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鑫考答案20.CaCO +2HCI-CaCl2+H:O+CO2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②、③.①【解析】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名師押題卷(C)】稀鹽酸反應制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CO十1.B2.D3.D4.C5.B6.A7.C8.C9.D2HC1—CaC2+HO+CO2↑;根據①NaCO3、10.A11.D12.C②NaHCO、③CaCO與稀鹽酸反應時它們與二氧化13.C【解析】向盛有CuSO,和HSO,混合溶液的燒杯碳的質量關系,可推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相等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先發生的反應是時,三種碳酸鹽的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為NHCO、2NaOH十HSO,—NaSO,十2H2O,后發生的反應CaCO3、NaCO3是CuSO+2NaOH一Cu(OH)2¥+Na:SO.21.(1)分子間的間隔增大。2NaOH+H2 SO=Na SO+2H2O(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80981423622.(1)2H,0,M02H,0+0,+CuSO,+2NaOH=Cu(OH)2+Nae SO(2)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160809814223.(1)長頸漏斗(2)ACA由化字方程式體現的質量關系可知,第1個反應導(3)Zn十HSO一ZnS0,十H↑(答聚不唯一)致溶質質量增加,第2個反應導致溶質質量減小;雛續24.(1)酸雨(2)S)2+2 NaOH-Na2 SO+H:O加NaOH溶液不再發生化學反應,溶質質量增加,所以(3)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乙代袁溶質質量,故選項說法錯誤;B.開始NOH和【解析】(1)如果將S02排放到空氣中容易造成酸HSO,反應生成NaS),和HO,然后NaOH和CuSO雨:(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P點表示HS0拾好完全反應,剛此時溶質有二氧化硫與氫氧化納反應生成亞硫酸納和水,化學NaSO,和CuSO,,故選項說法錯誤;C.P→Q表示方程式為SO2+2NaOH=Na:SO+H2O:NaOH和CuSO反應生成Cu(OH)2藍色沉淀和(3)NaOH溶液被噴成霧狀的目的是增大反應物接NS),,此過程中藍色沉淀越來越多,故選項說法正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確:D.由圖中信息可知,HO4和CSO消耗NaOH25.(1)C(2)①C②量簡(3)HC1.NaC1質量相等,根據反應方程式體現的質量關系可知,每80(4)①CaCl2+Naz CO3=CaCO:¥+2NaCl份質量的NaOH與98份質量的lSO恰好完全反②除去過量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應,每80份質量的Na(OH與160份質量的CuS),恰好③2NaC1+2H,0通電2NaOH+H,++CL,個完全反應,分析可知相同質量的NaOH消耗CuSO,的(5)解:設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質量大,則原溶液中Cu)質量大于HSO,質量,該Ba(OH)2+NaCO—BaCO,¥+2NaOH選項說法不正確。故選C。10619714.A【解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知識進行分析解答19.7g即可,錢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錢和氫氣,氧化錢106:197=x:19.7g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水,根據所得溶液中溶x=10.6g質硫酸鐵的質量為24g,可以計算鐵元素的質量,12g-10.6g=1.4g進一步可以計算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答:樣品中未變質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1.4g。24g疏酸錢中,錢元素的質量為24g×頭X100%【解析】(1)氫氧化納溶液和石灰水都是堿性溶液,120不能用酸硫指示劑鑒別開,氫氧化納溶液和石灰水4.8g,則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為6.4g一4.8g=分別與鹽酸和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現象相同,氫氧化1.6g.故選A.的溶液與碳酸鈉溶液不反應,石灰水與碳酸鈉溶液15.Ca(OH):NaHCO:一個分子中含有兩個氧原子反應有白色沉淀生成:(2)②量取水時需要量筒。16.(1)CH,十20,點檻c0,十2H,0(2)降溫和隔絕(3)40$后一段時間pH還在7以下,說明鹽酸還沒氧氣(3)鋅有反應完,所以在03到208之間,溶液中的溶質為17.(1)甲=丙<乙(2)乙>甲>丙(3)蒸發結晶HCl.NaCl;(4)①膾去CaCl2,CaCl2十Na:CO18.(1)放熱(2)aCaCO¥+2NaCl;②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是過量【解析】(1)溫度升高,是放熱反應:(2)合金的熔點的,加稀鹽酸除去過量氫氧化鈉和碳酸鈉:③根據低于組成它的純金屬。題中信息,電解食鹽水生成氫氧化鈉、氫氣和氧氣19.Zn+2HC1—ZnC1+H,↑H,+Cu0△Cu+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水也參加了反應,化學方程HO分解反應(答案合理均正確》式為2NaC1+2H,0通電2Na0H+H++Cl,+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7.現要用KNO,固體配制100g濃度為35%的硝酸鉀溶液作為12.如圖是甲轉化為丁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密“水培溶液”,操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口氫鼎-于名師押題卷(C)化學+00二定奈件0●點原-子轉化①轉化2oO注意事項:●碳鼎-子1.