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朝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考試歷史試題1.(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史記》中記載:“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詩經·思文》亦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這種以周族祖宗神配享天帝神的做法,旨在( )A.確立封建等級制度 B.欺騙民眾,樹立威信C.強化周王統治權威 D.宣揚封建迷信思想2.(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漢武帝規定“食祿之家不得治產,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農”上沒有做過多的限制;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這種變化( )A.維護了商人的根本利益 B.改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反映了經濟社會的變遷 D.推動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3.(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晉朝官員陳壽所寫正史《三國志》視曹魏政權為正統,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專制統治者干擾史學家的客觀記錄B.曹氏篡位事實逐漸被史家考證清晰C.正史與文學互相印證才能確認史實D.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大眾的歷史認知4.(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詔:“明經進士與孝廉兼重”,(新創置)三禮、三傳、三史、開元禮等科都不再以帖經試之而代之以大義和試策,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主要的測試重點。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 B.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C.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 D.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5.(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宋初的統治者以路作為地方高層行政區。據此可知,路的設立( )A.體現崇文抑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對后世體制影響深遠 D.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6.(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793年,英國使團帶來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等物品給乾隆皇帝祝壽,清朝回贈了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等3000多件禮品。由此可知當時( )A.清朝朝貢貿易達到頂峰 B.清朝對外政策開明開放C.中外文明差距逐漸顯現 D.清朝重視維護外商利益7.(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海國圖志·序》:“是書何以作?日,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據此可知,此書( )A.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 B.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C.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 D.帶來了崇洋媚外的風氣8.(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光緒七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當時有人說:“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這表明( )A.洋務運動制約民族工業發展 B.民族資本主義沖擊傳統航運C.勞動力素養應適應科技發展 D.招商局改變了地域經濟格局9.(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 1898年,康有為在向光緒帝上呈的一書中指出“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他的這一觀點( )A.對三權分立的西方政體有一定認知B.主張效法美國進行政治改革C.倡導順應世界大趨勢建立法治國家D.強調維新變法的歷史必然性10.(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這一規定旨在( )A.實現君主立憲目標 B.限制袁世凱專權C.結束清朝封建帝制 D.確立總統共和制11.(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15年1月,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科學》雜志在上海創刊。該刊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創刊后一度暢銷。該雜志( )A.開啟近代出版事業新篇章 B.實現了“科學救國”的理念C.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載體 D.有利于推動思想解放進程12.(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場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在這場運動中( )A.前期的運動中心是上海 B.學生提出“打倒土豪劣紳”C.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13.(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26年10月以后,湖南、湖北逐漸取代廣州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其中,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這反映出( )A.革命形勢發展影響了農民運動 B.農民階級已成為革命的主力軍C.中國民主革命道路出現了轉移 D.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日益壯大14.(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下圖為1931年10月鄂東南工農兵銀行成立后統一發行的紙幣。紙幣背面印有“沒收帝國主義手中財產、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及手工業不違反蘇維埃法令者準許自由營業、實行勞工監督”等十條《蘇維埃經濟政策》。中國共產黨的這一舉措( )A.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 B.沖擊了國統區的金融秩序C.是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的探索 D.抵制了國民政府法幣滲透15.(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42年,中共浙東區委建立了電臺,接收延安新華社和重慶中央禮的電訊,并編選成《時事簡訊》,以小報的形式發行出版。此后,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由此可知( )A.中共主導抗日輿論陣地宣傳B.輿論宣傳在抗戰中具有重要作用C.抗日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扭轉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范圍日益擴大16.(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城鄉必須兼顧,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這一主張提出的背景是( )A.人民軍隊即將展開戰略反攻 B.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C.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發生轉移 D.國共兩黨合作局面正式破裂17.(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盡,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甚眾”。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材料二 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融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票,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國“自輸月送無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特點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發的賦稅變化。18.(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卷128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書省的簡稱。……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凡錢根、兵甲、屯種、曹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行省制的設置,是由當時境土遼闊,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原來深刻的矛盾沒有緩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摘編自周良霄、顧菊英著《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宋朝“盡奪藩鎮之權”的具體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元朝采取的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原因。19.