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同步課件作業一、單選題1.1866年,清廷與英法簽訂《續定招工章程條約》,以法律形式完善關于華工出洋的相關事宜。但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誘拐、虐待華工事件時有發生。1873年清廷與西班牙簽訂《古巴華工條款》。這表明清廷( )A.鞏固外交主權獨立 B.主導構建國際秩序C.健全近代外交體系 D.放棄朝貢貿易體系2.19世紀中葉,美國中西部鐵路建設雇用了大量愛爾蘭與德國移民。德裔工人將巴伐利亞啤酒釀造工藝引入美國,還在芝加哥建立啤酒廠,至1860年,芝加哥已有20余家德資啤酒廠。上述材料反映了( )A.歐洲移民主導美國技術創新B.移民在區域交流中起了橋梁作用C.芝加哥成為美國啤酒業中心D.美國經濟結構調整埋下內戰隱患3.近代民歌中往往帶有一些重要的歷史信息。晚清時期有歌謠唱道:祖國艱難無生計,時時思考走紅毛。就將身價來抵押……直出香港來寫位(買船票),落船赤體洗硫磺(消毒)。水路先從上海過,橫濱過了太平洋。這首歌謠反映了( )A.清政府對駐外公使的派遣B.列強招募華工的苦力貿易C.中國勞工為一戰做出貢獻D.洋務派忽視留學生的選派4.下面是一份藏于廣東省江門市博物館的借據。該借據可以用于研究( )立領銀數人黃官奕為因往(舊)金山獲利,盤費不敷,懇求西龍社鄉老黃玉涵……等,情愿發船位本銀壹拾捌兩正,言定以限一年為期,本息清還……或系別圖生意支銷無銀歸款,系伊父子家人填還抵足,毋得異言。今欲有憑立明領銀數一紙,交西龍社值理收執為據。 一實發到本銀壹拾捌兩正 合家擔保父黃元盛 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十二日立領銀數人黃官奕①近代人口的跨地域轉移②華工參與美洲開發③貨幣、信貸、商業契約④洋務新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自16世紀至18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在綿延200余年的美洲殖民統治中,建立教堂、學校和各種文化設施,宣揚宗主國的意識形態、文學藝術和社會習俗,從而使基督教文化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發展。上述做法意在( )A.推動美洲傳統文明轉型B.促進多種文化形態的融匯C.強化在美洲的殖民統治D.滿足近代工業文明的需求6.“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并稱為近代中國的三次移民潮。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曾說:“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由此可知,“下南洋”( )A.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B.緩解了閩、粵兩省的人口壓力C.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D.推動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7.16世紀起,出生在中美洲的白人移民后裔被稱為“克列奧人”,以區別生于西班牙的“半島人”。到18世紀中后期,一些克列奧人開始自稱為“美洲人”,并愈發痛恨來自西班牙的父兄輩。這實質上反映了( )A.拉美獨立運動加快民族覺醒B.人口遷徙催生新的民族認同C.歐洲人的種族歧視觀念濃厚D.西班牙的殖民霸權受到挑戰8.1855年10月,在廈門的街道上到處粘貼著紳商所寫的揭帖,揭露了外國殖民者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雇傭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使用各種手段,誘騙老實的人民,然后通過海運把這些受騙的人賣到外國進行強迫勞動的事情。這反映出( )A.清政府意識到覺醒民眾的重要性B.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C.勞務輸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徑D.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列強掠奪的方式9.下表所示為1844~1854年美國華工的統計情況。這折射出( )時間 船籍 開出港 到達港 裝船人數 到岸人數 途中死亡人數 死亡率1844 美國 澳門 舊金山 613 443 170 28%1851 法國 香港 舊金山 1000 0 1000 100%1852 英國 廈門 舊金山 410 60 350 85%1854 美國 香港 舊金山 500 400 100 20%A.華工在販運途中遭遇嚴重的迫害B.列強侵華引發大規模海外移民C.工業革命使美國勞動力極度匱乏D.清政府近代維權意識尚未產生10.“我是做勞工的,從前不知道自身與國家有什么干系,現在到歐洲戰場,看到不同國家的人為國犧牲性命,不知不覺就生出一種愛國愛家的心”“出國后見到各種先進的機器、農具和軍事設備,……回國后可以開導親友。”以上華工的心聲反映出( )A.華工為協約國獲勝做出重要貢獻B.中國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引發了抗爭C.華工萌發了“實業救國”的觀念D.華工見識的增長和民族意識的覺醒11.1760年,英國奪取法屬加拿大后試圖同化當地法裔居民和土著人,遭到后者抵抗,1774年,英國頒布《魁北克法案》,將劃出的印第安人地區重新恢復原狀;英國刑法與法國民法并用;承認天主教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這使得該地區( )A.長期處于分裂和戰亂的狀態B.逐漸形成了多元的地區和民族文化C.混血人種成為當地最大族群D.不同民族間文化認同問題妥善解決12.1905年,為抗議美國繼續推行排斥華工的政策,上海商會提出“我華人當合全國誓不運銷美貨以為抵制”,商會領導人曾鑄稱“不用美貨,人各有權,敝國政府亦不能勉強”。這迅速得到全國各地商會的響應。這表明( )A.華工為一戰作出重大貢獻B.商戰成為社會主流思潮C.商人為民族權利積極抗爭D.國人民主革命意識增強13.1778年,庫克船長發現了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隨著美國西部大開發,許多美國人來到夏威夷,在這里購買土地并將其開墾為甘蔗園。19世紀末期,甘蔗園里從中國引進的合同工數量遠遠超過原住民。這反映了( )A.種族滅絕減少了美國人口數B.工業革命推動了人口遷移C.全球化進程改變了人口結構D.海外中國勞動力處境艱難14.下圖為15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大遷徙流動方向示意圖,導致這一歷史變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新航路開辟 B.三角貿易 C.經濟全球化 D.物種外傳15.19世紀中期,英國“過剩女子”(特指中產階級大齡未婚女子)問題日益嚴重(如下面表格所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群體的總人數還在不斷增長。對此現象,解釋最合理的是( )大齡未婚女子人數 占女性總數的%倫敦 32.3利物浦 23774 30.8曼徹斯特 19658 28.7伯明翰 11511 23.7利茲 7783 26.1布里斯托 6667 31——摘編自1851年英國部分城市未婚女子統計表A.啟蒙思想的影響 B.海外殖民擴張與移民C.戰爭傷亡的增加 D.