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同步課件作業(yè)一、單選題1.《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奴隸對他人的侵害行為,奴隸主應承擔支付罰金或將奴隸的所有權移交受害人的“替代責任”。公元前286年古羅馬《阿奎利亞法》頒布,強調責任人的“不知曉”,若主人命令奴隸實施不法損害,則私犯行為被視為主人自己的行為,依法對受害人承擔直接責任。這一變化( )A.強化了羅馬法的誠信原則B.導致羅馬法適用范圍的擴大C.突出強調法律主體的責任D.打破了貴族壟斷司法的局面2.《漢謨拉比法典》中寫道:“要讓正義之光照耀整個大地,消滅一切罪人和惡人,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這表明了該法典( )A.公開確認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B.延續(xù)并綜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C.彰顯了現代法律的人道主義和平等精神D.形式上標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3.普羅泰格拉認為一切道德和法律都只是相對有效,這種有效只與產生這些道德和法律的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它們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所以沒有絕對的法律和正義。這一言論( )A.有利于人性的自我覺醒B.有利于公眾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C.否定道德與法律的作用D.強調應該統一民眾道德標準4.《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包括傳喚、審理、執(zhí)行、家長權、繼承權和監(jiān)護權、所有權和占有權、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補充和后五表的補充,共十二表,將訴訟程序法置于人法和物法之前;6世紀的《查士丁尼法學總論》首卷是人法,第二、三卷是物法,第四卷才是關于契約和訴訟程序的規(guī)定。這一變化說明羅馬法( )A.關注對個人權利的保障B.徹底地解決了社會矛盾C.重視羅馬公民民主權利D.是維護君主專制的工具5.古羅馬早期史學家尤為重視政治史,撰寫于共和國后期的史書《喀提林陰謀》,不僅敘述風格,就連一些史評也與《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極為相似;成書于帝國早期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有很多情節(jié)模仿了《荷馬史詩》,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這可用于說明( )A.“希臘化”范圍的擴展 B.古羅馬文學的虛構性C.政體變遷的學術影響 D.西方古典文化的傳承6.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學者普遍存在困惑,即很難概括出其核心價值。其文化既帶有強烈的基督教文化因素,又具有古代希臘文化的因子。他們既沒有純粹的基督信仰,也沒有壓倒一切的安拉崇拜。這( )A.深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影響B.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度影響C.帶有鮮明的理想主義傾向D.彰顯了近代文化的演變傾向7.《羅蘭之歌》是歐洲中世紀英雄史詩的代表作品。詩中羅蘭被描述成:不再是一位將一切交給上帝而喪失自我的騎士,而是一位有自覺意識和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這反映該時期( )A.中古西歐文化擺脫了教會控制B.騎士文學凸顯了君主的集權需要C.工業(yè)革命發(fā)展推動了文化變革D.羅蘭形象弘揚了市民的自由精神8.古羅馬共和國初期沒有成文法,貴族壟斷司法解釋權,隨意歪曲法律欺壓平民;平民為爭取利益采取多種方式經過長期斗爭,終于推動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的頒布。這( )A.體現了羅馬法與時俱進B.促進了民主政治的成熟C.解決了平民與貴族矛盾D.得益于自然法觀念影響9.13世紀以來,神跡劇開始在歐洲部分地區(qū)上演,劇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經》故事,而《圣經》故事大都由手工業(yè)行會負責演出,它們往往將基督徒的虔誠和粗鄙的幽默感結合起來,從而吸引了眾多的觀眾。神跡劇這一類戲劇( )A.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文化追求B.展現了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C.維護了基督教會的封建統治D.彰顯了騎士階層的道德理想10.據考古發(fā)掘顯示,青金石、滾印、雕刻藝術中的特定圖案等兩河流域文化元素在距今約6000年前已經出現在埃及。考古學家們還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埃及壁畫上,看到了具有美索不達米亞風格的船只。這可以用來說明( )A.東西方古國交往增多 B.埃及文化受到西亞影響C.西亞文化曾長期鼎盛 D.西亞影響埃及歷史進程11.法國巴黎圣母院是始建于1163年的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創(chuàng)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建筑骨架,擁有絢爛的玻璃花窗、高聳入云的尖塔、精雕細琢的雕刻,教堂內可容納萬名信徒,是中世紀美學思想和神學追求的集中體現。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風格是( )A.古羅馬建筑 B.哥特式建筑C.斯拉夫式建筑 D.文藝復興建筑12.中古時期,一部取材于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史實的文學作品寫道:“我的寶劍啊,你何其不幸!雖則我要死了,但仍舊不舍你!靠了你,我踏過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贏得了多少戰(zhàn)爭,靠了你,我征服了無數土地,由白發(fā)的查理統治到今朝。”這一表述旨在( )A.揭示戰(zhàn)爭真相 B.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C.傳播神話故事 D.歌頌騎士英雄13.美國學者約翰·贊恩在《法律的故事》一書中講道:“羅馬的法律機器得以完善地運行,得益于程序完備的羅馬法庭和專業(yè)律師階層的出現……所有這些貢獻為現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構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該學者意在( )A.探究古羅馬法律制度運行的機制B.解題思路古羅馬法于帝國鞏固之作用C.強調羅馬法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D.指出羅馬法律制度的哲學基礎14.10世紀前,東正教已在基輔羅斯傳播。隨著東正教的傳入,十字架平面與半球形穹頂的拜占庭風格的教堂建筑在羅斯地區(qū)廣泛建立,民間建筑也仿照這一風格。