(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處于抗日前線的東北廣大人民和一部分愛國軍隊,沖破國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開了英勇的斗爭。遼寧沈陽、撫順等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反抗日本侵略軍。廣大農民組織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組織,手執自制武器進行抗日斗爭。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舉行抗日救國大會,通過了對日宣戰、武裝民眾、懲辦失職失地官吏等決議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通過迅速組織義勇軍、實行對日不合作及積極募集愛國捐款等決議。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共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使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摘編自王秀鑫、郭德宏《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材料二 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而且躋身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在不同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中國各利益集團爭權奪利,造成了中國的長期分裂,極大地破壞了民族爭取獨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中國內部分裂的狀況。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在不同階級階層之間,在不同黨派之間,形成了同仇敵愾、親密合作的關系。——摘編自榮維木《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抗日戰爭成為“中國復興樞紐”的原因。20.(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中國近代史“沖擊-反應”理論。以下是費正清對該理論的解讀:“西方是19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的發明者,而中國由于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摘編自《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19世紀至20世紀初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9世紀前期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1895年 康有為公車上書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95年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 1898年 維新變法1842年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19世紀末 義和團運動興起19世紀40年代 魏源編纂《海國圖志》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1851年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1901年 簽訂《辛丑條約》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20世紀初 清末新政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 1905年 革命派組建同盟會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1865年 江南制造總局建立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1875年 左宗棠發兵新疆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 1916年 袁世凱復辟帝制1894年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919年 簽訂《巴黎和約》1895年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沖擊-反應”模式的看法,(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根據“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周王室將其祖先提高到“配享天帝神”的高度,意在神化其祖先,進而強化周王的統治權威,宣揚政權的合理性,C正確;A錯誤,封建制度確立于秦朝,與周朝不相符;B錯誤,“欺騙民眾”從材料中無從體現;D錯誤,“宣揚封建迷信思想”是手段,不是目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統治,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思文后稷,克配彼天”2.【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據“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及所學知識可知,光武帝時期相比于漢武帝時期,對一人兼營兩種行業做了更加嚴格的規定,意在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反映,C正確;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抑商政策,不能維護商人的利益;B錯誤,材料是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堅持;D錯誤,“推動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夸大其詞;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經濟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3.【答案】D【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分析可知,材料中《三國演義》及毛氏修訂版本都更加凸顯蜀漢的正統地位,這是儒學倫理道德強化的結果,說明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大眾的歷史認知,D正確;AB錯誤,“客觀記錄”“史家考證”與《三國演義》不相符,《三國演義》是小說;C錯誤,“正史與文學互相印證”說法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史學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4.【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統治危機嚴重,因此科舉考試更加注重考生的行政素質,“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測試重點,A正確;B錯誤,經世致用思潮產生于明清時期;C錯誤,材料不涉及統治基礎的擴大;D錯誤,材料時期中央集權削弱,不涉及君主專制的加強;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科舉制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明經進士與孝廉兼重”“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主要的測試重點”。5.【答案】D【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路是監察區域,中央設置了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加強了對地方的監察,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加強中央集權,D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重文抑武;B錯誤,加強監察,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錯誤,材料不能看出其對后世影響;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宋朝專制集權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路”。6.【答案】C【知識點】19世紀中期的世界形勢【解析】【分析】根據“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分析可知,西方使團帶來的是工業文明的成果,而中國回贈的是傳統農耕文明的成果,由此可見中外文明差距逐漸顯現,C正確;A錯誤,“達到頂峰”從材料中無從體現;B錯誤,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D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活動,不涉及外商利益;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的世界形勢,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7.【答案】B【知識點】近代中國最早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及表現【解析】【分析】根據“師夷長技以制夷”分析可知,材料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這是中國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有利于突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B正確;A錯誤,魏源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并未進行反封建斗爭;C錯誤,“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說法不符合史實;D錯誤,材料中的向西方學習是為了救亡圖存,不涉及崇洋媚外;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師夷長技以制夷”。8.【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輪船招商局所用水手大部分來自廣東寧波上海這些通商口岸,而不是原來湖廣、江、皖地區,這說明通商口岸相對開放,勞動力素質更高,更能適應工業化,C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民族工業的發展;B錯誤,輪船招商局是洋務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D錯誤,材料不涉及地域經濟格局;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9.