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同步課時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同步課時作業(含答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同步課件作業
一、單選題
1.黑海是連接中亞、中東與西歐的紐帶。13—14世紀,經東地中海沿岸的亞歐商貿路線中斷后,熱那亞等地的意大利商人開始活躍于黑海區域,并開拓了向東方的新貿易路線,使黑海港口逐漸成為遠程貿易與地區間貿易的重要中轉站。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B.蒙古西征、十字軍東征
C.人文主義思潮高漲 D.三角貿易日漸興盛
2.有學者認為,在某些方面,希臘化文明的貢獻就在于保存之功。希臘化時代的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古典希臘的文學、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人們今天看到的版本。下列傳世著作能體現希臘化時代“保存之功”的是( )
A.《摩訶婆羅多》 B.《荷馬史詩》
C.《查士丁尼法典》 D.《伊戈爾遠征記》
3.如圖反映的歷史事件( )

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
B.是一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爭
C.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
D.造成東西方差距的日益擴大
4.對于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自古以來就存在爭議。古羅馬作家大多對亞歷山大的殘暴多有批評。近代早期,西方學術界對亞歷山大一般持肯定態度,那時正是西方殖民擴張時代。據此可知,對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 )
A.存在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
B.取決于對史料的占有
C.受制于評價者的史學素養
D.受評價者立場的影響
5.某歷史興趣小組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收集了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絲綢之路、阿拉伯文化等素材。他們的研究主題應是( )
A.帝國的擴張與崛起 B.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C.文明的擴展與交流 D.中華文化的吸引力
6.埃及出土文獻中記載了一對父子名字的變化:公元前119年,兒子使用希臘和埃及雙名,其父僅用埃及名字;公元前116年,父子均用雙名;公元前115~101年,父子均只用希臘名字;公元前101年,兒子被描述為“一個馬其頓人”。這可以用來佐證( )
A.血緣關系影響政治選擇
B.民族沖突改寫歷史記憶
C.文化交流促進族群認同
D.帝國擴張塑造同質文明
7.馬其頓王國擴張時期,王權神化、國王崇拜色彩更加明顯,古埃及的宗教崇拜在希臘人統治的地區流行,王國的宗教呈現出混合主義的特征和向一神教發展的趨勢。這可以用于說明( )
A.君權統治促進區域文明交融
B.希臘文化呈現多元發展特征
C.東西方宗教信仰趨于統一化
D.戰爭沖突動搖王國統治根基
8.據考古發現,在位于阿富汗東北部阿伊 哈努姆城(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神廟建筑中,發現了融合波斯方形三級臺階基座和希臘圓鼓基座的柱基。此外,還發現了在埃及廣為流行的棕桐紋飾。這些考古發現印證了( )
A.波斯帝國內文化交流加強
B.羅馬帝國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埃及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
D.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9.13世紀,蒙古西征使沉寂數百年地從意大利通往中國的貿易通道重新變得暢通且安全,此時的西歐國王、教會為了商業利益紛紛支持工商業城市的發展,為遷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庇護。這說明蒙古西征客觀上( )
A.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
B.刺激了西歐文明的轉型
C.迫使西歐加強海上探險
D.引發了大規模的城市化
10.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進行了三次大規模西征,下圖為蒙古西征示意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進行了第二次西征,攻占巴格達
B.第三次西征后,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傳教士來蒙古交涉
C.此時期畏兀兒人列班·掃馬曾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
D.西征后,大批地域和語言不同的移民遷入中國蒙古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11.13世紀,蒙古西征之前,羅馬教皇統治歐洲的一切,社會思想完全被封建神學禁錮。蒙古鐵蹄踏碎了城市,摧毀了農田,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同時,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如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等,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材料表明蒙古西征( )
A.徹底摧毀歐洲封建制度,促進東西方直接貿易
B.動搖了教會與貴族經濟基礎,為文藝復興創造條件
C.直接導致歐洲思想解放,加速封建制度解體
D.引發宗教改革運動,推動歐洲世俗王權崛起
12.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在亞歷山大所有的政令和法令中,他都自稱為“太陽神阿蒙神之子亞歷山大國王”。這說明( )
A.羅馬帝國時期不同文明間的交融
B.首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形成
C.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的反向滲透
D.埃及文明的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
13.史學家德羅伊森在其著作《希臘化史》中首次提出了“希臘化”這一概念,并賦予其新意:認為是“古希臘政治、教育制度在東方民族中的擴散”,之后,學者們逐步認識到古希臘文明并沒有就此終結,反而得到了空間上的拓展。據此可知,德羅伊森( )
A.指出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雙向性
B.強調亞歷山大東征的世界意義
C.準確界定了“希臘化”的內涵
D.認識到希臘是東方文化的源頭
14.據考古發現,在位于阿富汗東北部阿伊 哈努姆城(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神廟建筑中,發現了融合波斯方形三級臺階基座和希臘圓鼓基座的柱基。此外,還發現了在埃及廣為流行的棕櫚紋飾。這些考古發現印證了( )
