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同步課件作業一、單選題1.1903年梁啟超說:“合四萬萬人,而不能得一完備之體格,嗚呼!其人皆為病夫,其國安得不為病國也!”。并大聲疾呼:“嗚呼,生存競爭,優勝劣敗,吾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于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對梁啟超這一言論解讀正確的是( )A.旨在批判國民身體素質B.適應了清末新政的發展需求C.推動了戊戌運動的發展D.上述言論中存在不合理之處2.下圖是1869年9月25日美國紐約的《哈伯斯周刊:文明之刊》刊發的插圖,題為“最后一個加入家庭的成員”。畫中象征著美國的哥倫比亞女士懷抱著一名中國嬰兒。對下圖解釋最合理的是,美國( ) A.意欲美化擴張野心 B.摒棄了“大棒政策”C.確立世界霸主地位 D.形成多元文化認同3.拿破侖對外戰爭過程中,被拿破侖“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由此可知,拿破侖的對外戰爭( )A.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B.埋葬了歐洲的封建制度C.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D.推動了殖民體系的瓦解4.1950年,印度宣布獨立時把英語和印地語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后來印度國內曾有過廢除英語官方地位的意見,但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印度( )A.二戰后民族意識不斷高漲B.族群結構被英殖民者改變C.深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D.構建了西方化的價值體系5.19世紀初期,赫爾曼、威廉·馮·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學者紛紛表達出對民族統一的強烈渴望,他們提出,雖然國土被占領,人民受到壓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為了實現民族的統一就必須堅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國。這些主張( )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結果B.表達了制度變革的強烈愿望C.深受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D.源于德意志統一市場的形成6.阿爾及利業民族解放陣線《提濟烏祖宣言》:“法國殖民當局關閉1300所古蘭經學校,強令兒童誦《馬賽曲》,我們重建地下“自由學校”,用阿拉伯語教授“我們的歷史不是高盧人的祖先”。詩人狄布在《火獄》中寫道:“法語是刺入喉嚨的匕首,母語才是療傷的藥”。此宣言表達了( )A.文化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斗爭B.被侵略民族努力保護自身傳統文化C.殖民者阻礙文化朝多元方向發展D.法語逐漸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之一7.有學者指出,英國把政治民主制傳到印度,卻只是將其作為專制和高壓統治的裝飾物;英國殖民者以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者自居,卻傲然高踞于印度人民頭上,頤指氣使。該學者意在說明( )A.文明傳播效果與接受者態度相關B.殖民統治行為具有鮮明的矛盾性C.殖民統治阻礙了殖民地的近代化D.文明交流包容與排斥兼具的特點8.20世紀上半葉,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的文學教育是莎士比亞戲劇等,地理學習的是歐洲的山脈、河流和工業布局,歷史學習的是英國16、17世紀的歷史以及前往非洲的歐洲探險家。據此可推知( )A.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B.非洲民族解放面臨困境C.知識精英改革愿望迫切D.非洲嚴重缺乏文化認同9.下表為1925年法國殖民地時期越南師范學院文學班課程安排。這一安排旨在( )序號 課程 學時(每周)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1 法語 2 2 22 法國作家 3 3 23 法語教學 1 24 越南語言與文學 1 1 15 法國歷史 1.5 1.5 1.56 印度支那歷史 1 1 17 地理 2 2 2共計 10.5 11.5 11.5A.助力法國殖民體系構建B.緩和法國與越南兩國關系C.推動越南民族文化復興D.提升越南民眾的文化素養10.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中葉后,“研格致,營制造者,乘勢而起”,“格致”一詞大量使用。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學界還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science'”譯文的變化折射出近代中國( )A.格物致知思想日漸式微B.主動與世界聯系在一起C.內憂外患局面持續加重D.學習西方成為民眾共識11.胡適在30多年后曾回憶說:“《天演論》出版之后,不上幾年便風行全國,競作了中學生的讀物了……在中國屢次戰敗之后,在庚子、辛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種絕大的刺激。”這反映了( )A.生物進化論給中國革命提供了理論指導B.制度改革成為社會的主要潮流C.民族危機嚴重D.資產階級的改良理論失敗12.有人評價拿破侖戰爭“不是想在許多野心強國之中爭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為了爭奪領土或獲得暫時的政治優勢,而是一場決定貴族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還是特權作為歐洲文明的原則的殊死斗爭”。該言論旨在說明拿破侖戰爭( )A.重構歐洲的政治文化 B.確立法國歐洲霸主地位C.使歐洲文化呈現多樣 D.推動歐洲民族國家產生13.19世紀,英國通過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方式構建了歐洲之外的“他者”形象:印度呈現出秩序井然、繁榮昌盛的景象,非洲則是未開化、半開化的蠻荒之地……這意在( )A.展現工業革命的成就 B.凸顯英國文化的先進性C.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 D.強調殖民擴張的合理性14.19世紀,英國通過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方式構建了歐洲之外的“他者”形象:印度呈現出秩序井然、繁榮昌盛的景象,非洲則是未開化、半開化的蠻荒之地……這意在( )A.展現工業革命的成就 B.凸顯英國文化的先進性C.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 D.強調殖民擴張的合理性15.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非洲葡語文學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從黑人感到自卑的情節,到白人對于自己沒有黑皮膚的愧疚。安哥拉白人詩人雅辛托就曾寫下“我的詩歌/是白人的我/騎在黑人的我身上/走過人生”這說明( )A.非洲逐漸擺脫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B.文化滲透伴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C.后現代主義文學深受非洲民眾歡迎D.非洲葡語文學蘊含了民族解放意識16.20世紀初,以德國杜里舒(1867—1941年)、法國柏格森(1859—1941年)等為代表的哲學家,從生物科學實踐立場,反對唯物主義所提倡的理性,進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實理性的作用。