【答案】A【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解析】【分析】根據“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分析可知,材料中康有為提到立法、司法和行政權的分離,對三權分立的西方政體有一定認知,A正確;B錯誤,康有為主張學習君主立憲制,不是效仿美國;C錯誤,材料強調三權分立,不是建立法治國家;D錯誤,材料并不涉及維新變法的必然性;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思想,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10.【答案】B【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華民國并未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可知,這一規定是為了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從而確立責任內閣制,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總統共和制是指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而對總統負責的國家政體形式,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1.【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雜志從編排體例和書寫方面更加有利于傳播西方科技,這有助于促進思想解放,D正確;A錯誤,“開啟”一詞不符合史實;B錯誤,“實現了”不符合史實;C錯誤,新文化運動的主要載體是《新青年》;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文化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12.【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這場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正確;A錯誤,前期運動中心是北京;B錯誤,“打倒土豪劣紳”是國共對峙時期的口號;D錯誤,1921年中共一大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五四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13.【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分析可知,隨著北伐軍向北推進,國民大革命蓬勃發展,農民運動也興起了,A正確;B錯誤,說法不符合史實;C錯誤,材料不涉及民主革命道路問題;D錯誤,此時尚未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國民大革命,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14.【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共黨在根據地統一發行紙幣,有利于根據地經濟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物質基礎,A正確;B錯誤,材料紙幣只在根據地發行,不能沖擊國統區的金融秩序;C錯誤,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D錯誤,法幣是在1935年開始發行的;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國共十年對峙,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沒收帝國主義手中財產、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及手工業不違反蘇維埃法令者準許自由營業、實行勞工監督”。15.【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根據“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分析可知,材料小報增加了戰斗消息,有利于進行抗日的宣傳和動員人民,由此體現了輿論宣傳在抗戰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確;A錯誤,“主導”從材料中無從體現;C錯誤,材料階段處于相持階段,抗日戰爭的形勢并未扭轉;D錯誤,材料不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16.【答案】B【知識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做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的決策,是因為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掌握城市更加有利于把握全局,B正確;A錯誤,此時戰略反攻基本已經結束了;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需要回答轉移的背景,不是現象;D錯誤,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規模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國共合作正式破裂;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七屆二中全會,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城鄉必須兼顧,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7.【答案】(1)特點: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影響:緩解了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可知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影響: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緩解了財政危機,但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可知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2)背景:根據材料二“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根據材料二“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可知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收稅對象增加。根據材料二“為夏、秋兩稅。”可知征稅時間固定。根據材料二“租庸雜徭悉省”,可知稅收明目簡化。根據材料二“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可知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故答案為:(1)特點: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影響:緩解了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經濟政策及稅收政策,涉及漢代和唐朝,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18.【答案】(1)措施:杯酒釋兵權;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2)措施: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結合所學可知,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杯酒釋兵權;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等等。(2)措施:根據材料“行省即行中書省的簡稱。…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凡錢根、兵甲、屯種、曹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可知,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根據材料“行省制的設置,是由當時境土遼闊,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原來深刻的矛盾沒有緩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可知,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故答案為:(1)措施:杯酒釋兵權;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2)措施: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涉及宋朝和元朝,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19.【答案】(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知識點】中國局部抗戰與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共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使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材料一“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通過迅速組織義勇軍、實行對日不合作及積極募集愛國捐款等決議。”可知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一“遼寧沈陽、撫順等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反抗日本侵略軍。廣大農民組織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組織,手執自制武器進行抗日斗爭。”可知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根據材料一“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舉行抗日救國大會。”