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洛陽強基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374~1375年,在英國國王的全部收入112000鎊中,直接稅(針對私人所得的財產征稅)和關稅的收入達82 000鎊。在國王與地方領主的斗爭中,城市民兵往往會出面支持國王。另外,城市還為王室提供了有經驗的管理人才。這些現象( )A.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B.緣于階級結構的根本變動C.為世俗王權強化創造條件 D.使近代民族國家基本形成2.秦簡《法律答問》載:“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之不 不當環,亟執勿失。”此外,秦律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的規定。這反映出秦律( )A.開啟律令儒家化 B.教化效果較為顯著C.法律體系較完善 D.注重維護家庭倫理3.據《新唐書》記載:“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天下法制均一。”780年,唐朝政府卻廢除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這一變化( )A.便利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發展B.減輕了農民的賦役負擔C.極大地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危機4.張載以天之自然論禮:“禮亦有不須變者,如天敘天秩,如何可變!”朱熹提出“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宋代的這種學術傾向( )A使得學者自由解釋經典B.促進了儒家思想的革故鼎新C.根源于自然經濟的解體D.旨在抨擊時弊揭露社會現實5.明代中樞政治結構的發展,經歷了“皇帝一丞相”的“一對一模式”和“皇帝一六部”的“一對多模式”,最終形成了“皇帝一內閣、司禮監”的“一對二模式”。這反映出明朝( )A.內閣決策權的合法化 B.國家權力結構混亂C.中樞機構權力的下移 D.君主專制得到加強6.以雅爾塔會議為核心的一系列會議,不再一味地打擊和宰割戰敗國,“德國人要吃飯”成為新的口號。同時,雅爾塔體系還重視戰敗國的民主建設,《關于被解放歐洲的宣言》《五國和約》等,都明確規定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這說明雅爾塔體系( )A.完全服務于大國強權政治B.促進了不同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C.消除了世界大國間的矛盾D.為戰后世界的和平穩定作出了貢獻7.下表是重慶豐都玉溪遺址的相關信息。據此可推知,該歷史文化時期的先民( )地理位置 長江右岸臺地距今年代 7600~6300年植物種子 南酸棗、接骨木、葡萄屬、牛筋草、藜科、禾本科等植物種子,未見谷物動物骨骼 家豬、狗、螺、蚌、鱘魚、草魚、青魚、鰱魚、鲇魚、龜、鱉、鳥、獼猴、竹鼠等,其中家養動物約占哺乳動物總數的16%A.處于農耕與采集混合經濟階段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以漁獵與采集為主要生計來源D.出現明顯貧富分化8.下面是19世紀英國議會關于工廠生產的立法中的部分內容。這些法案( )1802年,《學徒健康道德法》中規定了工廠的衛生環境以及學徒們應受到教育等 1832 年,《10小時工作法案》規定:工人工作時間每天不超過10小時等 1833 年,《工廠法》規定:保護兒童的權利,使他們有機會接受基本的教育等 1853年,新《工廠法案》規定:8歲以下兒童禁止進入工廠工作,較大的兒童每周應該有10小時用于學習等A.保證了工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B.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兒童的權益C.滿足了工業革命中生產的需求D.體現了議會改革取得顯著成效9.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一隅佇立著“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上面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鐫刻著對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頌揚和敬獻。這塊石碑由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帶至斯里蘭卡。該石碑可用于佐證( )A.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B.明朝與南亞存在文化交流C.中西之間的貿易往來緊密D.斯里蘭卡是當時的貿易中心10.1938年,國民政府提出西北交通建設方案:在西北各省內自咸陽向西,經甘肅修筑鐵路;興修自蘭州經天水、南鄭以達老河口各路段,改善陜甘新寧青與川北間各干線聯運;開辟由蘭州經迪化以達邊境的航線,并與蘇聯歐亞航線相聯。國民政府的這一方案旨在( )A.改善西北地區交通落后狀況B.適應抗日戰爭形勢變化的需要C.積極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彌補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1.1805年,英國外科醫生皮爾遜給中國人種牛痘并獲得成功,起初民眾難以接受刺破手臂皮膚的接種方式,接種者寥寥無幾。同年冬,廣州地區天花大流行,人們紛紛涌到皮爾遜的診所接種牛痘。很快,牛痘疫苗的接種范圍就擴大到了中國南方的許多大城市。這體現出( )A.近代中國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形成B.中西醫在碰撞中逐漸走向了融合C.技術創新推動中國衛生事業進步D.社會需求利于推動西醫的大眾化12.