A.波斯帝國內文化交流加強
B.羅馬帝國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埃及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
D.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15.希臘的“貓頭鷹”銀幣和波斯的“大流克”金幣是當時地中海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年~前336年)規定,金幣的重量與成色需遵循阿提卡標準(即雅典標準)鑄造,而銀幣則采用希臘北部的色雷斯標準,從而在馬其頓建立起金銀雙本位制體系。這一舉措的結果是( )
A.推動馬其頓商業貿易的發展
B.鞏固了亞歷山大擴張的戰果
C.造成希臘化世界大范圍擴展
D.增強了希臘聯盟內部凝聚力
16.希臘化帝國中,托勒密王朝上層統治者不干涉埃及社會的發展,相反,他們對埃及已有的富有成效的農業、手工業和稅收體制都非常滿意。行政中心亞歷山大城有著舉世聞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也有著希臘化世界最重要的港口。這表明托勒密王朝( )
A.希臘化城市商業發展不足
B.維護了埃及傳統文明的純粹性
C.拓展了亞歷山大統治范圍
D.促進希臘文化中心的逐漸東移
二、材料題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托勒密王朝時期,希臘語替代世俗體埃及語成為官方語言。對埃及人來說,要想躋身上層社會,加入到統治集團中去,就必須學好希臘語。有些人十分成功,能用希臘語流利的交談和書寫,他們逐漸得到希臘統治階級的認可,成為政府要員。但馬其頓歷和埃及歷法之爭一直相持不下,到托勒密王朝的后期,才以埃及歷法的勝利而告終。
——摘編自張春梅《埃及文化‘希臘化’辨析》
材料二 19世紀70年代末,埃及對外接受英、法的“雙重監督”,對內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土耳其人不但干涉埃及的內部事務,而且為英國和法國侵略埃及提供幫助。因此,祖國黨以“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為口號,不僅是反對歐洲干涉,而且同樣具有反對土耳其的性質。
——摘編自王妍慧《埃及奧拉比運動原因探析》
材料三“七月革命”之后,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完成了埃及徹底的獨立,建立了共和國,“開始了埃及新時代自覺意義上的現代化運動”。特定的時代背景、民族矛盾以及整合埃及社會的歷史任務,將納賽爾塑造成了民族英雄,民族主義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納賽爾主義在政治上延伸,表現為政治集權主義的建立。
——摘編自王戀戀《近代以降埃及現代化的探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托勒密王朝文化政策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埃及文化的變化。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1世紀末,希臘化文化異常繁榮,亞歷山大里亞成為了地中海區域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對波斯進行了長達10年的征服戰爭,大軍轉戰于多地,打破了此前歐亞非大陸各文化地區間的相對閉塞和阻隔的局面,再加上大量希臘人移居東方,使希臘文化迅速傳向東方。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后,托勒密在文明發達的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國,以亞歷山大里亞為首都,王室把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扶植文化事業,它優越的學術環境和完善的科研設施吸引了地中海周圍地區的學者云集此地。托勒密二世時,埃及的進出口貿易加強,經濟的強大是亞歷山大里亞文化取得矚目成就的物質保證。由于羅馬對埃及征服較晚,其文化成果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
——摘編自張麗霞《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及原因》
材料二 在俄、英、普、瑞共同參與下,俄國軍隊于1814年渡過萊茵河,開進法國首都巴黎,受到法國普通民眾的熱烈歡迎,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法國以及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方面俄國起著主導作用。俄國雖然站上了歐洲權力的頂峰,亞歷山大一世也獲得了“解放者”的殊榮,但此時他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曾信奉自由主義改革的他在對內的政治改革中放緩了腳步,對內對外政策逐漸趨于保守。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貴族青年軍官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歡欣鼓舞,由于見識到了歐洲的先進,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在遠征回來后,他們便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先后成立了救國協會、幸福協會、南方協會和北方協會,并于1825年12月趁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時發動了起義。
——摘編自程杰《試析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地位確立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戰爭與文化關系的認識。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遠征后的頭一個世紀,借鑒幾乎是單向的:東方向希臘學習。這時征服者的自信還沒衰退,希臘本土的社會活力還衰而未竭,希臘移民涌向東方,帶來了他們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希臘化城市中上流社會不管是何種出身、何種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視為標準的希臘人,他們全盤模仿希臘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臘、東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邊倒的時代,希臘本土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東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編自陳恒《從希臘化文化的傳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蒙古人自身有兩個根本因素決定了他們所創建的帝國必然終會衰落。