“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可知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根據材料二“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根據材料二“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可知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根據材料二“而且躋身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可知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根據材料二“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是中國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不平衡性使中國現代工業幾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徹底顛覆。”“與戰前相比,工廠數增加了18倍,工人數增加了82倍,資本增加了164倍。”可知改變了原有工業布局,擴大了現代工業區域。根據材料二“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廠企業已經達到4524家。”可知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故答案為:(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抗日戰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20.【答案】示例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人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知識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觀點:首先表明立場,材料觀點“西方是19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的發明者,而中國由于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看法:首先從肯定角度看,近代中國前半期在列強的侵略背景下,中國基本是在學習西方的路上不斷探索,從外部推動力量看,體現了“沖擊——反應”模式,如: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從內部變化來看,甚至在明代中后期,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了變革的因素,即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最后對論證進行總結,得出: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故答案為: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人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1 / 1遼寧省朝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考試歷史試題1.(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史記》中記載:“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詩經·思文》亦云:“思文后稷,克配彼天。”這種以周族祖宗神配享天帝神的做法,旨在( )A.確立封建等級制度 B.欺騙民眾,樹立威信C.強化周王統治權威 D.宣揚封建迷信思想【答案】C【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根據“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思文后稷,克配彼天”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周王室將其祖先提高到“配享天帝神”的高度,意在神化其祖先,進而強化周王的統治權威,宣揚政權的合理性,C正確;A錯誤,封建制度確立于秦朝,與周朝不相符;B錯誤,“欺騙民眾”從材料中無從體現;D錯誤,“宣揚封建迷信思想”是手段,不是目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西周的統治,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思文后稷,克配彼天”2.(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漢武帝規定“食祿之家不得治產,兼取小民之利”,在“商者不農”上沒有做過多的限制;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這種變化( )A.維護了商人的根本利益 B.改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反映了經濟社會的變遷 D.推動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根據“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及所學知識可知,光武帝時期相比于漢武帝時期,對一人兼營兩種行業做了更加嚴格的規定,意在堅持重農抑商政策,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反映,C正確;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抑商政策,不能維護商人的利益;B錯誤,材料是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堅持;D錯誤,“推動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夸大其詞;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經濟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光武帝劉秀接受桓譚關于‘禁民二業’(禁止一人兼營兩種行業)的建議,基本目的在于‘舉本業而抑末利’”。3.(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晉朝官員陳壽所寫正史《三國志》視曹魏政權為正統,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專制統治者干擾史學家的客觀記錄B.曹氏篡位事實逐漸被史家考證清晰C.正史與文學互相印證才能確認史實D.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大眾的歷史認知【答案】D【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分析可知,材料中《三國演義》及毛氏修訂版本都更加凸顯蜀漢的正統地位,這是儒學倫理道德強化的結果,說明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大眾的歷史認知,D正確;AB錯誤,“客觀記錄”“史家考證”與《三國演義》不相符,《三國演義》是小說;C錯誤,“正史與文學互相印證”說法不符合史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史學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則以蜀漢為正統,至清代經毛氏修訂后更突出了蜀漢的正統地位”。4.(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唐代宗(762-779年在位)曾下詔:“明經進士與孝廉兼重”,(新創置)三禮、三傳、三史、開元禮等科都不再以帖經試之而代之以大義和試策,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主要的測試重點。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 B.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C.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 D.君主專制強化的影響【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統治危機嚴重,因此科舉考試更加注重考生的行政素質,“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測試重點,A正確;B錯誤,經世致用思潮產生于明清時期;C錯誤,材料不涉及統治基礎的擴大;D錯誤,材料時期中央集權削弱,不涉及君主專制的加強;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科舉制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明經進士與孝廉兼重”“以通經和明古今事體、知當今時務為主要的測試重點”。5.(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宋初的統治者以路作為地方高層行政區。據此可知,路的設立( )A.體現崇文抑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對后世體制影響深遠 D.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答案】D【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路是監察區域,中央設置了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加強了對地方的監察,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加強中央集權,D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重文抑武;B錯誤,加強監察,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錯誤,材料不能看出其對后世影響;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宋朝專制集權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路”。6.(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793年,英國使團帶來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等物品給乾隆皇帝祝壽,清朝回贈了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等3000多件禮品。由此可知當時( )A.清朝朝貢貿易達到頂峰 B.清朝對外政策開明開放C.中外文明差距逐漸顯現 D.清朝重視維護外商利益【答案】C【知識點】19世紀中期的世界形勢【解析】【分析】根據“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分析可知,西方使團帶來的是工業文明的成果,而中國回贈的是傳統農耕文明的成果,由此可見中外文明差距逐漸顯現,C正確;A錯誤,“達到頂峰”從材料中無從體現;B錯誤,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D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活動,不涉及外商利益;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的世界形勢,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天體儀、座鐘、毛瑟槍、軍艦模型、城市寫生畫”“絲綢緞錦、玉器、茶葉、工藝品”。