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三)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 歷史部分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2.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位置。3. 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4.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1. 良渚古城遺址距今5300—4300年,包含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統,城中有大型廣場和高級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權力的玉鉞。這說明當時( )A. 出現早期文明特征 B. 貧富分化非常嚴重C. 城市規劃十分完美 D. 玉器工藝世界領先2. 下框所示信息能夠折射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政治:商秧變法 經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A. 民族關系的發展 B.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3. 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農作物原本種植在北方,而東晉時在南方也種植了。這一現象反映出東晉時期( )A. 政局混亂導致北方經濟衰落 B. 南方的手工業有比較大的發展C. 南方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耕作 D. 北民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4. 唐代流行服飾上的圖案豐富、精美,下面左圖所示是經希臘人改良后傳入我國的唐草紋,右圖所示是深受波斯文化影響的聯珠團窠(kē)紋,這些圖案都深受唐朝人喜愛。這反映出唐代 ( )A 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B. 國際貿易蓬勃發展C. 圖案樣式設計新穎 D. 民族交融多元發展5. 北宋時期,都城開封的街道兩旁商店、貨攤林立,客商往來不絕,十分熱鬧。商鋪的營業時間不受限制,有些地方甚至通宵達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時期( )A. 出現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B. 市鎮成為重要商貿區C. 城市商業貿易繁榮 D. 對外交流超過了前代6. 下表所示為清朝前期一些文人詩句,統治者摘取其中的只言片語進行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將這些人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迫害。這種做法( )作者 詩句方芬 蒹葭欲白露華清,夢里哀鴻聽轉明胡中藻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腸論濁清徐駿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A. 阻礙了大型典籍的編纂 B.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C. 阻礙了科技著作的編寫 D. 阻礙了清朝的對外交往7. 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中國近代史時間軸”內容截取,這部分的主題是( )A.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B.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C. 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太平天國運動 D.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8. 1920年1月1日,《申報》刊登《新青年》廣告,介紹其辦刊特色,并反問國人,“要懂得世界新潮流的心思,這《新青年》雜志可以不看嗎?”這說明,《申報》( )A. 以宣揚科學為主旨 B. 注重宣傳新思想C. 突出報道重大事件 D. 改變了民眾觀念9. 淞滬會戰爆發后,除中央軍外,桂軍、粵軍、川軍、滇軍、湘軍、東北軍等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先后參戰,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社會名流組織慰問團親臨前線慰問。這表明( )A.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B. 第二次國共合作效果好C. 抗戰激起了國人抗爭意識 D. 政府廣泛發動人民抗敵10. 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率先實行全新的經營管理體制,并第一次按照國際慣例引進外商和投資。1981年,蛇口工業區還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這體現的主題是( )A. 科教興國的實施 B. “一國兩制”實踐C. 改革開放的探索 D. “一帶一路”建設11. 考古學家在克里特島宮殿發現了用石頭砌成的用于儲水的管道網,同時還發現了通風、采光等設施。此外,考古學家還在克里特島宮殿的墻壁上發現了用彩筆作的畫。這說明克里特島宮殿( )A. 規模龐大 B. 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C. 地理位置優越 D. 屬于古羅馬文明12.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雞等家畜家禽,小麥、燕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這種交流也以相反的方向進行:美洲向歐亞大陸輸出本地農作物,如玉米、馬鈴薯等.這段話告訴我們,新航路開辟( )A. 使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 B. 加速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C. 促進了世界各區的物種交流 D. 給亞非拉地區帶去深重災難13. 法國大革命時期婦女參加愛國婦女俱樂部時所戴的帽子被稱為“憲法無沿帽”。這一時期類似的服飾還有“制憲服”“平等裝”等。這反映了當時的法國服飾( )A. 受到政治發展的影響 B. 受到社會等級的限制C. 引領世界服飾潮流 D. 講究藝術和審美搭配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以“20世紀中后期錯綜復雜的世界形勢”為主題,繪制了下面的時間軸。請你據此回答小題。14. 以上時間軸上半部分所示史實反映了( )A. 民族獨立運動瓦解了殖民體系 B. 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C.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 D. 社會主義力量不斷發展壯大15. 綜合上面時間軸所示內容可知,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是( )A. 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 B. 世界從分散到整體C. 教育開始走向大眾化 D. 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第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16. 傳統節慶·華彩流芳。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項目式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古今盛事·文化傳承。