《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時“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達 177人,《左傳·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評道:“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若之何奪之 ”中原封國如宋國、魯國雖偶有人牲現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對(如宋國司馬子魚、魯國臧武仲)。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A.秦國等級秩序的嚴密 B.周朝的禮制難以為繼C.禮樂制注重以人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13.在古埃及第二王朝,太陽神之名“拉”首次出現在“拉一奈布”這一王名中,意為“我的主人是太陽神”。到了第四王朝時期,第三位君主拉一杰德夫的名字意為“拉神之子”,之后即位的哈夫拉,其名意為“他的顯現是拉神”。這一變化說明,該時期的埃及( )A.君主的權威不斷加強 B.宗教信仰走向了終結C.神權與王權相互制衡 D.注重神話故事的傳承14.清末陶瓷鑒賞家陳瀏在《匋雅》中指出:“康窯有青花大盤,橢圓而長,長可二尺,寬及尺。蓋西餐所用,顏色美好,筆法工細,為國初教士所特制。或即南懷仁、湯若望之流亞歟 盤中畫皇冕徽章,旁有兩翼之獅狗,分攀于其上。載有拉丁古文,陽歷年月,吾華業瓷者宜知所取材焉。”這可用來說明( )A.朝貢貿易加快中國傳統文化革新B.清朝對外交往范圍不斷拓展C.物質交流促使中外審美意識趨同D.西學東漸推動中西文化交融15.被稱為蘇萊曼王座的速忽兒魯黑曾是伊利汗國的夏營地之一,阿八哈汗(1234~1282年)在位時開始在此營建夏宮(如下圖)。夏宮廢棄了薩珊舊宮址東南面的城門,改在南面的城墻上新開了一扇城門,以形成南北中軸線的格局。此遺址還出土了龍、鳳主題的裝飾陶磚。這可用于印證( )A.伊朗本土文化主導地位動搖B.蒙古西征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傳播C.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統一性D.地方政權對元王朝的向心力增強16.元朝歷山書院規定:“以曹人范秀為之師,其子弟與相鄰凡愿學者皆集……提刑公之封樹在焉,則為書與昆弟約,謹烝嘗護松槚,相與為忠信孝悌之歸。又與子侄約,凡勝衣者悉就學,暇日習射御備顏行……復藏方書,聘定襄周文勝為醫師,以待愿學者與鄉之求匕劑者。”這表明,歷山書院( )A.功能呈現多樣性特征 B.教學受自然條件影響C.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 D.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 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據《明會典》記載,有明一代典章制度中,有“鈔法”“錢法”,根本沒有“銀法”。正統至成化時期,寶鈔逐漸絕跡于民間土地大宗交易,發展至成化年間,白銀成為清一色土地大宗交易的貨幣。日本貨幣史專家黑田明伸指出:“可以認為石見銀(日本銀礦)的需求在日本國內幾乎沒有,專門向中國出口。”大量美洲白銀也從多條國際貿易航線流向中國。成化末年,朝廷重臣丘浚在《大學衍義補》中建議以“白銀為上幣”。白銀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農民從納糧當差到納銀不當差。正如學者彭信威所說,“相對于寶鈔和鑄幣,白銀是封建統治者們所不能控制的”。16世紀,以白銀來計算的長期價格結構非常穩定,除地區差異、季節變動及自然災害等影響外,中國在這100年中主要商品價格波動不大。明代張怡描述了這種情況,“今一切征銀,農無銀,賤其粟以易銀,軍得銀,又賤其銀以買粟,民窮于內,軍餒于外,是一法兩傷。”黃宗羲認為廢銀有七利,其五即是“官吏贓私難覆”。據彭信威估計,至明朝結束時民間窖藏的白銀就達2.5億兩之多。——摘編自萬明《全球史視野下的明代白銀貨幣化》材料二:1933年3月10日,南京國民政府實施“廢兩改元”,廢除稱量不規則的銀兩,一切交易使用銀元收付,銀本位制度真正確立。在銀本位制度下,中國白銀貨幣的對外價值由國際銀價決定。1932年,世界銀價開始上漲,外國銀行將白銀大量裝船出口。在此期間,中國貨幣不斷升值,1934年中國出口額相比于1929年下降66.2%,1935年出口額相比于1929年下降63%。1933年,上海金融專家顧翊群提出實施管理通貨制,對銀本位加以管理,發行紙幣。張素民、姚慶三、趙蘭坪等學者都主張取消銀本位制,管理通貨,實行貨幣貶值。1935年11月3日,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法幣制度。支持者認為,中國放棄銀本位、實行法幣改革,順應了世界許多國家放棄貴金屬本位制的潮流,有利于應對白銀價格大起大落造成的嚴重問題,滿足中國經濟增長對擴張貨幣發行的需要。但反對者認為,法幣雖有外匯作為發行準備,但屬于不兌現紙幣,為國民政府無視貨幣發行紀律創造了條件。 ——摘編自王信《1934年中國放棄銀本位的背景、影響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白銀貨幣化的原因,并說明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1935年中國放棄銀本位制的背景。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明朝以來貨幣制度演變給我們帶來的啟示。(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建立在戰火廢墟上的新中國積貧積弱,迫切需要鞏固政權和改善百姓生活。毛澤東對國際局勢趨于和平的研判,不僅堅定了新中國爭取和維護和平的決心,也成為新中國進行各方面建設的重要依據。周恩來根據國際形勢和各國發展的不同狀態,對不同的中立國家制定了不同方針政策。在他的努力下,不僅成功與這些國家發展了政治經濟文化關系,也贏得了部分中立國家對新中國的認同與支持。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成功化解新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寒冰,使他們能夠跨過美帝國主義的阻撓。