7.(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海國圖志·序》:“是書何以作?日,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據此可知,此書( )A.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 B.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C.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 D.帶來了崇洋媚外的風氣【答案】B【知識點】近代中國最早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及表現【解析】【分析】根據“師夷長技以制夷”分析可知,材料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這是中國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有利于突破“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起到了思想先導的作用,B正確;A錯誤,魏源是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并未進行反封建斗爭;C錯誤,“促進了中國社會成功轉型”說法不符合史實;D錯誤,材料中的向西方學習是為了救亡圖存,不涉及崇洋媚外;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師夷長技以制夷”。8.(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光緒七年,李鴻章創辦輪船招商局,當時有人說:“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這表明( )A.洋務運動制約民族工業發展 B.民族資本主義沖擊傳統航運C.勞動力素養應適應科技發展 D.招商局改變了地域經濟格局【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輪船招商局所用水手大部分來自廣東寧波上海這些通商口岸,而不是原來湖廣、江、皖地區,這說明通商口岸相對開放,勞動力素質更高,更能適應工業化,C正確;A錯誤,材料不涉及民族工業的發展;B錯誤,輪船招商局是洋務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D錯誤,材料不涉及地域經濟格局;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自長江輪船暢行,平時江船生意大半為其所奪。所用水手,大抵皆廣東寧波上海之人,而非湖廣、江、皖平日操舟之輩”。9.(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 1898年,康有為在向光緒帝上呈的一書中指出“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他的這一觀點( )A.對三權分立的西方政體有一定認知B.主張效法美國進行政治改革C.倡導順應世界大趨勢建立法治國家D.強調維新變法的歷史必然性【答案】A【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解析】【分析】根據“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分析可知,材料中康有為提到立法、司法和行政權的分離,對三權分立的西方政體有一定認知,A正確;B錯誤,康有為主張學習君主立憲制,不是效仿美國;C錯誤,材料強調三權分立,不是建立法治國家;D錯誤,材料并不涉及維新變法的必然性;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思想,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心思者主謀議,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視聽,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舉”。10.(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13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這一規定旨在( )A.實現君主立憲目標 B.限制袁世凱專權C.結束清朝封建帝制 D.確立總統共和制【答案】B【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華民國并未實行君主立憲制,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可知,這一規定是為了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從而確立責任內閣制,故B正確;C、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D、結合所學知識, 總統共和制是指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而對總統負責的國家政體形式,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1.(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15年1月,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科學》雜志在上海創刊。該刊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創刊后一度暢銷。該雜志( )A.開啟近代出版事業新篇章 B.實現了“科學救國”的理念C.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載體 D.有利于推動思想解放進程【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分析可知,材料中的雜志從編排體例和書寫方面更加有利于傳播西方科技,這有助于促進思想解放,D正確;A錯誤,“開啟”一詞不符合史實;B錯誤,“實現了”不符合史實;C錯誤,新文化運動的主要載體是《新青年》;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文化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首創左起橫排兼使用西式標點的書刊形式”“以便插寫算術及物理化學諸程序”。12.(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場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在這場運動中( )A.前期的運動中心是上海 B.學生提出“打倒土豪劣紳”C.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答案】C【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這場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C正確;A錯誤,前期運動中心是北京;B錯誤,“打倒土豪劣紳”是國共對峙時期的口號;D錯誤,1921年中共一大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五四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覺醒”。13.(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26年10月以后,湖南、湖北逐漸取代廣州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其中,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這反映出( )A.革命形勢發展影響了農民運動 B.農民階級已成為革命的主力軍C.中國民主革命道路出現了轉移 D.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日益壯大【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分析可知,隨著北伐軍向北推進,國民大革命蓬勃發展,農民運動也興起了,A正確;B錯誤,說法不符合史實;C錯誤,材料不涉及民主革命道路問題;D錯誤,此時尚未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國民大革命,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湖北在極短時間內籌備縣農協22個、鄉農協3160個,會員超百萬人。與此同時,豫、陜、川、直、贛、浙、蘇等省參與農協的會員也逐漸發展到900余萬人”。14.(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下圖為1931年10月鄂東南工農兵銀行成立后統一發行的紙幣。紙幣背面印有“沒收帝國主義手中財產、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及手工業不違反蘇維埃法令者準許自由營業、實行勞工監督”等十條《蘇維埃經濟政策》。中國共產黨的這一舉措( )A.適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需要 B.沖擊了國統區的金融秩序C.是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的探索 D.抵制了國民政府法幣滲透【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共黨在根據地統一發行紙幣,有利于根據地經濟的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物質基礎,A正確;B錯誤,材料紙幣只在根據地發行,不能沖擊國統區的金融秩序;C錯誤,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D錯誤,法幣是在1935年開始發行的;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國共十年對峙,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沒收帝國主義手中財產、中國資本主義企業及手工業不違反蘇維埃法令者準許自由營業、實行勞工監督”。15.(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1942年,中共浙東區委建立了電臺,接收延安新華社和重慶中央禮的電訊,并編選成《時事簡訊》,以小報的形式發行出版。此后,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由此可知( )A.中共主導抗日輿論陣地宣傳B.輿論宣傳在抗戰中具有重要作用C.