【項目目標】通過舉辦展覽活動,感受節日文化的內涵與民族智慧的結晶。【項目任務】任務一:一組同學以“傳統佳節·黨軍盛事”為主題,整理了一些節日的海報信息,準備布展。節日 ①端午節 ②中秋節 ③建黨節 ④建軍節文化 內涵 ▲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秋夕祭月的習俗。中秋節見證了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它象征著團圓,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承千年的中秋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定光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光輝歷程:從“星星之火”到領導全國人民走向偉大復興。它是對無數革命先烈的緬懷,是黨的先進性和領導力的彰顯,時刻激勵著人們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國夢奮勇前行。 ▲節日 信息 粽香四溢 龍舟競渡 月圓人聚 秋夕祈愿 七一黨建 引領復興 八一槍響 軍魂永鑄任務二:二組同學以“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為主題,搜集了如下圖片資料設計展覽。①《史記》 ②《紅樓夢》 ③秈型雜交水稻 ④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⑤京劇 ⑥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 ⑦《論語》(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分別為①④節日寫出其文化內涵。(2)將上面備選資料的序號填入下面對應的展板中,并據此為這一板面寫出結語。前言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成就,彰顯民族自信,舉辦本展覽,展覽共分三個板塊。 展板一 文學著作類 ▲ 展板二 現代科技成果類 ▲ 展板三 傳統藝術表演類 ▲結語:▲17. 通連中外·因時變革。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到了宋朝,由于陸路交通受阻,海路貿易更加興盛……在宋朝政府積極招徠,熱情接待的政策感召下,大食國使者和商人來中國貿易的日益增多……元朝統治者在宋代海外交通、海外貿易的基礎上,繼續執行招徠外商來華貿易的政策。宋元時期,由于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不斷改進,我國和各國之間的海外交通更加發達,海外貿易更加頻繁。——摘編自申海田、張明鋒《宋元時期海外交通考查》材料二 1830-1870年是英國交通的加速推進期……到1844年,鐵路里程達2235英里;1852年,鐵路里程達7736英里;1870年,鐵路里程達15500英里,近代英國鐵路交通網絡大體建成。1865年的三等火車車廂票價按1790年價格計算為0.65先令,僅為客運馬車票價的四分之一;1870年火車時速約為23英里,是1800年客運馬車的近3倍,是1700年客運馬車的10多倍。憑借這些優勢,鐵路和蒸汽機車迅速排擠了公路和水路。——摘編自沈琦《從“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國建設交通強國的歷史進程》材料三 在國防交通建設過程中,既考慮到平時國家和地方交通建設要求,又考慮戰時需要;既滿足軍隊和國防需要,又兼顧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交通建設平戰結合、軍民融合,是交通本身具有的經濟、軍事雙重性質和任務決定的,也是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做法。事實證明,充分發揮“大交通”優勢,貫徹軍地協作、資源共享理念是抓好國防交通建設的必由之路。新形勢下的國防交通建設發展,就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完善的國防交通法規體系推動促進軍隊和地方交通保障力量的整體整合。(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元時期我國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1830-1870年英國鐵路交通發展的表現,并分析鐵路發展對當時英國社會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防交通建設發展的特點,并簡述我國國防交通建設的成功經驗。18. 制度變革·創新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雖然大多數都和政治、經濟相關,但這些措施最終都達到了移風易俗的效果。通過改革,秦軍士兵的戰斗力得到極大提高,農業生產也得到了極大發展,民眾以勤于家事為榮,民風趨于淳樸。在社會習俗方面,政府強制從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所掌控的戶數大大增加,其征收的戶賦收入也隨之提高。商鞅還頒布法令禁止人們私斗,違反者視情節輕重依律處罰,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戰”。商鞅確立的法令,成為秦國崛起至關重要的因素。——摘編自張濤《移風易俗:商鞅變法的重要側面》材料二 武昌起義爆發后,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狽恐懼之狀達于極點,猶如風聲鶴唳使其膽寒。上自攝政王,下至小吏典兵都不知所措,且不顧國家之命運如何,唯獨擔憂自家生命財產之安危,丑態百出,實堪憫笑”。《英國畫報》評論說,清朝二百五十多年的統治已經直接受到革命的沖擊,孫中山很有可能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英斯蘭姆協會雜志》將辛亥革命看作是“中國復興過程中一個必然的事件”。材料三 羅斯福上臺之后首要任務就是實行“新政”,盡快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為此,政府和國會頒布了整頓財政金融、調整工業生產、調節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社會分配不公的狀況,避免了因經濟危機而引起激烈的社會動蕩,挽救了美國資本主義統治危機,資本主義由此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時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商鞅為實現移風易俗所做的努力以及達到的效果。(2)根據材料二,分析《美洲亞洲協會雜志》將辛亥革命看作是“中國復興過程中一個必然的事件”的理由。(3)根據材料三,概括羅斯福新政的具體舉措,并用史實說明羅斯福新政的影響。19. 發展變革·復興崛起。近代以來,世界發生重大變化,殖民者的擴張、殖民地人民探尋復興之路以及重大的政策調整共同匯成了歷史的點滴。【新生·穩定根基】【覺醒·民族獨立】第一組 第二組【變革·大國崛起】時間 重大史事18世紀60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1928-1937年 蘇聯的工業化建設1953-1957年 中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93年 歐盟成立20世紀90年代 港澳回歸2010年 中國成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1年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下圖是中國現代史某單元知識結構示意圖,簡述圖中①②③反映的史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歸納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題。(2)從下面兩組圖片中任選一組,簡述它們是如何促進社會進步的。