這一思想在當時流傳甚廣。這表明( )A.理性主義遭到全面批判B.戰亂與危機引發人文反思C.自然科學出現理論創新D.唯心主義有著強大生命力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實際上,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主權的性質。1815年前,一國君主去世后,該國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就會被視為無效。如果不想讓這些條約失效,就必須馬上請新君主重新簽署續約。1815年后,這一規則不再適用。如今締結條約的是國家,而不是君主,在1814—1815年簽署的一系列條約就是這樣。條約始終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毀約。一國君主或統治者實際上成了由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協議擔保的民族或國家主權的執行者。同樣,軍隊現在效忠于國家,而不效忠于某一位君主。——摘編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競逐權力:1815—1914》材料二 秘魯獨立后,“護國公”圣馬丁和“解放者”玻利瓦爾均頒布了保護土著人的法令,但根深蒂固的寡頭統治秩序依舊主宰著土著居民。硝石戰爭期間,安第斯山區的土著人參與了抵抗智利軍隊的戰斗,其行動不僅沒有獲得官方部門的認可,反而成為戰敗的“替罪羊”。戰后重建階段,以岡薩雷斯·普拉達為首的開明知識分子率先反思秘魯戰敗原因,批判執政者因長期忽視土著人而削弱國家整體實力,提出改變土著人邊緣化地位、維護土著人權益的土著主義。秘魯國立圣馬科斯大學的知識精英受新實證主義熏陶,亦摒棄種族主義,呼吁通過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同化和吸收土著居民。“1900年一代”接續這一思想,深入探究印加帝國時期的優秀文明成果,普及印第安歷史文化,力圖重構民族認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土著主義已發展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意識流脈,對秘魯產生深遠影響。——摘編自王迪《秘魯土著主義思想的發軔與演變——從硝石戰爭到“1900年一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秘魯是如何重構民族認同的。指出材料一、二給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啟示。18.拉丁美洲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傳統文化時代,拉丁美洲主要生活著印第安人,絕大部分以部落形態存在和發展,不同部落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與文化習俗。部分印第安人部落互相攻伐融合,形成了奴隸制帝國,如瑪雅帝國、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等,并創造出燦爛的文明,尤其在天文歷法方面達到了極高水平。印第安人在農業種植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玉米、土豆等很早就被印第安人改良育種并廣泛種植,還有西紅柿、草莓等諸多現代主流蔬果等,也來自拉丁美洲。材料二 歐洲人發現拉丁美洲之后,開始對印第安人進行征服,并掠奪當地金銀等礦產資源。數量眾多的歐洲白人移民到拉丁美洲,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還從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白人移民帶來了歐洲文化、黑人移民帶來了非洲文化,也有少量來自亞洲的移民,新移民與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廣泛通婚,不僅實現了人種上的融合混血,也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發展……現代拉丁美洲文化依舊在深度碰撞、融合中發展,它積極主動吸收來自全世界的文化,同時也將自身文化影響力擴散到全球。——以上材料均摘編自于開賀《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多元發展》(1)結合材料一、指出拉丁美洲的傳統文化成就。(2)結合材料二、概括近代以來拉丁美洲文化的特點。(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解題思路拉丁美洲文化的成因。19.民族主義既是社會政治思潮,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族主義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一種現象。中世紀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艮第或康沃爾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三個發展逐漸更改了忠誠的這一尺度。一個發展是各種方言的興起和這些方言在文學表達方面的運用。另一發展是若干國家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最后一個發展是西歐的一些王朝建立并鞏固了幾個性質相同的、獨立的大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這些發展為民族主義的興起打下了基礎。——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二:拿破侖在動亂之中,戲劇性地讓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中所述的主權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組——傳遍了歐洲。此外,強調人民主權的法國重組大大促進了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將他的理念散播出去,從而塑造了歐洲的未來。——摘編自[美]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1799-1900》(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并指出17-19世紀英、法兩國最終確立的政治制度。(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思想領域、政治運動兩個角度概括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表現。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學者)羅德里格斯在談到拉丁美洲的文化時,認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猶如一條彩虹,在這條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同時并存著的七種文化的顏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亞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而且他認為,“自18世紀起更加明亮奪目的西方光線在射入美洲棱鏡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與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型文化光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光譜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趙立行《近代美洲殖民對族群及文明的影響》材料二 1980年代初,西歐各國以吸引普通勞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經宣告結束,越來越多的合同勞工滯留不歸并轉化為永久性移民。