嶄新的國際形象不僅有效澄清了有關新中國的污蔑化謠言,還為新中國建設贏得了蘇聯等兄弟國家的友好援助與支持。伴隨著與我國建交的國家數量不斷增加,周恩來還從軍隊和地方干部中選調了一批人才組成我國第一批駐外大使,他們作為中國外交的中堅力量,為新中國增進與他國理解和信任作出了重大貢獻。——摘編自陳子玉《周恩來塑造新中國國際形象研究(1949~1956)》(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塑造國際形象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塑造國際形象的顯著成效。(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啟動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到1901年城市人口占比為78%。工業革命開始后,英國經濟重心向北移動,新的工業城市在北部和西部興起,人口也發生了相應的流動。隨著人口增多,城市功能也不斷得到完善,還出現了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城市,如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以交通運輸為主的城市。便利的交通使得全國大中小各類城市連接暢通,還形成城市密集性地區,導致城市群的出現。英國城市化初始階段所需要的資金,主要是依靠對其他農業國的掠奪,例如1757~1815年,英國僅從印度搜刮的財富就達10億英鎊之巨。受自由放任政策影響,英國城市化進程避免了政府的干預,但由于缺乏政府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城市內部規劃混亂、雜亂無章,傳統“城市病”也逐漸顯現。——摘編自曾憲明《城市化與中國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材料二:在20世紀40年代末獨立之前,印尼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治,全國只有7%的人口稱得上為城市人口。獨立之后,印尼經歷了城市的快速增長,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形成了一批新的省會城市,到70年代末城市化率已達22%。80年代以來,許多與農村居民生活有關的加工業、手工業、紡織業等農村非傳統產業迅速向城市集中,成為吸引和吸收農村人口就業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此時印尼尚無一個清楚的產業布局政策,外國資本的流入基本會選擇爪哇巴厘地區作為自己的產業基地。另外,由于無法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難,人口向外島遷移的誘因不足,廣闊的外島地區只提供了6%的制造業就業機會。與城市化相伴而來的是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人口涌入和民族分裂等社會問題。——摘編自高強 董啟錦《印度尼西亞農村城市化進程、特點、問題與啟示》(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英國和印尼城市化的不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以印尼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不同于以英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原因及其啟示。(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易傳·系辭上》載:“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近代學者高亨在《周易大傳今注》中說:“此言圣人有以見到天下事物之運動變化,而觀察其會合貫通之處,從而推行社會之典章制度。”“會通”強調的是融合、創新,而不是沖突、對抗。“會通”精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摘編自謝陽舉《中國思想史研究(2021年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洛陽強基聯盟高二5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 C 考查中古時期英國的封建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中期,英國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得到商人和市民的支持,為封建王權的強化創造了條件,故選C項。英國國王的收入中仍有一部分來自世襲領地,雖然領地收入占比小,但說明封君封臣制仍存在,故排除A項;當時階級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故排除B項;近代民族國家此時尚未形成,故排除D項。2. D 考查秦朝的法治與教化。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記載的意思是,有老人控告某人不孝,要求判其死刑,是否要經過三次原宥的程序呢?回答是不用,要馬上拘捕,不能讓罪犯逃跑。這體現了秦律對不孝行為的零容忍態度。而秦律中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的規定,則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親屬相隱原則,這一規定是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秩序和穩定,避免因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揭發而破壞家庭關系,故D項正確。