首先,他們的數量不足以服眾,因而容易受其屬下外族臣民的影響;其次,他們的文化過于原始,難以幫助他們處理與比他們更超前的臣民之間的關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說,是“沒有亞里士多德和代數學的阿拉伯人”,這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離開了馬背,或者說是脫離了他們游牧民族戰無不勝的形象,他們就暴露出了他們落后、野蠻、易受同化的本來面目。而且這時候,他們與阿拉伯人的不同之處當然就不僅僅在于他們沒有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最重要的是,蒙古人缺少阿拉伯人所擁有的特殊宗教和語言令他們所有的臣民接受并形成一個普遍的共同點以促進帝國的團結統一性。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甚至傳播到了許多未被他們征服的地區,其影響力可想而知。無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進的蒙古人不但無法采用宗教和語言來同化他們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成就曠古絕今的蒙古帝國于是就這樣毀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二,從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較亞歷山大遠征和蒙古西征的異同。
(2)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一般規律。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愛琴海區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交匯處??梢哉f是亞非歐文化的加工廠。在希臘文明中,處處可見其他文化的影子。例如,古希臘一度沒有文字,后來在吸收腓尼基的字母的基礎上形成了希臘字母;古希臘建筑多以木頭和泥石為建筑材料,后來學習埃及人以大理石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古希臘的宗教神話和文學的根源,可以在西亞文化中找到。
——摘編自孫博《淺析亞歷山大東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
材料二: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推廣波斯禮儀。他還鼓勵馬其頻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領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摘編自人教版《文化交流與傳播》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希臘文化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題思路亞歷山大時期文化措施的目的及其產生的影響。
(3)綜合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化交流的認識。
仔細閱讀材料,就“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的流動”情況,自報一個論題,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14世紀的世界。根據材料“13—14世紀,……黑海港口逐漸成為遠程貿易與地區間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和所學知識可知,13—14世紀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和擴張,西歐的十字軍東征,亞歐大陸的政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原有的商貿路線中斷后,意大利商人開始活躍于黑海地區,黑海區域逐漸成為重要的中轉站,B項正確;拜占庭帝國滅亡于1453年,與題干時間13—14世紀不符,排除A項;人文主義思潮主要興起于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與商貿路線的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三角貿易主要指歐洲、非洲和美洲之間的貿易往來,與黑海地區及亞歐商貿路線的變化無直接關聯,且三角貿易的興盛發生在16—19世紀,排除D項。故選B項。
2.答案: B
解析: 古希臘文化。希臘化文明的貢獻就在于保存之功,《荷馬史詩》是古希臘的文化成果,流傳至今,成為人們研究古希臘文化的重要資料,故B項正確。《摩訶婆羅多》是古代印度的文化成果,A項不選;《查士丁尼法典》是東羅馬帝國的文化成果,C項不選;《伊戈爾遠征記》是俄羅斯基輔羅斯時期的文學作品,D項不選。
3.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圖例“成吉思汗西征路線”“第二次西征路線”“第三次西征路線”和所學可知,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蒙古西征,蒙古的三次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nbsp;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A項正確。蒙古西征通過戰爭開疆拓土,建立帝國,排除B項;拿破侖戰爭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排除C項;蒙古西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發展,排除D項。故選A。
4.答案: D
解析:
5.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的擴張是用戰爭沖突的方式,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絲綢之路的開辟和阿拉伯文化融合東西方文明是通過和平交往的方式,促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發展。由此可見,他們的研究主題是文明的擴展與交流,C項正確;“帝國的擴張與崛起”不能涵蓋絲綢之路,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沒有全面體現武力擴張帶來的文明交流,排除A項;“中華文化的吸引力”不能反映亞歷山大東征、羅馬帝國擴張和阿拉伯文化這些素材的整體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
6.答案: C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中父子名字的變化可知,該地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再結合所學可知亞歷山大東征推動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材料中兒子被描述為“一個馬其頓人”,說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進族群的認同,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文化交流與族群認同的關系,與血緣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埃及父子對希臘文化的認同,沒有涉及民族沖突,排除B項;帝國擴張推動了文化交流,有利于族群認同,而非同質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