同時,歐洲發達國家也進入了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期,知識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對技術勞工的需求。于是,西歐各國在嚴格限制體力勞工的同時,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斷增強。——梁茂信《二戰后專業技術人才跨國遷移的趨勢解題思路》(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所反映的拉丁美洲文化的顯著特征,并解題思路其形成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20世紀80年代起西歐各國移民政策的調整,結合所學,解題思路這一調整產生的影響。參考答案1.答案: D解析:2.答案: A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9年(美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90年代,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美國作為列強之一,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獲得在華特權等。圖中哥倫比亞女士懷抱中國嬰兒,象征著美國將中國視為其“家庭”(勢力范圍等)的一部分,體現了美國的擴張野心,A項正確;“大棒政策”是19世紀初期美國在拉丁美洲實行的政策,并非中國,排除B項;美國企圖建立世界霸主地位,與當時的史實不符,排除C項;圖片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美國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哥倫比亞女士懷抱中國嬰兒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控制、納入的意味,而非尊重文化傳統,且美國并沒有形成多元文化認同,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法國)。根據材料“拿破侖對外戰爭過程中,被拿破侖‘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熱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戰爭將“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思想傳播到歐洲,逐步瓦解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促進歐洲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重構了歐洲的政治文化,C項正確;拿破侖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成果,但是材料中描述的是對歐洲的影響,排除A項;埋葬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埋葬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殖民體系的瓦解是在兩次世界大戰后,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印度)。根據材料“因為印地語在印度國內的接受程度始終不高,如果把英語廢除,印度會面臨國內真正沒有通用語的局面”可知,英語作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體現的是印度深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印度自身的文化認同感問題,非民族意識高漲,排除A項;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時并沒有改變印度的族群結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如果取消英語則沒有通用語,而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 C解析: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初期(德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初,拿破侖征服歐洲,促進了德意志民族統一意識的覺醒,因此當時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C項正確;16世紀路德宗教,與材料中的時間19世紀初期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強調民族統一,制度變革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19世紀初德意志還處于未建立統一市場,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 A解析: ;材料“法國殖民當局關閉1300所古蘭經學校,強令兒童誦《馬賽曲》,我們重建地下'自由學校’,用阿拉伯語教授‘我們的歷史不是高盧人的祖先’,旨在說明法國殖民當局在抑制阿爾及利亞民族文化,并對其進行殖民文化的滲透;詩人狄布在《火獄》中寫道:‘法語是刺入喉嚨的匕首,母語才是療傷的藥’。”闡明法國文化對阿爾及利亞民族文化的破壞作用,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A正確;材料闡述了兩種文化的碰撞,B只體現阿爾及利亞保護本民族文化這一個方面,B不符合要求;C只體現法國對文化的抑制作用這一個方面,C不符合題意;法語逐漸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之一,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沒反映出兩種文化的沖突,不符合題意。D錯7.答案: B解析: 英國殖民者將政治民主制度和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帶到印度,但并未將這些理念真正落實,而是用作專制和高壓統治的工具,殖民者居高臨下地對待印度人民。這反映了殖民統治行為的矛盾性;表面上宣揚民主與自由,實際上卻壓迫和剝削印度人民,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印度對西方文明的態度,A項錯誤。殖民統治確實對殖民地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但題干重點討論的是殖民統治的矛盾性,C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文明交流的包容與排斥問題,D項錯誤。8.答案: B解析: 材料顯示肯尼亞的知識精英接受的教育與歐洲密切相關,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因為19世紀末非洲大部分地區淪為歐洲的殖民地,殖民者在非洲推廣西方式的教育,這有利于維護西方的殖民統治,磨滅被殖民者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文化,由此可知材料現象使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面臨困境,故選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教育的內容,未體現知識精英的態度,無法得出C項結論;肯尼亞知識精英接受西方教育,不代表整個非洲文化認同的缺乏,D項錯誤。9.答案: A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5年的越南。