移居英國的女性增加16.1856—1857年(英屬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立法會議所作的《關于華人移民的特別委員會的報告》調查顯示:當時移居維多利亞的華工已超過40000人,大部分來自廣東省,其中三分之一是工匠或小商人,三分之二是農民。這一時期華工移民國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業蓬勃興起B.殖民者對中國勞動力的掠奪C.中國政局動蕩不安D.清政府放寬華工出國的限制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76年,北美這塊歐洲移民遷移大陸的國家主權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鼓勵來自西歐和北歐國家的歐洲移民的到來,依然是美國政府主導的移民政策的基調。從這一點來看,美國政府繼承了英國政府的移民政策。所以,歐洲人移民到美國依然絡繹不絕。在1820-1888年間,移居美國的外來移民總人數就達到了1000多萬,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西歐和北歐。——摘編自宋全成《20世紀上半葉歐洲移民的海外遷移以德國和西班牙為例》材料二 舊金山唐人街見證著華人在美國的奮斗歷程,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時間過去了100多年,美國唐人街誕生的緣由被人們遺忘,與之相應的是全球華人遷移,世界各地陸續誕生了新的唐人街。如今,唐人街的街巷似乎不那么像中國城鎮,也誕生了獨屬于自己的餐飲風格、文化特色。它見證了地理變遷、人世更迭,記錄了美國逐漸走向開放包容、同時經歷起伏的過程。在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上,唐人街是永不消退的文化符號。——摘編自冀思宇《舊金山唐人街:永不消退的文化符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政府繼承英國移民政策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美國唐人街的文化意義。18.【美國人口遷移】材料一 歐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國是從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特別是1848年歐洲革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勝過一潮,移民人數呈現遞增態勢。在這些移民中,以西歐和北歐為主,其中愛爾蘭人和德國人數量最多。對于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歷史學家稱其為“偉大的人類遷徙運動”。歐洲移民大量遷往美國的歷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到19世紀上半葉,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迅速發展,這些發展迅猛地沖擊著傳統社會經濟結構。同時,歐洲許多封建國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為逃避這種迫害,不少人漂洋過海,歷經險阻來到美國。不過,單純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國的并不多。在德國移民中,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使約五千名歐洲革命者逃往美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爾·舒爾茲和約色夫·魏德邁。——摘編自陸月娟《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向美國移民的歷史解題思路》材料二 亞洲移民美國的歷史始于19世紀中葉,當時美國因經濟社會發展亟需廉價勞動力,吸引了亞洲人前往美國。1785年,3名中國水手跟隨從廣州起航的美國商船抵達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這被視為亞洲人移民美國的開始。1847年,加州發現黃金后,以及太平天國動亂,引發了大規模的華人移民潮。1869年,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也吸引了大量華工。美洲的文化和種族也發生了改變,全世界的移民帶著他們的家鄉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傳統來到美洲,并從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不斷向美國移民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美國的亞歐移民浪潮。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00—1780年間到達美洲的英國移民中就有70%來自于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與此同時,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移民從頂峰時的35萬降至不足10萬。北美獨立戰爭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稱為“勞工”,而69%則是“技師”和服務性行業人員。大批有一技之長的英格蘭或蘇格蘭城市貧民移居海外,對他們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絕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機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與17世紀的契約工人不同,從事商業和貿易的男性很明顯占多數。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來自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的年輕人移民來到殖民地,從事商業活動或是在軍隊和當地政府中謀職。——摘編自張亞東《試論18世紀英國的海外移民》材料二 鄭和下西洋后,“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出現了大批國人移民定居東南亞的現象。鴉片戰爭后,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往往對參加反抗斗爭的農民進行殘酷報復,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來的社會經濟變遷又造成了一大批失業者,他們為了養家糊口,紛紛下南洋以求發展。列強通過招工販子許諾各種利益誘騙出國華工簽訂契約,更有甚者不惜動用綁架方式獲取華工。半個世紀里,就有約200萬華工被誘騙至東南亞地區進行苦力勞動。——摘編自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1)根據材料一、概述18世紀英國人移民北美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與18世紀英國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紀中后期華人移民東南亞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時華人移民東南亞的原因。