抗日戰爭的態勢發生了扭轉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范圍日益擴大【答案】B【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根據“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分析可知,材料小報增加了戰斗消息,有利于進行抗日的宣傳和動員人民,由此體現了輿論宣傳在抗戰中具有重要作用,B正確;A錯誤,“主導”從材料中無從體現;C錯誤,材料階段處于相持階段,抗日戰爭的形勢并未扭轉;D錯誤,材料不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其內容還增加了地方新聞和戰斗消息;發行范圍也從根據地擴大至包括寧波市在內的敵占區,有效地團結了浙東各地人民”。16.(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城鄉必須兼顧,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這一主張提出的背景是( )A.人民軍隊即將展開戰略反攻 B.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C.黨的工作重心開始發生轉移 D.國共兩黨合作局面正式破裂【答案】B【知識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做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的決策,是因為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掌握城市更加有利于把握全局,B正確;A錯誤,此時戰略反攻基本已經結束了;C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需要回答轉移的背景,不是現象;D錯誤,1946年國民黨軍隊大規模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國共合作正式破裂;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七屆二中全會,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城鄉必須兼顧,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7.(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武帝即位十余年間龐大的軍政費用把西漢前期積累的巨額財富消耗殆盡,地方豪強和富商大賈的勢力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背本趨末者甚眾”。為此,漢武帝調整了經濟政策,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摘編自冷鵬飛《中國秦漢經濟史》材料二 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融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其鰥寡惸獨不支濟者,準制放免。其丁租庸調,并入兩稅。”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票,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即所謂“租庸雜徭悉省”,改變了國“自輸月送無休息”的情況。行兩稅法后,“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經濟政策調整的特點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發的賦稅變化。【答案】(1)特點: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影響:緩解了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唐朝的租庸調制與兩稅法【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等。”可知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影響:根據材料一“包括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國家統一征收、轉銷、調運貨物)平準(國家平抑物價)”,可知緩解了財政危機,但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根據材料一“算緡(對商人、工商業兼營者和高利貸者加征財產稅)告緡(對匿財不報或報而不實者,沒收全部財產)。”可知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趨嚴重,農民破產流亡。”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2)背景:根據材料二“唐代前期實行的基本賦役制度是租庸調。據《通典》記載,天寶十四年(755年)全國總人口為52918309人,其中不負擔租庸調的竟有44700988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根據材料二“兩稅按戶等征錢,按田畝征米粟,租庸調和其他雜稅一概并入兩稅”,可知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收稅對象增加。根據材料二“為夏、秋兩稅。”可知征稅時間固定。根據材料二“租庸雜徭悉省”,可知稅收明目簡化。根據材料二“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可知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故答案為:(1)特點:強化對工商業的控制;集中于生產與流通領域的管控。影響:緩解了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富豪,強化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進自耕農的發展;不利于工商業的健康發展。(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經濟政策及稅收政策,涉及漢代和唐朝,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18.(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卷128材料二 “行省即行中書省的簡稱。……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凡錢根、兵甲、屯種、曹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行省制的設置,是由當時境土遼闊,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原來深刻的矛盾沒有緩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摘編自周良霄、顧菊英著《元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宋朝“盡奪藩鎮之權”的具體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元朝采取的鞏固統治的措施及原因。【答案】(1)措施:杯酒釋兵權;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2)措施: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結合所學可知,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杯酒釋兵權;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等等。(2)措施:根據材料“行省即行中書省的簡稱。…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十個行省,成為地方的最高統治機關,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凡錢根、兵甲、屯種、曹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可知,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根據材料“行省制的設置,是由當時境土遼闊,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原來深刻的矛盾沒有緩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可知,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故答案為:(1)措施:杯酒釋兵權;削弱節度使職權,由文官擔任;設諸路轉運使,將地方財政運往中央;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2)措施: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設置急遞鋪,保障公文傳遞;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行政效率高;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原因:元朝疆域遼闊,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涉及宋朝和元朝,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19.(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處于抗日前線的東北廣大人民和一部分愛國軍隊,沖破國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開了英勇的斗爭。遼寧沈陽、撫順等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反抗日本侵略軍。廣大農民組織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組織,手執自制武器進行抗日斗爭。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舉行抗日救國大會,通過了對日宣戰、武裝民眾、懲辦失職失地官吏等決議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通過迅速組織義勇軍、實行對日不合作及積極募集愛國捐款等決議。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共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使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摘編自王秀鑫、郭德宏《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材料二 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復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而且躋身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在不同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中國各利益集團爭權奪利,造成了中國的長期分裂,極大地破壞了民族爭取獨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戰爭的爆發,改變了中國內部分裂的狀況。