古代雅典根據材料可知,作為培養殖民地師資的師范學院,印度支那歷史、越南語言與文學一周僅有1個課時,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法國文化與殖民需要進行設計,旨在破壞越南的傳統文化體系,加強文化殖民,為法國殖民體系構建創造條件,A項正確;材料中的安排旨在對越南進行文化滲透,并非緩和法國與越南兩國關系,排除B項;法國此舉旨在維持殖民統治,也即主要出于法國的利益考慮,而非為了越南文化和越南民眾,排除C、D兩項。故選A項。10.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19世紀中葉的“格致”“制造”,到19世紀末的“政藝”,再到民國初年的“賽因斯”即理性精神,“science”的譯文的變化折射出,面對內憂外患局面的持續加重,先進中國人為尋求強國御侮道路,學習西方的活動不斷深化,C項正確;格物致知思想日漸“式微”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近代中國是在鴉片戰爭后,開始被迫與世界聯系的,排除B項;學習西方成為民眾“共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的“《天演論》出版之后,不上幾年便風行全國,競作了中學生的讀物了”說明引起了思想啟蒙,制度改革是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同的,B項正確。本題重點闡述是生物進化論的影響,而不是生物進化論提供了革命道路指導,排除A項。C、D兩項均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內容。12.答案: A解析: 評價者認為拿破侖戰爭“是一場決定貴族制度還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還是特權作為歐洲文明的原則的殊死斗爭”,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由此可知題干旨在說明拿破侖戰爭重構歐洲的政治文化,A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涉及歐洲霸主地位的確立,排除B項;題干中強調的民主思想在歐洲的傳播,并非多樣化,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民主思想的傳播,并非民族主義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 D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印度呈現出秩序井然、繁榮昌盛的景象”“非洲則是未開化、半開化的蠻荒之地”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英國借助文藝形式,大肆宣揚與非殖民地區相比,其殖民地印度“秩序井然、繁榮昌盛”,意在借以強調其殖民擴張的合理性,D項正確;工業革命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經濟、技術等方面,而不是通過對其他地區的形象塑造來展現,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英國對外鼓吹其殖民活動有利于“繁榮”,并非英國文化較其他文明具有優越性,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自由貿易等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印度呈現出秩序井然、繁榮昌盛的景象,非洲則是未開化、半開化的蠻荒之地”可知,英國通過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方式構建了歐洲之外的印度和非洲的形象,其目的是強調殖民擴張的合理性,D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工業革命的成就,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英國通過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方式構建了歐洲之外的印度和非洲的形象,沒有體現英國文化的先進性,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自由貿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5.答案: D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據材料“我的詩歌/是白人的我/騎在黑人的我身上/走過人生”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詩句反映了對身份和解放意識的思考,這是民族解放意識的表現,D項正確;材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非洲逐漸擺脫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但不是重點,材料更側重于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意識變化,排除A項;文化滲透是指較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傳媒、跨國公司等為載體,向別國推行自己的文化,從而達到既取得經濟效益,材料主要說的是文學作品中的身份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而不是強調文化滲透,排除B項;后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于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與材料中的時間“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答案: B解析: 排除A:哲學家們反對理性主義某些觀念,并非全面否定。排除C:這是哲學理論的一種創新,不是自然科學理論的創新。排除D:材料中哲學家反對唯物主義所提倡的理性,據此不能證明唯心主義有著強大生命力。17.答案: (1)影響:傳播了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沖擊了歐洲封建專制統治;促進歐洲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推動了維也納體系的建立,促進了國際法的進一步發展。(2)經過:頒布保護土著人的法令;改變土著人邊緣化地位,通過國家干預同化和吸收居著居民;普及印第安歷史文化。啟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文化建設,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解析:18.答案: (1)農業成就突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番茄等多種農作物;天文歷法有其獨到之處;形成多種語言體系和文化習俗。(任答兩點即可)(2)特點:傳統土著文化衰落;歐洲文化主導;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響力擴散;族群混合程度較高。(任答三點即可)(3)成因: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外來移民的涌入;吸收世界多地文化。(任答兩點即可)解析: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的拉丁美洲。由材料“傳統文化時代,拉丁美洲主要生活著印第安人,絕大部分以部落形態存在和發展,不同部落有不同的語言體系與文化習俗。”可得出形成多種語言體系和文化習俗;由材料“尤其在天文歷法方面達到了極高水平”可得出天文歷法有其獨到之處;由材料“印第安人在農業種植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玉米、土豆等很早就被印第安人改良育種并廣泛種植,還有西紅柿、草莓等諸多現代主流蔬果等”可得出農業成就突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番茄等多種農作物。