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近代國際人口遷移示意圖 材料二 某大洲15-19世紀人種變化估計數值(單位:人)年份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種 原住民1490年 0 0 01570年 235000 250001650年 8150001852年 1188000 8211300(1)使用不同的線條,在圖中畫出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三條主要路線。(2)判斷材料二所示的大洲并說明依據。參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時間可知為洋務運動時期,1961年初,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建立,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材料中清政府與英法、西班牙簽訂條約說明清政府努力健全近代外交體系,故選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已喪失外交主權,排除A項;此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比較低,不可能主導構建國際秩序,排除B項;朝貢貿易體系在甲午中日戰爭后解體的,此時清政府未放棄朝貢貿易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葉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愛爾蘭與德國移民來到美國中西部,不僅帶來了勞動力,還將巴伐利亞啤酒釀造工藝引入美國,并在芝加哥建立啤酒廠,這體現了移民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和技術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B項正確;材料中僅提及德裔工人將啤酒釀造工藝引入美國,不能就此得出歐洲移民主導美國技術創新的結論,“主導”一詞過于夸大,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芝加哥有20余家德資啤酒廠,但沒有信息表明芝加哥成為美國啤酒業中心,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美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內戰隱患之間存在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晚清歌謠中描述的“將身價來抵押”“出香港”等內容,反映了近代中國在受到西方侵略下,導致民眾生活苦難,再加上西方國家在禁止奴隸貿易后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導致列強招募華工充當苦力,華工出國較大,即列強招募華工的苦力貿易,B項正確;材料與清政府派遣駐外公使無關,駐外公使是政府官員,地位較高,排除A項;材料中提到了橫濱過太平洋,可知此時的化工出國主要目的地是美洲和大洋洲,時間是在19世紀,未涉及一戰,排除C項;材料也沒有體現洋務派選派留學生的情況,涉及的是大眾受生活所迫和外國侵略的影響的苦力出國,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 A解析:5.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至18世紀初(西方)。據材料“建立教堂、學校和各種文化設施,宣揚宗主國的意識形態、文學藝術和社會習俗”可知,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通過文化同化政策,從精神層面控制美洲人民,其目的是強化在美洲的殖民統治,C項正確;材料所述做法對美洲傳統文明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沒有推動美洲傳統文明轉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多種文明形態交融等相關信息,排除B項;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近代中國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國向東南亞地區的移民,據材料“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可知,移民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中國移民對東南亞地區開放產生的影響,但沒有體現對中華文化的傳播,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下南洋”的原因,不能體現閩、粵兩省的人口壓力,排除B項;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 B解析: 據題意可知,在美洲出生的白人移民后裔自稱“美洲人”,反對來自西班牙的父兄輩,體現了這些移民后裔對美洲的認同,所以實質上反映了人口遷徙催生了新的民族認同,故選B項;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拉美獨立運動,此項因果倒置,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移民后裔對美洲的認同,并不能說明歐洲人種族歧視觀念的濃厚,排除C項;雖然克列奧人反對來自西班牙的父兄輩,但無法體現他們對西班牙殖民霸權的挑戰,排除D項。8.答案: B解析: 選擇B:材料反映外國殖民者在廈門通商口岸誘騙華工的史實,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清政府對民眾的態度。排除C:材料中的勞務輸出是通過誘騙等手段使華工出國并進行強迫勞動,不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徑。排除D:根據材料“1855年10月”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當時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列強的主要侵略方式是商品輸出。9.答案: A解析: 據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華工在被運輸到美國的途中,死亡率很高,反映了華工在被販運中境遇極其悲慘,待遇極低,故出現大量人員死亡,故選A項;材料只涉及入美的華工,“大規模”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美國勞動力供需之間的差距,且使用華工成本低,運輸華工可以獲取高額的利潤,這些因素是殖民者熱衷于苦力貿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材料僅列舉了19世紀四五十年代,華工出國的情況,未涉及清政府對此的態度,無法判斷清政府維權意識情況,排除D項。10.答案: D解析:11.