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綜合測試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史記·樂書》記載:“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這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 )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2.佛教傳入中國之時,許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統治者開展滅佛運動,卻沒能阻斷佛教的興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對佛教轉向寬容,佛教卻衰落了。出現這一結局的原因是( )A.儒學實現突破,彰顯文化自信B.君主專制加強,儒學成為正統思想C.商品經濟發展,價值觀念改變D.佛教顛覆傳統觀念,不被社會重視3.藻井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的頂棚特有的一種裝飾形式。早期多以藻紋作為裝飾,“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隋代紋飾吸收了波斯圖案花紋,《唐會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時期造型多上圓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觀。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裝飾的發展( )A.遵循了較為嚴格的等級禮制B.借鑒了古希臘羅馬的穹頂式建筑風格C.反映了古代大一統宇宙觀念D.體現了中國文化包容性和時代性特點4.先秦有思想家對“天子”的內涵進行了重新闡釋,“天子”由三代禮法秩序規定的制禮作樂的王者的專稱,變為每個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眾父父”。這一闡釋( )A.適應了諸侯爭霸的需要B.導致了禮崩樂壞的結果C.與孔子的主張高度契合D.蘊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5.下表為唐宋時期關于“名禁”(人名禁忌的回避現象)的記述。名禁現象( )朝代 記述唐代 “ 蔣嚴除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辭,改授太子右衛副率 ”“ 馮宿除華州刺史,以父名子華,拜章乞罷,改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士 ”宋代 呂希純 “ 遷著作郎,以父諱(呂希純父名 “ 公著 ” )不拜,擢起居舍人 ”A.鞏固了理學正統地位 B.體現了趨吉避兇觀念C.凸顯了以禮入法理念 D.強化了倫理綱常意識6.下圖是南宋初年宮廷繪畫《晉文公復國圖》(局部),以連環畫形式描繪了重耳(晉文公)流亡至復國的歷程。該畫( ) A.以寫實手法表現宏大事件B.旨在宣揚政權的正統地位C.繼承魏晉以形傳神的風格D.重塑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7.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時期,晉南、江漢、海岱、環嵩山地區的獸面或神人面均有闊臉、臣形目和蒜頭鼻等主體特征。這反映了當時( )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B.形成了區域文化認同C.已經出現公共權力 D.早期國家進一步發展8.隱士即隱居不仕之士,他們往往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卻無意仕途。下表為史書中關于隱士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 ……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 “ 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 。《晉書》卷九四《隱逸傳》 永康初,惠帝博求清節俊異之士,太守仇馥薦任旭 …… 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隱遁,辭疾不行。《宋書》卷九三《陶潛傳》 義熙末,征(潛)著作佐郎,不就。A.隱士具有獨立的精神人格 B.隱士崇奉佛道思想C.社會動蕩導致隱士的出現 D.隱士反對君主專制9.下表中的先秦文獻可以用來說明( )史料 出處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尚書 · 堯典》民生之所欲,天必從之 《尚書 · 秦爺》君子以容民畜眾 《周易》君子以振民育德 《易 · 盅》A.統治者重視百姓監督B.民本思想植根于歷史傳統C.天命觀發生根本改變D.儒家仁政思想已深入人心10.魏晉時期,士人通過文學作品宣揚“人生天地之中,體自然之形”,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士人則借助詩詞發出“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豪言。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環境的變遷 B.文學風格的迥異C.主流思想的演變 D.國家政策的調整11.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原產于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 )A.農業生產的發達 B.對外交流的繁榮C.西域都護的設置 D.泉州口岸的開放12.西北地區出土的魏晉時期的簡紙文書及碑刻資料,絕大部分用漢字書寫,且與內地通行的文書體式基本一致。如樓蘭遺址出土的“李柏文書”是西域長史李柏慰勞西域諸邦國時寫給焉耆王等人的書信,而且符合魏晉書儀。這表明( )A.文書制度普遍施行 B.華夏文化持續推廣C.民族關系趨向穩定 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13.如圖是《木蘭從軍圖》。其文本故事最早的敘事是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刻畫了一位“孝義”巾幗英雄形象,此后陸續賦予了“忠烈”“孝烈”及“愛國”民族英雄等形象。其形象不斷被改編演繹反映出( ) A.社會對女性地位的重視B.文人對英雄形象的期待C.民眾對傳統倫理的推崇D.文學對多元題材的需求14.龍虎是我國古代先民的崇拜對象,從以下兩幅與龍虎相關的圖案可推知,中華文明具有( ) 蚌殼龍虎圖案(距今6500年左右) 二十八宿漆箱圖案(戰國時期)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A.連續性 B.包容性 C.多樣性 D.凝聚性15.《論語·學而》載,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西漢劉向的《說苑·談叢》亦有語云:“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兩則引文共同體現出的文化內涵應是( )A.以人合天 B.知常達變 C.崇德尚賢 D.自強不息16.漢代儒學確立為官學之途,是從尊孔崇圣的前提出發,通過對經學的再詮釋和具體應用,來適應現實和構造“儒教社會”,漢儒們與劉氏政權之間建立了一種以“經學”為中介的穩定持續的互動關系模式。這表明漢代( )A.儒學具有較強的適應性B.大一統政治理念開始形成C.社會階層之間流動加速D.選官用人標準已根本改變17.