7.答案: A
解析: 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馬其頓王國)。馬其頓王國擴張過程中,王權神化、宗教融合,古埃及宗教在希臘人統治地區流行,體現了在王權統治下不同區域文明相互交融,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馬其頓王國擴張帶來的不同文明融合,而非希臘文化本身的多元發展特征,排除B項;材料只是表明宗教呈現混合主義特征和向一神教發展趨勢,并非東西方宗教信仰趨于統一化,“統一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戰爭沖突對王國統治根基的影響,主要說的是宗教文化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
8.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亞歐。根據材料“在位于阿富汗東北部阿伊·哈努姆城(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神廟建筑中,發現了融合波斯方形三級臺階基座和希臘圓鼓基座的柱基。此外,還發現了在埃及廣為流行的棕桐紋飾”和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亞歷山大征服及“希臘化”政策的產物,反映出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項正確;公元前4世紀末,亞歷山大已經滅亡波斯,排除A項;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的融合,非埃及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 B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的主要結論是:蒙古西征客觀上有利于“從意大利通往中國的貿易通道重新變得暢通且安全”,有利于貿易的發展,西歐各國國王、教會支持工商業城市發展,刺激了西歐文明的轉型,B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被征服地區遭受破壞的信息,排除A項;陸上商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會迫使西歐國家開展海上探險活動,排除C項;歐洲封建經濟以自然經濟形態為主,制約了大規模城市化的興起,排除D項。故選B項。
10.答案: C
解析: ;需結合教材三次西征史實:第一次西征(1219-1224)攻中亞,第二次(1236-1242)由拔都主攻東歐,第三次(1253-1260)由旭烈兀滅巴格達。列班·掃馬為元朝景教教士,1287年受伊利汗國派遣出使歐洲,反映蒙古推動歐亞交流。C項正確,列班·掃馬出使符合史實;A項“第二次西征攻巴格達”錯誤,巴格達為第三次目標:B項“教皇使者來華推動西征”時序錯亂,柏朗嘉賓1245年出使在第一次西征后;D項“色目人東遷”到中國中原地區,不是蒙古地區。
11.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動搖了歐洲教會和封建貴族的經濟基礎”“為西方科學、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結合所學可知,教會和貴族經濟基礎的動搖削弱了他們的控制力,為思想解放創造條件,而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的傳播為文藝復興的知識擴散提供了物質條件,B項正確;“徹底摧毀”表述絕對化,排除A項;文藝復興是14世紀后多重因素的結果,蒙古西征不是直接和主要原因,排除C項;宗教改革(16世紀)與蒙古西征(13世紀)時間跨度大,材料未體現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12.答案: C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馬其頓王國。據材料可知,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亞歷山大自稱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這反映了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C項正確;亞歷山大(前356年—前323年)生活的時代與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不在一個時期,A項錯誤,排除A項;首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波斯帝國,B項錯誤,排除B項;從題干中無法推知埃及文明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 B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根據材料可知,德羅伊森在《希臘化史》中提出“希臘化”概念,認為古希臘政治和教育制度向東方擴散,推動了希臘文明的空間拓展而非終結,亞歷山大東征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與東方文明的交融,形成希臘化時代,符合材料中“擴散”與“拓展”的表述,B項正確;材料僅強調希臘文明向東方單向傳播,未提及東方文化對希臘的反向影響,排除A項;德羅伊森雖首提“希臘化”概念,但后續學者不斷補充其內涵(如經濟、宗教等層面),其最初界定并不全面,排除C項;希臘化是希臘與東方文明的融合,而非希臘成為東方文化的源頭,排除D項。故選B項。
14.答案: D
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亞歐。根據材料“在位于阿富汗東北部阿伊 哈努姆城(公元前4世紀末至前2世紀下半葉)的神廟建筑中,發現了融合波斯方形三級臺階基座和希臘圓鼓基座的柱基。此外,還發現了在埃及廣為流行的棕櫚紋飾”和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亞歷山大征服及“希臘化”政策的產物,反映出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D項正確;公元前4世紀末,亞歷山大已經滅亡波斯,排除A項;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化的融合,非埃及文化的影響逐漸擴大,排除C項。故選D項。
15.答案: A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82年~前336年)規定,金幣的重量與成色需遵循阿提卡標準(即雅典標準)鑄造,而銀幣則采用希臘北部的色雷斯標準,從而在馬其頓建立起金銀雙本位制體系”可知,腓力二世建立金銀雙本位制,統一金幣與銀幣的標準,由此可知,雙本位制消除了不同貨幣體系間的交易障礙,降低貿易成本,直接推動馬其頓商業的繁榮,A項正確;亞歷山大的擴張戰果鞏固依賴于軍事征服與政治整合,貨幣改革雖增強經濟基礎,但非直接鞏固擴張成果,排除B項;希臘化世界擴展是亞歷山大東征的文化結果,與腓力二世時期的貨幣改革無直接因果,排除C項;希臘聯盟凝聚力源于科林斯同盟等政治軍事措施,貨幣統一側重經濟而非政治整合,排除D項。故選A項。
16.答案: D