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70年代(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將劃出的印第安人地區重新恢復原狀;英國刑法與法國民法并用;承認天主教為魁北克省官方宗教;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這使得該地區逐漸形成了多元的地區和民族文化,B項正確;英國做法使得該地區逐漸形成了多元的地區和民族文化,未體現該地區長期處于分裂和戰亂的狀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種數量比較,不能得出“混血人種成為當地最大族群”的結論,排除C項;“不同民族間文化認同問題妥善解決”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 C解析: 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1905年(中國)。根據材料“抗議美國繼續推行排斥華工的政策”“不用美貨,人各有志,敝國政府亦不能勉強”等信息可知,面對美國對華工的排斥,商人們通過抵制美貨的方式進行抗爭,說明商人為民族權利積極抗爭,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面對美國對華工的排斥,商人們通過抵制美貨的方式進行抗爭,沒有涉及華工對一戰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面對美國對華工的排斥,商人們通過抵制美貨的方式進行抗爭,沒有涉及商戰的信息,無法得出商戰成為社會主流思潮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面對美國對華工的排斥,商人們通過抵制美貨的方式進行抗爭,沒有涉及國人民主革命意識,排除D項。故選C項。13.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美國。由材料可知,隨著美國對夏威夷的開發,夏威夷原住民數量大幅減少,而從中國引進的合同工數量增加,這體現了全球化進程使夏威夷地區人口結構發生改變,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也不符合實際情況,排除A項;材料中美國人到夏威夷主要是受美國西部開發等因素的影響,并非單純受工業革命的推動,排除B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中國勞動力在海外的處境艱難,材料提到的是合同工,從中看不出來有強制勞動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 D解析:15.答案: B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英國)。根據材料信息“19世紀中期英國中產階級未婚女性比例顯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英國殖民擴張導致大量男性遷居海外,本土性別比例失衡,中產階級女性因適婚男性短缺而被迫獨身,B項正確;啟蒙思想倡導個人自由,但19世紀中期女性仍受傳統婚姻觀束縛,且中產階級女性經濟獨立性有限,未婚現象與思想解放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1851年數據統計時,距離主要戰爭已30余年,且克里米亞戰爭尚未大規模影響英國人口結構,戰爭傷亡無法解釋持續高未婚率,排除C項;若外來女性移民激增,應導致總人口中女性比例上升,但表格顯示未婚女性占當地女性比例高,而非總人口性別比失衡,且19世紀中期移民英國的主體為愛爾蘭人和東歐人,移民女性多為底層勞工,與中產階級“過剩女子”群體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答案: C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6—1857年(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56—1857年處于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政治局勢動蕩不安,戰爭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人民生活困苦。廣東作為沿海省份,受到戰爭影響較大,許多農民和工匠、小商人等為了尋找生計,不得不移民國外。因此這一時期華工移民國外與中國政治局勢動蕩不安有密切關系,C項正確;“民族工業蓬勃興起”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華工移民是生活所迫,殖民者對中國勞動力的掠奪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清政府放寬華工出國的限制是在1860年,排除D項。故選C項。17.答案: (1)歷史影響:促進了美國人口的增長和勞動力的增加;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西歐和北歐的文化,促進了文化的交融。(2)意義:傳播和發展中華文化;促進了美國文化的多元化;推動中美文化交流;豐富了世界文化。解析:18.答案: (1)原因:歐洲產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歐洲革命運動的失敗與戰爭的頻繁;歐洲大陸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美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美國相對寬松的移民環境。(2)積極性表現在:增加了美洲的勞動力,促進了美洲大陸的開發,有利于美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促使美洲出現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認同,形成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消極表現在:造成了移民地國家人力資源的流失,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沖擊了美國原有的勞動力市場,擠壓了其公民的就業空間;給美國帶來了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社會問題。解析:19.答案: (1)變化: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移民銳減,而愛爾蘭和蘇格蘭人驟增(移民主要來源的變化);移民中擁有技術、一定社會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體構成的變化);移民從事職業的變化,多數人不再從事契約勞工的工作(移民職業的變化)。影響: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與發展空間;推動北美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商業貿易;促進北美地區文化的多元化;促進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2)特點: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移民方式多樣;主要從事苦力勞動等。