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同步課件作業一、單選題1.1581年,葡萄牙人開始將中國絲綢和印度棉紡織品,以及一些奴隸從澳門運送到馬尼拉,再轉裝到西班牙大帆船上,運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則在馬尼拉裝載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來的白銀,返回澳門或果阿。此時的葡萄牙( )A.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B.參與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C.位居全球經濟發展中心D.得益于世界市場基本形成2.如表為16世紀載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信息。據此推斷,當時( )時間 沉船之地 國籍與船名1544年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號1576年 今美國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號1588年 愛爾蘭水城 西班牙特里尼達巴倫西亞號A.歐洲主導的世界市場已形成B.西班牙逐漸獲得了貿易優勢C.中國是世界商業貿易的中心D.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3.茶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代表符號之一。公元4至7世紀,茶陸續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并內化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紀,中國茶傳入英國,卻一直伴隨著關于飲茶合適與否的爭論,焦點集中于經濟、社會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對待中國茶的不同態度說明了( )A.異域文明之間的交流碰撞B.同一物種接受度的地域差異C.東亞文明的開放性與歐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傳播中的特殊地位4.“銅鍍金寫字人鐘”(如圖)是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鐘表館的一件藏品,是英國人專為乾隆皇帝制作。此鐘表最精彩奇異的是當啟動開關時,一個歐洲紳士模樣的機械人就會在面前的紙上寫下“八方向化,九土來王”8個漢字。材料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有( ) ①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②清朝“天朝上國”的觀念③英國工業革命已經完成④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在華期間,他“習華言,易華服,讀儒書從儒教,以博中國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這表明利瑪竇上述行為的主要目的是( )A.推進西學東漸 B.減少傳教阻力C.融入中華文化 D.研究儒家思想6.16世紀中后期,西洋自鳴鐘傳入中國。康熙帝在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立“自鳴鐘處”,從全國招募人才學習鐘表制造技術,嘗試著自己生產鐘表。后來,“自鳴鐘處”又改為“做鐘處”,從此“做鐘處”成為專門制造鐘表的皇家作坊。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西學東漸”蔚然成風B.鐘表得到了市民階層的追捧C.鐘表的制造技術得以發展D.西方機器產品受到皇室青睞7.“新世界一出現,基督教和亞里士多德知識體系立刻左右支絀:古羅馬普林尼的《自然史》雖有37卷,但沒有一卷提及駱馬;牛津、巴格達等地的圖書館書架上擺滿了醫學著作,但對梅毒卻只字不提;托勒密等人先前繪制的精美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及事實真相之一半。”這段文字表明( )A.新航路開辟帶來了認知重構B.對中古知識體系的全盤否定C.宗教改革發生有其根本原因D.樹立質疑權威的理性世界觀8.茶的發音普通話讀作chá,閩南語讀作tea,全世界關于“茶”的發音,主要有兩大系統。這說明( ) A.世界文化多元一體特征B.茶葉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C.貿易商路影響文化傳播D.世界文化異質化傾向明顯9.人類學家麥克法蘭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起源,與茶葉有莫大的關系。人口膨脹,聚集居住,更容易引發各種傳播性的疾病,但英國從18世紀中葉開始,許多疾病開始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這都歸功于英國人的飲茶習慣。另外,飲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釀酒的風險。這段材料最能說明( )A.茶文化交流對英國釀酒業造成嚴重沖擊B.飲茶習慣促進了英國人口大幅度地增長C.工業革命起源于近代開始的中英茶葉貿易D.茶文化交流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10.“全球價值鏈”指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如圖據此推斷( ) 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布圖A.國際間的分工合作日益規范平等B.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C.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D.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就業壓力增大11.18世紀早期,隨著飲茶在歐洲的盛行,茶館成為“偉大文學、音樂和藝術家……碰面和交換意見”的重要場所,同時諸如《綠茶女神》《茶迷貴婦人》等以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一度風行。這反映了( )A.歐洲文化生活因茶而豐富B.茶葉已取代了咖啡等飲品C.中華文化已成歐洲的主流D.歐洲受到了中國文藝影響12.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該學者意在說明,西方國家的商品輸出( )A.助推了西方文化擴展傳播B.改變了輸入區的意識形態C.服務于資本主義文化擴張D.不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發展13.下圖為15世紀中后期至18世紀中期的世界貿易路線和白銀流動方向示意圖。據圖可知,這一時期( ) A.黑奴貿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銀嚴重匱乏C.中國傳統經濟仍具優勢 D.