲音信息沿聽神經傳到   形成聽覺(填中文名稱)。
(3)遇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開嘴,使   張開,從而使[ ]   內外的氣壓平衡,以免震破。
【答案】(1)③→④→⑤
(2)聽小骨;耳蝸;大腦皮層聽覺中樞
(3)咽鼓管;[3]鼓膜
【解析】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聽小骨,⑤是耳蝸,⑥是聽神經;
【解答】(1)聽覺的形成路徑:①耳廓→②外耳道→③鼓膜→④聽小骨→⑤耳蝸→⑥聽神經→大腦皮層聽覺中樞;所以外界的聲波傳至內耳的過程是①→②→③→④→⑤
(2) 外界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其振動,再由三塊聽小骨聽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聲音信息沿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3)鼓膜內外氣壓不平衡會導致鼓膜破裂,影響聽覺;遇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開嘴,使咽鼓管張開,從而使[ 3 ]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以免震破。
變式1:(2023七下·婺城期末)每年的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提醒全球人類注意愛護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關對耳朵的保護措施及其目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游泳時戴上泳帽蓋住耳朵預防耳內進水,防止①外耳道發炎
B.減少戴耳機聽音樂的時間和減小音量,保護②鼓膜免受損傷
C.謹慎用藥,防止藥物破壞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導致耳聾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療,防止病菌通過咽鼓管進入鼓室引發中耳炎
【答案】C
【解析】耳主要分為外、中耳和內耳。耳是具有聲音傳導和司理平衡的功能。外耳由外耳廓和外耳道所構成外。外耳廓是軟骨性結構,外耳道外1/3為軟骨,內2/3為骨質結構。外耳道長度約3.5cm左右。外耳道深部有一個斜形的膜性結構,叫做鼓膜。鼓膜以內就是中耳腔,中耳包括鼓室、鼓膜、咽鼓管以及聽小骨等鼓市內容物。中耳在往內就是內耳,內耳包括耳蝸、半規管等結構,是傳導聲音的主要器官,也司理人體的平衡功能。
【解答】A. 泳帽蓋住耳朵預防耳內進水,防止①外耳道發炎 ;
B.聲音會引起鼓膜的振動,故減少戴耳機聽音樂的時間和減小音量,保護②鼓膜免受損傷;
C.接受刺激的為4耳蝸;
D. 咽鼓管連接外耳道和咽部。
變式2:(2023七下·金華期中)如圖是人的耳和腦的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1)上課鈴響了,同學們聽到鈴聲后陸續走進教室,請寫出聽覺形成的過程   。(用圖中字母及箭頭表示)
(2)一位戰士的耳被槍炮聲震聾。損傷部位最可能的是  ?。ㄓ米帜副硎荆?,衛生員告訴其他軍人遇到巨大聲響時要迅速張開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聾。
【答案】(1)G→F→E→C→A (2)F
【解析】A是大腦皮層聽覺中樞;B是聽神經,C是耳蝸,D是咽鼓管,E是聽小骨,F是鼓膜,G是耳廓,H是半規管
【解答】(1)聽覺形成的過程是: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所以順序為G→F→E→C→A ;
(2)在耳的結構中,鼓膜的作用是把聲波震動轉為機械性震動,當遇到巨大聲響時,張開嘴巴是為了打開咽鼓管,在遇到大聲音時,口腔壓力與耳朵內的壓力不平衡,長期處于這種情況下是會因為壓力差而導致鼓膜被震破;
變式3:(2022七下·東陽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國愛耳日”,如圖是人耳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
(1)外界聲波經過耳廓的收集,進入外耳道傳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經過聽小骨的傳遞和放大后傳到內耳,刺激   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傳至大腦的特定區域,形成聽覺。
(2)當 F 受損時,造成的耳聾能否治愈?  ?。ㄌ睢澳堋被颉安荒堋保?br/>(3)打瞌睡時,頭部下垂會立刻驚醒,此過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蝸 B.半規管和耳蝸 C.前庭和半規管 D.鼓室和前庭
【答案】(1)耳蝸 (2)不能 (3)C
【解析】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聲波的作用,外耳道將聲波傳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聽小骨,鼓膜把聲波振動轉為機械振動,聽小骨把鼓膜的振動擴大并傳到內耳;
(3)內耳包括半規管、前庭和耳蝸,半規管和前庭內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位覺(平衡覺)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轉感覺,后者引起位置感覺和變速感覺。前庭及半規管過敏的人,在直線變速及旋轉變速運動時,傳入沖動引起中樞有關部位過強的反應,導致頭暈、惡心、嘔吐、出汗等,這就是通常說的暈車、暈船。耳蝸中有聽覺感受器,感受振動的刺激,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
【解答】(1)外界聲波經過耳廓的收集,進入外耳道傳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經過聽小骨的傳遞和放大后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傳至大腦的特定區域,形成聽覺。
(2)F為聽覺神經,當 F 受損時,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聾不能治愈。
(3)打瞌睡時,頭部下垂會立刻驚醒,此過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規管。
1.(2023七下·拱墅期末)使用一款骨傳導藍牙耳機時,將耳機貼在耳邊的顳骨兩側而不是堵塞住外耳道,既可以聽到耳機發出的聲音,也能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聽到耳機聲音和周圍環境聲音對應的傳播介質,分別是( ?。?br/>A.氣體、固體 B.氣體、氣體 C.固體、固體 D.固體、氣體.