(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的拉丁美洲。由材料“白人移民帶來了歐洲文化、黑人移民帶來了非洲文化,也有少量來自亞洲的移民”可得出傳統土著文化衰落;在歐洲文化主導;由材料“現代拉丁美洲文化依舊在深度碰撞、融合中發展,它積極主動吸收來自全世界的文化,同時也將自身文化影響力擴散到全球。”可得出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響力擴散;由材料“新移民與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廣泛通婚,不僅實現了人種上的融合混血,也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發展”可得出族群混合程度較高。(3)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的拉丁美洲。由材料“白人移民帶來了歐洲文化、黑人移民帶來了非洲文化,也有少量來自亞洲的移民”可得出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外來移民的涌入;由材料“新移民與拉丁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廣泛通婚,不僅實現了人種上的融合混血,也促進了文化的融合發展”可得出吸收世界多地文化。19.答案: (1)①因素:民族語言的興起;教會勢力的削弱(或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專制王權國家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制度: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法國最終確立了共和制。(2)①思想: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政治訴求。②政治運動: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華沙民族大起義(或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奧地利、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德意志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解析: (1)①因素:根據材料“一個發展是各種方言的興起和這些方言在文學表達方面的運用”,得出民族語言的興起;根據材料“另一發展是若干國家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得出教會勢力的削弱(或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根據材料“最后一個發展是西歐的一些王朝建立并鞏固了幾個性質相同的、獨立的大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得出專制王權國家興起;結合所學,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形成。②制度:根據所學,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法國最終確立了共和制。(2)①思想:根據材料“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中所述的主權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組——傳遍了歐洲”,結合所學,得出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政治訴求。②政治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法國大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歐洲爆發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運動,比如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華沙民族大起義(或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奧地利、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德意志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20.答案: (1)顯著特征:文化多元性。形成背景:西班牙、葡萄牙等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統治,大量歐洲移民和非洲黑人到來,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各個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2)調整:從吸引普通勞工的合同工政策到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政策。影響:有利于西歐各國經濟發展;容易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失;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解析: (1)本題是特點、背景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近代美洲。第一小問特征:由材料“在這條彩虹中可以分辨出同時并存著的七種文化的顏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亞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全面混血人的文化。”可得出文化多元性。第二小問背景:由材料“自18世紀起更加明亮奪目的西方光線在射入美洲棱鏡后便分解成自己的基本原色,并與土著的光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型文化光譜。”及所學可得出西班牙、葡萄牙等在拉丁美洲建立殖民統治,大量歐洲移民和非洲黑人到來,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由材料“這種光譜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及所學可得出各個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2)本題是對比、影響類材料解題思路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的歐洲。第一小問調整:由材料“1980年代初,西歐各國以吸引普通勞工的合同工政策已經宣告結束,越來越多的合同勞工滯留不歸并轉化為永久性移民。......西歐各國在嚴格限制體力勞工的同時,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斷增強。”可得出從吸引普通勞工的合同工政策到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政策。第二小問影響:由材料“歐洲發達國家也進入了向后工業社會的轉型期,知識經濟的發展刺激了對技術勞工的需求”及所學可得出有利于西歐各國經濟發展;由材料“西歐各國在嚴格限制體力勞工的同時,鼓勵技術類勞工和移民的措施不斷增強。”及所學可得出容易造成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流失;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移民政策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