但“在北方,為了抵御惡劣的天氣,厚厚的墻壁、小窗戶和陡峭的屋頂也特別流行。”這說明基輔羅斯( )A.宗教文化的遺產豐厚 B.保持文化的地域特色C.與歐洲國家關系密切 D.引進并改造外來文化15.在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中,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沒有一個是全知全能和完美無缺的。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識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C.理性占據主導地位D.神話的影響隨民主進程而削弱16.古羅馬建筑包括五種柱式,其中三種直接繼承自古希臘,其余的兩種新柱式也是在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據此可知,古羅馬建筑風格( )A.與古希臘建筑無異 B.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樣板C.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 D.體現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漢謨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條例有十二條,內容為不同等級的人對于田園房屋買賣的問題。古巴比倫王國興起之時,土地所有制關系演化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莊殘存的土地三種。土地所有權以法律條文形式予以明確并向公眾公布,促使民眾按照法律條文行事,限制了民眾的行為,但同時對于國家等級制度的維護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對于不同等級的不同人員的田園房屋予以不同的處理方法。材料二 亞歷山大的征服戰(zhàn)爭,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但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聯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對傳播生產技術、文化知識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1)材料一中《漢謨拉比法典》將土地所有制分為幾類?劃分等級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必須嚴格使用法律術語,否則即使理由充分也會敗訴。材料二 《十二銅表法》中的債務法規(guī)定;債權人有權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甚至可以給他戴上腳鐐,賣到國外或殺死他。材料三 沒有東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貴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隸和隸農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主人,服從“命運”的安排,對逃亡的奴隸和隸農必須嚴加懲治。——《羅馬民法大全》(1)材料一、二說明了《十二銅表法》哪些特點?(2)有人在解題思路完《十三銅表法》后認為其頒布沒有任何積極意義,你同意這一觀點嗎?請說明理由。(3)以上材料說明了羅馬法的本質目的是什么?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國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歷代都比較注重對先進文化的攝取。一方面積極網羅各種人才為帝國服務,一方面組織力量大力翻譯和研究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與著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帝國境內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傳統文化被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嶄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編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chuàng)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帶上了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上自哈里發(fā),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fā)奮的學生們,并且孜孜不倦地編輯許多典籍,其卷帙之偉大與內容之豐富,不亞于現代的百科全書,而其對于現代科學的貢獻,遠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英]尼科爾森《阿拉伯文學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2)依據上述材料,結合課文內容,談談阿拉伯帝國文化的特點及其繁榮的原因。20.文明與戰(zhàn)爭材料一 約公元前4500年,蘇美爾人遷移到兩河流域南部。他們從事農業(yè)生產,具有灌溉知識,使用金屬工具,用削成尖頭的蘆稈或木棒做筆,在未干的軟泥版上壓刻出符號。從此時到約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為中心的聚落逐步擴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該時期的一塊石碑上雕刻有一個統治者,他戴頭冠,穿長褶裙,孔武有力。同時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個人正主持宗教儀式,手刃敵人,表明他擁有宗教和軍事權力,在同時期的雕刻中還出現了奉獻產品的民眾。這些情況表明蘇美爾地區(qū)進入了文明時代。 蘇美爾楔形文字材料二 公元前4世紀晚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并滅亡了波斯帝國,隨后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亞歷山大遠征期問,在野蠻部落建立了70多個城市,定都巴比倫城,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鼓勵東西方種族通婚,以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作為骨干力量,保證征服者的統治地位;襲用東方的專制政體,并利用宗教進行統治,宣揚君權神授,從而使帝國的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因素的混合現象。——摘編自齊濤《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1)依據材料一,概括西亞地區(qū)進人文明時代的表現。(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請簡要評析亞歷山大遠征。