【答案】D
【解析】人體聽到的聲音是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耳廓接收到聲音進入外耳道,傳遞到鼓膜,再通過鼓膜和聽小骨依次傳遞到內耳,然后由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此種聽到聲音的方式被稱作空氣傳導。 聲波還可以通過顱骨傳入內耳,然后由聽覺神經傳給大腦,此種聽到聲音的方式被稱作骨傳導,即聲音是通過固體傳播的。
【解答】耳機貼在耳邊的顳骨兩側而不是堵塞住外耳道 ,說明耳機發出的聲音是通過顱骨傳入內耳,然后由聽覺神經傳給大腦。所以是固體傳播聲音。 同時能聽到周圍環境的聲音 ,說明環境的聲音是通通過空氣傳播的,即氣體傳播。所以選D.
2.(2023七下·義烏期中)如圖所示,將一個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掛的泡沫塑料小球,可觀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復彈開,如果音叉不發聲就觀察不到此現象,在此實驗中,小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使音叉的振動時間盡可能延長,便于觀察
C.使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D.使聲波反射形成回聲
【答案】C
【解析】音叉發聲時振幅很小,用肉眼直接看不出來。而靠近音叉的乒乓球卻可以連續不斷的大幅度跳動,而借助乒乓球的跳動,我們可以感知到音叉的振動,故C正確,而A、B、D錯誤。
3.(2023七下·蘭溪期中)將正在發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輕質小球(如圖),關于此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將微小的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B.此實驗為了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C.實驗中發現小球被多次彈開,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
D.若將此實驗放到月球上做,只會觀察到小球被多次彈開而聽不到聲音
【答案】B
【解析】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對于那些振動不明顯的物體,可以采用轉換法進行觀察。
【解答】A.小球的作用是將微小的振動放大 ,用了轉換法;
B.此實驗探究的是聲音的產生原因;
C.球被多次彈開 ,說明物體在振動;
D.月球 上無空氣介質,故聽不到聲音。
4.(2023七下·富陽期末)關于耳朵的結構和功能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br/>A.它的主要功能有聽覺形成的傳導性結構和保持身體平衡(即位覺)兩個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個結構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動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的聽覺感受器位于耳蝸內
【答案】C
【解析】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和耳蝸。
【解答】A.耳的鼓膜、聽小骨和耳蝸是聽覺形成的傳導性結構,前庭和半規管具有保持身體平衡(即位覺)的作用,故A正確;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個結構,故B正確;
C.鼓膜能將聲波轉化成機械振動,并起到放大振動的作用,故C錯誤;
D.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能夠接受通過聽小骨傳來的振動,產生神經沖動。所以接受刺激,并產生神經沖動的聽覺感受器位于耳蝸內,故D正確。
5.(2023七下·蘭溪期中)在汽車行駛的途中,即使我們閉上眼睛也可以感受到車子向右轉還是向左轉,加速還是剎車,這是因為( ?。?br/>A.我們耳朵的聽覺十分靈敏可以聽到汽車行駛的聲音
B.耳蝸中位覺感受器
C.通過身體的各種感覺感受到的
D.前庭和半規管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前庭和半規管在人的內耳內部:
1. 前庭主要是維持平衡的器官,可感知人體空間位置,并與耳蝸緊密相連。
2. 半規管是耳內感受裝置,起到平衡作用,分為上、后、外側半規管,連接內耳與前庭,有骨半規管和膜半規管兩部分組成。
3. 患者感統失調可能導致前庭肢體感官信息中斷,出現暈車、暈船等現象。
【解答】感受到車子向右轉還是向左轉 ,其為感知車子方向和位置的變化,為前庭和半規管的作用。
故答案為:D
6.(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圖所示為耳的結構,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耳廓屬于外耳,負責收集聲波
B.鼓膜可以將聲波轉化為振動
C.耳蝸內充滿了液體和聽覺感受器
D.鼓室內的聽小骨是固定不動的
【答案】D
【解析】耳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能收集聲音。中耳有鼓膜鼓室聽小骨,將聲音轉化成振動并放大聲音的作用。內耳有前庭半規管耳蝸等。耳蝸內有液體和聽覺感受器。
【解答】A.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聲音。故A不符合題意。
B.中耳有鼓膜鼓室聽小骨,鼓膜將聲音轉化成振動,聽小骨放大聲音的作用。故B不符合題意。
C.內耳有前庭半規管耳蝸等。耳蝸內有液體和聽覺感受器。 故C不符合題意。
D.聽小骨接收到鼓膜振動后會帶動聽小骨振動并將振動放大。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
7.在研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實驗中:
(1)如圖甲,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泡沫塑料球被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
(2)如圖乙,兩只音叉完全相同,敲擊右邊的音叉,我們卻看到左邊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斷彈起,這個現象說明________。
