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了解中國歷代的變法和改革,認識歷代變法和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并對歷代變法和改革作出正確評價。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立封建,促統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漢化,促交融)(1)背景:北魏統一北方;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內容。均田制①實行俸祿制,推行________、三長制等。②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3)影響: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小了南北差距;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王安石變法(固封建,促富強)(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邊患嚴重;“慶歷新政”失敗。財政制度(2)內容:針對官僚機構、__________、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3)影響: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富了國但未強兵),后期變法措施被廢止。4.明朝張居正改革(維封建,緩危機)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變法圖強)(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民族危機加深;________、梁啟超等維新志士宣傳維新思想。康有為思想啟蒙(2)概況:1898 年 6 月到 9 月,光緒帝頒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的詔令。(3)結果: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4)影響: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2.清末新政(1)背景:清朝統治危機日益嚴重。(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________、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新軍民族資本主義(3)評價:客觀上促進了中國______________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新中國成立初期:推行__________和各項民主改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__________的歷史性決策;逐步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土地改革改革開放3.中共十八大以來: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______________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國家治理體系背景 處在分裂割據、社會動蕩的時代;面臨改變落后狀況的歷史任務內容 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等;措施有效;確立了新制度性質 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制表明史】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點結果 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取得了成功意義 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封建化進程;有利于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統一成功原因 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措施全面有效,并能貫徹落實;得到執政者的支持;改革者注重策略且具有堅持改革、銳意進取的精神1.(2025 屆河南豫西北教研聯盟一模)宋神宗時,王安石用“均輸法”管制長途販運和批發行業,由政府壟斷主要生產資源的產銷,國營專賣;用“市易法”控制城鄉零售行業, 盡收天下之貨”,由“市易”販賣,類似于用官辦商業公司來替代民間零售業。此類做法()A.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B.避免了商人對社會的掠奪C.強化了政府的經濟職能D.有效維護了經濟發展秩序答案:C2.(2024 屆福建三明三模)1904 年,清朝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多使用“中國”一詞而較少使用“大清”“本朝”字樣,諸如“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等成為各級學校正規的課程名稱。下面能說明這一現象的是()A.民族意識的增強C.宗藩體制的解體B.新式教育的發展D.清末新政的推動解析:選 A。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20 世紀初,中國面臨著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人們逐漸更多地強調“中國”這一概念,以強化民族認同和團結,故選 A 項。3.(2024 屆山東淄博三模)1953 年 12 月,農村工作部在《關于大城市蔬菜生產和供應情況及意見的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生產。”這一做法(A.符合實現工業化的迫切要求B.有助于緩解糧食危機C.為農業合作化創造條件D.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解析:選 A。據材料“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并根據需要與可能,發展肉類、乳類和水果的生產”可知,這一規定保障了城市日常所需,適應了工業化的需要,符合實現工業化的迫切要求,故選 A 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