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15.如圖為凡爾賽宮與特里亞農宮國家博物館藏的“中國風”茶具(局部),該茶具由18世紀的法國瓷器工場生產,包括托盤、三腳奶壺、茶壺、帶蓋糖罐、單柄杯和配套的茶碟。據此可知在當時法國( ) A.飲茶成為流行風尚B.機器生產尚未普及C.形成了本國特色的茶文化D.啟蒙運動解放了民眾思想16.下圖為15世紀中后期至18世紀中期的世界貿易路線和白銀流動方向示意圖。據圖可知,這一時期( ) A.黑奴貿易遍布世界各地 B.美洲白銀嚴重匱乏C.亞洲傳統經濟仍具優勢 D.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印度洋貿易一般是以封建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封建國家操縱了貿易,設置了專門的貿易機構。阿拉伯帝國很注意對東西方貿易進行鼓勵和保護,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洋沿岸各國運出而輸送到歐洲的貨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阿拉伯人從印度輸入的商品主要是價值昂貴的布匹、香料、象牙、寶石和珍珠;從東南亞輸入的產品主要是香料、珍珠等;從東非輸入的有碎金、象牙、犀角、玳瑁、琥珀、龍涎香等;輸入東非的商品有印度的棉布、珠寶、貝殼工藝品;西亞和東南亞的鐵器、香料,以及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大黃等。——摘編自潘樹林《試論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形成、特點和歷史地位》材料二 葡萄牙開辟了好望角航線,闖入印度洋,宣布了對印度洋的占有,并壟斷印度洋的航行和貿易。葡萄牙人憑借游弋在各個軍事要塞之間的武裝艦隊和散布在“印度國家”的一系列軍事據點和商業代理站,建立了以通行證制度為核心的貿易壟斷體系。1501—1510年好望角航線上從葡萄牙出發的船只數量上升到151艘,其中順利到達亞洲的有135艘;同一時期從亞洲起航的船只為88艘,其中73艘船只到達歐洲。圣多美(非洲西部大西洋上島嶼)逐漸發展成為大西洋貿易和印度洋貿易的中轉站,巴西的煙草、黃金、白蘭地酒和獸皮等從這里經好望角航線運送到亞洲,亞洲的紡織品和香料運到圣多美后分銷非洲、歐洲和美洲。——摘編自趙婧《葡萄牙帝國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材料三 1970年9月第三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大會討論通過了錫蘭總理關于建設印度洋和平區的提議。1971年12月,斯里蘭卡總理在聯合國提出構建印度洋和平區的主張,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為限制印度地區霸權對該決議表示支持。聯合國正式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通過了《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宣言》的決議,這一倡議起初被英國等國家認為難以實現,卻在隨后的10年激起了包括美蘇在內關于構建印度洋和平區的數十次探討。——摘編自高志平吳奕鋒《不結盟運動構建印度洋和平區的過程、困境與內涵(1964——1980)》(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葡萄牙的闖入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印度洋和平區決議為何被英國等國家認為難以實現。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C.H.世紀上半葉傳入英國,當時的廣告重在宣傳飲茶非同一般的益處,幾乎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后來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飲茶,飲茶在宮廷中蔚然成風,貴族受其影響亦加以模仿。至18世紀中葉,幾乎所有的中產階級家庭賬冊均記載了飲茶的相關開支。C.H.丹耶在1893年認為“茶甚至成為農業勞動者的經常性飲品”。176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茶葉進口數量已達磅,1784年進一步增至磅。走私數量也頗為驚人,有人認為走私茶占有2/3市場。英國人的飲茶偏好在18世紀逐漸由綠茶轉向紅茶,社會中存在專門人士對飲茶時添加砂糖與牛奶(乳類)進行精細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國社會日漸流行起來。——摘編自劉章才《飲茶在近代英國的本土化論析》材料二 17世紀,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區免費聚餐,據賬單可知,就餐者曾消費茶葉、煙絲等。“茶館”一詞經常在17世紀末荷蘭政府實施的茶葉及咖啡稅的一些相關規定中被提及。到19世紀后期,荷蘭出現了茶葉包裝生產廠,其流程已經出現了機械化、規模化作業。在品茶新時尚的帶動下,一部分人熱衷于收藏新穎茶器,一些富裕家庭樂于建筑別具一格的茶亭。這一熱潮同步于當時歐洲長時間流行的“中國熱”。——摘編自劉勇《中國茶葉與近代荷蘭飲茶習俗》(1)根據材料一,概括促進飲茶之風在英國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飲茶對荷蘭的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一些商人為彰顯自己的富有而穿戴夸張,居住奢華。為了提升社會地位,一些商人常通過納捐行賄獲得某種頭銜或官職,或投資于其子弟的教育幫助其通過正途考取功名。盡管明朝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貴族涉足商業活動,但這一政令從來沒有被認真執行過,皇親國戚投資商業的比比皆是。商人躋身士紳之列與士紳卷入商業潮流,催生晚明乃至整個帝制晚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那就是紳商。“所謂奢者,不過富商大賈豪家巨族,自侈其宮室、車馬、飲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則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紈綺奢,則潮者織者分其利。”——摘編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費與晚明士商的身份認同》材料二:時尚的商業化和休閑娛樂的商業化,將英國深深地卷入消費社會。如果說17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里奢侈品消費的主力是皇室、貴族群體,那么進入18世紀,正在崛起中的中產階級群體乃至社會下層逐漸成為奢侈品消費的重要群體。作為消費需求的奢侈品逐漸從社會高尚文雅之物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中國的瓷器、印度的棉布等奢侈品在英國經歷了引進、仿制、創新的過程,逐步推進“進口替代”,“英格蘭造”的優質產品被銷往世界各地。