(3)如將上述乙裝置由宇航員帶到月球表面做同樣的實驗,則泡沫小球________(“會”或“不會”)彈起,這是因為________。
【答案】(1)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2)空氣能夠傳播聲音(3)不會;月球表面沒有空氣
【解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能夠通過固體、液體、氣體等介質傳播 , 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1)用豎直懸掛的泡沫塑料球接觸發聲的音叉時 , 泡沫塑料球被彈起 , 這個現象說明發聲體在振動,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
(2)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彈起,這個現象說明空氣能夠傳播聲音 ;
(3)如將上述乙裝置由宇航員帶到月球表面做同樣的實驗,則泡沫小球不會彈起,這是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8.(2023七下·上城期末)小金坐飛機時,經常要暈飛機。媽媽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減弱他不舒服的癥狀。請根據以上信息,結合所學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暈飛機主要是由于圖中  ?。ㄌ钭帜福﹨^域的前庭特別敏感導致的。
(2)媽媽講話的聲音會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動。
(3)小金閉眼也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主要是由于媽媽聲音的   有別于他人。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解析】耳的結構中A是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B是中耳,包括鼓膜、聽小骨,C是內耳,包括前庭、半規管、耳蝸。
【解答】(1)前庭位于內耳,故是圖中C
(2)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當聲波被耳廓收集,通過外耳道與鼓膜接觸時,引起鼓膜振動。
(3)不同的發生物體(不同的人)的音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據音色來辨別,故是由于媽媽聲音的音色有別于他人。
9.(2021七下·天臺月考)如圖是人腦的部分結構示意圖,請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暈車,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應及時治療,否則病菌有可能通過 ________進入中耳引起發炎。
(3)當你在〝打哈欠〞時,會聽不清別人對你說的話,主要是影響了________(結構名稱)。
【答案】(1)H (2)咽鼓管 (3)鼓膜
【解析】外界傳來的聲音經過耳郭收集,進入外耳道后便會撞擊鼓膜,使其產生振動。鼓膜的振動會帶動聽小骨振動,聽小骨把聲音放大后再傳入耳蝸。耳蝸上的聽覺感受器便把聲音信息沿聽神經傳到腦部聽覺中樞,從而形成聽覺。內耳中的前庭和半規管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感受器過于敏感的人,就容易暈車、暈船。咽鼓管連通咽部和鼓室,使鼓膜內外空氣壓力保持平衡,從而使鼓膜能夠正常振動。
(1)暈車最可能是前庭、半規管太過敏感。
(2)鼻咽喉感染,不及時治療的話,病菌有可能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炎癥。
(3)“打哈欠”時,咽鼓管開發,使鼓室內氣壓增高,鼓膜外凸,引起聽小骨與鼓膜之間傳導聲波出現障礙,所以聽不到或聽不清聲音。
10.(2023七下·金華期中)科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圖中甲、乙是直徑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個筒的一側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裝置固定在兩張桌面上。
(1)【實驗1】調節兩個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開口對齊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開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聽到聲音并觀察到圖乙處的乒乓球被彈開。此實驗不能說明____(填字母編號)。
A.聲音具有能量 B.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C.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D.聲音由振動產生
(2)實驗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實驗2】為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
根據實驗2的現象,可以得出結論是   。
【答案】(1)C
(2)放大實驗現象
(3)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解析】(1)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包含的物理原理;
(2)橡皮膜的振幅很小,用肉眼幾乎看不到,但是借助乒乓球的大幅度振動,我們可以感知橡皮膜在振動。
(3)乒乓球的振幅越小,說明橡皮膜的振幅越小,即收集到聲音的響度越小,據此分析聲音的限度與距離的關系即可。
【解答】(1)聲音能夠使橡皮膜振動,從而引起乒乓球振動,這說明聲音具有能量,故A正確不合題意;
聲音從甲塑料筒依靠空氣傳播到乙塑料筒,故B正確不合i題意;
乒乓球大幅度振動,說明發聲的橡皮膜在振動,故D正確不合題意;
題目中沒有現象可以說明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故C錯誤符合題意。故選C。
(2)實驗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實驗現象。