漢代開啟了律令儒家化,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教化效果如何,故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法律體系是否完善,故排除C項。3. A 考查唐代賦稅制度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使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發展,這一政策的實施實際上表明國家承認了土地兼并的現實,也反映出過去由封建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為不干預或少干預的原則,土地兼并更加盛行,故A項正確。兩稅法按照財產征稅,使得沒有多少財產的貧苦人民的稅收負擔相對可能減輕;但對一般農戶而言,戶稅部分的稅額是以錢計算,因政府征錢,市面上錢幣流通量不足,不久就產生錢重物輕的現象,農民要賤賣絹帛、谷物或其他產品以交納稅錢,增加了負擔,故排除B項;在租庸調制下,農民因以人丁為納稅標準,被牢牢束縛在土地上,缺乏人身自由。而兩稅法不再強調人丁,農民對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減弱。封建地主對農民的控制力相對下降,農民獲得了更多的行動自由,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排除C項;根據材料無法得出D項結論,故排除。4. B 考查宋明理學。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載和朱熹對禮的闡釋是在新的哲學高度上進行的。張載將禮與自然秩序(天敘天秩)相聯系,實際上是從宇宙自然的秩序角度為傳統禮制尋找依據,賦予了禮制一種超越性和穩定性,為傳統禮制注入了新的思維維度。朱熹把禮定義為“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將禮與天理相結合,把禮提升到了宇宙本體論的高度。通過重新闡釋,傳統禮制不再僅僅是一套僵化的禮儀規范,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學內涵和理論基礎。宋代學者通過將禮與天理結合,構建了一個以天理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儒家思想體系,故B項正確。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宋明理學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然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故排除C項;張載、朱熹等人主要目的是研究學術,而不是通過揭露社會弊病以抨擊現實,故排除D項。5. D 考查明朝的君主專制。在“皇帝—丞相”的“一對一模式”中,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丞相可以統籌各部門事務,在一定程度上對皇權形成制約。而后,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在政務上直接由皇帝面對六部,形成“一對多模式”。這一變化意味著皇帝需要直接處理更多的政務,皇權在行政事務中的直接影響力擴大。“皇帝—內閣、司禮監”的“一對二模式”使皇帝可以通過控制內閣和司禮監來掌控朝政。內閣和司禮監之間也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平衡兩者之間的權力,從而更有效地加強君主專制,故D項正確,排除B項。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決策機構,無決策權,故排除A項;明代中樞政治結構的演變是皇權不斷強化的過程,權力始終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非權力下移,故排除C項。6. D 考查雅爾塔體系。根據材料“不是一味地打擊和宰割戰敗國”并結合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了新秩序,卻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可知,雅爾塔體系吸取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訓,有利于戰后世界和平與穩定,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大國強權政治的信息,故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雅爾塔體系不是一味地打擊和宰割戰敗國,且重視戰敗國的民主建設,與促進了不同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無關,故排除B項;“消除了”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C項。7. C 考查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玉溪遺址中發現植物種子,但未見谷物,同時家養動物約占哺乳動物總數的16%,說明原始種植業尚未出現,畜牧業不占主體,再結合其長江臺地的位置及水產資源相對豐富可知,先民以漁獵與采集為主要生計來源,故選C項。材料沒有足夠證據表明農耕在當時經濟中占重要比重,因此無法得出“處于農耕與采集混合經濟階段”的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先民的社會組織情況,故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物品占有情況,看不出貧富分化,故排除D項。8. D 考查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工業革命期間,隨著工廠的出現,工人特別是童工生活悲慘,引起諸多社會問題,英國最終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工人基本的權利,關于工廠生產的立法一直在持續推進19世紀英國議會的改革,使得新興的工業人口獲得了選舉權,出臺的一系列法案在維護工人的權益上增強了力度,體現出議會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故選D項。