周公總結前朝治亂經驗教訓,指出“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強調“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連。這反映出當時統治者( )A.對施政理念的理性思考B.已經擯棄傳統的天命觀C.踐行了儒家的政治主張D.力圖遵循原始民主傳統18.南北朝時期,南方荊楚地區的臘、儺、寒食、端午、齋等歲時節慶,與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遙相呼應。雖然歲時節慶存在南北差異,但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運行節奏安排各種節日的傳統。這反映出當時( )A.大一統文化的發展 B.基層教化的強化C.社會風俗的地域性 D.多元文化的發展19.距今6000年前,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中期以花和鳥為圖案的彩陶圖案逐漸向周圍擴展。距今5300年左右,這類彩陶圖案的分布范圍南達長江上中下游,北至華北平原北部燕山山地的西遼河流域,西到甘青地區,東抵黃河下游。這說明( )A.古代先民審美取向逐漸趨同B.中原地區的國家雛形初現C.多元文化助推制陶技術革新D.早期中華文明統一性突出20.中國人很早就學會養蠶繅絲,將“蠶”與“蟬”賦予相似的文化屬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蟬。常見于墓葬中的蟬形玉珍,有著“蟬之蛻而永生”“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寓意。這體現了中華文化( )A.多元一體的特征 B.自強不息的精神C.以人為本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材料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節又稱為過年、年節、年歲等,起源于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但當時“年”稱為“歲”。“歲”是一種和斧子差不多的工具,用來收獲莊稼,也用來祭祀。商朝高度重視祭祀,年由“歲”變作“祀”,周朝改稱為“年”。漢武帝元封七年頒布新的《漢歷》將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漢武帝以后,春節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稱上有歲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說法。辛亥革命之后規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至此,“春節”的稱謂才正式確定下來,這一稱謂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摘編自江西省教育廳《非遺,為什么是“春節”?》材料二 從國內各民族來看,春節先是漢族先民過的。但是,由于漢族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極廣,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族人民不斷融合,互相滲透,春節逐漸變成了全國各族人民的重大傳統節日。……在國內各民族中,還有些少數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年”,如苗族有“苗年”,藏族有“藏歷年”等。遠在英國倫敦唐人街的華人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裝,自清晨開始即訪友拜年,互道“恭喜發財”。隨著震耳欲聾的鑼鼓鞭炮聲,人們扶老攜幼涌上街頭。有表演中國雜技的,還有演出中國古裝戲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它不僅緊緊地吸引國內的各個民族,也吸引遠離祖國的帶有中華民族共同民族心理素質的國外華人。——摘編自鄧毅頑《從春節習俗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力》(1)根據材料一、二,分階段概括中國春節的演變。(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春節對中華民族產生的影響。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簪花習俗由來已久。到了宋代,簪花習俗日益普遍。在不同的時節,宋人佩戴不同的花或將花用于裝飾,如上元、立春等重要節日都有簪花的習俗,以增添節日喜慶歡娛的氣氛,或寄托人們萬事順遂、身體安康的美好愿景。民間婚禮時,新郎也要簪花。司馬光在《書儀》中寫道:“世俗新婿盛戴花勝,擁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名體,不得已”,“且隨俗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可也”,此話雖反映了司馬光不喜愛簪花的態度,但仍認為男子簪花在北宋當時已然成為常態。當然,簪花習俗也讓賣花行業生意火爆、花色品種豐富,四季不斷,以種花為業的花戶更是五花八門。節日簪花本是承載著不同時代、不同藝術風格、不同區域的民間記憶和民俗審美,但皇帝的賜花簪花禮儀蘊含著如下政治功能:皇帝賜予臣民花朵,使得森嚴又死板的君臣關系變得親切,展現了皇帝對官員及平民百姓的恩寵,彰顯了政治的清明。可見簪花也是統治者粉飾太平、安定人心的重要工具。——摘自曾永利《<東京夢華錄>所見宋代節日簪花習俗》(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簪花習俗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簪花習俗流行的原因及影響。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期 代表作品西周 《尚書·無逸》:周公告誡周成王為政要勤勞,不能貪圖安逸漢代 劉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實踐告誡其子:“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魏晉 南北朝 《顏氏家訓》對族中子弟提出:“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唐代 唐太宗《帝范》:“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已勤勞,以行德義”“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節儉”。 白居易《遇物感興因示子弟》:“于何保終吉,強弱剛柔間。上遵周孔訓,旁鑒老莊言”宋代 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明代 袁黃在《了凡四訓》中指出:“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清代 石成金在《傳家寶》中要求子孫:存好心,行好事,節儉辛勤,循禮守法,義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懶惰、利己損人、陰謀詐騙——摘編自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材料二 平陽木版年畫,被譽為中國“年畫始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代,工商業發展迅速,都市繁榮,市民文化娛樂生活日益豐富,雕版印刷技術逐漸成熟,都間接或直接地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產生。