參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從“奴隸主應承擔……替代責任”到“主人命令……承擔直接責任”可知奴隸的犯罪行為由奴隸主直接承擔替代責任到明確責任人的“知曉”情況,若由主人直接命令則承擔人為主人,表明對奴隸犯罪行為的主體規(guī)定及承擔責任的規(guī)定更加明確,故選C項;據材料“奴隸主承擔……責任”可知是對于奴隸犯罪時對奴隸主的責任劃分,據所學可知誠信原則是一種契約精神的體現,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羅馬法適用范圍擴大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隨著羅馬的擴張使得羅馬法逐漸適用于所有自由民,推動羅馬公民法向萬民法轉變,適用范圍擴大,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羅馬公元前五世紀頒布的《十二銅表法》打破了貴族壟斷司法的局面,排除D項。2.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巴比倫王國)。根據材料“要讓正義之光照耀整個大地,消滅一切罪人和惡人,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強調正義,不容許強者壓迫弱者,維護弱者,體現了人人平等,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漢謨拉比法典》標榜公平正義的特點,沒有確認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排除A項;延續(xù)并綜合了原各城邦的立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大約在公元前1776年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不能彰顯現代法律的人道主義和平等精神,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古希臘時期。據材料“這種有效只與產生這些道德和法律的人類社會緊密聯系,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它們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可知普羅泰格拉認為,只有在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系時,法律和道德才起作用,才能獲得人們的認可。說明其對人性的重視,A項正確;重視人的價值,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道德的發(fā)展,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的作用,不是在否定道德和法律的作用,也不是在統一道德標準,排除CD項。故選A項。4.答案: A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古代羅馬。根據材料“內容包括傳喚、審理、執(zhí)行、家長權、繼承權和監(jiān)護權、所有權和占有權、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補充和后五表的補充,共十二表,將訴訟程序法置于人法和物法之前”可知,《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內容包括繼承權、所有權、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等,并將人法放在首卷,關注對個人權利的保障,A項正確;“徹底解決了社會矛盾”夸大了羅馬法的作用,排除B項;東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逐漸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其政體是君主專制政體,而非民主,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對君主專制的維護,而主要說明了羅馬法關注對個人權利的保障,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 D解析: A.希臘化范圍的擴展:此選項主要描述的是希臘文化、語言和風俗在一個廣泛區(qū)域內的傳播和接受。但題目更側重于古希臘與古羅馬之間的文化傳承關系,而不是希臘文化的廣泛傳播。B.古羅馬文學的虛構性:題目中確實提到了古羅馬的史詩模仿了希臘的史詩,但這并不能說明古羅馬文學完全是虛構的。C.政體變遷的學術影響:盡管古羅馬的政治體制確實經歷了變遷,但題目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政體變遷對學術的具體影響。D.西方古典文化的傳承:這個選項最能反映題目的核心內容。從題目描述中可以看出,古希臘的文化、歷史和文學對古羅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體現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傳承。故選:D。6.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質題,時空是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國在學者看來缺乏或者無明顯的核心價值,一方面,表明拜占庭帝國缺乏整合民族凝聚力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體現出拜占庭帝國文化不是一貫和持續(xù)的,具有實用性的特征。結合所學,拜占庭帝國處于歐亞非交匯地區(qū),使其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及在自身總體衰落的背景下要不斷地應對周邊民族的侵擾,使其文化具有了實用性的特點,A項正確;“傳統文化的深度影響”與材料相違,就拜占庭而言,傳統文化為希臘羅馬文化,而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多重文化的影響,排除B項;理想主義傾向的表述與材料現象截然相反,排除C項;近代文化演變的趨勢是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7.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本題材料“不再是一位將一切交給上帝而喪失自我的騎士,而是一位有自覺意識和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蘭之歌》中的羅蘭因為自覺意識和忠君愛國而成為英雄,這就凸顯了忠于君主的重要,反映了騎士文學凸顯了君主的集權需要,B項正確中古時期的歐洲,基督教的影響力巨大,材料中表述的《羅蘭之歌》強調了忠君愛國,并未提到是否不受教會的影響,排除A項;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尚未進行工業(yè)革命,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羅蘭具有自覺意識和忠君愛國的品質沒有提到自由精神,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古羅馬共和國初期沒有成文法,貴族壟斷司法解釋權,隨意歪曲法律欺壓平民;平民為爭取利益采取多種方式經過長期斗爭,終于推動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的頒布。”