——摘編自曹瑞臣《論海外奢侈品消費對近代英國社會的推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明奢侈消費風尚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明與近代英國奢侈消費風尚的不同。20.【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材料一:上古時飲食技藝還不算發達,但也在慢慢形成飲食文化。按《周禮》的說法,“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從春秋到漢代,是中國農業生產與飲食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千年”,這一時期我們祖先的食譜和餐桌大大豐富起來。漢代農業里,種子與糧食產量能夠達到1比10的比例,大約70畝田地,能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葡萄、石榴這樣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蔥、黃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調料都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中國人的餐桌。漢代,水磨等工具從西域傳入,北方人民這才能把麥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比小麥營養更豐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國南方擴大種植,并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主要淀粉類食物。到唐代,白居易“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漿”的詩句生動展現出當時長安居民飲食的豐富畫面。——張光直《中國文化中的飲食》材料二:各省文獻最早提到辣椒的時間(圖中阿拉伯數字為公元紀年時間): 材料三:自17世紀以來辣椒在中國各地至少出現過57個不同的名字,如“番椒”“海椒”“秦椒”“賽胡椒”等,直到十九世紀初,“辣椒”這一名稱只在3個省使用過,但到了19世紀末,中國內地20個省(包括盛京,臺灣與福建分開計算)有17個省都已使用。到了二十世紀初,對辣椒的叫法日趨統一,1949年之后討論辣椒的幾乎所有的中文文獻,都是以“辣椒”作為名字,全國各地高度一致。———【美】達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歸納推動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辣椒傳入中國的路徑,解題思路材料三所述歷史變化的原因。參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作用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將中國絲綢和印度棉紡織品,以及一些奴隸從澳門運送到馬尼拉,再轉裝到西班牙大帆船上,運往美洲和西班牙。葡萄牙船只則在馬尼拉裝載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來的白銀,返回澳門或果阿”可知,葡萄牙將不同地區的物品進行轉運販賣,所以說此時的葡萄牙參與了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B項正確;材料沒有展示葡萄牙進出口數值,無法得出“出超”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葡萄牙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全球經濟發展中心”的結論,排除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在工業革命之后,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6—17世紀載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地點,包括南非海岸、美國南加州海岸、愛爾蘭水城等,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葡通過與中國貿易,推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而瓷器是重要的媒介,D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歐洲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A項;材料內容沒有對比各國貿易優勢,無法得出西班牙逐漸獲得貿易優勢的相關結論,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能判斷中國是世界商業貿易的中心,也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 A解析: 試題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解題思路能力。從材料“茶陸續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并內化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茶傳入英國,卻一直伴隨著關于飲茶合適與否的爭論”中可以看出,朝鮮、日本和英國對中國茶有不同的態度,其主要原因朝鮮日本與中國都屬于東亞文明;而英國屬于歐洲文明,中國茶傳入英國屬于異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答案選A。考查目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文明交流碰撞·文明交流碰撞4.答案: C解析: 材料“八方向化,九土來王”體現的是“天朝上國”觀念的影響,②正確;材料“‘銅鍍金寫字人鐘’……是英國人專為乾隆皇帝制作”體現的是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④正確,故C正確;西學東漸進程開始是在明中葉,①錯誤;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是在19世紀40年代,③錯誤,排除ABD。故選:C。5.答案: B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1582年(中國)。據材料“習華言,易華服,讀儒書從儒教,以博中國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可以看出利瑪竇來中國傳教,學習中國語言,穿中國服飾,目的是為了減小傳教的阻力,B項正確;利瑪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教,推進西學東漸屬于客觀效果,排除A項;融入中華文化的目的仍是傳教,排除C項;研究儒家思想的目的,也是為傳教服務,排除D項。故選B項。6.