金元時期,統治階級重視印刷業,平陽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時期,市民階層擴大,精神層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說、戲曲、繪畫等文學藝術百花齊放,為木版年畫的創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畫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摘編自尉英普《平陽木版年畫的發展與傳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平陽木版年畫產生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1.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徽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可知,中國傳統音樂的五聲音階,其中“惻隱而愛人”體現的是“仁”,“方正而好義”體現的是“義”,“樂善而好施”體現的是“德”,“溫舒而廣大”體現的是“道”,“整齊而好禮”體現的是“禮”,綜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政治主張,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中華文化體現的做人原則,沒有描述個性自由,排除B項;多元互鑒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不斷進步的趨勢。選擇A: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理學的史實可知,宋代出現理學思想,它吸取了佛道思想,加強了理論建設,適應了時代要求,彰顯了文化自信,并從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是在漢代。排除C:佛教的衰落并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D:“顛覆”一詞過于絕對。3.答案: D解析:4.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題干中提到的“天子”由專稱變為每個人都是天之所子,天是“眾父父”,這表明了對每個人的重視和尊重,體現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項正確;法家思想適應了諸侯爭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觀點與諸侯爭霸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禮樂制度也遭到破壞,與天子內涵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孔子主張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在天命觀上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與材料中的觀點有一定區別,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 D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唐宋時期名禁現象的相關知識。A.理學正統地位確立于宋朝,與材料“唐代”不符,故A錯誤;B.材料中名禁現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與趨吉避兇觀念無關,故B錯誤;C.材料中名禁現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與以禮入法理念無關,故C錯誤;D.材料中名禁現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化了倫理綱常意識,故D正確。6.答案: B解析:7.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龍山時代晚期至二里頭文化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不同地區的獸面或神人面具有相似的特征,說明當時形成了區域文化認同,B項正確;材料沒有階級分化的信息,排除A項;公共權力滿足社會需求,處理公共事務,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獸面或神人面不能證明早期國家,排除D項。故選B 項。8.答案: A解析: 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到宋朝(中國)。從史料中可以看出,莊周拒絕楚威王讓其為相的厚幣聘請,稱寧在污瀆中自快,不為有國者所羈;任旭因朝廷多故志尚隱遁,辭疾不接受惠帝的征辟;陶潛拒絕擔任著作佐郎。他們都不慕名利,堅持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體現出獨立的精神人格,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祿所束縛,A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佛道思想,也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這些隱士的行為與佛道思想有直接關聯,排除B項;雖然任旭所處的永康初朝廷多故,社會動蕩,但僅根據這一個例子不能推廣到所有隱士,莊周所處的戰國時期和陶潛所處的東晉末情況并不完全相同,且材料中沒有明確表明社會動蕩是他們成為隱士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所以無法得出社會動蕩導致隱士出現的普遍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隱士拒絕出仕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自身的自由和獨立,以及對當時局勢或官場的一些看法,沒有明確體現出他們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9.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尚書》《周易》的內容表明,先秦時期存在樸素的民本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統治者重視百姓監督及天命觀發生根本改變,排除A、C兩項;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表述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10.答案: A解析: 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至唐代(中國)。材料中魏晉時期的士人重視個體內心,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而唐代士人關注國家和社會責任,追求實現個人政治抱負。結合所學可知,魏晉時期社會動蕩黑暗,士人消極避世;而唐代國家統一、社會繁榮穩定,士人積極進取,據此可知,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環境的變遷,A項正確;文學風格的迥異是材料所述現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項;魏晉至唐代,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C項;國家政策是宏觀經濟、政治等方面的方針,是士人文學創作風格的大環境,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 B解析: 地中海的萵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在唐朝時開始出現,這說明唐朝對外交流的繁榮,故選B項。