解析: 選擇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托勒密王朝時期,亞歷山大城在已有的經濟發展基礎上,港口往來頻繁,且有舉世聞名的文化設施,促進了希臘文化中心從傳統的希臘地區逐漸東移。排除A:亞歷山大城有希臘化世界最重要的港口,反映了希臘化城市商業發展繁榮。排除B:希臘化世界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材料只是說托勒密王朝不干涉埃及已有經濟體制,但并沒有強調維護埃及傳統文明的純粹性。排除C:“拓展了亞歷山大統治范圍”說法不符合題意。
17.答案: (1)傳播了希臘文化,使埃及上層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使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引起埃及原有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沖突。
(2)民族意識覺醒,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外來侵略;仿效西方,建立資產階級政體(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以民族主義(納賽爾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政治集權主義;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如將納賽爾塑造成了民族英雄等)。
解析: (1)本題是影響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古代的埃及。根據材料一“對埃及人來說,要想躋身上層社會,加入到統治集團中去,就必須學好希臘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播了希臘文化,使埃及上層人士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根據材料一“他們逐漸得到希臘統治階級的認可,成為政府要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根據材料一“但馬其頓歷和埃及歷法之爭一直相持不下到托勒密王朝的后期,才以埃及歷法的勝利而告終?!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引起埃及原有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2)本題是對比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近代的埃及。根據材料二“祖國黨以·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為口號,不僅是反對歐洲干涉,而且同樣具有反對土耳其的性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意識覺醒,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外來侵略;根據材料二“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完成了埃及徹底的獨立建立了共和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仿效西方,建立資產階級政體(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根據材料三“將納賽爾塑造成了民族英雄,民族主義實踐為主要內容的納賽爾主義在政治上延伸,表現為政治集權主義的建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民族主義(納賽爾主義)為指導思想,建立政治集權主義并且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
18.答案: (1)原因: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接觸與交匯;托勒密王室對科學文化事業的扶持;托勒密王國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強大;位于文明發達的古埃及,文化和學術環境優越吸引了大量學者。(任答三點即可)
(2)影響:提升了俄國的國際地位和歐洲事務的話語權;使亞歷山大一世執政思想由自由轉向保守;推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促進自由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任答兩點即可)認識:戰爭對文化發展具有雙重作用;文化侵略和戰爭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徑;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
解析: (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古代(亞歷山大帝國)。據材料“亞歷山大對波斯進行了長達10年的征服戰爭,大軍轉戰于多地,打破了此前歐亞非大陸各文化地區間的相對閉塞和阻隔的局面”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接觸與交匯據材料“托勒密在文明發達的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國,以亞歷山大里亞為首都,王室把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扶植文化事業”可知,托勒密王室對科學文化事業的扶持;據材料“托勒密二世時,埃及的進出口貿易加強,經濟的強大是亞歷山大里亞文化取得矚目成就的物質保證”可知,托勒密王國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強大;據材料“埃及的進出口貿易加強,經濟的強大是亞歷山大里亞文化取得矚目成就的物質保證。由于羅馬對埃及征服較晚,其文化成果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可知,位于文明發達的古埃及,文化和學術環境優越吸引了大量學者。
(2)本題是影響類、認識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近代(世界)。據材料“受到法國普通民眾的熱烈歡迎,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法國以及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方面俄國起著主導作用”可知,提升了俄國的國際地位和歐洲事務的話語權;據材料“亞歷山大一世…….曾信奉自由主義改革的他在對內的政治改革中放緩了腳步,對內對外政策逐漸趨于保守”可知,使亞歷山大一世執政思想由自由轉向保守;據材料“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貴族青年軍官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歡欣鼓舞,由于見識到了歐洲的先進,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在遠征回來后,他們便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及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促進自由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認識:據材料信息可知,拿破侖戰爭一方面對歐洲國家造成了破壞,同時也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重構,反映了戰爭對文化發展具有雙重作用:也反映了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侵略和戰爭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徑,兩者也存在一定的聯系。