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在不同階級階層之間,在不同黨派之間,形成了同仇敵愾、親密合作的關系。——摘編自榮維木《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抗日戰爭成為“中國復興樞紐”的原因。【答案】(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知識點】中國局部抗戰與抗日救亡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共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領導了一二九運動,使抗日救亡斗爭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抗日救亡運動的特點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材料一“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通過迅速組織義勇軍、實行對日不合作及積極募集愛國捐款等決議。”可知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一“遼寧沈陽、撫順等地工人紛紛舉行罷工,反抗日本侵略軍。廣大農民組織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組織,手執自制武器進行抗日斗爭。”可知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根據材料一“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舉行抗日救國大會。”“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可知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根據材料二“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根據材料二“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可知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根據材料二“而且躋身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可知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根據材料二“經濟發展不平衡性是中國的一個顯著特征,這種不平衡性使中國現代工業幾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徹底顛覆。”“與戰前相比,工廠數增加了18倍,工人數增加了82倍,資本增加了164倍。”可知改變了原有工業布局,擴大了現代工業區域。根據材料二“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廠企業已經達到4524家。”可知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故答案為:(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由點到面(從東北擴展到全國);具有廣泛性(或各階層參與);發展迅猛;斗爭形式多樣。(2)原因:抗日戰爭是百年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收回了寶島臺灣,捍衛了中國的領土主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抗日戰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20.(2024高一下·朝陽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中國近代史“沖擊-反應”理論。以下是費正清對該理論的解讀:“西方是19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的發明者,而中國由于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摘編自《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國19世紀至20世紀初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 時間 事件19世紀前期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1895年 康有為公車上書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95年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1840年 鴉片戰爭爆發 1898年 維新變法1842年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19世紀末 義和團運動興起19世紀40年代 魏源編纂《海國圖志》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1851年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1901年 簽訂《辛丑條約》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20世紀初 清末新政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 1905年 革命派組建同盟會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1864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1865年 江南制造總局建立 1915年 日本提出“二十一條”1875年 左宗棠發兵新疆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 1916年 袁世凱復辟帝制1894年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1919年 簽訂《巴黎和約》1895年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沖擊-反應”模式的看法,(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示例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人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知識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觀點:首先表明立場,材料觀點“西方是19世紀震撼全球的技術進步的發明者,而中國由于自身獨特的傳統,則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實現近代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看法:首先從肯定角度看,近代中國前半期在列強的侵略背景下,中國基本是在學習西方的路上不斷探索,從外部推動力量看,體現了“沖擊——反應”模式,如: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入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從內部變化來看,甚至在明代中后期,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了變革的因素,即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最后對論證進行總結,得出: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故答案為:該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忽視了中國社會內部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內部作出反應,形成洋務派,并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再次形成沖擊,引發了戊戌變法運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希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引起國內革命浪潮高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推動中國革命進人新階段。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前期學習西方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主要是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前提下被動學習。因此,“沖擊-反應”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也并非僅靠外部沖擊來實現,中國社會內部也蘊含著諸多推動社會變化的因素;從經濟上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經產生并壯大發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際也已經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表明中國社會內部已經孕育著變革的力量并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的變革是復雜的。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因此,在應對復雜的歷史或現實問題時,既不能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要敢于接受來自外部的挑戰,也不能陷入“西方中心”的誤區,要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擁抱進步。【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查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遼寧省朝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考試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遼寧省朝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考試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