12.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地區的書信往來絕大部分用漢字書寫,且與內地通行的文書體式基本一致,說明其深受華夏文化影響,并表明華夏文化推廣到更廣闊的地區推廣,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文書制度的書寫內容,而非該制度是否廣泛推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的表述,且魏晉時期是民族交融與動蕩時期,排除C項;此時是少數民族控制北方地區,西域地區不在為漢政權的管理范疇之內,不能體現西域管理措施是否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 C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概括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是:木蘭的形象隨時間的推移不斷被豐富和發展,由“孝義”到“忠烈”、“孝烈”、“愛國”等民族英雄形象,木蘭的“孝義”精神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后來賦予的“忠烈”、“孝烈”、“愛國”形象,更是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價值,這些形象的演變,反映了民眾對傳統倫理道德的堅守和推崇,C項正確;雖然木蘭的故事確實展現了女性的勇敢和堅韌,但材料重點并不是在于社會對女性地位的看法和變化,而是強調木蘭形象的演變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含義,排除A項;文人的期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木蘭形象的演變,但這不是材料強調的核心內容,排除B項;文學對多元題材的需求,不是木蘭形象演變的核心和靈魂,材料內容反映出民眾對傳統倫理的推崇,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 A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距今6500年左右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殼龍虎圖案,到戰國時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圖案,都有龍虎元素,這表明龍虎作為崇拜對象長期存在于中華文明中,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文化傳承上具有連續性,A項正確;包容性強調的是對不同文化、思想等的接納和融合,題干中僅展示了龍虎相關圖案在不同時期的出現,并沒有體現出對其他文化元素的包容吸納,排除B項;多樣性側重于文化的種類豐富多樣,這里主要圍繞龍虎這一特定元素在不同時期的呈現,未體現出多種不同類型文化的特征,排除C項;凝聚性通常指文化對群體的向心力和團結作用,題干中沒有涉及龍虎圖案如何凝聚群體、增強民族凝聚力等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5.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至西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可知,兩者都強調事物的根本和規律,“以人合天”強調的是人的行為要順應自然規律,與題干所述內涵相符,A項正確;“知常達變”強調既要了解常規又要懂得變通,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崇德尚賢”側重于推崇品德和賢能,材料未提及品德和賢能相關信息,排除C項;“自強不息”強調自我努力、不斷進取,與材料強調的“本”和“道”的內涵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6.答案: A解析: 漢代儒學通過對經學再詮釋和應用適應現實并構造“儒教社會”,與政權建立穩定互動關系,表明其具有較強適應性;大一統政治理念在先秦已有,漢代選官標準主要還是察舉制,未根本改變,材料也未涉及社會階層流動。17.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材料“周公總結前朝治亂的經驗教訓,……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連。”可知,西周時期的統治者產生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認識,體現了統治者對國家治理的思考,A項正確;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權和王權相結合的特點,西周時期的統治者并未擯棄傳統的天命觀,表述有誤,排除B項;春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主張恢復周禮,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王朝,維護的是奴隸主的根本利益,存在等級秩序嚴格的分封制。題干體現不出統治者遵循原始民主傳統的信息,表述有誤,排除D項。故選A項。18.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南北朝時期,南方荊楚地區的歲時節慶與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呼應,且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安排節日的傳統。根據所學知識,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上南北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如歲時節慶等仍能體現出對秦漢傳統的繼承,反映了大一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延續性。盡管存在南北差異,但共同的文化根基使得在某些方面仍有一致性,這體現了大一統文化的發展,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歲時節慶的傳承,并未著重強調基層教化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題干先是指出南方荊楚地區的歲時節慶情況,然后強調了南北在繼承秦漢傳統上的共性,重點并非突出社會風俗的地域性差異,而是在差異中呈現出的文化共性,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在一定差異基礎上對傳統的共同繼承,而非單純強調多元文化各自獨立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19.答案: D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據材料可知,以花和鳥為圖案的彩陶圖案從黃河中游地區傳播到了其他地區且傳播范圍廣闊,這種文化傳播的現象,反映了早期中華文明的不同地域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和相互影響,體現了早期中華文明的統一性特點,D項正確;不能依據一種圖案的流行就判定古代先民的審美取向趨同,排除A項;材料所涉及的是距今6000至5300年前這段時期的文明,當時尚不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彩陶圖案的傳播,并不涉及制陶技術的“革新”,排除C項。