(3)【實驗2】為了進一步探究響度和距離的關系,小組成員將甲、乙兩筒的距離s分別調節到10cm、15cm、20cm,重復上述實驗,觀察到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逐漸減小。
根據實驗2的現象,可以得出結論是:聲音的響度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距離越遠,響度越小。
11.(2023七下·甌海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3年,荷蘭的一個火藥庫發生了大爆炸,據調查,在100km的范圍內,人們清楚地聽到了爆炸聲,在100km到160km的范圍內,人們卻什么都沒有聽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km的地方,人們卻又清楚地聽到了爆炸聲。
【材料二】聲音在溫度均勻的空氣里沿直線傳播,一旦碰到空氣的溫度有高有低時,它就往溫度低的地方傳播,于是聲音就拐彎了。
【材料三】如果某個地區接近地面的溫度變化得厲害,這兒高那兒低,那么聲音拐到高空后又會往下,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奇怪的現象,例如駱駝隊白天在沙漠中行走時,隊伍后面的喊聲,隊伍前面往往聽不到等。
(1)材料一中,人在50km處比100km聽到的爆炸聲的響度要   一些(填“大”或“小”)。
(2)生活在離火車道較近的地方的人們發現,夜晚和早晨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很清楚,一到白天就聽不太清楚了,有時甚至聽不見,這主要是由于早、晚比白天地表溫度   ,聲音向地表附近傳播。
(3)聲音在溫度均勻空氣里沿直線傳播,光與聲音有類似性質:在同一均勻介質中光沿   傳播。
【答案】(1)大(2)低(3)直線
【解析】(1)到聲源的距離越大,則聲音越分散,那么聲音的響度越??;
(2)根據“一旦碰到空氣的溫度有高有低時,它就往溫度低的地方傳播”解答;
(3)根據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傳播的特點解答。
【解答】(1)材料一中,人在50km處比100km到聲源距離更近,則聲音分散的較差,那么響度要大。
(2)生活在離火車道較近的地方的人們發現,夜晚和早晨聽到火車的汽笛聲很清楚,一到白天就聽不太清楚了,有時甚至聽不見,這主要是由于早、晚比白天的地表溫度低,聲音向地表附近傳播。
(3)聲音在溫度均勻的空氣里沿直線傳播,光與聲音有類似性質:在同一均勻介質中光沿直線傳播。
12.(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
(1)如圖①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   ,它說明了   。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這種思維方法叫做  ?。ㄌ睢暗刃Хā薄翱刂谱兞糠ā薄稗D換法”或“類比法”)。
(2)如圖②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你的改進方法是:  。(3)如圖③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   可以傳聲。
(4)如圖④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將聽到鈴聲逐漸減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彈跳起來;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將音叉的振動放大;轉換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紙屑
(3)空氣
(4)真空不能傳聲
【解析】(1)根據聲音的產生的實驗分析解答。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輕小的物體,當桌子振動時,它們接收到能量會跳動起來,這可以間接反映發生的桌子在振動。
【解答】(1)如圖①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彈跳起來,它說明了發聲的物體在振動。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將音叉的振動放大,這種思維方法叫做轉換法。
(2)子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象,改進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紙屑。
(3)如圖③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空氣可以傳聲。
(4)如圖④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將聽到鈴聲逐漸減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傳聲。
13.(2022七下·義烏期中)在某金屬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聽到兩次聲音,管長1020m,兩次響聲相隔2.5s,如果當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求
(1)若金屬管內裝滿水則通過水傳播的聲音是第幾聲?  ?。ㄟx填1、2或3)
(2)敲擊結束后通過空氣傳播聽到聲音需要多少秒?
(3)該金屬中的聲速。
【答案】(1)2
(2)敲擊結束后通過空氣傳播聽到聲音需:;
(3)聲音在金屬管中傳播的時間:t'=t-2.5s=3s-2.5s=0.5s;
則聲音在金屬管中的速度。
【解析】(1)一般情況下,聲音的傳播速度:v金屬管>v水>v空氣,則聽到聲音的時間t金屬管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革吉县| 柘荣县| 宁陕县| 广昌县| 辽阳市| 武威市| 耿马| 类乌齐县| 清水河县| 苏州市| 广丰县| 阜阳市| 南涧| 乐昌市| 永定县| 罗甸县| 四平市| 赤壁市| 南郑县| 西盟| 花莲市| 黎城县| 阜新市| 衡南县| 信宜市| 千阳县| 新化县| 河池市| 舒城县| 三河市| 临夏县| 喜德县| 临泉县| 高清| 乐业县| 临沧市| 富川| 屯留县| 泰来县| 瑞金市|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