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從設立“自鳴鐘處”,到后來改為“做鐘處”,可以看出西方技術傳入我國后,我國對其技術的吸收融合,體現鐘表的制造技術得以發展,C項正確;單一自鳴鐘出入中國,“蔚然成風”表述不準,排除A項;材料主要表現中國當時鐘表技術的發展,未涉及市民階層的追捧,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自鳴鐘受到歡迎,不能說明其他機器產品的歡迎程度,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5-16世紀(世界)。根據材料,新世界出現后,人類原有的對世界的認識都變成了不完全或不準確的,因為駱馬、梅毒以及其他新世界的事物,都是之前的人們沒有接觸或不了解的,表明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帶來了認知重構,A項正確;材料中“左右支絀”“不及事實真相之一半”等說法,意思是中古知識體系在新航路開辟后已經顯得不完整或不準確,而非全然沒有價值,“全盤否定”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材料體現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而非宗教改革的背景,排除C項;材料并非強調對中世紀知識體系的質疑,而是反映新航路開辟后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且“理性”是17-18世紀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據材料中的圖例及傳播路線可知cha的發音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是沿著絲綢之路通過陸上傳播的,tea的發音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歐洲,是沿著新航路開辟后的海上航線傳播的,說明貿易商路影響文化傳播,C項正確;茶文化主要起源于中國,關于“茶”的發音體現了國際茶葉貿易和茶文化的傳播,不能體現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特色,排除A項;材料并未比較不同時期茶葉貿易范圍,無法得出茶葉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大,排除B項;全世界關于“茶”的發音,主要有兩大系統,而非在世界各地都各有不同,不能體現世界文化異質化,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世紀中葉后的英國。根據材料“人口膨脹,聚集居住,更容易引發各種傳播性的疾病,但英國從18世紀中葉開始,許多疾病開始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這都歸功于英國人的飲茶習慣。另外,飲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釀酒的風險。”可知,這段材料說明茶葉消滅了細菌,減少了疾病,保證了工業革命所需的大量勞動力;東印度公司的茶葉貿易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茶葉貿易為英國工業革命開拓了海外市場;飲茶為工業革命提供糧食保障。由此可知,茶文化交流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茶文化交流對英國釀酒業造成嚴重沖擊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人口大幅度增長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工業革命起源于近代中英茶葉貿易的結論,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當代世界。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布圖可知,發達國家主要從事研發創新、品牌服務等產業,將生產制造、營銷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到國外,不利于增加就業崗位,導致就業壓力增大,D項正確;據材料可知,發達國家占據高附加值的曲線兩端,發展中國家處于價值鏈底部,體現國際分工不平等不合理,排除A項;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處于經濟全球化中的優勢地位,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國際分工,主要反映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產業鏈條,而非“國際貿易”,也與跨國公司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11.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歐洲)。茶在歐洲盛行,茶館成為交流的重要場所,文學作品中以茶為主題一度風行,這都說明歐洲文化生活因茶而豐富,A項正確;茶葉已取代了咖啡等飲品說法錯誤,排除B項;中華文化已成歐洲的主流夸大了茶的作用,排除C項;歐洲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不是文藝,排除D項。故選A項。12.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質的新奇事物,即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可知,該學者的觀點認為,西方商品蘊含了相應的文化屬性,其銷路的擴大也意味著西方文化影響力的擴大,A項正確;B項夸大了商品輸出的影響,排除;商品輸出不屬于文化擴張,排除C項;商品輸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的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中期(世界)。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初步建立。直到18世紀中期歐洲還未進行工業革命而生產力水平不高,中國農耕經濟繁榮。15世紀中后期至18世紀中期,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世界貿易中白銀很大部分最終流向中國,C項正確;“黑奴貿易”主要是在歐洲,非洲、美洲三大洲之間形成三角貿易,A項“遍布世界各地”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嚴重匱乏”不符合史實,美洲盛產白銀,且與材料秘魯、墨西哥白銀流向馬尼拉、中國相悖,排除B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 A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末(英國)。根據材料“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增強,商品種類交流的規模和程度更加頻繁,人們的飲食生活也受到了影響,故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歐洲國家對亞非拉等落后地區的掠奪,無法得出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排除B項;資本原始積累是主要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機器大生產的內容,與工業革命無關,且材料體現不出社會分化,排除D項。