原因: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農民起義失敗后,為了躲避清政府的鎮壓;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大量失業人口形成;國人移民東南亞有歷史傳統;華人的家族聚居投親傳統;西方殖民者對勞工的渴求。解析: (1)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解題思路題。變化:依據材料“1700—1780年間到達美洲的英國移民中就有70%來自于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與此同時,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的移民從頂峰時的35萬降至不足10萬。”可知,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移民銳減,而愛爾蘭和蘇格蘭人驟增(移民主要來源的變化);依據材料“北美獨立戰爭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稱為“勞工”,而69%則是“技師”和服務性行業人員。”可知,移民中擁有技術、一定社會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體構成的變化);依據材料“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與17世紀的契約工人不同,從事商業和貿易的男性很明顯占多數。”可知,移民從事職業的變化,多數人不再從事契約勞工的工作(移民職業的變化)。影響:依據材料“大批有一技之長的英格蘭或蘇格蘭城市貧民移居海外,對他們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絕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機遇’。”可知,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與發展空間;依據材料“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來自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的年輕人移民來到殖民地,從事商業活動或是在軍隊和當地政府中謀職。”可知,促進了商業貿易和促進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大量移民移居美洲,有利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發展、推動北美地區的開發和促進北美地區文化的多元化。(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特點: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后移民、鴉片戰爭后移民,時間持續長達數百年;依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后,“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出現了大批國人移民定居東南亞的現象。”、“鴉片戰爭后,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往往對參加反抗斗爭的農民進行殘酷報復,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來的社會經濟變遷又造成了一大批失業者,他們為了養家糊口,紛紛下南洋以求發展。”可知,規模大;依據材料信息可知,戰爭移民、列強誘惑移民、經濟變遷引起移民、鄭和下西洋引起潮流移民,等多種方式可知,移民方式多樣;依據材料“半個世紀里,就有約200萬華工被誘騙至東南亞地區進行苦力勞動。”可知,主要從事苦力勞動等。原因:依據材料“鴉片戰爭后,農民起義不斷,統治階級往往對參加反抗斗爭的農民進行殘酷報復,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大批逃往南洋。”可知,農民起義失敗后,為了躲避清政府的鎮壓;依據材料“突如其來的社會經濟變遷又造成了一大批失業者,他們為了養家糊口,紛紛下南洋以求發展。”可知,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大量失業人口形成;依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后,‘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出現了大批國人移民定居東南亞的現象。”可知,國人移民東南亞有歷史傳統;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國人移民東南亞有歷史傳統,大量華工移民東南亞,華人的家族聚居投親傳統;依據材料“列強通過招工販子許諾各種利益誘騙出國華工簽訂契約,更有甚者不惜動用綁架方式獲取華工。”可知,西方殖民者對勞工的渴求。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自然經濟解體引起移民、列強誘惑移民,戰爭因素引發移民,面對大量國人移民東南亞,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20.答案:(1)(2)美洲。依據:1490年,哥倫布還沒有到達美洲,因此該洲居民都是原住民;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導致白人數量大量增加;歐洲殖民者奉行殖民擴張政策,屠殺、奴役和傳染病導致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減少;為彌補勞動力不足,殖民者又通過罪惡的“三角貿易”把大量的黑人從非洲掠來,販賣到美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混血后代,成為混血人種。解析: (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始大量移民美洲,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一條主要路線是歐洲到美洲;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還進行黑奴貿易,將大量黑人運往美洲,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第二條主要路線是非洲到美洲;清朝末年,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華工被送往歐美地區,所以近代人口跨地域遷移的第三條主要路線是亞洲到美洲。(2)根據該地區人種變化情況可知,其指的是美洲。依據: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490年,該洲居民全是原住民;1570—1650年,新航路已開辟,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白人數量大量增加;殖民者的屠殺以及傳染病的流行,導致原住民印第安人大量減少;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把大量的黑人販賣到美洲,黑人數量大量增加;由于長期發展與融合,到1852年,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混血后代數量大量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