故選D項。20.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蟬之蛻而永生”“長生不死,羽化登仙”得出,體現出中華文化天與人的關系,天人合一的思想,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華文化多元發源的特征,排除A項;材料中“蟬”“蠶”體現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自強不息、以人為本均無關,排除B、C項。故選D項。21.答案: (1)演變:起源于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稱為“歲”,后改稱“祀”;周朝改稱為“年”;漢武帝時期以正月為歲首,此后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名稱多樣;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為春節;新中國沿用至今。(2)影響:促進了漢族與各族人民的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解析: (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起源于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但當時‘年‘稱為‘歲。”可知,起源于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稱為“歲”,后改稱“祀”;根據材料一“周朝改稱為‘年”“可知,周朝改稱為“年”;根據材料一“漢武帝元封七年頒布新的《漢歷》將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漢武帝以后,春節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稱上有歲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說法。”可知,漢武帝時期以正月為歲首,此后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名稱多樣;根據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規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與‘春節’的稱謂才正式確定下來,這一稱謂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為春節以及新中國沿用至今。(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至現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漢武帝以后,春節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稱上有歲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說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材料一“但是,由于漢族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極廣,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族人民不斷融合,互相滲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漢族與各族人民的融合以及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根據材料二“在國內各民族中,還有些少數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年’,如苗族有‘苗’藏族有‘藏歷年’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根據材料二“遠在英國倫敦唐人街的華人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裝,自清晨開始即訪友拜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根據材料二“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可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根據材料二“從國內各民族來看,春節先是漢族先民過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心理認同。22.答案: (1)特點:歷史悠久;廣泛流傳(廣泛性);時節性;功能多樣(或增添喜慶,寄托美好愿景);成為一門時代藝術;男女皆宜;政治色彩濃厚;商業化、世俗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2)原因:統治者的推動;禮儀制度的完善;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農業種植技術發展(花卉培育技術的發展);農產品商品化;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經濟興起;文化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社會控制放松;傳統觀念的影響;重文輕武導致社會審美變化;娛樂需求、助長了追求物質和享樂的心態。影響:花卉市場的繁榮,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拉近君臣之間的關系,利于鞏固統治;增添節日喜慶歡娛的氣氛;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增強文化認同感;傳承民俗文化;推動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解析:23.答案: (1)內涵: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和而不同。特點:連續性、凝聚性、包容性、本土性、多樣性。解析: 材料一從勤勞,用人,節儉,上進,守法的角度進行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厚德載物:《尚書·無逸》提到周公告誡周成王為政要勤勞,不能貪圖安逸。自強不息:《了凡四訓》指出,“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以廉為本: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指出,“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崇尚賢能:唐太宗《帝范》指出,“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明理守法:石成金《傳家寶》要求子孫,存好心,行好事,節儉辛勤,循禮守法,義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懶惰、利己損人、陰謀詐騙。(2)雕版印刷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政府的重視;文學藝術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