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在今兩廣地區設立__________、桂林郡、象郡等。南海郡2.漢朝(1)設__________管理民族事務。(2)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政策由和親轉變為出擊;北匈奴數敗后西遷遠方,南匈奴內遷并逐漸漢化。(3)在河西走廊設“__________”;設西域都護府、護烏桓校尉。大鴻臚河西四郡屯戍(4)在邊疆推行______政策,在西域設田官。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唐(1)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禮部、鴻臚寺。(2)隋朝: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在邊疆推行郡縣制;三次派人抵達________。流求羈縻州(3)唐朝。①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②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__________。2.宋朝:與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權長期并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過。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朝八思巴行省(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2)西藏地區:元世祖封________為帝師,領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3)東北、云南等地:設________,征發賦役。2.明朝嘉峪關(1)管理機構: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2)修筑長城:在西起__________、東到鴨綠江一線修筑長城,并沿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九邊”)。(3)貿易:在一些地區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4)羈縻政策:設都司、衛、所、土司等機構管理東北、西北、西南地區。理藩院班禪額爾德尼改土歸流3.清朝(1)管理機構:__________。(2)邊疆管理:滿蒙聯姻;通過軍事斗爭鞏固西北邊疆;分別冊封“達賴喇嘛”和“____________”,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沿襲土司制度,后逐漸進行“________”。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秦漢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漢朝對外已打通陸海兩個通道。印度(1)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2)海路:最遠可以航行到________南部。2.隋唐時期: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1)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包括________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造紙術遣唐使(2)海路: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到達赤土國(約在今馬來半島南部);日本多次向唐朝派________。3.宋元時期(1)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受阻,故海路發達;________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泉州(2)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 世紀,馬可·波羅抵達中國,后由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馬可·波羅行紀》一書。4.明清時期(1)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尼布楚條約(2)1689 年,中俄訂立《____________》;18 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皇帝拒絕了使團的請求。【核心概念】“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天朝上國”的國家定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基本的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以漢字和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由開放走向閉關 明清以前,對外交往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自守由以陸路為主要路線轉向以海路為主要路線 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以海路為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制表明史】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主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以貿易為主,中國科技外傳;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以和平交往為主,以戰爭為輔 ①和平交往:漢朝開通絲綢之路;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以對外貿易為主②戰爭: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1.(2024 年海南卷)基于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具有中國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觀”。古籍記載“茫茫禹跡,劃為九州”。從漢至元繪制的“天下圖”盡管名稱各異,但整體布局可概括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1600 年左右開始,部分“天下圖”新增了關于美洲、歐洲等內容,但大多數地圖仍未放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天下圖”的演變軌跡充分說明()A.地圖繪制提升了對世界的認知B.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C.“中學西漸”豐富世界文化內涵D.傳統思想影響古人的“天下觀”解析:選 B。據材料可知,從漢至元,中國的“天下觀”隨著對區域認識的發展不斷變化,但中國的中心地位始終沒有變,這表明文化的連續性增強了華夏認同,故選 B 項。2.(2024 年河北卷)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書》所載牛川、寧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則是鮮卑語中“荒野、荒灘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義項,并沿用至今。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A.縮小了南北差距C.豐富了文化內涵B.奠定了統一基礎D.拓展了文學題材解析:選 C。據材料可知,南北朝之后,“川”字被賦予了鮮卑語中“荒野、荒灘草原”的含義,這表明民族交融使漢字的意義得到了擴展和豐富,故選 C 項。3.(2025 屆全國模擬預測)唐代,傳統低矮家具逐漸被更為舒適便捷的高足家具取代,如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傳統禮儀里的席地跪坐也隨之被垂足高坐取代。由此可知,唐代()A.民族交融改變了生活習慣B.外來文化沖擊了儒家倫理C.封建化與去封建化相互作用D.經濟發展推動生活的個性化解析:選 A。據材料可知,唐代胡床、胡桌、胡椅等家具取代了席子和食案,傳統禮儀里的席地跪坐也被垂足高坐取代,這說明唐代生活習俗受到周邊民族的影響,故選 D 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