這些法案的出臺,保障了部分工人的權益,故排除A、B兩項;“滿足了”表述比較絕對,故排除C項。9. B 考查古代的商路與文化交流。根據材料可知,“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由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隨船帶至斯里蘭卡”并且用三種文字鐫刻了關于宗教的信息,這可以說明明朝時期,南亞的錫蘭(今斯里蘭卡)就與中國存在文化交流,故選B項。鄭和下西洋與“陸上絲綢之路”無關,故排除A項;斯里蘭卡是一個位于南亞次大陸以南印度洋上的島國,并非中西交流,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斯里蘭卡成為貿易中心,故排除D項。10. B 考查抗戰時期的交通。根據材料“1938年”“西北交通建設方案”可知,當時正處于全面抗戰時期,西北地區在抗戰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國民政府提出西北交通建設方案,以改變西北地區落后的交通狀況,便利物資運輸,保障抗日戰爭的物資供應,故選B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且進行西北交通建設更多的是便利國內交通,加強與蘇聯的聯系,故排除C項;當時國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但這不是國民政府進行西北交通建設的主要目的,故排除D項。11. D 考查西醫在中國的傳播。根據材料可知,1805年冬,廣州地區天花大流行,西醫的牛痘接種法得到推廣,使之在南方許多大城市擴展,走向大眾化,故選D項。材料不涉及公共衛生體系,故排除A項;牛痘接種是西醫技術,材料中也沒有涉及中西醫結合,故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技術創新,主要強調的是防疫的需要,故排除C項。12.C 考查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殉葬制度來源于殷商習俗,周朝建立后,中原封國魯、宋大多遵循禮樂制度,崇尚敬天保民、以人為本的思想。秦國國君進一步發展了殉葬制度,遭到批評,據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為本的禮樂制,對中原王朝的影響遠大于位處西部的秦國,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秦國等級秩序是否嚴密,故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周朝各國遵循禮制的程度不同,而不是體現周朝的禮制是否難以為繼,故排除B項;根據孔子的生平時間(公元前551~前479年)可知,儒家文化在這一時期尚未形成,故排除D項。13.A 考查古代埃及文明。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的早王朝時期,宗教崇拜傳遞著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第二代王朝名中出現“我的主人是太陽神”開始,到第四王朝國王哈夫拉自稱是太陽神拉,體現出君主借助宗教崇拜,不斷加強自己的權威,故選A項。國王自稱自己是太陽神,并不能體現宗教崇拜走向終結,而是借助宗教神化王權,故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王權與神權的結合,并非相互制衡,故排除C項;王名的更迭,并不是要傳承神話故事,故排除D項。14.D 考查中西文化交流。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的瓷器成為西餐用具,并繪有皇冕徽章、獅狗、拉丁古文和陽歷年月等元素,這都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再根據“國初教士”可知,這種交融受到了西學東漸的影響,故選D項。朝貢貿易主要是指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貿易,故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清朝對外交往范圍的拓展,故排除B項;中外存在物質交流,但“中外審美意識趨同”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項。15.B 考查蒙古西征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夏宮形成了南北中軸線的格局,遺址中出土了龍、鳳主題的裝飾陶磚,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典型元素,而伊利汗國是蒙古帝國在西征后建立的一個政權,即蒙古西征對這一地區的文化產生了影響,故選B項。雖然夏宮的設計和裝飾風格與之前的薩珊舊宮有所不同,但這只是反映了伊利汗國在文化和建筑上的一種新嘗試或變化,不能直接證明中亞本土文化的主導地位動搖,故排除A項;世界文明在某些方面有共性,但材料并不能體現“世界文明的發展具有統一性”,故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地方政權與元王朝的關系,故排除D項。16.A 考查元朝書院。根據材料可知,歷山書院不僅提供教育服務,還涉及道德教化、藏書和醫療服務等多個方面,這表明其文化功能的多樣性,故選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自然條件對教學的影響,故排除B項;雖然歷山書院提供了軍事技能和醫療服務的學習機會,但并未明確指出是為了培養專業人才,且這些只是書院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故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書院改變了何種傳統教育模式,且從內容上看,書院仍以教育為核心,只是在教育內容上有所擴展,故排除D項。17.(1)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國際白銀的大量流入;政府政策的推動;原有貨幣體系的缺陷。