可知羅馬法逐漸由習慣法發(fā)展為成文法,這體現出羅馬法與時俱進,A項正確;《十二銅表法》本質上維護的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并非促進了民主政治的成熟,排除B項;“解決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平民與貴族之間仍存在矛盾,《十二銅表法》只能一定程度上緩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排除C項;自然法是西塞羅提出,是一種主張一定的權利因為人類本性中的美德而固然存在,由自然賦予,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9.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13世紀以的歐洲。根據材料“《圣經》故事大都由手工業(yè)行會負責演出,它們往往將基督徒的誠和粗鄙的幽默感結合起來”及所學可知,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是商業(yè)與手工業(yè)的中心,市民多為商人及手工者。歐洲中世紀中期最富特征性的現象是行會組織,它是由同一手工業(yè)或商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組成的以由此可見,神跡劇的演出內容符合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B項正確;此時歐洲的資產階級并未產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跡劇與維護基督教會封建統治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騎士階層的道德理想,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石、滾印、雕刻藝術中的特定圖案等兩河流域文化元素”“美索不達米亞風格的船只”可知,埃及文化受到西亞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見東西方文明古國交往增多、西亞文化長期鼎盛,排除A、C兩項。材料看不出西亞影響埃及歷史發(fā)展進程,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的建筑風格有哥特式教堂建筑,B項正確;由材料“1163年”和“創(chuàng)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盈建筑骨架”可知,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風格不是傳統的古羅馬式,排除A項;斯拉夫式是東歐俄羅斯的建筑風格,其建筑特征與西歐不同,為圓頂多塔建筑,排除C項;文藝復興開始于14世紀,與題干時間“1163年”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西歐)。根據材料“我的寶劍啊,你何其不幸!雖則我要死了,但仍舊不舍你!靠了你,我踏過多少山野,靠了你,我贏得了多少戰(zhàn)爭,靠了你,我征服了無數土地,由白發(fā)的查理統治到今朝”可知,這一表述是在表現主人公的英勇拼搏,寧死不屈的英雄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出自中世紀法蘭西的一部騎士文學作品、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主要描述了描寫了羅蘭陣亡時的英勇不屈及對國王查理的無限忠誠,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是歌頌騎士英雄的英勇精神,沒有體現戰(zhàn)爭的殘酷,排除A項;歌頌騎士英雄的英勇精神,沒有對鄉(xiāng)土情懷的描寫,排除B項;材料是騎士文學,不是神話故事,排除C項。故選D項。13.答案: C解析: 依據題干中“羅馬的法律機器得以完善地運行,得益于程序完備的羅馬法庭和專業(yè)律師階層的出現……所以這些貢獻為現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構造了基于完善的框架”可知,旨在強調羅馬法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故C項正確;羅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是羅馬法有利于維護羅馬統治,與題旨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這些貢獻為現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構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是強調羅馬法的世界意義,故B項錯誤;題干中未提及羅馬法律制度的哲學基礎,故D項錯誤。14.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世紀的基輔羅斯。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提到東正教傳入基輔羅斯,帶來拜占庭風格教堂建筑,體現了引進外來文化的特征;而北方因抵御惡劣天氣,建筑呈現厚厚的墻壁、小窗戶和陡峭屋頂等特色,這是結合自身環(huán)境對引進的文化風格進行改造,由此可見,基輔羅斯引進并改造外來文化,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在東正教傳入后的建筑風格變化,重點是對建筑風格的引進與改造,沒有突出宗教文化遺產豐厚,排除A項;雖然北方建筑有地域特色,但整體是在東正教傳入背景下,是先引進外來文化再根據地域特色改造,排除B項;材料主要是關于東正教傳入后的建筑文化在基輔羅斯的情況,未涉及基輔羅斯與歐洲國家關系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5.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諸神的形象和性情與人相似,不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爭權奪利”可知,希臘諸神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說明其宗教神話具有樸素的人文思想,來源于傳統文化,B項正確;根據材料“公元前9至前8世紀廣為流傳的希臘神話”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信仰意識并不淡薄,排除A項;理性占據主導地位應是在近代的啟蒙運動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雅典民主政治進程開始于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答案: D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由材料可知,古羅馬建筑風格借鑒發(fā)展了古希臘柱式,體現了古羅馬對古希臘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D項正確。古羅馬建筑風格有對古希臘建筑風格的借鑒,但并非完全一樣,有新柱式的出現,說明有新發(fā)展,排除A項;古希臘與古羅馬都是西方世界,并未體現東西方文明交流,排除B項;據材料“兩種新柱式也是在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說明古羅馬建筑風格對古希臘建筑風格有創(chuàng)新發(fā)展,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 (1)類別: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莊殘存土地三類。