故選A項。15.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據本題材料圖片信息可知,法國對“中國風”茶具進行改造,以適應自身的審美和生活需求,形成了本國特色的茶文化,C項正確;只是一套茶具不能證明飲茶成為流行風尚,排除A 項;材料體現了法國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同時形成了本國特色的茶文化,與是否機器生產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民眾思想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6.答案: C解析: 根據地圖信息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一些國際流通的主要商品,如中國絲綢等流通世界,白銀大量流入亞洲地區,體現了亞洲地區在當時依然具有優勢,C項正確。黑奴貿易主要涉及歐洲、美洲和非洲地區,并未遍布全世界,排除A項;材料僅能看見白銀在全球流通,看不出美洲白銀的具體情況,排除B項;17—18世紀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7.答案: (1)特點:以奢侈品貿易為主;貿易具有封建性;阿拉伯人的中介貿易(間接的轉運貿易);形成長途貿易格局和貿易網絡。(2)影響:促進了印度洋貿易的發展;溝通了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通過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開始了印度洋貿易向早期近代模式的轉變。(3)原因:印度洋地區國家在宗教、人種、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等的矛盾;印度的地區霸權主義政策;不結盟運動的局限性;西方殖民統治長期影響,印巴分治;美蘇兩國在印度洋干預和爭奪。解析: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中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一“阿拉伯人從印度輸入的商品主要是價值昂貴的布匹、香料、象牙、寶石和珍珠”可知,以奢侈品貿易為主;根據材料一“中世紀印度洋貿易一般是以封建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封建國家操縱了貿易”可知,貿易具有封建性;根據材料一“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洋沿岸各國運出而輸送到歐洲的貨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可知,阿拉伯人的中介貿易(間接的轉運貿易);根據材料一“輸入東非的商品有印度的棉布、珠寶、貝殼工藝品;西亞和東南亞的鐵器、香料,以及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大黃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形成長途貿易格局和貿易網絡。(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二“葡萄牙人憑借游弋在各個軍事要塞之間的武裝艦隊和散布在‘印度國家’的一系列軍事據點和商業代理站,建立了以通行證制度為核心的貿易壟斷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開始了印度洋貿易向早期近代模式的轉變;根據材料二“圣多美(非洲西部大西洋上島嶼)逐漸發展成為大西洋貿易和印度洋貿易的中轉站,巴西的煙草、黃金、白蘭地酒和獸皮等從這里經好望角航線運送到亞洲,亞洲的紡織品和香料運到圣多美后分銷非洲、歐洲和美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溝通了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印度洋貿易的發展。(3)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據材料三“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為限制印度地區霸權對該決議表示支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度的地區霸權主義政策;根據材料三“1970年9月第三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大會討論通過了錫蘭總理關于建設印度洋和平區的提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結盟運動的局限性以及印度洋地區國家在宗教、人種、制度以及意識形態等的矛盾;根據材料三“卻在隨后的10年激起了包括美蘇在內關于構建印度洋和平區的數十次探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蘇兩國在印度洋干預和爭奪;根據材料三“通過了《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宣言》的決議,這一倡議起初被英國等國家認為難以實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殖民統治長期影響,印巴分治。18.答案: (1)因素:廣告宣傳推動;王室貴族推崇;茶葉大量進口;茶葉價格下降;社會經濟發展;奢侈消費大眾化。表現:飲茶偏好由綠茶轉為紅茶且添加牛奶與砂糖;“下午茶”流行。(2)有利于加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緩和了社會矛盾);增加了近代城市的服務業內容;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近代工業發展;豐富了荷蘭的文化內涵。解析: 本題考查飲茶之風在歐洲的興起。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當時的廣告重在宣傳飲茶非同一般的益處,幾乎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可知,廣告宣傳推動;根據材料一中“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后來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飲茶,飲茶在宮廷中蔚然成風,貴族受其影響亦加以模仿”可知,王室貴族推崇;根據材料一中“176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茶葉進口數量已達磅,1784年進一步增至磅”可知,茶葉大量進口,茶葉價格下降;根據材料一中“茶甚至成為農業勞動者的經常性飲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經濟發展,奢侈消費大眾化。