(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推動了明朝商品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物價;使得農民與封建國家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推動了社會風氣的轉變;促使明朝的財政制度發生變革;導致社會階層分化加劇;導致吏治腐敗現象加劇。(4分,“積極”和“消極”各答一點即可)(2)背景:國際銀價上漲;白銀外流嚴重;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貨幣升值影響出口;國內幣制混亂;外部政治壓力;全球范圍內金本位制的崩潰。(4分,任答兩點即可)啟示:貨幣制度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應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合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同時要注意防范外部經濟風險;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手段,維護貨幣的穩定價值,防范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要密切關注國際經濟環境,維護國家貨幣主權,加強金融改革和監管,以保障國家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2分,任答一點即可)18.(1)歷史背景:新中國剛成立,政權亟待鞏固;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的研判;國際格局的變化;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發展,世界和平力量不斷壯大;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6分,任答三點即可)(2)成效:在國際舞臺上塑造了嶄新的新中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增進了廣大亞非國家與新中國的外交關系;為新中國建設爭取到了友好援助和支持;為新中國選拔培養了優秀的外交隊伍。(6分,任答三點即可)19.(1)不同之處:前者較早進行城市化,城市化速度較快,后者城市化時間晚;前者城市化率高,后者城市化水平較低;前者資金主要來源于殖民擴張,后者資金主要來源于外資;前者產業結構合理,較早形成城市網絡系統,確立了區域城市化和城市群的發展態勢,城市化、工業化和人口流動并行發展,后者城市化發展中區域過度集中與失衡,城市化動力不足,民族分裂等社會性問題更為突出。(6分,任答三點即可)(2)原因: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經濟基礎薄弱;獨立之后發展過程中仍受限于殖民地化特征;國家缺乏統籌規劃。(4分,任答兩點即可)啟示:提高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質量的關鍵;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基本要求;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和規范市場的運行機制是城市化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論題:“會通”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2分)闡述: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便蘊含著豐富的“會通”精神。在政治文明方面,自秦統一六國后,中國逐漸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這一制度在各朝各代進行了多次改革與創新,如明清的內閣制等,是對前人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思想體系方面,儒家思想強調仁愛、禮制與中庸之道,而道家則倡導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在漢朝,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某些理念,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格局,為后世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文學藝術方面,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每一種文學形式都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唐詩在繼承漢魏六朝詩歌的基礎上,融合了西域音樂、佛教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社會習俗方面,漢族的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在長期的交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游牧混合文化,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8分)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是一種強調融合與創新的文化理念,它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弘揚這種精神,推動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2分)(“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