目的: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奴隸制社會性質。(2)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暴力沖突(戰(zhàn)爭)和平交往等。解析: (1)類別:根據材料“土地所有制關系演化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莊殘存的土地三種”可歸納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莊殘存土地三類。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是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奴隸制社會性質。(2)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根據材料“亞歷山大的征服戰(zhàn)爭,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橫貫亞歐大陸絲綢古道上的商隊來往”和所學知識可知,主要有暴力沖突、和平交往等方式。18.答案: (1)特點: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習俗,訴訟程序僵化;注重保護私有財產,維護貴族利益。(2)不同意。理由:《十二銅表法》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產物,它的頒布使審判量刑有了依據,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guī)范了社會契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并且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法的淵源,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3)羅馬法的本質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解析: (1)從材料一“當事人必須嚴格使用法律術語”得出訴訟程序僵化;從材料二“債權人有權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甚至可以給他戴上腳鐐,賣到國外或殺死他”得出保留了大量古老落后習俗,注重保護私有財產,維護貴族利益。(2)《十二銅表法》雖有局限,但它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產物,它的頒布限制了貴族隨意解釋習慣法,使審判量刑有了依據,并且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法的淵源,影響深遠。(3)注意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因此可得出羅馬法的本質目的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19.(1)答案: 重視人才;翻譯、研究、攝取東西方文化;整合東西方文化。解析: 第(1)題,阿拉伯統治者在文化領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據材料一信息歸納即可。(2)答案: 特點: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原因: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創(chuàng)造;兼容并蓄、開放性。解析: 第(2)題第一問,根據材料二“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qū)。這個文化區(qū),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文化的綜合和創(chuàng)新”可知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第二問,根據材料三“上自哈里發(fā),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間變成學生或文學的獎勵者。一般人為求學而游歷歐亞非三洲,然后猶如蜜蜂一般,載蜜而歸,把他們儲蓄的寶藏,分給發(fā)奮的學生們”可以總結出統治者提倡和重視;阿拉伯人熱愛學習、熱愛文學;從材料一也可以知道阿拉伯文化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創(chuàng)造;其兼容并蓄、開放性為阿拉伯文化帶來繁榮。20.答案: (1)農現:岢銅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fā)明、城市中心出現、國家形成等。(2)評析: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通過10余年的征戰(zhàn)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為鞏固統治,他采用先進的希臘文明來統治野蠻地區(qū),同時在政治建設、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巫東西方的融合.亞歷山大遠征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破壞了當地的文明;但在客觀上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觸、交流、融會,推動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快了人類歷史上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解析: (1)從材料中“使用金屬工具,用削成尖頭的秸稈或木棒做筆,在未干的軟泥版上壓刻出符號。從此時到約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為中心的聚落逐步擴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可以看出青銅工具的使用、文字的發(fā)明、城市中心出現;結合所學知識,我們可知國家的形成也是當時西亞文明的表現。(2)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從材料中“亞歷山大遠征期間,在野蠻部落建立了70多個城市,定都巴比倫城,保留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鼓勵東西方種族通婚,以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作為骨干力量,保證征服者的統治地位;襲用東方的專制政體,并利用宗教進行統治,宣揚君權神授,從而使帝國的統治呈現出東方、馬其頓、希臘城邦三種因素的混合現象”能夠看出亞歷山大東征一方面對東西方文明構成了一定的沖擊,但客觀上又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進一步交流。學生解答時要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概括,言之有理就可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