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英國人的飲茶偏好在18世紀逐漸由綠茶轉向紅茶,社會中存在專門人士對飲茶時添加砂糖與牛奶(乳類)進行精細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國社會日漸流行起來”可知,飲茶偏好由綠茶轉為紅茶且添加牛奶與砂糖,“下午茶”流行。第(2)問,根據材料二中“海牙市政府每年召集一次社區免費聚餐,據賬單可知,就餐者曾消費茶葉、煙絲等”可知,有利于加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根據材料二中“‘茶館’一詞經常在17世紀末荷蘭政府實施的茶葉及咖啡稅的一些相關規定中被提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茶館的出現,增加了近代城市的服務業內容,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根據材料二中“19世紀后期,荷蘭出現了茶葉包裝生產廠,其流程已經出現了機械化、規模化作業”可知,促進近代工業發展;根據材料二中“一部分人熱衷于收藏新穎茶器,一些富裕家庭樂于建筑別具風格的茶亭”可知,豐富了荷蘭的文化內涵。19.答案: (1)國家治理失控,法制執行力度不足;官場腐敗,官商勾結;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商幫興起,資本雄厚;受工商皆本、肯定私欲等思想的影響;貨幣經濟發展,社會逐利風氣日盛;人們對上層社會奢靡之風的效仿。(2)晚明奢侈消費: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國內市場,刺激了商品生產,增加了就業機會;但消費主體局限于社會上層,國內市場有限;受官本位和封建思想影響,紳商將更多資金用于權力運作,限制擴大再生產;紳商階層未能成為獨立階級,未能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近代英國奢侈消費:主體廣泛,國內市場廣闊;消費主體下移弱化了階級差別,有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傳播;龐大的中產階級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注重奢侈品生產,推動了技術革新和工業革命;積極開拓海外奢侈消費市場,促進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形成。解析: 本題以晚明與近代英國奢侈之風為切入點,考查明代和近代英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商品經濟比較發達”“一些商人常通過納捐行賄獲得某種頭銜或官職”“盡管明朝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貴族涉足商業活動,但這一政令從來沒有被認真執行過”“一些商人為彰顯自己的富有而穿戴夸張,居住奢華”“富商大賈豪家巨族,自侈其宮室、車馬、飲食、衣服之奉而已”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發展、大商人資本雄厚、官場腐敗、國家治理能力不足、明末肯定私欲等思想的影響、上層社會追求奢靡之風的影響、追逐利益的社會風氣日盛等角度解題思路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一中“一些商人”“皇親國戚投資商業的比比皆是”“商人躋身士紳之列與士紳一同卷入商業潮流”和材料二中“17世紀以前的幾個世紀里奢侈品消費的主力是皇室、貴族群體”“正在崛起中的中產階級群體乃至社會下層逐漸成為奢侈品消費的重要群體”“英國經歷了引進、仿制、創新的過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奢侈消費風尚的范圍、主體、對當時社會發展的影響等角度解題思路。注意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辯證解題思路。20.答案: (1)禮樂文化的推動、儒家文化的塑造;封建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的成熟;中外文化交流;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2)路徑:從東南亞傳入廣東、浙江;從日本、朝鮮傳入東北地區。原因:民族危機推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近代經濟發展帶動國內市場發展、推動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近代報刊、印刷書籍等大眾傳媒的發展;新中國政權的建立。解析: (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可得出禮樂文化的推動、儒家文化的塑造;據材料“從春秋到漢代,是中國農業生產與飲食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千年’”可得出封建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的成熟;據材料“葡萄、石榴這樣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蔥、黃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調料都在這一時期加入了中國人的餐桌。”可得出中外文化交流;據材料“比小麥營養更豐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國南方擴大種植,并逐漸成為當地人的主要淀粉類食物。”可得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據材料“漢代,水磨等工具從西域傳入,北方人民這才能把麥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2)本題第一問是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16-18世紀(中國)。據材料圖示,辣椒傳入比較早的地點是浙江、廣東、北部的盛京、直隸等地,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路徑:從東南亞傳入廣東、浙江;從日本、朝鮮傳入東北地區。本題第二問是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17—1949年后(中國)。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政治狀況得出民族危機推動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結合所學近代的經濟可得出近代經濟發展帶動國內市場發展、推動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結合近代文化的傳播媒介報刊的發展可得出近代報刊、印刷書籍等大眾傳媒的發展;結合材料的時間1949年可得出新中國政權的建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