(3)請從下面大事年表中選擇三件相互關聯的史事,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三)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 歷史部分分為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2.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位置。3. 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4. 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 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D【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A【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B【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A【14~15題答案】【答案】14. D 15. D第Ⅱ卷 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第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16題答案】【答案】(1)①:端午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的圖騰祭祀,后因戰國時期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而被賦予新的意義。這一節日傳承千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傳統習俗的堅守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④: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八一建軍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它見證了人民軍隊由弱變強的歷程,體現了軍人英勇奉獻的精神,表現了人們愛國擁軍的情懷。(2)展板一:①②⑦。展板二:③④⑥。展板三:⑤。結語:中華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17題答案】【答案】(1)原因:陸路交通受阻,使得海路貿易興盛,為海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契機;政府政策支持,宋朝政府積極招徠外商,元朝統治者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執行相關政策;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不斷改進,為海外貿易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2)表現:鐵路里程不斷增加;1870年大體建成鐵路交通網絡;火車票價相比馬車低,時速比馬車快。影響:鐵路憑借自身優勢,排擠了公路和水路,改變了英國交通格局,推動英國向交通強國邁進。(3)特點:兼顧多種需求,平戰結合、軍民融合。成功經驗:充分發揮“大交通”優勢,貫徹軍地協作、資源共享理念;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構建完善的國防交通法規體系,從而使國防交通建設既能滿足國防軍事需求,又能適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要求。【18題答案】【答案】(1)努力:鼓勵耕織;從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小家庭,建立戶籍制度;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獎勵軍功。效果:民風淳樸;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軍隊戰斗力得到極大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定了社會秩序。(2)理由:武昌起義沖擊了清朝統治,王公大臣只顧及自身安危,不顧國家命運,清朝統治已搖搖欲墜;辛亥革命使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成為可能,符合中國發展需求;孫中山如果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會給中國帶來新的理念與治理模式;這種變革打破了舊秩序,為中國復興創造了條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向,所以被視為必然事件。(3)具體舉措:整頓財政金融、調整工業生產、調節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等。影響: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經濟發展不平衡與社會分配不公狀況,避免了社會動蕩,如推行“以工代賑”,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挽救了美國資本主義統治危機,減少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時代,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19題答案】【答案】(1)聯系: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了準備。②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③開國大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主題:新中國的成立和政權的鞏固。(2)示例:選第一組:圖一: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促進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民眾思想得到極大解放。圖二:日本投降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世界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來,開始走向和平重建。殖民體系加速瓦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各國開始將重心轉向國內建設,科技快速發展,民主觀念得到進一步傳播。選第二組:圖三: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和平抗爭的方式打擊了殖民統治,喚起了民眾的民族意識,推動了印度等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進程,也為世界其他被壓迫民族提供了抗爭的新思路。圖四:萬隆會議倡導的萬隆精神,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與合作。萬隆會議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亞非國家的孤立與封鎖,亞非國家開始作為新興力量登上國際舞臺,并為建立新的國際秩序而努力。(3)示例:選擇史事:日本明治維新、蘇聯的工業化建設、中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論點:許多國家通過工業化建設走向發展富強之路。論述: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通過有計劃地發展重工業等措施,迅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增強了國家實力。1953年,中國開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這些史事都表明通過工業化建設,國家能夠在經濟、政治等方面取得巨大的進步,走上發展富強的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