19.答案: (1)異:蒙古西征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終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亞歷山大遠征不僅是武力的征服還有文化的輸出。
同: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為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
(2)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競爭中落后文化要被先進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解析: (1)異同:異:依據材料一“希臘移民涌向東方,帶來了他們風格獨特的生活方式。希臘化城市中上流社會不管是何種出身、何種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視為標準的希臘人,他們全盤模仿希臘生活方式”,材料二“無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進的蒙古人不但無法采用宗教和語言來同化他們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可知,蒙古西征是單純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終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亞歷山大遠征不僅是武力的征服還有文化的輸出。同:依據材料一“正是在希臘、東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邊倒的時代,希臘本土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東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材料二“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可知,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為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區文化的影響。
(2)規律:依據材料一“正是在希臘、東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邊倒的時代,希臘本土的社會結構逐漸被東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材料二“無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進的蒙古人不但無法采用宗教和語言來同化他們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個汗國的可汗反而還主動接納了他們所統治的外族人民的語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嚴重的質疑,成就曠古絕今的蒙古帝國于是就這樣毀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并結合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動力、影響可以得出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競爭中落后文化要被先進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動力。
20.答案: (1)特點: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包容性強)。
(2)目的:維護帝國統治;緩和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系;展示政權合法性與正統性的需要。
影響:擴大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與管理,維護了帝國的穩定;為東西方各民族間的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的相互適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人口遷徙與民族交融,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3)認識:要注意傳承與發展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注重吸納其他先進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愛琴海區域是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交匯處,可以說是亞非歐文化的加工廠”可知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包容性強)。
(2)目的:結合亞歷山大文化措施的出發點可知維護帝國統治;緩和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系;展示政權合法性與正統性的需要。影響:從政治、文明交流等方面解題思路,可知擴大了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與管理,維護了帝國的穩定;為東西方各民族間的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的相互適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人口遷徙與民族交融,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3)認識:結合所學文化傳承相關知識可知要注意傳承與發展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要注重吸納其他先進文化,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铁岭市| 霍林郭勒市| 甘德县| 武鸣县| 兴山县| 襄城县| 呈贡县| 贵南县| 建宁县| 罗定市| 东至县| 成安县| 蓬安县| 土默特左旗| 洪泽县| 光山县| 昌都县| 山东| 大宁县| 通化县| 丹巴县| 黄石市| 平江县| 昆山市| 多伦县| 邢台市| 凯里市| 龙岩市| 枣庄市| 额尔古纳市| 游戏| 伊金霍洛旗| 安化县| 肇州县| 南漳县| 清涧县| 越西县| 渝北区| 女性|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