本試卷共6頁,四個大題,25小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丙A.整個轉化過程有兩種氧化物2.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B.該過程體現無機物與有機物可相互轉化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C.轉化①②都為置換反應封相對原子質量H:1C:12N:140:16Na:23Mg:24A.配制步驟正確的順序是③②④⑤①D.丁中碳、氫、氧的質量比為12:3:8S:32C1:35.5Ca:40Cu:64Ba:137B.所需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量筒、膠頭滴管13.向盛有CuSO,和HSO,混質登g4C.配制好裝瓶時有溶液灑出,會導致配制的溶液中KNO 質丙旦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4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4分。每小題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量分數偏小NaOH溶液至過量,沉淀質巡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D.配制時發現燒杯外壁有水霧出現,說明硝酸鉀溶解吸熱1.華夏造物歷史悠久,《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下列造物過程涉及化量、溶質質量和溶劑質量隨8.去年冬季支原體肺炎頻發,很多青少年受到感染,阿奇霉素是加人NaOH溶液質量變化線學變化的是種治療支原體肺炎的良藥。阿奇霉素的化學式為CH2N2O2,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0a2 NaOH溶液質量/gA.曬海鹽B.煉生鐵C.釘木舟D.織布下列有關阿奇霉素的說法正確的是(正確的是2.使用新能源能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下列不屬于新能源的是A.阿奇霉素中含有氮氣A.丙代表溶質質量(B.P點溶液中溶質為NaSOB.阿奇霉素由碳、氫、氮、氧四種物質組成A.氫能B.風能C.太陽能D.石油C.P→Q過程中觀察到藍色沉淀越來越多C.1個阿奇霉素分子由124個原子構成D.原溶液中CuSO,和H2SO:質量相等內3.生機勃勃的地球離不開空氣,下列關于空氣的說法不正確的是D.阿奇霉素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38:7214.有一包鎂和氧化鎂的混合物共6.4g,與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9.分類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列分類敘述不正確的是陽完全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24g,則原混合物中氧元叔A.稀有氣體可用于霓虹燈的制作素的質量為B.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A.溶液:碘酒、鹽酸、生理鹽水A.1.6gB.2.4gC.3.2gD.4.0g二、填空題(共6小題,每空1分,共16分)C.N2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可用于食品防腐B.酸類:鹽酸、硫酸、碳酸C.有機物:甲烷、酒精、醋酸15.生產、生活離不開化學。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不D.PM2,s的含量越高,空氣質量越好D.金屬材料:生鐵、黃銅、氧化鋁可制作發酵粉的是,O2、CO2、S02中數字“2”的含義4.構成下列物質的粒子與構成水的粒子類型相同的一組是(都可以表示10.下列實驗方案設計不合理的是A.氫、氧化鈣B.銅、石墨16.化學與人類的生活、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請回答下列問題。A.判斷某水樣是否屬于硬水:用玻璃棒蘸取該水樣滴在pHC.氮氣、氧氣D.氯化鈉、硫酸銅(1)廚房使用的燃料多是天然氣,天然氣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試紙上,觀察現象5.下列圖示中的“錯誤實驗操作”與圖下面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B.灼燒聞氣味鑒別羊毛線和棉線(2)二氧化碳滅火器可用來撲滅圖書、檔案的失火,其滅火原得的后果”不一致的是C.用火柴梗比較蠟燭火焰各層的溫度理是60-D.用帶火星木條鑒別氧氣和呼出氣體(3)人體缺乏微量元素,會導致食欲不振、生長遲50-11.小明為探究金屬與鹽的反應,將一定質量的某種金屬M的粉緩等。末放入AgNO與Cu(NO,)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發17.如圖是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在水3030測定落液的pH現,溶液呈現無色,溶液底部有少量固體粉末;過濾后在濾渣中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1)t1℃時,將甲、乙、丙各30g分別A和濾液中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濾渣中有無色氣體產生,濾液答充分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質40A.液體濺出B.讀數偏大中無沉淀產生。結合實際現象判斷,小明同學得出的以下結量大小關系為20C.測得pH值不準確D.無法檢驗裝置氣密性論錯誤的是((2)2℃時,將等質量的甲、乙、丙三種丙6.下列五種含氨物質:NHNO、N2、NO2、NaNO2、HNO,其中A.濾液中一定沒有銀離子飽和溶液分別降溫至t1℃,所得溫度℃鹽類物質中氨元素表現出的化合價共有B.濾渣中一定含有金屬單質M溶液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為C.濾渣中一定含有單質銅A.3種B.4種C.5種D.6種題D.加入的金屬M可能是單質鐵(3)若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純乙的方法是1-2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試名師押題卷(C)化學.pdf 化學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